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209节

  “吾曾与孔明所说,家舍东南有五丈高桑树,孔明彼时不信。”

  “如今看来,等克复涿郡,当亲领孔明一观。”

  并对法正笑道:

  “吾在成都亦有听闻,孝直少时尝言封侯,有远志。”

  “吾听长安之名多矣,如今欲涉足长安,还赖孝直之谋矣。”

  孔明执扇笑笑,对着刘备拱拱手。

  法正脸皮微微燥热,但随即便豪言道:

  “这有何难?定取长安,让主公驾车而观之!”

  赵云也凑过来道:

  “等回常山,定请军师尝尝真定梨,云少时曾尝,十多载过去,唇齿留香。”

  孔明笑呵呵的连连点头,表示自己记下了。

  张飞则面色有点为难:

  “军师,等回涿郡俺给你捉两个小猪仔?”

  孔明大笑,用扇子在张飞胸口点了点:

  “那后辈盼有冠军侯,然翼德与云长合力,未必就差冠军侯多少!”

  “唯盼翼德边关斩功夸名便已足够,何言屠户之事?”

  说到打仗,张飞将胸口拍的邦邦响:

  “俺可不想跟那安禄山一个死法,大丈夫当马革裹尸!”

  旁边的徐庶欣慰的看着这一切,这不就是他所求的一切?

  如今鸟离樊笼,蛟脱浅水,季汉当有吾名!

  徐庶不说话,但脑袋里已经在思考荆襄那边的情况了。

  恰在此时,光幕也再次徐徐展开,有说有笑的成都府衙一起转头看去。

  【嗨嗨嗨,首先感谢大佬贵重的礼物!验证了,真金的,大佬大气!

  就是名字这个是不是得商量一下?俺的真实名字是闻莽啊QAQ。】

  随即众人目光下移,便看到了这次的两件礼物。

  一支手杖,这是由孔明送出的,众人对此都清楚的很。

  另一份应该是那“二凤陛下”所送,在季汉诸人看来应是一张庆帖,右上角有“丈育”二字,中间书有“普天同庆,盛世之始”八字,左下角还有署“帝李世民”。

  而与众不同的是,这帖通体金灿灿,上面的字体都是由银线构成。

  并且左上角还有一个显眼的牙印,显然便是后辈所说的验证之法了。

  【不得不说,UP主你还真是个人才,一嘴下去也不心疼啊。

  一嘴下去又不是把黄金咬了下来?另外这个抬头笑死我,丈育石锤了。

  心疼肯定是说破坏了贺卡的美感吧,这个应该是太宗制贺卡的典故,据传说最早的贺年卡就是二凤用黄铜做的,赐给大臣,随后民间效仿,用不起黄铜的情况下改用纸,然后一直流行到了现在。

  这贺卡,金板银线算是非常用心了,金银错这个工艺技法也是咱们的非遗了,很好看。

  另外这个不起眼的手杖应该是邛竹杖吧,从汉代起就是蜀中特产,也是见证了咱们历史的一个工艺品了。

  一说邛竹杖和二凤,还有前面看的字帖,让我想起来王羲之的十七帖中有一个就是《邛竹杖帖》,然后好像也是被二凤祸祸没的。

  也不算祸祸吧,虽被二凤收藏于宫中,但也没说是带到了坟墓里,说不定也是毁于安史之乱呢。】

  甘露殿群臣看了看那个金贺卡,又看了看李世民。

  李世民这时候眉宇间终于有了笑意,对左右道:

  “让这小辈天天呼朕诨名……朕当回其诨名。”

  臣子们不由得相顾失笑,只觉得倒还挺有趣的。

  不过李世民看向后面,眉头又拧了起来:

  “邛竹杖帖不传世干朕何事?”

  从心底上来说,他可不认为流于民间能比宫里安全,只能说后来的安史之乱都没想到。

  不过由此倒也给了李世民警醒,重宝藏于宫内若是遇到了昏君逆将,那便是被一锅端的命运。

  要不然仿后世之博物馆藏之?

  不过很快李世民也由此想到了另一事:

  “玻璃之事,进展如何?”

  侯君集一时间汗都有点下来了,之前大包大揽主动领了寻盐水湖,制透明玻璃之事,但没想到即便有后世点拨也并不顺利。

  当下只能硬着头皮道:

  “如今之玻璃,浑浊有杂,容许一个月,定……”

  瞧了瞧侯君集的表情,李世民点点头,但心中打算等元正十日休沐过完就催催将作监。

  上次将作监禀报自己所草木灰制碱有所成,正在尝试能依此作何物。

  如今看来继续研究玻璃就挺好,至于侯君集嘛,看来确实没有那科学的天分。

  心中摇摇头,随即李世民看了看屋外的天色。

  如今不过元月三日,还足足有七日的休息时间呢。

  而且看看房玄龄和杜如晦脸上的倦色,以及阎氏兄弟面前满满当当的一摞画稿,李世民也善解人意示意众人散去,回去继续享受休沐即可。

  诸般计划,也要先安生过完休沐。

  至于李世民自己则是打算去后宫。

  此前免了皇子皇女们的课业,再加上元正十日休沐,如今子嗣们天天都在后宫联络感情。

  太子承乾也没有此前的死气沉沉样子,脸上多了不少欢快,让李世民很满意。

  唯一比较担忧的便是承乾现在似乎跟那武氏稚女颇为合得来……

  不过刚出甘露殿不久,一封奏报就送到了李世民手上。

  “遵礼,玄奘法师至长安了?”

  送上奏报的是李君羡,字遵礼,如今任左武候中郎将,掌管禁军中的左监门卫。

  南衙禁军十六卫,其中左右千牛卫和左右监门卫四卫是直属他李世民的贴身亲卫。

  宿卫之责,情报收集勘察,乃至于甄别各州情报单独进奏,都属于这四卫职责,而左尊于右,故而这李君羡称得上他李世民的心腹,嗯,之一。

  “昨日晚刚至,陛下今早有要务不便打扰,故而此时禀报。”

  李世民点点头,看了看嬉戏的皇子皇女们,与李君羡一起入了旁边的花苑,漫步轻谈:

  “朕听闻这玄奘法师出狱之后反倒犹豫不前?”

  李君羡想了想道:

  “据臣所知,这玄奘此前数次相求出关去往天竺,不许。”

  “然臣亲自将其从狱中释出之后,亲传陛下圣言,玄奘法师反倒笃定必能出关。”

  “故而不急不缓,拜别亲友,诵经沐浴,备足钱粮后,方才上路往长安而来。”

  “倒是趣人。”

  李世民点点头,改变了行程:

  “那便见上一见。”

  然后另一个名字被他从脑海中想起来,随即下了简单的命令:

  “调苏烈近况。”

  李君羡不言语,遵旨。

第124章 苏定方

  苏烈左手握着自己的佩剑,踮脚看着另一边街道上的杂耍。

  元正十日休沐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职位都能放假,毕竟治安还是要维护的。

  不过对苏烈,或者说苏定方来说,关系并不大。

  去岁还是匡道府折冲,四个月前授左武侯中郎将,两个月前又被改左卫中郎将。

  当时苏定方倒是开心了一阵子,久疏战阵,兴奋之下率二百骑踏阵战果斐然,他能感觉到自己那已经冷却的血液重新热乎了起来,胸口的跳动也愈发有力。

  阴山破敌后,押送俘虏回长安的路上,他久违的唱起了战阵军歌。

  声音嘹亮,饱含快意,苏定方比任何人都清楚如今的陛下有多能打,如此的猛将天子,自不可能满足于一个颉利。

  不过回京之后的苏定方发现自己想多了。

  升职了,但守卫的还是这个匡道府,这个汉思后园,这个繁华热闹的长安城的人烟稀少的角落。

  过年这样的热闹日子都没多少人愿意往这边来,苏定方还得垫着脚才能看清楚隔壁街上在玩儿角。

  两个身材极其高大的壮士,仅着短裤,站在用白粉画成的圈子里互相以肩膀之,吼声如雷,肌肉贲起,围观百姓助威声不绝于耳。

  苏定方百无聊赖找了个矮墙爬了上去,将佩剑小心的放在一边,然后晃荡着双脚看着那角换了两拨人。

  “苏烈?”

  苏定方听到有人在叫自己,他停下晃荡的双脚,伸头往下瞧去,嗬,好个柔美的将军!

  脸熟的人,而且是宫中来人,若换往常少不得规规矩矩见礼。

  但现在苏定方浑不在意,见不见礼,受不受罪,他都没法逃掉在这匡道府数鸟的日子,既如此折腾作甚?

  因此在大声给远方的角叫了声好之后,苏定方才懒洋洋道:

  “是我,何事?”

  李君羡皱着眉头打量这个曾经的手下败将:

  “陛下要见你。”

  苏定方霎时间来了精神,赶忙跳了下来,胡乱拍打了两下屁股上的灰尘:“带路。”

  李君羡曾随李世民大破刘黑闼,而那时苏定方恰巧在刘黑闼手下效力。

  因此两人虽然互相知晓,但没什么好说的。

  直到来到甘露殿前等候,苏定方才终于忍不住问道:

  “陛下召我何事?”

  李君羡淡淡瞥了一眼,不说话。

  自讨了个没趣,苏定方正要说道两句时,甘露殿门开了,一个素衣和尚一脸心事重重的样子走了出来。

首节上一节209/38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