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第219节

他说现在大宋各地盐价不一,高的有两百文,低的也五六十文,百姓们吃不起盐,消费不够。

如果降了盐价,百姓们吃的起盐,盐的产量能跟上去,就会大赚。

接着他引用数据说明。

先秦时: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终月大男食盐五升少半,大女食盐三升少关,吾子食盐二升少斗,他推算先秦时,人均吃盐量每人25克,一年要吃十五斤。

当然,从那时到两宋赵与芮改制前,盐的杂质都很多,每人每年吃十五斤也是正常(毕竟买来的时候很多杂质在其中)。

而两汉的标准,人均食盐为22克/日,约十三斤一年。

唐朝:丁男一人,日给二升米,盐二勺五撮,小男,女年六岁以下,盐五撮。

马光祖以此推算,唐朝人均食盐是15克/日,约九斤一年。

到本朝:“价既高,人不乐买,是以至于科敷。”

马光祖推算本朝人均和唐朝相似,约九斤一年。

而元朝时有记载:“两浙,江东凡一千九百零六万余口,每日食盐四钱一分八厘。”这个数据推算,也在16克/日左右,约十斤一年,基本和宋相当。

马光祖在策论中说,我大宋八千万人口。

按现在人均九斤一年,如果盐价降低,可能达到十五斤一年,就算十斤一年,每年消耗盐八亿斤。

朝廷每卖一斤,最低价为五文,收税十文,即十五文,就是一千两百万贯。

这都是算的最低量和最低价,事实上估计能收到一千五百万贯,就已经远超两宋历朝。

但食盐在古代可不是只是吃。

食盐在古代还有三种作用,腌制食品,农牧业用盐,还有人刷牙要用精盐。

仅腌制肉类,马光祖推算每年消耗,也得八亿斤。

加上其他就算十亿斤,又是一千五百万贯。

接着马光祖说,盐价降到十五文,必然打击原来的青盐(西夏盐),意思就是可以扩大出口,卖到金、蒙,甚至高丽和日本,占城等地都可以。

综上所述,朝廷要是改制盐税,降下盐价,百姓们吃的起盐,产量能跟上,还能扩大出口,朝廷以后盐税收入,可望达到三千万贯。

这数据有些水份,但也不能说太夸张,理论上有可能达到,毕竟后世清朝巅峰期就收到四千万两白银。

清朝盐税巅峰在末期,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盐课入(算)约4500万两有奇,当然,那时人口比现在多多了。

马光祖这篇文章引用了各种数据,虽然略有水份,也有些夸张,但赵与芮很赞叹,毕竟很少看到引用数据来写策的南宋官员,决定任命他为盐业公司大使。

马光祖成为大宋国企松江地区(此时为嘉兴府所在)第一任总经理。

马光祖中榜眼后,先和皇帝单独见面,聊天,吃晚饭,立刻就惊为天人,皇帝年纪比他还小几岁,但似乎见多识广,天文地理无所不精,把马光祖说的一愣一愣,最后是五体投地,佩服的不行。

在经过三个月的集中授课之后,殿试前三名还留在宫多呆了几个月,每次皇帝召开小型官员会议,除了召集各重要部门主官外,他们三人也可以旁听。

这样一直到九月份,马光祖来松江盐业公司。

来之前他算是经过相关培训,也知道两宋现在盐税关系重大,除了和朝廷收入挂勾,还和地方官绅势力有关联。

朝廷想整顿好盐税,和治理地方官绅势力是需要一起的。

好在皇帝已经在全国开始丈量粮田,借量田的事,重点打击的就是地方官绅,他到任后,就是需要借个契机,再打击下当地重要的盐霸盐商。

九月初三,马光祖来到下砂盐场,这里是盐业公司办公衙门所在。

副使、当地官员唐彬笑眯眯的接待了他。

当地接风宴好多当地官吏,唐彬好酒好菜招待马光祖,马光祖也不动声色也吃喝着,随便打听着本衙门的事。

盐公公司有两名副使,分别是唐彬和瞿来,这两人以前就是盐局副使。

两宋在盐场设盐局大使,副使,除了大使外,副使和其他盐场官员,全部选用当地富户充任,并且可以世袭。

所以松江附近有两家富商,即唐氏和瞿氏,从南宋一直到元朝,都是当地盐局官员,两家上百年不衰。

但南宋是盐业相当腐败,这两家表面帮官府做事,实际还贩卖私盐,基本是亏朝廷,肥自己。

到了元朝后,元人改制,不再惯着他们。

到元朝时,朝廷同样用瞿氏和唐氏为当地官员,但加了一条,一旦盐局亏本,就要两家富户赔偿。

元朝时还:“并海立官舍,兵卫森军营。私鬻官有禁,私鬻官有刑。团厅严且肃,立法无弊生”。由此有效地防止了私盐的贩卖,使国家能独专其利。

元朝干这套比南宋有经验多了,所以松江五个盐场在元朝时,年产盐为四千万斤,约是南宋时两三倍。

但元朝坏也坏在盐税上。

元初盐场出盐价也就在五十文左右,和南宋末期相似,但元朝的盐税占其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完全就靠盐来赚钱。

于是元朝时,盐的出场价越来越高,到中后期时,从盐场出价为两百五十文一斤,盐商拿到后,再贩到各商铺是五百文一斤,各商铺再卖给百姓是八百文一斤,盐价远超宋朝,也是历代皇朝中最贵的盐价。

元朝时,盐出场价为两百五十文每斤时,朝廷盐场支付给盐工的工钱是十二文,你看,朝廷白赚二十倍,资本家都看的流泪。

那两宋给多少呢?

马光祖当天就问唐彬和瞿来。

朝廷改制之后,两个副使,一个负责制盐,一个负责销售。

唐彬负责制盐,他说按朝廷新规,原来是十灶一甲,现在又加十甲为一团,原十灶一甲,设甲长和副甲长各一,十甲为一团,设团长和副团长各一。

朝廷不按产量给钱,直接给工资。

因为灶户都是全家世袭,朝廷新制,每户按成年丁口来。

267.第267章 盐税四千万?

成年男女及50岁以下的,有一个算一个,每人每月一贯,假设家里六口人,爷爷奶奶,都是五十岁以下,两个二十岁的夫妻,两十四岁以下小孩子,这家基本工钱就是四贯。

另外副甲长多一贯,甲长多两贯,副团长多三贯,团长多四贯。

以前甲长都是世袭,永远不换,现在是一年一轮换,各灶户轮流派人任甲长和副甲长,这样基本五年就能轮到一回。

另按人口数,无论老幼,每户每人每月一斗米。

比如前面那六口之家,每月可以有六斗米。

六斗米普通人家都够吃了,盐户这种体力活可能不够吃,但你还有工钱,可以自己买,所以基本生活保障是没问题的。

马光祖听完,提出疑问,这样不再按产量出工钱,灶户们会不会摆烂躺平?

当然不会,朝廷是有产量要求的。

达到产量要求,或超标,每月另有赏钱,达不到产量要求,要扣钱。

其实这两种政策,各朝各代都轮流用过,听起来各有利弊,实际上最关键就是看执行力度。

前面说过宋朝永利盐向盐户收购价是每斤六到八文,卖三十多文,元朝给盐户十二文,卖两百五十文,原本这种按量收购,盐户们多晒盐,收入也高,以每斤六文计,如果一户六口人,每月制盐一千斤,就有六贯,收入也算不菲。

但你收购价和卖价差太多,盐户们心里会不平衡,而且相关官员经常找借口克扣。

另外制盐也不是天天能干的,时东南沿海主要是晒盐,北方沿海是煮盐。

两种都要天气好,天气配合才行。

所以仅以产量来计收入,全年收入不稳定,加上收卖价差太多,灶户们肯定不爽,如果再有克扣,更是容易引起动乱和造反。

而朝廷现在的新政,每户给固定工资,还给粮,这就保障了灶户们基本的生活保障。

所以这条新政出来后,首先是稳定了大部份灶户。

但有些灶户会想,那我很能弄盐的,我以前产量高,收入高,现在怎么办?没事,现在产量高有奖励,除了规定的产量外,你在规定之外的产量,拿提成,这极大的鼓励了灶户们的积极性。

这新政也有弊端,一是有人会躺平,每月完成任务就不干了,二是有官员克扣,朝廷下发的工钱和粮。

所以无论什么改制,赵与芮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官吏的整顿。

当马光祖听完后,询问瞿来和唐彬两人盐场执行新政问题时,两人都用奇怪的眼神看了看马光祖。

“马大使明天来盐场看看就知道。”瞿来直接来了这一句:“很多事情,到盐场亲眼看看,就清楚了。”

唐彬则直接道:“当今陛下圣明,咱们也得小心行事呐。”说罢苦笑。

第二天马光祖到盐场观看制盐。

下砂盐场采用了煮盐和晒盐结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了盐的产量。

马光祖来的时候,正好夏季,所以看到的是晒盐法。

灶户们沿着海滩先筑造一道水坝,并在上下两边各开一个闸门,当海面涨潮时开下闸门,由海水自行灌入盐田,接着关上闸门开始暴晒,等海水蒸发浓缩到一定的程度(通常是百分之十五到二十含盐量),再开盐田上闸门,从另外一条沟渠引入卤水池,接着在池中沉淀泥沙,最后把澄清的卤水用抽水车抽入结晶池,继续晒或蒸(没太阳的时候,或秋冬季),很快就能变成结晶海盐。

但这样出来的是粗盐,也是以前官方大批量生产的盐,并且不怎么好吃。

朝廷现在规定,还要再碾碎后与水溶解,继续沉淀、过虑,再暴晒(或煮)一轮,最终得到纯净的食盐,泛着青黑色。

此时出来的盐,没有苦涩味,比西夏的青盐品质更堪,放在南宋,已经算是上乘的好盐。

这种盐以前是达官贵人们用来刷牙的。

马光祖现场看到盐成品,也大为震惊,没想到我大宋的盐品质,现在这么好了。

这种盐以前价格挺高的,现在价格不但便宜了,而且品质依然这么好,那肯定能打击其他盐的生存空间。

“马大使昨天问产量如何来定,请看盐田。”唐彬这时指着他们眼前这片盐田。

这盐田在下砂算是大型盐田,由一甲(十灶户)同时负责。

面积是两百亩,按照他们夏季的蒸发海水量,每天可以蒸发的海水量大概在五百到七百吨左右,以百分之一含盐量算,可得到粗制海盐五到七吨。

再经过二次加工,大概可以得到略少的精盐,总体也在四到六吨左右,他们通常算五吨。

整个过程大概要两到三天,也就是三天得到五吨左右的精盐。

马光祖立刻在心里盘算起来,但他不是数学出身,算了半天没算清,还是瞿来给他递了个纸条过来,上面早写好了。

因为他们采用晒煮结合,所以只要不下雨,天气不是很冷,还可以继续煮。

通常松江这边全年下雨加极寒天气,约一半左右。

即每年有六个月是可以晒盐和煮盐的,考虑到有阴天太阳不足,时间会比较慢。

他们就按五个月计,全年要求产量为一甲(十灶)为两百吨,约四十万斤。

一团为四百万斤

盐业公司五个盐场六团人,约六百户,三千人左右,年产精盐两千四百万斤。

这产量已经超过两宋,但还不如元朝。

不过这是朝廷规定的产量,在全年雨天等影响下,有时小雨,甚至下雪天也能煮的情况下,所以基本是超出这产量的,但雪天即使有太阳晒盐时间也会比较长。

瞿来这时道:“上个月天气较热,有时下雨都是大太阳,可以接着煮。”

“上月产量是三十二万斤,比朝廷规定产量,多了十二万斤。”

“朝廷奖励政策是,五分之一。”

“即这十二万斤的卖价,有五分之一是给灶户们的提成。”

“另五分之一,是盐业公司,所有官员,包括马大使等的奖励。”

“。。我也有?”马光祖真是听的不敢相信。

首节上一节219/3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