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 第87节

  经过多次尝试后,一种趋势渐渐出现在五代中“统调分离”。

  统调分离的本意是:将军队的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开。

  枢密院的地位之所以会在五代中不断提升,就是这一趋势愈来愈强的结果。

  枢密院掌握的就是军队的调兵权。

  当然先前这趋势虽强,但在部分细节方面还有着问题。

  赵匡胤要做的就是,彻底将这一趋势给制度化,并补上所有漏洞。

  对于赵匡胤的这一想法,赵德秀是支持的。

  用“统调分离”的方式,来防止武将拥兵自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大方向上是没错的。

  可在赵匡胤原先的设想中,他是想军权一分为三。

  “枢密院掌调兵,决策权,三衙掌统兵,训练权,兵部掌军籍,军仪,部分武官等权力。”

  这一想法,乍一看亦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制衡思想。

  实际上却并不一样。

  关键就在于,这三者权力并未严格分割开。

  以当世的实际情况来说,枢密院接近皇权,地位尊崇。

  在军权三分后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兵部及三衙的部分权力,定会受到枢密院的不少居高掣肘。

  枢密院会成为实际上的军政最高机构,这样一来何谈分立?

  而枢密院的主官向来是文人担任。

  乱世之中,不乏有文人知兵的,例如魏仁浦。

  可随着世道稳定,不知兵的文人会逐渐侵占枢密院。

  试想一下,军队的主要权力,皆让不知兵的文人掌握,那造成的后果基本是灾难性的。

  而部门分三个,权力却不进行严格区分,定然会造成“冗官”及军事效率低下的弊端。

  当然在赵匡胤的视角来说,他现在想的是迅速将军队完全控制住。

  很多长远的弊端他可能知道,但困于现实需要亦只能暂时忽视。

  而赵德秀要做的就是,利用后世的知识,为赵匡胤提供一更切实有效的控制军权方法。

  唯有做到这一点,赵匡胤才有可能改变方针。

  “父皇新政,是想通过枢密院来间接掌控军权,然儿臣有一想法,或可助父皇直接掌控军权。”

  赵德秀这话一出,大大引起了赵匡胤的注意力。

  皇权直接掌控军权?

  试问哪一位皇帝,能抵挡住这般诱惑。

  “速言!”

  察觉到赵匡胤的急切后,赵德秀说道:

  “当世调兵,多以虎符为证,而虎符或由枢密院掌控,或由三衙将领代管。

  分管不清,加上单凭虎符调兵,容易生变。

  儿臣是觉得,父皇不如在具体调兵过程上进行革新。

  比如我朝可锻造精密符牌,一面放禁宫,一面放枢密院。

  当有战事需要调兵时,枢密院需先请旨,待请旨后携带符牌及圣旨前往禁宫取另一面符牌。

  待都勘验无误后,调兵令方能传至将领手中。

  而调兵时若符牌与圣旨缺一,无论何人皆是死罪。

  这样一来,大军的每次调动,都基本在父皇的授意下。

  即可实现,天子直掌军权。”

  赵德秀话音刚落,赵匡胤的眼睛就亮了起来。

  以他对军队的了解,自能一眼看出赵德秀此议的关窍处。

  “你此建言,细节方面虽有颇多粗陋。

  大方向上却是对的。”

  赵匡胤赞赏赵德秀道。

  赵德秀知道他的这一建议,在细节上有颇多疏漏,他是故意为之的。

  他这一建言,是参考了后世的调兵制度。

  然一个制度再好,必须要因时制宜,要进行本土化。

  而这一关键步骤,自是要交给当世的诸位良才。

  上位者掌大略,臣工们补细节,这就是咨议省设立的意义。

  当赵匡胤赞赏完赵德秀后,御辇恰好停在了城外。

  御辇刚刚停下,外方就传来一阵阵大臣的参拜声:

  “臣等祝贺陛下得胜归来。”

  在众多响亮的祝贺声下,赵匡胤领着赵德秀走下了御辇。

  众臣见御辇中竟走出两道身影,不由得齐齐一愣。

  而在看到另一道身影是赵德秀后,众臣又都了然起来。

  “臣等拜见太原郡王!”

  众臣的参拜声,被赵德秀收入耳中。

  这一刻,赵德秀的目光正聚焦在一人身上:

  “时至今日,你虽是我叔父,

  但你得拜我!”

第101章 淮南叛乱 处耘主潞

  扬州,江都县中。

  李筠战败自刎的消息,很快就传到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的手中。

  当得知李筠举事失败后,李重进不由大惊。

  “李筠实力不弱,加有北汉为援,败亡竟如此迅速!”

  在感叹完这一句后,李重进又冷着脸说道:

  “赵贼善战,吾所素知。

  不意赵小贼,亦颇有军略。

  贼父贼子,窃据我大周江山,是可忍孰不可忍。”

  说完后,李重进气的将手中酒杯摔碎在地。

  李重进是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周太祖晚年时,李重进曾与柴荣争储过。

  柴荣能成为郭威养子,身为外甥的他,缘何不可?

  可惜的是,柴荣的确是英主之资,在那场争储之斗中,李重进败给了柴荣。

  争储失败后,李重进心中本就有不甘。

  后他又听闻,大周江山为赵匡胤所篡夺,这更让李重进气愤不已。

  相比于李筠,李重进反宋复周的想法是更为强烈的。

  堂内,淮南一众将率皆在座。

  众将率在听到李重进公然称呼赵匡胤为贼后,心中都已回味过来。

  节帅这是不打算继续忍耐了!

  众将率并未猜测错。

  李重进的下一番话便是:

  “赵匡胤身受太祖,世宗两代皇恩,不思报效已是大罪,遑论鸠占鹊巢,篡夺周统乎?

  反叛之贼,人人得以诛之。

  吾为太祖至亲,自当举义,拨乱反正!”

  李重进语气激动,想鼓动起众将率的奋战之心。

  然有李筠殷鉴在前,纵算李重进对淮南一地的掌控力足够强,亦难免有人怀抱犹疑态度。

  “今大宋方获大捷,士气正盛,加之良将颇多,我军恐难以抗彼锋芒。”

  听到有幕僚提出这一担忧后,李重进轻笑道:

  “宋军方获大捷是不假,然宋军征战数月有余,急需休整。

  吾今手中,掌握着淮南七州钱粮,吾一举事,赵匡胤只能仓促派兵迎战。

  如此一来,我军可得以逸待劳之效。”

  周世宗在位时,数次派兵死磕淮南,除去淮南的地理位置重要外,还因为淮南地区是自唐朝以来富庶的产粮地。

  淮南一地一旦动荡,整个中原的粮食供应都会受到影响。

  正因这一点,李重进才会笃定,他一起兵赵匡胤纵算不愿,也只能仓促迎战。

  “况吾征战多年,若论战功,怎会逊色于贼军诸将?

  往年贼军诸将,还有不少人皆受吾指挥。

  何惧之有!”

  李重进说这番话是有底气的。

  当年他敢与柴荣相争,除去依仗是郭威外甥的身份外,还在于相比于柴荣,他战功累累,更容易掌控住禁军。

  在李重进的阐述下,堂内诸将脸上心中渐渐有了自信。

  以地方对抗初立中央,五代武夫基操。

  只要有可胜之理,那就可以反。

  李重进的幕僚翟守率先出身表示支持:

  “臣愿随节帅讨伐逆贼,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翟守一出身,其他诸将亦纷纷起身追随。

  见得到了拥护,李重进果断下令道:

首节上一节87/1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