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 第84节

  没想到,赵匡胤的第一句话会是这。

  “走近些,到朕身边来。”

  赵匡胤用手指了指对面早准备好的一个席位。

  在赵匡胤的示意下,赵德秀趋步上前,来到赵匡胤的身前坐下。

  待赵德秀坐下后,赵匡胤望着他,口中不由笑道:

  “黑了些好,更像朕了。”

  “这一战,你打出了大宋的气象,朕很高兴。”

  说完后,赵匡胤伸手重重地拍了拍赵德秀的肩膀。

  “然日后再出征,居中筹谋就好,切忌再亲自冲锋。”

  在见到赵德秀前,赵匡胤曾暗自想过,他要对赵德秀说些什么。

  想了很多话,可在见到赵德秀的那一刻,千言万语大多化为关怀。

  在赵匡胤看来,潞州一战中赵德秀数次的身先士卒,的确是必须之举。

  因那时赵德秀无军功在身,唯有身先士卒才能激励士气,有效的指挥军队。

  可在潞州一战后,赵德秀已建立起在军中的威望,日后身先士卒一事最好尽量避免。

  对于赵匡胤的提醒,赵德秀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

  “儿臣知晓。”

  嘱咐完赵德秀后,赵匡胤接着取出一封奏本交至赵德秀手中。

  “看看,说说你的看法。”

  看着奏本上的署名,赵德秀有些意外。

  这封奏本,是枢密副使赵普所呈。

  而枢密副使直呈天听的奏本,无一不是事关国家战略一事,岂是寻常人臣能看的。

  除非

  察觉到赵匡胤鼓励的目光后,赵德秀没有扭捏,直接展开奏本看了起来。

  奏本中的内容很多,皆是赵普关于潞州改制一事的看法。

  在奏本内容中,赵德秀看到了许多宋代始设或发扬光大的官职名。

  “知州,通判,员外郎中,添差知县等.”

  密密麻麻的官职名,看的赵德秀一时有些神晕目眩。

  来了!

  为彻底解决地方割据的问题,宋代的冗官政策带着似乎不可阻挡的大势,朝着赵德秀袭来了。

  月票1000张了,如感言所说,周末会多更一章。

第99章 三权分立 光义思战

  “冗官、冗兵、冗费”号称北宋“三冗”。

  后世许多人认为,三冗弊病是导致北宋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

  是不是根本原因先不深究,赵德秀只知道一点是病就得治!

  正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要想根治病痛或动乱,最佳办法就是从根源上入手。

  赵德秀深知,这一封奏本名为赵普所呈,实际上大多内容是赵匡胤的构想。

  这封奏本一旦公开,代表着赵匡胤要正式对五代各种弊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建隆新政”,这一奠定大宋百年基业的历史浪潮,已直接拍在了赵德秀的身前。

  赵匡胤引着这浪潮来到赵德秀身前,绝不是要赵德秀去当什么执行者。

  “天子秉国,太子议政”,名正言顺,古今大义。

  时至今日,半只脚成功踏入东宫的赵德秀,已渐渐成为天下大势的引领者,不仅仅是参与者。

  赵德秀的脑筋快速开动着,很快他心中就有了一番说辞:

  “唐末以来,天下诸侯割据,地方势大。

  一地藩镇,名为节度使,实与战国诸侯无异。

  今大宋甫建,为保证大宋基业延续千秋,父皇自当与天下更始,改革天下病痛。”

  赵德秀先出言肯定了一番,赵匡胤要施行新政的必要性。

  见赵德秀说出他施行新政的初衷,赵匡胤满意的抚了抚长须。

  在赵匡胤满意的目光下,赵德秀继续说道:

  “然,天下沉疴甚重,新政有事需急,有事需缓。”

  听到这番话后,赵匡胤的眉头下意识皱了一下。

  可他一见到满脸自信的赵德秀,那蹙起的眉宇就陡然舒展开。

  这一封奏本中,一下子谈及的改革内容太多,的确称的上“急切”这一评价。

  赵匡胤是知道这一点的,然他明知不妥,可限于客观原因他不能不急切。

  从赵匡胤的视角看去,五代的开国之君,除去一些横死的外,基本就无长命的。

  这是因为历代开国之君,与他一样都是武将出身,早年征战身上不知留下多少暗伤。

  最主要的是暗伤一旦复发,从健康到身逝,往往不过短短数日。

  诸多先例在前,赵匡胤不得不以为戒。

  除此之外,早先赵德秀仁弱,赵光义短视的印象,更加重了赵匡胤心中的急切感。

  但现在嘛,赵德秀表现愈发优异,赵匡胤愈觉得有些事的确可以缓缓。

  “那你认为,何事当急,何事当缓乎?”

  见赵匡胤问及具体事项,赵德秀不假思索地说道。

  “设知州当急,设通判当缓。”

  知州,全称应该是“权知某州事”。

  五代承袭唐制,地方最重要的行政区域便是“州”。

  而州的最高长官,号为刺史。

  “自安史之乱以来,各州刺史,常为各地节度使兼任,几成定制。

  这一定制,致使各州皆掌握在武臣手中,地方税务、军务、政务、刑务,人务,皆不从中央,地方自决。

  久而久之,藩镇骤起,遂荼毒百年。”

  为何唐末以来,地方藩镇势力屡禁不绝,一个原因就是制度出现了问题。

  如赵德秀所说,畸形的地方制度,让各镇节度使实际上成为春秋时的各诸侯国。

  有这客观因素,中央要是还能集权起来,那才是见了鬼。

  既然是制度出问题,那就先拿制度开刀。

  “委派文臣为知州,形成定制,以夺刺史之权,以分节度使专制之势。

  文臣主州,以文制武,确是上策。

  然天下战乱未定,文臣主政一方后,对军务定知之甚少。

  若再派通判监辅,一遇要事,两相推诿,掣肘多端,则州境必乱。

  州境一乱,大宋何安?”

  赵德秀说出了他的担忧。

  宋代皇帝放任“冗官”现象的形成,有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在于“分散事权。”

  就好像通判之于知州,知州是一州的最高长官,统管一州军政要务。

  然通判的设立,主要目的并不单单在于监督,是在于“平行共事”。

  “平行共事”,再加上“文臣”二字,一种可以预见的情况必定会产生:

  无休止的内讧,无休止的攻讦。

  从事实上来说,这一乱相是有利于中央集权的。

  可若想着靠这一层,来加强中央集权,不出三十年,大宋的国力会日益孱弱。

  地方各州就宛若每块砖石,众多砖石紧密联合在一起,才造就了大宋社稷的基石。

  各块砖石一旦出现裂缝,基石崩裂基本就已进入倒计时中。

  赵德秀的话,让赵匡胤陷入了深思。

  思虑一番后,赵匡胤问道:

  “若不分散事权,知州虽是文臣,无法举兵谋逆。

  然专权之下,若一地知州为野心之辈拉拢,亦难免会成大患。”

  “这一隐忧,你该如何解决?”

  在赵德秀的步步阐述下,赵匡胤已渐渐将他当做可一同探讨新政的人。

  凡有所否,否完后就要提出中肯建议,不然就是在清谈狂议。

  在赵匡胤的疑问下,赵德秀询问道:

  “父皇,儿臣可动笔乎?”

  见赵德秀都想动上笔,写上心中想法了,赵匡胤笑了笑;

  “尽管用就是。”

  说着赵德秀便从案上的笔筒中取出一支毛笔,不料还未动笔,赵匡胤就阻止道:

  “议政,自当用朱笔。”

  案上朱笔,唯有一支,就是方才赵匡胤批阅奏本时所用。

  得到了赵匡胤的准许后,赵德秀便拿起那根朱笔,摊开一张空白的帛书,认真的写下了两个大字:

  “分权!”

  望着赤红的这两个字,赵匡胤的手指轻敲起书案。

  “你具体说说。”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分权”的政治智慧。

  然每一个时代,分权的具体方式都有所不同,赵匡胤想听听赵德秀的具体看法。

首节上一节84/1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