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167节

  不过如何挑出合适的人选也是一个问题吧?李世民心中嘀咕,他虽不信佛,但亦知那佛教的传教非常有一套。

  别到时候情报没搜集到,平平给那佛门增添了十几名护教罗汉金刚那就贻笑大方了。

  徜徉在自己想法中的李世民是被长孙无忌给拽回来的。

  一抬头就看到了房玄龄脸色雪白,面带希冀看着自己。

  而扫了一眼光幕,李世民就明白了,顿时脸色顿时像是吃了苍蝇一样。

  李世民心中清楚知道自己对于房玄龄有多重视,尤其在后世的不夜长安看到房杜雕塑之后,对于这位肱股之臣的重视就又增添了一分。

  因此他嫁出去的定然是十分宝贝的女儿,如此方能显示房家圣眷之隆重。

  但最终竟落的如此田地……

  摇摇头,李世民对房玄龄金口玉言允诺道:

  “如此之事,定不复现!”

  …………

  成都府衙中,众人对三位僧人的评价亦是出奇的一致:唯赞玄奘一人。

  “岂不闻苏武之节乎?”

  这便是众人对于归国与否最直接的评价。

  孔明则是注意到了那番邦之人的名字,眯着眼回忆了一下道:

  “三世纪……说的不就是吾辈此时?”

  “若按光幕此前讲述罗马之事,那安息之覆灭恐近在眼前。”

  庞统摇摇头只觉得这称号稍显夸张:

  “万王之王?一世纪为百年,这阿尔达希尔是百年之光?”

  张飞不太懂,疑惑问道:

  “比得上军师光耀千古不?”

  “去去去。”庞统嫌弃推开张飞,琢磨了一下道:

  “若是吾等重开西域,恐怕迟早要与这位万王之王打交道。”

  “不知其秉性如何?”

  【玄奘大师的故事就此一直在民间流传,直到明朝时候,嘉靖迷信道教,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嘉靖一朝风气可想而知。

  受不了这股风气的吴承恩愤而辞官,整合了民间传说创作了西游记,把佛道二教和大明官场讽刺了遍,不过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唐初的李世民很难预料到后来的佛教对李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那时候的他需要面对的是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

  那便是从魏晋南北朝一次次厮杀留下来的:关东与关中的豪强之争!】

  【明日加更】

  佛教这个写的束手束脚,因为被很多人提醒过有太多不能写的,所以导致今天状态烂的一匹。

  滚回来安安心心写唐朝世家之争了。

第192章 世家提刀人

  【唐代初期与门阀相关的重要举措是《氏族志》的颁布。

  从魏晋末到唐初,世家的门阀被兵强马壮者砍的支离破碎,在这个基础上世家门阀逐渐向士族大姓转变,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四个利益集团。

  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南渡的士族仍以中原名族自相标榜,称之为侨姓,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琅琊王、陈郡谢、兰陵萧等,

  而在南方本地的大姓咱们就比较熟悉了,和十万哥相爱相杀的吴四姓朱张顾陆也兴盛到了这时候。

  江东大姓瞧不起南渡的侨姓,称他们为荒伧、伧父,讥言他们是野人,应被天下耻笑。

  但最终双方在利益上还是有共同语言的,双方统称江左士族。

  双方大概度过了两百四十年的蜜月,南梁时侯景曾请婚于琅琊王和陈郡谢,但因为羯族人的身份侯景遭羞辱,就此结仇。

  后来侯景南下攻克金陵之后便把豪门士族当狗杀,南梁末年西魏国攻克江陵后,将剩余的士族大姓如抓猪一般抓去了关中。

  江左士族就此名存实亡。

  而在北方,雄才大略的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之后,以京都洛阳河南郡为郡望,鲜卑贵族也变化为汉姓士族,称代北士族。

  其中显姓有长孙氏、宇文氏、元氏、窦氏、源氏。

  额外说一句,华夏的源氏祖先是羌人,北魏时投奔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拓跋焘接纳这一支羌人,并下命说“卿与朕源同,因事分姓”,故而赐名源贺。

  四百年后,倭国国库空虚,嵯峨天皇面对养不起的五十个子女,前后将32名皇子皇女由皇籍赐姓降为臣籍,姓氏拟定上照抄拓跋焘,赐源氏之姓,所以日本的源氏跟华夏源氏没关系,并且历史上还要晚了四百年。

  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四十年后,权臣尔朱荣效参考历史,发动河阴之变,大肆屠戮北魏皇族和代北士族。

  代北士族就此一蹶不振。

  另外两个分别是关中士族与山东士族,相较来说都比较简单。

  魏晋南北朝时,关中的杨杜六姓与河东世族合流,形成了关中士族,北魏时进一步变化为关陇军贵集团,杨隋和李唐皆诞于此。

  皇权打压地方权是天性,因此隋朝时候双方矛盾显化,至唐初关陇集团已经依附皇权变身为关陇勋贵。

  山东士族则是从东汉到唐朝都保持讲经学重儒术的传统,作为代表的五姓七望历乱而不倒,并且因为唐朝稳定的环境愈发兴盛。

  二凤对山东士族的打压在《氏族志》可见一斑,这东西贞观十二年修成时二凤点名批评:

  山东士族全靠卖女儿得财被你们这样吹捧,能不能有点志气?

  对此就有人不解,说二凤好虚名,整这个有啥用啊?还眼红博陵崔排在一档,暗箱操作给降成了三等。

  是不是因为娶不到人家的女儿怀恨在心?而且排这个难道还能影响当官不成?

  不过这个说对了,《氏族志》还真能影响当官。】

  光幕说的清楚明白,对于这类事,张飞反而也分得非常清楚。

  只见他掰着手指头道:

  “那司马懿使了脏手段杀了老曹家,一群世家搅和在一起,成了晋对吧?”

  “结果呢,又逢乱世,这世家们分成了四批。”

  “南边的被侯景杀了,北边的被这个尔朱荣杀了。”

  “结果这东边的和西边的一起斗了整整一个唐朝,最后被那黄巢和叫朱温的给一起收拾了?”

  孔明都惊了:

  “翼德你这说的虽然粗俗了点,不过……”

  “不过挺对的是吧?”张飞自鸣得意。

  孔明叹服的点点头,看起来大愚,但实际上有大智,说的应该就是如翼德这样的了。

  随即瞧着这江左士族看了又看,最终摇摇头:

  “看来这江东四姓,最终许是将孙家卖了个好价钱。”

  从此前光幕所说中,只知晓江东最终是因乱而亡,只是乱从何起就没人清楚了。

  但百年过去四姓悠悠而不见孙氏,想来江东归晋应是少不了龌龊事。

  庞统对江东无一丝留恋,只是有点伤感:

  “江表鲸吞天下之谋,最终只成四姓私户之计。”

  “赤壁谈笑间灭曹军灰飞烟灭,百载风云苟且过,侯景之乱荡江东。”

  孔明在一旁轻轻拍了拍庞统以作安慰,庞统则是笑笑并无介怀之色。

  上首的刘备看着这倭国的源氏来源大皱眉头:

  “这倭国隔海竟能知晓我汉地四百年前之典故。”

  “如此钦慕中原,为何丝毫不知礼义为何物,徒为牛头马面之徒邪?”

  张松声音尖锐道:

  “主公,这番邦学礼而不知义,不过是沐猴而冠徒有仪表罢了!”

  “定然是慕中华之大,故自惭形秽引己为耻。”

  “然!从其于己妄加尊号可知其野心!昔日慕中华之强而能跪伏于地,则他日中华遭乱而生侧反之心!”

  “如此行径,岂非如那司马懿一般?!”

  啊这…刘备沉默了下,应该倒也不至于拿那司马懿做比较吧?

  毕竟如今司马懿不过三十几岁且曹操依然健在,如此应是生不出什么不臣之心的。

  若是知晓倭奴之事之行径,定然也会破口大骂。

  但从心底,刘备倒是觉得张松说的多半没错。

  庞统冷笑:“一如肉饲鹰隼,饥即为用,饱则去。”

  张飞挠了挠头疑惑:

  “彼辈行如禽兽,又无如印度一般的佛教。”

  “后世应当不会有那精倭之徒吧?”

  ……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李世民慢慢重复了一下这句话,若有所思。

  魏征很贴心给李世民进言道:

  “下之事上也,从其所行。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李世民很是嫌弃的斜视了一眼:礼记我又不是没看过!

  这怎么见缝插针就能劝谏的?

  他只是一时间思绪有点飘得远了,从帝王角度看来,佛道都只是手段,谁信那玩意儿?

  萧衍倒是信佛,求没求到来世不知道,成了后世的笑话倒是真的。

  但,上御其策,下奔其效,投上所好,言行必效。

  看来不管是佛还是道,这皇权都要离它远一点,免得被拿去招摇撞骗而不自知。

  就如这礼记所说,上者,民之表率也。

  不过……看到后面的文字李世民眼神又是一凝:

  关中与关东豪强之争?有这么夸张吗?

  而对于光幕将魏晋至唐初的士族分四家的这个说法,贞观群臣也倍感新奇,低头思忖了一下便开始互相瞧着对方,心中暗自判断对方是属于哪一批的?

  房玄龄倒是没计较那么多,他就一个感想:

  这不是现成的写《晋书》的材料?

首节上一节167/56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