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 第85节

  “父皇所顾忌者,无非知州手中权力过重,故想派通判平分事权。

  然平分事权一举,却会致使州政紊乱,遗祸甚远。

  为两全其美计,儿臣认为平权不如分权。

  一州要务,无非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为军政,二为民政,三为司法。

  三权当分立,互不归属,皆直接听命于朝廷。

  如此一来,地方再难形成割据之势,而三权各有主责者,亦不容易致使州政紊乱。”

  三权分立?

  这一分权思想,对赵匡胤来说并不陌生。

  隋唐时期的中央三省制,便是在这一政治思想下产生。

  而中央三省的分立制度,是大大减轻了相权威胁皇权的可能。

  中央相权既能一分为三,地方缘何不能?

  赵匡胤手指敲击书案的速度越发快了些。

  见赵匡胤有所意动,赵德秀连继续说道:

  “在儿臣看来,各州日后可主要分为三部:

  一为转运司,负责民政,以文臣充任。

  二为提刑司,负责司法兼监察之务,以文臣充任。

  三为安抚司,负责军政,边境以良将充任,内境皆可。”

  “今我军在伏牛山大胜,潞州境内,多有惮我军声威者。

  借此声威,这一构想可先在潞州施行,以观后效。”

  赵德秀口中所说的三司,是历史上宋朝本就会设立的地方机构。

  只不过这三司,在当下还并未正式设立,因这三司实际上是属于“路”这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域。

  而当下并未有“路”这一行政概念的存在。

  遍观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史,在地方实行三权分立,是有效避免地方割据的主要方式。

  可惜历史上当这三司部门出现后,大宋已在冗官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那时三司部门的设立,除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外,还进一步加重了大宋的冗官。

  好在目前大宋初建,一切都来的及,大宋可以避免走许多弯路。

  在赵德秀心中,在州级设立三司部门并不是目的。

  随着各地民生的发展,原来的“道”级行政区域已不再适用,一种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高级地方行政区域概念,是必须要应运而生的。

  “行省!”

  然实践出真知,先在潞州进行试点是最稳妥的方式。

  在认真思忖完赵德秀的提议后,赵匡胤放下了敲击书案的手指。

  “你所提议,并非不行。

  然需多多商榷。”

  赵匡胤的顾虑,是有道理的。

  毕竟若这三司制度在潞州施行,那么新政要重新商榷的地方就颇多了。

  例如知州要不要再设,设的话又该担任哪个司的长官等等。

  听到赵匡胤的顾虑后,赵德秀又提出了一个建议:

  “新政一事,兹事体大。

  儿臣以为,父皇不如在朝中设立一咨议省,以各部名臣兼任省员,群策群力,共商新政一事。”

  赵德秀有此提议,是借鉴了历史上的许多事例。

  历史上许多改革,要么半道崩殂,要么改着改着面目全非。

  这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历代的改革皆由某位明主,或者某些名臣发起,并无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这一事。

  无专门机构统筹各部,就会导致各部门互相推诿,阳奉阴违。

  最重要的是难以快速形成一个支持改革的利益集团。

  用利益去驱动改革,方是施行新政的最佳方式。

  听到赵德秀的这一建议后,赵匡胤眼前一亮。

  这一点,他之前倒是没想到过。

  有着深远政治目光的他,一眼就看出了设立咨议省的种种好处。

  “善。

  等朕回朝后,朕就下旨设立咨议省。”

  赵匡胤看向赵德秀的目光充满赞许。

  “朕很欢喜,你今日能提出许多见解。

  日后国家大事,朕会多多与你商议。

  你少时,朕尚以为你才干不及光义。

  不料吾儿竟如楚庄王,三年不鸣,鸣则处处惊人!”

  说完后,赵匡胤忍不住大笑起来。

  过往赵匡胤最担心的就是,若他有朝一日突然旧伤复发倒下,大宋未来会如何。

  现在这一担忧,却并没有那么重了。

  “你是朕的嫡长,又身兼拥立、平乱两大首功,朕若封你为亲王,未必不可。

  然你一旦身为亲王,依先朝惯例,则需要一直留守京师。

  朕知你志不在此,且天下未定,战事频仍,兵权不能一直假手异姓。

  另若无显赫军功在身,朝中诸多骄兵悍将,你来日未必能完全压得住。

  希望你能明白朕的苦心。”

  赵匡胤的话,让赵德秀心中激动。

  老爹,你这大饼画的!

  但是这大饼我吃。

  “天下未定,何以守国?

  父皇苦心,儿臣知晓。”

  赵德秀的话,让赵匡胤再度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回京后,你有一件当务之急。”

  听到这话,赵德秀好奇抬头。

  “还望父皇明言,臣必不让父皇失望。”

  赵德秀不知,他说这句话时,赵匡胤的眼中已出现一些揶揄之色。

  “回京后就成婚,然后赶紧为朕生下长孙。

  朕可是将你长子的名字都想好了。”

  “啊?”

  听到赵匡胤的这一要求后,赵德秀有些为难了。

  这种事,不是赶紧就能做到的吧。

  而且头胎不一定是男的呀。

  在前线即将班师的消息传回京师后,赵光义亦收到了楚昭辅传回的密信。

  密信中,楚昭辅详细言明了赵德秀封王一事。

  相比于封王一事,楚昭辅认为更危险的事情在于,众人对赵德秀年少封王一事都心服口服。

  这代表着赵德秀在众臣心中的声望,已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今赵德秀的势力已成气候,再想着去遏制他已不再可能。

  要想来日与赵德秀相争,楚昭辅为赵光义献上了一计。

  收到此计后,赵光义便召来了一众心腹相谈。

  “近来李重进蠢蠢欲动,叛迹已显露无疑。

  吾决意他反叛后,向陛下自荐率军出征。

  不知诸君以为如何?”

  此话一出,赵光义的诸位心腹皆大感意外。

  他们从未见过赵光义展现出军事才华,这贸然上战场,恐不是件一件稳妥的事吧。

  有人迟疑,便有人支持。

  姚恕率先开口说道:“乱世之中,军功为重。

  臣支持睦州所言。”

  姚恕一说话,赵光义的脸上就露出喜色。

  赵光义见有些亲信脸上还有些迟疑,他出言安抚道:

  “吾身为赵氏血脉,自小熟读兵书,诸君勿忧。”

  赵光义对自身是有着自信的。

第100章 改革军权 光义拜秀

  石熙载众亲信见赵光义自信满满,又联想到赵氏自赵弘殷以来,连出三代将才,心中的不安就消失了不少。

  在名将熏陶的氛围中,赵光义的军略不敢保证优秀,但一般水准应当是有的。

  心中这一想法浮现后,众亲信纷纷挺身拜道:“愿祝睦州一臂之力。”

  见众亲信都再无异议,赵光义满意的伸手挥散了他们。

  不料在亲信们离去后,一直在偏厅旁听的符氏坐不住了。

  符氏屏退下人,单独来到赵光义面前:

  “战场凶险,望官人三思。”

首节上一节85/1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