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勾栏听曲,别逼我当国师 第229节

“遵旨。”

左卫将军康方收到命令后,也是苦笑,虽然朝廷拨付了军粮,但这些根本不够,若是战事打成焦灼,到时缺粮,搞不好自己还会被那些散兵游勇给干掉。

但军今一下,康方也只能出兵了。

果然,康方来到洛风府要冲处,就被宋河派出的军队挡住了。

左卫一连攻了三次,都被打了回来,让康方是大吃一惊。因为他发现守住要冲的宋军根本不是散兵游勇。

他们面色红润,意思就是说他们不缺粮,身穿铠甲,而且那样式是宁国款式,武器也是的,这样说来,这又是宁国干的好事了。

第三百六十一章 四大世家准备逼宁王妥协

康方见此情景,知道这下麻烦了,这些人有了宁国的援助,已经不再是散兵游勇了。

要是左卫战力在巅峰时,攻下这个要冲是不成问题的。

关键是左卫的实力已经今不如昔了,因为粮食不足的问题,吃饭也就吃个六分饱。

士兵吃好饭后后,也不训练了,只是在营中休息,不然一运动又饿了,这使战力直线下降。

康方咬咬牙,将粮食供应量恢复平常,让士兵吃饱,继续进攻。

好容易攻下一处,但宋军并没有像普通的散兵游勇一样,只能打胜仗,不能打逆风局。

他们互相掩护,步步后退,利用各处要冲,险要之地步步防守,让康方进展甚慢。

越是往前,宋军的抵抗就越来越激烈,他们都是民风彪悍之人,洛风府又是魏军主要招兵地。

开始时,虽有宁军军官指挥,那些新兵还是不敌正规军。

但打了几仗后,他们重现祖辈的彪悍,死死的挡住了魏军左卫。

康方率兵冲了几次也攻不下来,他的军中也有洛风府人,攻打自己的家乡,根本就不会出力,且这些人还是他最精锐的部队。

打着打着,那些人就跑到宋河那边去了,因为那边有吃的,如果让康方攻下了洛风府,那宁军肯定不会送粮,那自己的家人就要饿死。

康方无奈,加上粮食也快耗尽了,只能退兵,并请求调拨粮草。

可魏国哪有粮草,曹靖也只能让康方派兵堵住洛风府进出通道,让他们不能进入魏国腹地。

宁王见到魏国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心中大喜,心想,王弟果真是战略高手,没有出动大军,就让魏国损失了北方军,还有洛风府。

孙诚的计划虽好,但也是抓住了魏国缺粮的因素,调拨大批粮草供应他们,让蒙毅、宋河他们吃饱。

这让宁国常平仓中的粮草数量大幅下降,常平仓的粮草数量四大家肯定知道,现在已到了秋季,孙诚估计他们要开始炒粮了。

宁王,孙诚父子正等着捞一把,将常平仓粮草填满,顺便捞上一笔银子。

四大家家主在房中商议炒粮的事。

李家家主李阶已经过世,他的儿子也英年早逝,家主传到了李民手中。

李民听三位老狐狸说完,有些迟疑,“三位家主,如果这样干的话,会不会引起宁王的不满?

毕竟明年就要开始北伐了,我们弄这么一手,常平仓可就没什么粮了,那北伐也只能放弃了。”

二辅崔进道:“李家主,你小要看我们了,我以为我们只是要挣钱吗?”

另外两人嘿嘿冷笑。

李民心中憋屈,李家自首辅李阶过世后,势力从世家第一降到了最后。

他们之间的商议也不叫自己了,自己没有商议,哪知道你们有什么另外的目的。

户部尚书郑宣道:“李家主,你的年龄还小,有些事情你格局还是差一些呀!”

“请三位家主指教。”

四辅王波道:“现在宁王暗中打压我们,致使保王派越发壮大,以后还要北伐。

据我们观察,北伐是有很大机会成功的。到那时,宁王统一了夏族故地,称皇称帝。

那个时候我们就只能俯首帖耳了,与世家共天下这句话,也就是个笑话。”

“难道这与炒作粮食有关吗?”

崔进道:“当然,北伐我们是挡不了了,但在其中我们可以趁着炒作粮食,逼着宁王给我们以利益。

比如说内阁,无论什么时候世家必须占得三个位置。

孙诚那小子在魏国一顿操作,让魏国是焦头烂额,但也让常平仓的储备粮大幅减少,就连调拨北伐的粮草也是捉襟见肘。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如果我们将粮价炒高,那誓必户部要出手平抑物价。

不然国内动荡,宁王怎么北伐?我们算了管,孙尚最多能拿出四百万石打压粮价。

而我们四家加起来应该能有一千五百万石,他那四百万石,是远远不够的。

这样宁王要不就放弃北伐,全力压低粮价。要不就向我们妥协,让我们停止炒粮,平抑粮价,这个时候我们就能提出要求了。”

王波与郑宣抚抚长须连连点头。

李民这才知道,这次炒粮不光是为了挣钱,也是为了政治上的目的,这三人不愧为老狐狸。

但参与这件事,他有些迟疑,李家已经向宁王靠拢了,若是参于炒高粮价,这是出尔反尔,肯定会引起宁王和孙诚不满。

“我需要和族中商量一下,一下子动用这么多粮食储备,我一人做不了主,毕竟我才知道这仵事,你们总要给我李家一些时间。”

崔进也知道,这个计划商定根本就没让李家参于过,给点时间给他们也是正常。

“给你三天时间。”

李民点点头,告辞而去。

郑宣看着李民的背影,狐疑的道:“李民这一支嫡系,好像与我们有些脱离,孙氏商行印了大批劣质书籍,其中内容是他们寒门根本得不到的。

我们是不会交出书籍的,我也问过李家小子的几位叔叔,他的叔叔们也不知道,莫非是他暗中提供的?”

王波道:“这个不好说,书籍内容清风观也有,他们历年收集了很多书籍,都存在那里,他们都不知道有什么内容?也许是孙诚那小子从清风观得来的。”

崔进冷笑,“是不是李家提供的书籍内容,这个还真不好说。

所以我们就给李家小子一个机会,他要是参于炒高粮价,那他们就还是我们的同路中人。

若是拒绝,我们就支持他的三位叔叔,架空他,李家的资源还是能被我们所用。”

“若是李家小子真的偏向宁王,那不是将计划泄露于宁王了吗?”

“这个计划是阳谋,炒粮就是看谁的粮多,别的都是浮云。宁王就是知道了,又能奈我何?难道他敢动用军队?

他动用了军队,那可就与我们彻底撕破脸,在魏国没有统一的情况下,他绝不敢,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压宁王妥协了。”

二人点点头。

李民回到府中,考虑了一天,才将三位叔叔叫了过来。

把四家一同炒高粮价,逼着宁王向四家妥协的事说了一遍。

经过一番争论后,李民还是被逼加入炒高粮价,李民也是无奈,他发觉自己的三位叔叔已经被三家收买了。

虽然李阶死前将家主的位子传给李民。但李民并没有多少权利,他虽是李阶的嫡孙,但上面还有三位叔叔。

每一个人的权利虽然不是很多,但三个叔叔加起来,还是超过李民手中的权利。

要是李民执意不参加炒粮,他的三位叔叔搞不好也会以李家的名义参于炒粮。到那时,李家的分裂就会暴露于众人面前。

第三百六十二章 四大世家逼宁王妥协

市面上谣言四起,无非是今年到处受灾,粮食供应不足,便宜的粮价将一去不复返了。

三家立马将自家粮铺提高价格,又与小粮商合作,一同提高粮价。

户部马上反应过来,下了布告,意思是今年虽然受了灾,但只是小灾,粮食还是很充足的,大家不必担心。

并抛出五十万石,平抑粮价。可区区五十万,在高涨的粮价面前,连个水花都没冒出来,粮价还是继续往上涨。

宁王与孙诚明白,炒粮开始了。

按照计划,宁王召见了李民,直截了当的叫他退出炒高粮价。

李民心里苦啊!又不好说出来,家丑不可外扬啊!再说了,我不参加又有什么用?

我的三位叔叔他们还是要参加的。他们可是掌握李家大半资源啊!

宁现见李民默然不语,他也就懒得管了,挥手让他下去。

宁王有土豆在手,这次炒粮他是赢定了。只是李家靠近了宁王,所以才给他一个机会。

可他始终不愿意开口,那也就算了。堂堂的宁王还需要求他吗?

孙诚在旁看着李民苦涩的脸色,好似心中有什么不得已。

宁王看着李民的背影道:“既然李家还是要与那三家在一起,那就让他们一起去喝粥吧!”

“王兄,我见李家主面有难色,是不是被人胁迫了?”

“他是家主,谁能胁迫他。”

“我听说他有三位叔叔,李家的权力家主不能全部掌握。”

宁王不屑一顾,“那也是他们家的事,谁叫他不能掌握李家,既然他们要与孤作对,那孤也就成全他们。”

孙诚也觉得李民有些前怕狼,后怕虎,做为一个家主,没有决断力是不行了。

既然宁王给了他一个机会,他没有抓住,那就算了,难道还上杆子求他?

孙尚按照计划,继续抛出粮食,四家与那些小粮商继续吃下。

十天后,四百万石粮食被抛售一空,毫无疑问,又被吃下了,粮价继续上涨。

到了这个时候,四家知道户部能拿出来的机动粮食全部拿出来了,要是再继续抛,那明年北伐的粮食就不够了。

这时,为了让四大家认为已占据主动,宁王召见了四大家主。

四人见宁王要召见他们,以为宁王要向他们施加压力,让他们放手。

可四大世家已经决定了,这次绝不能放手,一定要让宁王低头。

他们已经抓住宁王一个弱点,那就是北伐是他的第一要务,要是成功了,他可是就能称帝。

那自己四人从他手里捞点好处,他也只有咬着牙认了,除非他不想统一夏族故地。

“四位,现在粮价飙升,你们认为如何?”

崔进道:“那是因为北伐在即,需要大批粮食,而且我们还往魏国运了一批,今年又受了灾,粮价上涨只是正常。

只要不北伐,户部将准备的那些北伐军粮抛出去,粮价自然下跌。”

“北伐乃是国策,不可更改。”

崔进双手一摊,“那臣也没有什么办法了。”

“你们真的没有办法吗?”

郑宣道:“办法倒是有,我们可以将家族中存粮平价卖与朝廷,平抑粮价。不过,这会引起族内不满,所以……,”

宁王举手阻止,“这是国事,岂能让你们出粮,公是公,私是私,不可混淆。”

他环视众人,“你们确定是没有办法了?”

首节上一节229/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