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 第129节

  看起来,赵匡胤就是在简单的夸赞赵德秀。

  但能成为赵匡胤近臣,赵普、沈义伦可不会如刘温叟那般思绪迟缓。

  一位父亲认为自家孩子好学,那父亲该做些什么呢?

  自然是,为孩子创造出优良的学习条件。

  领会到赵匡胤的用意后,沈义伦连拱手答道:

  “臣近来读史书,发觉隋唐时期,多有皇子任地方行台长官。”

  沈义伦话音一落,赵匡胤神色顿时多云转晴。

  何谓行台?

  行台的全称,是行尚书台,尚书台便是尚书省的前身。

  行台顾名思义,是公卿重臣或宗室皇子出征时,随他流转各地的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

  行台属官与中央无异,若有人担任行台主官一职,即可代中央插手地方政务。

  同时中央若有政令,通常亦需与在外的行台商议。

  遥想隋末唐初,行台时常设立,主官基本由皇子兼任。

  在那些皇子中,最出名的便是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李世民。

  沈义伦话音一落,赵普不甘示弱,接着说道:

  “太原王有平叛淮南,攻灭南平两件大功。

  他又对新政一事颇为上心,陛下不如仿照隋唐旧例,允许太原王在地方始设行咨议省。

  这样日后太原王既能为国征战,又能于地方研习政务,可谓一举两得。”

  自唐玄宗以来,尚书省的职权已渐渐废弃。

  若赵匡胤一味遵循先制,让赵德秀于地方设立行台,那反倒不美。

  不过托古改今,成熟政治家基操。

  今朝廷新政陆续开展,咨议省的地位及含权量正不断上升。

  行尚书台(省)设不了,行咨议省总可以。

  想来赵德秀对这一封赏,会相当满意。

  赵普这话一出,简直说到了赵匡胤心坎中。

  然赵匡胤并未立刻做出决定。

  赵匡胤对赵德秀的封赏,一直遵循一个原则稳步推进。

  “稳”的根本在于军功。

  赵匡胤看向赵普说道:

  “卿所言有理,然地方大行省设立事关重大,待太原王攻灭武平后再定不迟。”

  大行省?

  在座的其他大臣,面露惊色。

  古代政治中,凡带有“大”字的政治字眼,皆不同寻常。

  例如李世民的陕东道大行台。

  若无“大”字,李世民对地方政务的掌管,或只限于陕东道。

  有了“大”字后,李世民实际上是将关东的军政要务全面主持起来。

  虽说咨议省刚设立,目前职权尚局限在“新政”一事上。

  但日后呢?

  就在众臣感到震惊时,又想到赵匡胤的前置条件,便都无人有异议。

  若能顺利攻灭武平,日后就有可能平定其他诸国。

  诸多灭国之功加身,什么封赏赵德秀都担得起。

  望着众臣都无异议,赵匡胤的脸上露出笑意。

  随着赵德秀愈发像秦王,夜色深沉时,赵匡胤时常一人观看《唐书》。

  他看《唐书》,是想学习下当年唐高祖怎么封赏的。

  看了多遍后,赵匡胤心情愈发欣喜。

  李渊没他命好,他的“秦王”是嫡长子!

第125章 出兵岳州 抽象南汉

  大宋建隆元年十一月初,几则军情传至赵德秀手中。

  武平国中的衡州刺史张文表,以“奉迎王师”的名义,率众袭杀监军刘禹。

  袭杀刘禹后,张文表便向周围各州发出檄文,邀请各州与他共同起事。

  与这则军情几乎同时传至的,还有两道消息。

  一道消息是由蜀中传来。

  西蜀孟昶收到周行逢的求援后,命山南节度使王昭远为主将,率军三万从蜀中出发支援周行逢。

  另一道消息从南汉传来。

  南汉刘命北面招讨使伍彦柔为大将,率军两万北上支援周行逢。

  短时间内,赵德秀一共收到三道军情。

  而三道军情中,一好两坏,形势看起来对宋军不利。

  西蜀军与南汉军的到来,并未超出赵德秀的预料之外。

  武平如一块肥肉,盯上它的人,可不止自己。

  虽说西蜀与南汉出兵,会对战场的局势产生一定影响,但赵德秀并未太过担忧。

  在诸将面前,赵德秀手中捏着西蜀和南汉出兵的军情说道:

  “常言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孟昶与刘既想虎口夺食,又不舍得下本钱。

  堂堂二国出兵,合起来才数万之众,实在是太小家子气!”

  赵德秀话音刚落,殿内众将纷纷大笑起来。

  本来得知西蜀和南汉出兵后,众将心中还颇为忧虑。

  今在赵德秀的玩笑话下,众将心中的忧虑瞬间被扫空。

  大敌当前,主帅还有心情开玩笑,足以提振军心。

  当玩笑开完后,赵德秀就将目光看向一人:

  “田重进。

  吾予你一万兵士,率军赶赴归州,阻拦蜀军入境。”

  蜀军有三万之众,而田重进兵力才万余。

  哪怕兵力劣势,赵德秀亦不担心田重进挡不住蜀军。

  蜀军的路线,早有斥候探查清楚。

  三万蜀军,是准备由夔州顺江而下入归州、峡州。

  这一条行军路线,与三国时期夷陵之战时,昭烈帝进攻东吴所采用的如出一辙。

  归州、峡州境内山林密布,田重进领兵多年,若能据险而守,将蜀军挡在国门之外并不难。

  赵德秀将令一出,田重进便领命而去。

  待田重进走后,赵德秀又将目光看向曹彬。

  “你领精兵五千南下澧州。

  澧州为朗州西北面门户,待你率军至澧州后,若澧州有可乘之机便攻之。

  若无可乘之机,则率军遮掩要道,不令武平军有趁虚袭我江陵之忧。”

  澧州同样是江陵的西南面门户。

  虽说判断出周行逢会将主力集结于岳州,可武平军占据地利,难保周行逢不会冒险分兵奇袭。

  攻打武平国,是真正的灭国战,赵德秀容不得半点马虎。

  听完赵德秀的话后,曹彬拱手领命而退。

  因早就想到西蜀与南汉有可能来分一杯羹,故在过去的时间中,赵德秀干的一件大事便是,将南平国的降军进行精简。

  精简之下,得战兵万余,号为“荆南兵”。

  这万余荆南兵的战力,虽比不上大宋禁军,但估计与武平军当不相上下。

  两番分兵下,赵德秀手中能用的军队,仅剩四万之众。

  而据之前探查的情报,武平军的主力在四五万左右。

  兵力在伯仲之间,是一场硬仗。

  等曹彬退下后,赵德秀起身看向众将道:

  “休整多日,当战矣。

  传令全军,明日开拔,兵发岳州!”

  主帅号令一出,在座诸将齐齐起身:

  “遵命!”

  很快,宋军新的动向就送至周行逢手中。

  不久前,周行逢刚率数万主力抵达岳州。

  当周行逢得知赵德秀的军事布置后,对着李观象说道:

  “素来听闻赵德秀善用奇兵,吾本以为,此番南征,赵德秀有可能会故技重施。

  不意他竟采取步步推进之策略。”

  周行逢的语气中有着意外。

  然意外过后,周行逢脸上便露出笑意。

  赵德秀采取步步推进之策略,实际上是在重视他。

  见劲敌将至,周行逢还颇为自得,李观象忍不住提醒道:

  “张文表据衡州反叛,大王当慎之。”

首节上一节129/1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