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208节

  “从军之事,就当如此!”

  【最难过的当属诗圣杜甫。

  安史之乱前杜甫的小儿子刚刚饿死,叛乱爆发后携带家眷避难州。

  听闻肃宗继位后只身北上,结果就如前面所说,被抓。

  郭子仪率军收复长安前,杜甫冒死逃出,被授官,但后因营救房遭肃宗嫌恶。

  宰相张镐力保杜甫,后来唐军邺城之战大败,吏治彻底糜烂,杜甫对时局彻底失望,辞官南下,最终在四川稳定下来。

  这段时期是杜甫创作的高峰期,现存作品的四成都是在这个时期所作。

  770年冬,潭州往岳阳的小船上病逝,年终59岁。】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刘备细细品读,一时间竟有些痴然。

  张飞一时间倒是恍然了:

  “难怪这杜甫这么爱军师。”

  “适逢乱世,放眼望去不是叛贼就是狗官,结果到了成都还发现军师祠堂受人祭拜。”

  “换谁不想有个如军师一般,能够受任败军奉命危难,力挽狂澜?”

  “可惜呦,即使给了这小昏君一个真诸葛,结果也是被嫌弃的命。”

  孔明默然,看着这首名为《登高》的诗作,心目中的这个友人的形象也愈发丰满。

  【最侥幸的当属诗佛王维。

  长安陷落后王维被叛军俘虏,被迫为叛军效力。

  长安收复后,王维被论罪判死。但因弟弟王缙求情,以及被迫效力时有作《凝碧池》发牢骚,最终得以宽宥。

  最终郁郁四年后,请削为白身放归田园,最终病死。

  高适称得上逆风而起。

  在与哥舒翰守潼关失败后退守长安,闻听玄宗出逃后追上玄宗升侍御史。

  后去往肃宗处,拜淮南节度使,参与平叛永王之乱,随后平叛多有建树,官至渤海侯。

  但因其人早年与李白杜甫同游,互引知己扬名,后来对李白杜甫不闻不问,受人诟病。】

  “为叛军效力属失节。”

  魏征话语硬邦邦的。

  房玄龄摇头:

  “或有内情。”

  光幕言语向来简洁,但既说是被迫,那想来应是另有隐情,不为众人所知了。

  而且,房玄龄读了读王维的这首《凝碧池》: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

  “国破之意犹存,难称其心属叛贼。”

  魏征微微点头,他也并非不通人情,但只是觉得相较于那诗圣杜甫冒死出奔,这王维的相差就有点大了。

  “至于这高适……”

  “为国效力,平叛有功。”

  至于更多的魏征也觉得不好评价。

  毕竟他们也都是从乱世过来的,知晓乱世是个什么样子。

  尤其还是这外有叛贼强横,内有天子暗弱的情况,为官更难。

  乱世如此,也许,谁没有苦衷呢?

  【诗仙李白最让人叹息。

  这位青莲居士似乎将所有的天赋都点到了诗作之上。

  结果就是虽然政治天赋为零,但还是一门心思的想要为官,建功立业。

  安史之乱后,李白亦作诗哀叹洛阳城的陷落。

  但随后一拍脑袋做了永王李的幕僚,导致在肃宗看来那是毫无疑问的谋反。

  最终靠着才华改判流放夜郎三年,最终病死在族叔李阳冰家里。】

  李世民霎时感觉到了无语,随即便想起来了那个“双悬日月照乾坤”。

  他还记得光幕说是这位诗仙李白被流放夜郎时为玄宗所作。

  如今来看……李世民都觉得可惜:

  明明诗才惊世,干嘛非得想不开做官呢?

  就如这双悬日月照乾坤,玄宗跟肃宗谁看了能开心?

  长孙无忌将光幕上放出的李白诗作念了出来: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彷如游仙观安史之乱,文风奇特,其景奇诡,难怪被称作诗仙。”

  长孙无忌也摇头,既为其才叹服,又为其志向无奈。

  但最终,李世民只能无奈摇头:

  “终归还是乱世遗祸。”

  “若无乱世,这诗仙也就吃吃闭门羹,避世作诗。”

  “叛乱四起,反致如此之人坐逆乱之名,险些身死。”

  【安史之乱890年后,明朝灭亡。

  明朝灭亡两年后,抗清失败的陈子龙投水而死,殉国。

  陈子龙其人在崇祯十年中进士,随后为母丁忧三年,服除四年后,大明灭亡。

  面对入关清军,陈子龙曾经奋力抵抗,不敌,随后在失意时写下了诗句:

  辞家新属冠军侯,胡雁南征塞草秋。

  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

  此诗是陈子龙追思汉唐所作,他渴望有一位如同冠军侯一般的人物带领他抗击逆贼,重回盛世。

  而长安三万里的说法,应该是来自于唐代“开远门前万里堠”的典故。

  据说二凤在开远门立石碑一座,上云:

  西极道九千九百里

  碑文由虞世南亲手所书,以安慰远行之人,不必怀万里跋涉之忧。

  有人怀疑这个说法,因为虞世南逝于贞观十二年,而二凤灭高昌是贞观十四年。

  灭高昌置安西府后,长安至西域之途才超万里,这一点儿上来说时间对不上,所以有人怀疑当时二凤是在吹牛。

  但不影响最终的事实。

  总之,从盛唐之后,历朝文人都将长安作为心目中的盛世寄想。

  那么下一期,咱们就来回头看一下,这个被玄宗败掉的万里巨唐,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出去吃了个饭,所以只有2K……

第123章 二凤和丈育

  〖认真说的话大明也就亡国时候发发牢骚,强盛时候也不算差,追思汉唐最多的应该是宋朝,苏轼、司马光、辛弃疾、李清照、杨万里等人诗词中的长安,其实基本都是汴京开封。

  这样看南宋的词人应该是最惨的,毕竟不仅真长安丢了,连汴京也没了,唐朝也不过国都六陷天子九逃而已,南宋那是直接没了。

  玄宗这半个昏君都把大唐祸祸的够呛,大宋那是连着徽宗、钦宗、高宗三个昏君,宋能不亡已经算是奇迹了。

  南宋时辛弃疾已经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了,汉武帝唐太宗什么都不敢想,你能学学孙权就已经知足了。

  回头看唐时的两京制已经体现了经济中心的偏移,那时候如果痛定思痛迁都洛阳可能会好点。〗

  看着光幕渐渐黯淡下去,李世民端坐在椅子上一脸沉思,并没有如此前一般兴致勃勃拿笔挥毫泼墨。

  将一个以绸布包裹好的东西递给长孙无忌,示意其去送与光幕,随后就不再言语。

  房玄龄则是偷偷捶了捶自己腰部,此次所需记录内容繁多,边抄写边沉思,反倒是比处理公务还要累的多。

  杜如晦则是有点傻眼:“长安六陷?”

  天子九逃什么的杜如晦已经漠不关心,毕竟看后来僖宗的外逃样子实在是太过于熟练。

  “这有何奇怪?”李世民沉思中抬起头来,嘿然道:

  “天子如此暗弱,被放权的节度使哪个不想行魏武旧事?”

  如今他们通过光幕与那诸葛武侯有了简单联系,因此偶尔李世民对其思考和回忆就多了一点。

  在李世民看来,藐视君权的节度使相较于汉末的诸侯,实无分别。

  他还看到长孙无忌已经将那绸布包裹送祭于光幕,一时间李世民的姿态也更为安然闲适:

  “非常时,自用非常之策。乱时许节度使逾越之权,事后当一一收回。”

  “但这样看来,晚唐的儿孙们,无人能行此事。”

  群臣默然,李靖可惜道:

  “若是骑和北衙禁军未废,则可遣一良将,一一平之。”

  杜如晦叹惜:

  “若此两军未废,则封常清自能率军阻叛贼不入洛阳,祸何至此?”

  ……

  将准备好的东西送去之后,孔明也面有伤感轻声吟诵道:

  “梦到长安三万里……”

  从文采来看,此诗文采平平,但胜在感情真挚。

  说是梦到,但不如说梦回,此事孔明太能共鸣。

  毕竟大汉也到了危急存亡之秋。

  那陈子龙出仕即要面对那大明亡国,他孔明何尝不是如此?

  法正亦面色伤感,若非时局糜烂,他何至于避祸益州,结果蹉跎岁月至此?

  刘备看出来了厅中的气氛,拍拍手吸引众人注意力,随即对孔明笑道:

首节上一节208/38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