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165节

  “法显暗沙是我国固有领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庞统眼神清澈,赞叹道:

  “这名僧,生前往异国求取经典,死后其名永镇边疆,子孙不忘其功,亦是好结局也。”

  光幕中的画面缓缓缩小,这仅仅在海面上冒头的小岛逐渐不可见。

  很快画面已经换成了众人看过几次的地图,孔明研究了一下:

  “这线条的意思,莫不是范围内皆是后世中国领土?”

  刘巴端详了一下感觉很是可惜:

  “这疆域线都画到了这大岛旁边,为何不直接占了,那不比这海中的小岛好上许多?”

  孔明想起来后世那乱七八糟的事情,悠悠道:

  “往事越千年……千年间,奴噬主,番邦侮,沧海桑田矣。”

  【玄奘法师对于去天竺取经有如此执念,就是因为有法显这个例子在先。

  只不过相较于相当低调的法显,玄奘的人生就犹如开挂一般高调了许多。

  到了印度之后玄奘表示去就要去最好的,成功进入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佛门各种经典。

  潜心修习五年后,玄奘大师再次动身,只身游历古印度的数十国,在佛典上没有一人能辩论过他。

  在印度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批驳了当时的佛学大师师子光的观点,师子光引以为耻,请旃陀罗僧诃前来为难希望一雪前耻,但旃陀罗僧诃惮玄奘之威不敢言,一时间玄奘声威更重。

  后来玄奘代表那烂陀寺与“顺世论”者辩论,驳的对方哑口无言;与小乘论师辩论,再度获胜。

  戒日王在曲女城单独为玄奘开设佛学大会,十八个印度国王,三千名佛教学者,两千名外道,没有一个人能给玄奘大师诘难,一时间玄奘之名声震恒河。

  可以说玄奘在印度充分诠释了什么叫做佛门学霸,佛法上一人独压印度。

  并且闲暇时候玄奘大师还把《老子》给翻译成了梵文,做了一波文化输出。

  进入印度的一路见闻被玄奘撰写为《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为后来吴承恩写《西游记》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同时《大唐西域记》在现代也成了印度研究古印度最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千年后印度反而来中国取经了,谁能想到?

  而在我们现代,大唐不夜城的大慈恩寺旁边,就树有玄奘法师的塑像。

  这位佛门大师深情凝望着南边的大唐不夜城,就如同跨越千年看到了大唐的盛世一般。】

  这一章写的又是不太有感觉,对不住。

第190章 不夜长安

  在大唐君臣的眼中,光幕上的玄奘路线逐渐隐去。

  “咚!”一个沉闷的鼓点配着不知名的乐器,好似敲在人的心坎上,贞观君臣顿时感觉心脏有点发紧。

  随后一个远方宝塔流彩,近处屋顶蓬荜生辉,往来道路灯树点缀的画面一闪而过。

  甘露殿中顿时躁动起来:

  “仙人在云端观看乎!”

  “咱们飞起来了?!”

  李世民此前已经看过不夜成都的高空览视图,毫不变色斥道:

  “后世千般手段,何须惊愕?噤声观看!”

  房杜憋笑,魏征等人则是佩服:不愧是陛下!

  后方阎立本睁大了眼睛,他已经暂时不打算画,而是打算牢牢刻在心里,随后慢慢复现。

  “咚!”依然是鼓点和乐器声,依然是一个一闪而归的剪影,让贞观君臣愈发的有些心痒难耐。

  下一刻,似有千种乐器一起奏鸣,似有百名仙人一起在云端大声和唱。

  灯火璀璨的光景再次出现,光幕中的画面仿佛一位谪仙临尘,带着贞观群臣们一览千百年后的光景。

  同时光幕也贴心的将名称给标注了上去。

  古朴的佛塔在光幕中纤毫毕现,上面的一砖一瓦似乎在诉说着岁月沧桑。

  【大雁塔】

  一片空白场地上一个僧人的塑像神色坚毅,手持禅杖凝望南面。

  【玄奘像】

  光幕中的画面顺着玄奘像往南,飞过一片灯火长廊与人来人往的长街之后,数十座群体雕塑群映入众人眼帘。

  这些雕塑神色姿态各异,诗、书、画、碑等点缀其中。

  或作慨然而歌状,或作忧民生艰状,或怡然自得状,或肃穆沉思状。

  每个塑像旁边都有一小块石碑标注名字,贞观群们也尽力辨认一闪而过的名字,因为角度的关系只能辨认出寥寥数人。

  “李白!”

  “杜甫…杜牧!”

  “刘禹锡!”

  这是他们此前已经通过各种边角料知道名字的。

  “吴道子!”

  “王维……王之涣!”

  “阎立德…阎立本!”

  【大唐群英谱】

  众人豁然回头,他们从没想到,在这其中首先出现的熟人竟是这位宫廷画师!

  阎立本本人手足无措的站在那里,一时间身体都有点摇摇晃晃,仿佛喝醉了一般。

  我也能与兄长,声名传后世?

  李世民顾不得安慰这位臣子,因此此时光幕还在继续飞掠,他看到了自己!

  前有雄壮乐队,后有旌旗飘扬,将军跃马扬鞭紧随在他身侧,拱卫他们的皇帝陛下。

  而那李世民单手挽雄壮大马缰绳,另一手轻轻下压。

  长孙无忌见缝插针:“此像有安抚天下之意,有大家之帝王风范!”

  塑像柱子上“贞观上将”四个大字方方正正,李世民洒然而笑,颇为满意

  而武将们都努力打量,即使如李靖也坐直身子睁大眼睛:陛下雕塑身旁六位骑马从臣,总该有自己一个位置吧?

  【贞观之治】

  李世民再满意也不会因为他停留更久,画面继续前行。

  只是让他颇为意外的是,接下来这组雕塑,今日非武将也非文臣。

  妇人环抱婴童,壮汉保护稚童,老叟与童孙同乐,青壮挑货向远方。

  魏征也读出了这组雕塑的名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都不需要思忖,魏征脱口而出:“君如舟,民如水,能载舟而行,亦能倾覆舟船。”

  《荀子王制》中的圣人之言君臣无不熟悉,但如今看到后世郑重其事的雕刻出来,群臣们无不低头沉思。

  李世民更是想到了那似乎对唐有着刻骨恨意的黄巢,后世称他为“起义”。

  这唐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他们才托起巨唐之舟。

  而唐成了他们苦难根源时,他们便将其沉入水底?

  甘露殿的静谧是被尉迟敬德打破的:“贺喜邢国公与蔡国公两位了。”

  房杜二人抬起头便看到光幕中的一组文臣雕塑,居于首位的两臣子,一个捻须沉思,一个挥手直断。

  至于两人的身份?光幕旁边的注解写的清楚:

  【房谋杜断】

  在场众人无不恭喜,长孙无忌的眼中有怅然有艳羡,最终也是化作一声贺喜。

  房玄龄捻着胡须直乐,杜如晦则是拱拱手:

  “若无大家之远见,何来贞观传世?何来盛唐繁华。”

  李世民哈哈一笑,矜持的伸手虚压。

  臣子有才名,那他李世民能给其施展才华抱负的机会应该也值得一夸吧?

  不过随后的雕塑就让李世民笑不出来了。

  前有掌扇官举五明扇,后有华盖,其后更有仪扇。

  本该属于帝王的仪仗,拱卫其中的却是一个妇人。

  而光幕旁边的文字也写的清清楚楚:

  【武后行从图】

  魏征皱着眉批评道:

  “即便有功于唐,然皇后怎能逾制?”

  既然牵涉后宫,武将们知趣的闭口不言,杜如晦脸上兴奋之色褪去,摇摇头道:

  “并未逾制。”

  魏征还欲争辩,杜如晦一字一句道:

  “因为其亦称帝,后世称其为女帝,武则天。”

  魏征一时间哑口无言,回头回望,只见陛下一脸神思不属的样子。

  而周围的武将们一时间也震撼莫名,同时更是低头,努力将脸上的表情也掩藏起来。

  疲累的摇摇头,李世民也发现自己也终于要面对这个问题。

  如果说此前对唐朝为何出了个女帝还有所疑惑。

  那么自从知道自己的皇子治登基,李世民很难不往那个方向去猜测。

  夺位!

  皇子治是否便是效仿自己夺位?

  这武后是否亦是通过夺位成了武帝?

  一时间李世民只觉得前所未有的疲累。

  他有信心去安邦定国,让四夷臣服,缔盛世之始。

  但李唐家事要如何做?

  皇子治的功绩他亦是看在眼里,虽然好大喜功了一点,但替自己灭高句丽,灭西突厥。

首节上一节165/56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