符氏的脸上满是担忧。
符氏不比众亲信,身为赵氏一份子的她,曾听过赵匡胤对赵光义的评价:“熟读兵书,然不知变通。”
符氏是将门之女,她自然知道在军略上“不知变通”算不得好评价。
刚得到众亲信支持的赵光义,见妻子又出来谏阻,他的脸色暗了下来:
“吾身上流淌的,亦是赵氏血脉。
留哥儿能一战成名,吾为何不能!”
想起前线众臣对赵德秀的交口称赞,想起赵匡胤的桐叶封王之举,赵光义心中就满是不甘。
“你可知先前当前线捷报传至京中,魏仁浦等人是如何得意?
你又可知,京中的百姓当下是如何赞誉他的?
吾不服。
吾跟在陛下身边数年,数年!
吾还未封王,他却先一步封王,他靠的无非是军功而已。
吾不能输给他,吾不会输给他!”
在妻子面前,赵光义暴露出了内心的想法。
赵光义面色愈发阴暗,这让符氏的眉头紧皱。
察觉到符氏的皱眉后,赵光义连安抚下急躁的心情,他对着符氏温声说道:
“你无需太过担心。
这一战,吾会求请陛下,让王全斌、田重进等良将协助。
王全斌的才干你是知道的。”
听赵光义这么说,符氏的眉头慢慢舒展开。
王全斌虽个人品德有所缺陷,在军略方面的确无可指摘。
若有他辅弼,征讨李重进一事危险性的确不大。
当符氏认可了赵光义的做法后,她便说道:
“官人放心,夫妻一心,妾身会支持官人的。”
符氏的话,让赵光义脸上露出笑容。
符氏支持,代表着他身后的符彦卿亦会支持。
而他之所以要跟符氏解释颇多,为的便是就是这一点。
这一战,怎么输?
御驾班师的消息,早就传遍了整座汴京城。
天子大胜归朝,本就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喜事。
而在这场大胜中,赵德秀一战封王的光辉事迹,亦如一股飓风般席卷了整座汴京城。
天子的御驾还未回京,一些封赏的诏书就已陆续发回。
在前不久,天子诏拜魏仁浦为检校太傅。
检校太傅并无实权,但却是一种荣誉及地位的体现。
依汉唐旧制,太傅是为太子或诸侯王师。
赵匡胤赏赐给魏仁浦这一荣誉官称,为的便是表彰魏仁浦教导太原郡王之功,更在官方层面确定了魏仁浦与赵德秀的师徒关系。
不得不说,魏仁浦对这一官称,是相当满意的。
政事堂中,魏仁浦手举着赵匡胤刚传回的诏书,对着范质及王溥二人说道:
“陛下所言设立咨议省一事,吾等不可拖延。
吾看咨议省官署,便可设立在禁宫之中。”
魏仁浦这话一出,范质与王溥便面露犹疑之色。
为何政事堂与枢密院,会渐渐成为朝廷的主要中枢机构?
有个很重要的原因便在于,政事堂与枢密院的办公地点,就在皇宫之中。
这代表着政事堂与枢密院的长官,能时刻与皇帝亲密交流。
久而久之在皇权的加持下,政事堂与枢密院的地位,就凌驾于朝廷其他诸部之上。
在当世,政事堂与枢密院一政一军,有“二府”的尊称。
而咨议省作为一个新设的官署,贸然建立在皇城中,会不会太过推崇了?
察觉到范质与王溥犹疑后,魏仁浦接着说道:
“咨议一职,自古有之。
本意为主上参谋,建策。
既本意如此,总不能将咨议省的官署设在宫外,若陛下来日有事相商,还必须出宫一趟?
天子万金之躯,岂能轻离禁宫。”
魏仁浦说出了一个让范质与王溥二人,都无法拒绝的理由。
再加上赵普、吕余庆等人的假寐默许,范质与王溥最后只能同意道:
“那就依太傅所言。”
听到范质与王溥的这声太傅后,魏仁浦本来冷峻的脸上,浮现了几分笑容。
这称谓,他爱听。
将咨议省官署设立在皇城中,主要是赵德秀的意思。
而从赵德秀的这一打算,魏仁浦敏锐的窥察到了,赵德秀心中庞大政治蓝图中的一角。
大宋未来的太子,是一个锐意改革的人!
在同样位于皇城的延庆宫内,王皇后刚看完赵德秀亲笔写就的家书。
游子在外,需时常写信报平安,这是一种孝道。
赵德秀是真心将王皇后当做母亲敬重。
放下手中的家书后,王皇后笑着看向对面的李杜若:
“太原郡王,可曾给你写过书信?”
当世的礼教,还未到达后世那般变态的地步。
反而在某些方面,显得格外开明。
例如五代君主,将领,普遍的好人妻
有意男女之间,写互诉衷肠的信,更算不得什么。
王皇后的询问,让李杜若的脸颊自然地泛起几抹红晕。
风气虽开放,然少女害羞却是人之常情。
“回禀母后,偶有一两封。”
李杜若娇羞答道。
虽李杜若尚未与赵德秀正式完婚,然两者间已定下婚约,在名义上李杜若已是皇室中人。
正因如此,自赵德秀离京后,王皇后便时常召李杜若入宫谈话。
王皇后这一举动,是提前为将来做打算。
李杜若的回答,让王皇后不由笑道:
“太原郡王,还不算太过木讷。”
这一点,赵德秀比赵匡胤好上不少,赵匡胤是一心投在功业上之人。
当年赵匡胤在赵德秀生下后不久,就出门远游寻找明主。
这导致赵德昭的出生,比赵德秀晚上好多年。
而时至今日,赵匡胤膝下子嗣皆为嫡出。
以赵匡胤的身份来说,这一现象是极为少见的。
然这一现象,对皇室来说称不上好事。
“此番太原郡王回京后,陛下是定会安排他与你成婚一事的。
身为皇室长媳,为皇家开枝散叶是首要之务。
另太原郡王身份尊贵,日后纳妾是免不了的事,然妾室再多,地位都无法与你相提并论。
这一点你要谨记。”
五代将门林立,许多将门出来的女子,性情可都颇为刚烈。
妻阻夫纳妾一事,并不少见,例如符氏之于赵光义。
当然以赵德秀的身份与性格,他真想纳妾,李杜若是阻止不了的。
然正因赵德秀的身份,他的家庭和睦是攸关国家未来的事。
鉴于以上这点,一心为赵德秀未来考虑的王皇后,认真的提醒李杜若道。
听到王皇后的提醒后,李杜若起身恭拜道:
“夫为乾,妻为坤,乾坤相合,方能万事共济。
我一心唯愿殿下心中大志得尝,其他事不会挂念。”
李杜若的回答,让王皇后脸上笑意愈浓。
她看这位儿媳的目光,真是越看越满意。
“再过几日,陛下的銮驾就会抵京,你回府准备一番吧。
准备迎接你的少年将军归家。”
王皇后的这句话,让李杜若既羞又喜。
她脸颊处的两个可爱梨涡,悄悄得显露了出来。
大宋建隆元年七月中旬,一支庞大的銮驾队伍,出现在汴京城外。
在为数万精兵拱卫的御辇中,一对父子正为他们帝国的未来热烈讨论着。
“父皇,我朝对军队的“统调分离”之策,或可再精进一步。”
自前段时日,在军营中听闻了赵德秀对新政的看法后,自回京的那一日起,赵匡胤就将赵德秀拉在御辇中,继续与他一同探讨着新政的其他方面。
今日父子两,是正好谈到了对军权一事的改革上。
自唐末以来,多位君主忧虑兵患,都尝试过一些措施,来分割、遏制将领手中的军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