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 第128节

  说完这话后,李认真打量起李从嘉。

  见李从嘉身形未曾消瘦,他遂语带轻松:

  “想来赵德秀并未为难你。”

  听李提起赵德秀,李从嘉连将他在赵德秀身边的一些事,都大致说了出来。

  听完李从嘉的讲述后,李的神色有所变化。

  奇怪.

  李感觉,赵德秀对李从嘉说的有些话,与当年周世宗与他说的颇为相似。

  然千言不比一行,赵德秀能信守承诺,让李颇为感激。

  “朕见你无事便也放心了。

  舟车劳顿,汝退下早些歇息吧。”

  李话语中,已带上些许倦意。

  而李的话,并未让李从嘉有所动作,李从嘉与榻下顿首拜道:

  “儿臣以为,我国现今需以休养生息为要,不可轻启战端。”

  李从嘉的建言,并未马上取得李的回应。

  沉默了一会后,李开口说道:

  “武平富庶,吞之有利于壮大我国。”

  李说出了他的真实目的。

  李从嘉并未推断错,周行逢的使者先他一步来到南昌府,并向李求援。

  在得到武平国的求援后,一直垂涎湖湘之地的李,态度变得摇摆起来。

  诚然李忌惮于宋军战力,但武平国不是淮南,武平国内水域纵横,利于南唐水军作战。

  再加上林仁肇的申明利害,让态度摇摆的李有了出兵的想法。

  先帮助周行逢击退宋军,再趁机吞并武平国。

  只是先前李从嘉尚未归国,加上李对宋军的忌惮未消,才让唐军尚未正式出兵。

  换作往常,当李有所倾向后,李从嘉很少会有其他意见。

  但这一次不同。

  “北狩”之行,让李从嘉有了些成长。

  李从嘉再拜道:

  “在儿臣归国之前,太赵德秀已对我军有所防备。

  我军入武平,难以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我国国境与宋朝大面接壤,若赵德秀恼于我国背信弃义,转而率军攻伐我国,那我国当如何自处?”

  李从嘉说出了他最担心的情况。

  李本就无甚远见,加之性格优柔寡断,否则在他统治时期,南唐国力怎会每况愈下。

  李从嘉的担忧,让李的态度再度变得摇摆起来。

  见有所说动,李从嘉接着说道:

  “若我国真想壮大实力,有一两全其美之策。

  吴越居我国腹心,时常袭扰我国。

  今年年初,宋帝册封钱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然至今钱未曾遣使上贡。

  我国不如以此为由,讨伐吴越。

  吴越富庶,不在武平之下,讨伐吴越既能壮大我国,又能维持与宋关系,当是上策。”

  在其位,谋其事。

  或许成为南唐储君一事,并非李从嘉所求,然既为储君,就当为国家考虑。

  在赵德秀的影响下,李从嘉渐渐形成了自身的政治战略:

  “事大攻弱!”

  李从嘉的话,让李颇感意外。

  同时在李从嘉的劝说下,李的态度已发生转变。

  “汝是监国太子,若有决断,便去做吧。”

  想到日渐衰弱的身体,李意识到是时候给李从嘉更大的权力了。

  见李赞同自身方案,李从嘉大喜。

  南唐国运,就由他来拯救吧!

  怀抱进击理想的李从嘉,在从长春殿离开后,便在含元殿中召集起一众大臣。

  坐在御座下的李从嘉,直接公布了他的决定:

  “西征一事就此作罢,我军主力转向东境。”

  李从嘉话音刚落,众臣中的林仁肇就焦急出拜道:

  “万万不可!”

  之前李收到林仁肇上书后,因感林仁肇言辞恳切,便将林仁肇召来南昌府面谈。

  于李面前,林仁肇费了好一番唇舌,才说动李同意出兵。

  今国势复兴在望,怎可半途而废?

  林仁肇的当众反对,让李从嘉的神色顿时沉下。

  李从嘉在赵德秀身上学到了许多,有一点便是:

  威严不容冒犯!

  情急之下,林仁肇开口道:

  “宋军连连获胜,定然轻敌,加之千里奔波,士卒劳累,这正是可乘之机。

  殿下只要给臣数万兵马,臣就能为国家开疆拓土。

  殿下可以对外宣称臣起兵反叛,那么臣若成功,武平归国家所有。

  臣若兵败,殿下便灭我满门,以此表示殿下并不知情。”

  林仁肇这话,本出于一片丹心说出,岂料却直接惹怒李从嘉。

  李从嘉起身又惊又怒道:

  “无妄言,宗社斩矣!”

  呵斥完后,李从嘉便让侍卫将林仁肇给撵出殿外。

  当被撵出殿外后,林仁肇已满目热泪:

  “宗社若斩,罪在何人乎!”

  悲苦的长叹声,久久的激荡在殿外。

  开封城,万岁殿。

  刘温叟在册封完李从嘉后,便从江陵城中回返。

  然刘温叟一回到开封城,屁股在官署中还没坐热乎,便被赵匡胤召来万岁殿中。

  当刘温叟到来后,见到许多大臣都在。

  刘温叟刚行完礼,赵匡胤就放下手中奏本,看向他道:

  “册封李从嘉一事,办的如何?”

  见赵匡胤问起这事,刘温叟心有好奇。

  册封礼仪,按典行事,还能出什么差错不成。

  然天子有问,刘温叟自不敢怠慢:

  “一切顺利。”

  说罢后,刘温叟就不再言语,

  刘温叟的沉默,让赵匡胤有些无奈。

  刘温叟虽精通礼制,有时脑筋实在不太灵活。

  察觉到赵匡胤的不满后,赵普出言提醒道:

  “册封典礼时,太原王可在场?”

  刘兄,吾只能提点到这。

  在赵普的提醒下,刘温叟转动几番脑筋,终于想到赵匡胤用意。

  赵匡胤明面上是在问册封典礼,实际是想旁敲侧击出赵德秀在江陵城的近况。

  至于赵匡胤为何不直接写信关心?

  华夏父爱,向来深沉而隐晦。

  同样的,在赵德秀给赵匡胤的上书中,基本都在提公事。

  明白了赵匡胤的用意后,刘温叟开口说道:

  “臣见过太原王几面,太原王略有消瘦。”

  一听这话,赵匡胤的眉宇顿时皱了起来。

  赵匡胤身体壮硕,他觉得这才是健康的体格。

  听闻南方多瘴气,莫非留哥儿近来身体不爽?

  得大补。

  推断出这一点后,赵匡胤暗将这一事记在心中。

  为满足赵匡胤,刘温叟将他与赵德秀见面后的所有细节都说了出来。

  “太原王,多次询问政事堂、枢密院改制一事。”

  在刘温叟看来,渐为储君的赵德秀关心政事,实属正常。

  而赵匡胤在听到这点后,手中把玩着玉斧,不知在想着什么。

  不久后,刘温叟就叙说完毕。

  感到满足的赵匡胤,挥斧让刘温叟赶紧退下。

  等刘温叟离开后,赵匡胤看向赵普等近臣言道:

  “太原王征战在外,劳碌不已,还能关心政事,实在难能可贵。”

首节上一节128/1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