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166节

  “翼德你这说的虽然粗俗了点,不过……”

  “不过挺对的是吧?”张飞自鸣得意。

  孔明叹服的点点头,看起来大愚,但实际上有大智,说的应该就是如翼德这样的了。

  随即瞧着这江左士族看了又看,最终摇摇头:

  “看来这江东四姓,最终许是将孙家卖了个好价钱。”

  从此前光幕所说中,只知晓江东最终是因乱而亡,只是乱从何起就没人清楚了。

  但百年过去四姓悠悠而不见孙氏,想来江东归晋应是少不了龌龊事。

  庞统对江东无一丝留恋,只是有点伤感:

  “江表鲸吞天下之谋,最终只成四姓私户之计。”

  “赤壁谈笑间灭曹军灰飞烟灭,百载风云苟且过,侯景之乱荡江东。”

  孔明在一旁轻轻拍了拍庞统以作安慰,庞统则是笑笑并无介怀之色。

  上首的刘备看着这倭国的源氏来源大皱眉头:

  “这倭国隔海竟能知晓我汉地四百年前之典故。”

  “如此钦慕中原,为何丝毫不知礼义为何物,徒为牛头马面之徒邪?”

  张松声音尖锐道:

  “主公,这番邦学礼而不知义,不过是沐猴而冠徒有仪表罢了!”

  “定然是慕中华之大,故自惭形秽引己为耻。”

  “然!从其于己妄加尊号可知其野心!昔日慕中华之强而能跪伏于地,则他日中华遭乱而生侧反之心!”

  “如此行径,岂非如那司马懿一般?!”

  啊这…刘备沉默了下,应该倒也不至于拿那司马懿做比较吧?

  毕竟如今司马懿不过三十几岁且曹操依然健在,如此应是生不出什么不臣之心的。

  若是知晓倭奴之事之行径,定然也会破口大骂。

  但从心底,刘备倒是觉得张松说的多半没错。

  庞统冷笑:“一如肉饲鹰隼,饥即为用,饱则去。”

  张飞挠了挠头疑惑:

  “彼辈行如禽兽,又无如印度一般的佛教。”

  “后世应当不会有那精倭之徒吧?”

  ……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李世民慢慢重复了一下这句话,若有所思。

  魏征很贴心给李世民进言道:

  “下之事上也,从其所行。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李世民很是嫌弃的斜视了一眼:礼记我又不是没看过!

  这怎么见缝插针就能劝谏的?

  他只是一时间思绪有点飘得远了,从帝王角度看来,佛道都只是手段,谁信那玩意儿?

  萧衍倒是信佛,求没求到来世不知道,成了后世的笑话倒是真的。

  但,上御其策,下奔其效,投上所好,言行必效。

  看来不管是佛还是道,这皇权都要离它远一点,免得被拿去招摇撞骗而不自知。

  就如这礼记所说,上者,民之表率也。

  不过……看到后面的文字李世民眼神又是一凝:

  关中与关东豪强之争?有这么夸张吗?

  而对于光幕将魏晋至唐初的士族分四家的这个说法,贞观群臣也倍感新奇,低头思忖了一下便开始互相瞧着对方,心中暗自判断对方是属于哪一批的?

  房玄龄倒是没计较那么多,他就一个感想:

  这不是现成的写《晋书》的材料?

  李世民倒是坐不住了:

  “前面说朕小心眼,这里又谤言朕徒好虚名!”

  不过言语中反倒并无多少怒气。

  这两者虽不是什么好词儿,但光幕说出来时候的语气他是听得出来的。

  这后世并非是将他当做高高在上的帝王,而是以平视的态度聊他的伟业,聊他的生平,聊他的功过。

  就彷如与人闲谈自己的一位长辈一般,述其功不掩其过,宣其德亦言其短。

  这种态度反而还令他舒服自在了几分,于是对左右笑言道:

  “有时真想将这后辈从光幕中捉来,打上几板子。”

  长孙无忌也笑道:

  “何止大家有此想法?”

  “若非有千年光阴之隔,臣等亦想能与其坐谈饮酒,听一听后世繁华。”

  “想来应不胜畅快。”

  【首先要勘正第一个误区:唐初山东士族的五姓七望并非是后来的“禁婚家”。

  五姓七望分别是陇西李、赵郡李、博陵崔、清河崔、范阳卢、荥阳郑、太原王。

  其中李氏和崔氏各有两望,合计有五个姓氏,因此称五姓七望,崔氏之强也可见一斑。

  早期的五姓七望也是非常愿意和皇室联姻的,甚至多有巴结姿态,毕竟这时二凤的刀太快了。

  贞观年前清河崔有将一个女儿送入宫闱,二凤草草封作才人了事儿,并不怎么重视,这位崔才人也没留下更多记录。

  约贞观八年,当时民间有传荥阳郑有女“容色绝姝”,长孙皇后派人寻访,并请二凤册其为充媛,二凤爽快下诏。

  充媛为九嫔最末,上面还有四夫人以及一皇后,后宫伦次排第十三,只能说起点还行,但也不算非常重视。

  但此时魏征站了出来,表示听说郑氏收了陆氏陆爽聘礼,已缔婚约,还未过门,要求二凤取消诏命。

  最终陆爽屁滚尿流来长安请罪,称陆氏当时赠郑家之财属于发红包,什么聘礼啊婚约啊都是子虚乌有。

  但当时的王公贵族没人理他,因为这件事在当时蔓延开来成了一场关于皇帝“礼乐”的辩论,最终李世民取消诏命,复命郑氏嫁与陆爽。

  从这两件事当中可见当时所谓的五姓七望在二凤面前差不多是“站着如喽”的状态。

  而给我们后世留下“士族高门大姓瞧不起李唐不愿意联姻”这个印象,主要原因还是二凤太猛。

  宋朝之前,贵族阶层权利斗争的逻辑是皇权与大姓的斗争,唐初士族大姓弱,那么皇权就强。

  皇权强的结果就是唐朝的公主行事大多肆无忌惮名声在外,对世家来说娶公主相当于将皇权接入家里斗,自然不愿意。

  行事强硬的如平阳公主,打天下时领兵马镇守山西的苇泽关,因此后来此关美名曰娘子关。

  行事荒诞如永嘉公主,嫁给了窦奉节,但不久之后就与外甥杨豫之私通,是的没错,杨豫之的母亲长广公主是永嘉公主的亲姐姐。

  后来长广公主早逝,守丧期间两人依旧如胶似漆。

  但窦奉节是唐初武将,武德充沛,后来抓包之后将杨豫之具五刑杀之,并与公主和离。

  更厉害的比如太平公主,公然在府上包养男宠,后来更是把持朝政,政变夺位,只不过失败了被处死。

  后来的如李裹儿,玉真公主、升平公主、宪穆公主等等等等,后面有机会会说到。

  而话题回到荥阳郑氏这上面,长孙皇后如此行事咱们后人都猜测应该是提前安排后事。

  毕竟此事之后不过两年就去世了,应该是对身体健康状态有所猜测。

  长孙皇后去世后韦贵人想效仿长孙皇后行事,给李世民选美填充后宫。

  然后武才人因此进宫,不过这就是另外一件事儿了。】

  晚上还有,今天努力多写点,感恩姥爷们厚爱。

第84章 科举

  李世民很想说点什么,比如疑惑的问一下何为“禁婚家”。

  比如还在心底打算今晚去观音婢处,假装无意问一下为何要从民间选妃。

  对于光幕所说的士族不想娶皇家公主,李世民很想嗤之以鼻:

  不想娶?汝等这些损国肥家的世家蠹虫也配?

  平阳昭公主之威他李世民犹记。

  应晋阳起兵,拢关中豪杰,司竹起娘子军。

  渭河北会师,姐弟破长安,镇关中定天下。

  戎马倥偬,生荣死哀。

  因此听到后世称苇泽关为娘子关,李世民打心眼里为自己的姐姐高兴。

  只是……

  妹妹永嘉公主,私通。

  不知道是自己哪个女儿的太平公主,谋反!?!

  以及后面目不暇接的几位公主,头一次,李世民心中的恐惧压倒了好奇。

  他不想了解!

  但随后李世民就感觉这光幕好似如一柄千钧巨锤,朝着他的脑袋狠狠砸了下来:

  长孙皇后,贞观十年,病亡!

  李世民霎时间感觉头昏目眩,耳中似有千人嚎杂,有哭有笑,恍然间似乎都能听到自己胞兄胞弟那快意解气的声音。

  他情不自禁站起来往前走了两步,但马上便意识到光幕不过是宣告了这个消息,他的观音婢并不在其中。

  心神稍微一松之后一股前所未有的虚弱感掳掠了他的身体。

  于是群臣便看到他们的陛下,大唐这年仅三十的烈日,前所未有的黯淡了下来。

  这具年轻而饱含活力的躯体,踉跄着后退,直到扶住了椅子。

  眼眶发红的长孙无忌扶了上去。

  “陛下……”

  “大家……”

  声音嘈杂,但却让李世民莫名的心安,也让他身体重新恢复了力气。

首节上一节166/38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