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多,刘备并没有直接施舍,而是以工代赈。
掩埋各处尸体、烧制石灰除疫、修建道路、修复县城、制作各种车辆器具……
并且开始靠着粮食平复甘陵的物价。
但刘备并没有用五铢钱,而是用了刘备自己签发的凭条其实就是粮票。
干活可以领粮票,粮票也能用来买其他的东西或是相互交易。
粮票写了一升就是一升粮,在粮食方面不存在价格波动。
而现在粮食是最有价值的物资,粮食没有了价格波动,粮票的价值就固定下来了,这也连带着使其他物资有了稳定的价格,并且其他物资的价格会随着大家都能吃上饭而慢慢回落。
其实这些粮票都是小布片,黄色的是的,就是用黄巾做的,只是裁剪的大小不同,写了升、斗之类字样,并加盖了刘备的印鉴。
为了盖印,刘备的卫队集体上阵,轮流当盖章机,忙了好些天,把县里的朱砂都用光了。
那些迁到甘陵来的黄巾妇孺,也将所有的黄巾都贡献了出来。
安排好甘陵的事务后,刘备带兵护送去了下曲阳,给董卓送去了一万斛粮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董卓没想到刘备这么快就能给他送来军需,倒是有些惊喜。
但惊喜只存在了一瞬间,董卓便又忧心忡忡了。
董卓眼下已经包围了下曲阳,但一时半会没法攻进去。
下曲阳的黄巾不比广宗城内少,而且张宝比张梁更难对付。
董卓尝试了各种办法,比如绝水断粮、凿墙放火、攀城夜袭……
但没什么用,张宝一直守得很稳。
黄巾之所以会在广宗和下曲阳两地聚集,就是因为这两座城都靠着河水,地下水也很丰富,而且城内本就有漕运渠连通河道,是断不了水源的。
两城都是漕运中转地,城内有米仓,本就存了不少粮食。
再加上广宗的妇孺都迁走了,消耗一下子减少了一半,连带着使得下曲阳那边也无需担心广宗的补给,两边一时半会都是不怕围城的。
“刘都尉,你劝董某来此地,董某应了。可董某在此恐也难建功,这张宝守得严密,刘都尉可有破敌之法?”
那些军粮还是有面子的,董卓对刘备很是客气,也没随意迁怒于人。
“怎么,将军收到了天子催促的诏令?”
刘备知道董卓的焦虑,董卓现在确实是很不好办的。
“董某不仅收到了天子催促之令,还收到了司徒公催促的文书……但此城难破啊……”
董卓看了一眼远处的城池,眉头紧锁着。
“之前将军要靠各部义军送粮,但眼下董将军手里已经有了粮,各部义军现在反而得靠将军吃粮了……”
刘备指了指那些豪族凑出来的义军:“他们之前附于卢将军,想靠着卢将军得些功劳,但卢将军稍有失势,他们便弃了卢将军而去。如今他们又附于董将军……但董将军可曾见过他们拼死攻城?”
“董某只能持节调令各家掌兵之人,却无法调动各家部曲,他们自然不会因我之令而决死。”
董卓点头,大体上明白了刘备的意思:“但若是我以粮相迫,他们若是散了……”
“他们若是因此散了,那要么视其为逃兵,要么视其与黄巾勾结……就看董将军想怎么说了。”
刘备低声道:“他们不愿付出伤亡,却想揽董将军之功,哪有那么便宜的事?董将军你说呢?”
董卓看了看刘备,又转头看了看冀州豪族们的营地,思索着没有说话。
许久之后,才转头低声问刘备:“以粮相迫太容易惹众怒了,玄德可还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那将军先负个伤吧……然后随便找个人指认某一家有行刺嫌疑。要洗脱嫌疑,就让他率军攻城自证清白……若是攻破了,将军也就得了功,若是没攻破……将军负伤也可顺理成章的免罪退兵。”
刘备点了点头,给董卓出着馊主意。
第167章 诡诈就诡诈吧
七月底。
董卓在巡视诸营时被人射了一箭,箭中臀部。
幸好当时董卓全身披挂重甲,箭矢没能全透甲衣,伤得不重。
但领军之将于军中被刺,此事非同小可,董卓暴怒之下大索三军,却没能找到行刺之人。
随后董卓强令全军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城战。
部队四面齐攻,不计伤亡攀城蚁附,一度攻上了下曲阳的城墙。
只是先登之士无法在城上立足,因为下曲阳已经用石木封闭了四门,且城内黄巾极多,登上城墙也只能被黄巾围杀。
下曲阳依然没被攻破。
不过,此战斩黄巾逾三千级,董卓也算是有了说得过去的战绩不管那些首级是谁,反正那些首级确实都戴上了黄巾,这肯定能算斩首三千级的。
官军损失不大董卓本部以及朝廷派出来的京畿士兵一共只有二百人的战损。
但冀州各家‘义军’伤亡惨重,几家豪族甚至全军覆没,死伤难计,“失踪”的不计其数。
不过,反正是义军嘛,又不是正规军,失踪跑路也正常啊……
而且义军的战损是可以不入册的,毕竟很多豪族带来的义军都没有正经户口,想入册都入不了。
二百换三千,这当然算是大胜了。
董卓派快马向朝廷传了捷报,随后便自称伤情恶化需觅良医,自领本部亲军退入了甘陵,驻于界桥营寨中。
冀州诸多义军也分作了两部,大部分仍驻于下曲阳城外,小部分南下去了魏郡邺县这小部分,当然就是被打残的那些。
而董卓要寻觅的良医,自然是刘备。
真要论及战场急救或金创治疗,刘备手下确实是有不少良医的,西河医馆第一期毕业的那些少年此时都在刘备军中,眼下也已经积累了不少临床经验。
陈封也是其中之一。
但其实,董卓那点伤……真用不上什么医生。
陈封抓紧时间用了不少纱布,将董卓的腰腹连同大腿一起包扎得严严实实,看着和半身瘫痪了一样,就差下个病危通知书了。
如果不抓紧时间包扎,董卓那点破皮的小伤可能就自动痊愈了……
“将军为国征战乃至身负重创,可谓劳苦功高,想来已经无需左右为难。只是,不知将军是否查清了暗箭伤人之辈到底是何人?”
陈封给董卓包扎完毕后,刘备让他退到帐外,单独问董卓:“若是将军不把此事追查明白,岂非显得将军软弱好欺?”
“这……射箭者乃吾弟董,此事如何追查?而且,若是追查此事,岂非与冀州士人结怨?”
董卓感觉刘备这家伙心眼挺坏,但他很喜欢。
毕竟刘备确实在为他着想,从来没为难过他。
“董将军,此战冀州各家损兵折将,无论查不查都已经与他们有怨了。若是不查清,他们个个都会觉得将军是故意诬陷迫害他们;反倒是坐实了某一家为刺杀者,其他各家才不会与将军结仇,而是会仇视那个谋刺将军的蠢货……”
刘备带着丝浅笑,声音很轻:“将军想想……这是自救,不是结怨。”
确实是如此,要做就要做得像那么回事,主帅在军中遇刺,这种事如果不追查到底,那所有人都觉得假。
反倒是坐实了一家,那才不会有人憎恨董卓。
董卓想了想,点了点头:“有道理……但董某倒是不知坐实哪家合适……”
说到此,董卓似乎反应过来,转头问刘备:“玄德可是与冀州哪家有仇怨?若是有,不妨直言……董某虽武夫,却也知投桃报李。”
虽然说着‘投桃报李’,但董卓眼神中颇有些别的意味。
“备在冀州没什么仇人,将军无需如此试探。将军想必是在担心袁司徒那里吧?冀州士人大多皆是袁司徒门下……将军视他们为同门,所以不想做绝?”
刘备摇了摇头:“可将军不妨想想,之前公卿们让董将军领军,替代卢尚书征冀州,这难道是为了让将军立功封爵吗?若真有这等好事,他们为何不让自家子弟上阵?”
董仲颍不是那么好忽悠的,但刘备确实没打算借董卓之手图谋冀州的什么仇家。
刘备的打算可没这么简单。
董卓听得刘备这么说,皱着眉头想了很久,随后低声叹道:“董某也知道此非好差,只是既有天子之令,又有恩主之命,不得不来……”
“恩主之命……哈哈……卢尚书围城招抚之策并无过错,可连卢尚书都免不了减死罪一等……所谓恩主让将军来此接任卢尚书,备倒是不知这恩从何来?”
刘备笑了一声:“卢尚书乃海内大儒,有的是人为他进言相救。但董将军与清流名士可有交情?若将军不自救,谁会救你?”
董卓听了此言,脸色有点难看,没有说话。
刘备也不再说话,这已经够了,再多说就会被视为刻意挑拨了。
……
其实陈封现在的主要工作是刘备的书佐,当军医是兼职陈封没有接受过任何额外照顾,书佐是他应得的工作。
刘备本质上其实是个懒人,只是脑子不偷懒,涉及自身安全的事儿也绝不会偷懒,比如练武就每天都在坚持。
但能让别人干的活儿,刘备自己当然是不会动手的。
军令或重要文书是不能直接写在竹简上的,需得用刀刻这是为了防止被人改动或是因沾水等意外情况导致模糊不清。
用刻刀在竹简上刻字又费时间又费劲,当官的通常都得有人帮着干这活儿。
其实张飞才是最擅长刻竹简的人,几年来天天都在练,张飞现在甚至能用横刀在竹简上直接写字,动作奇快无比,很有点武学高人风范。
可张飞经常刻错别字,军令文书之类的活儿万万不能交给他,要不然‘粮’之类的最常见的词很可能会被张飞刻成‘军娘’……
陈封就不一样了,慢归慢,但从来不出错。
只不过,陈封一直没什么机会获取军功。
其实他武艺不错,胆量也大,但他没能通过武选,无法进入刘备的近卫曲,也没得到上战场的机会。
与陈封同龄的田豫,因其在渔阳的功劳已被刘备升为了武策从事,也就是军事参谋刘备说话算数,不管多大年纪,有功就升。
而陈封这个书佐,估计还得磨两年。
其实陈封并不追求升职,毕竟他才十五岁,不着急。
而且书佐这个职务陈封很喜欢,因为这个职务能一直跟着刘备,也方便他记史。
不过,为了写《承柞观纪》,陈封遇到了很多困难。
尤其是最近这段时间。
比如刘备向董卓献的计……
这计策确实是很有效的,虽说董卓没能攻克下曲阳,但至少得了场“大胜”,肯定足够向所有人交代了。
可问题是陈封很清楚,这计策就是为了坑害那些冀州豪族,顺便解董卓之困,刘备的出发点其实并不高尚,倒是很有点狼狈为奸的意思。
那这怎么记录呢?
写成‘玄德郎君向中郎将董仲颍献计,使官军大胜,一度攻入下曲阳城内;惜董仲颖负伤,乃至未能得全功,殊为可惜’?
这确实是正常史官的写法。
可陈封不愿这么记,董卓这一仗算不算大胜陈封心里清楚得很,要这么写就不算是照实记载了。
但如果照实记录,那就得写成“时董仲颍忧恐因不得功而落罪被诛,为求全身而退,遂从刘玄德之谋,以自残诬冀州义军行刺。冀州各家为求解谋刺之罪,不得不拼力死战,乃至义军伤亡难计……”
真要是这么写,那自家恩师不就成了个诡诈阴险之人了?
陈封很是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