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第220节

马光祖在盐场转了转,就知道朝廷政策相当好,下面执行也给力,因为不能像以前那种中饱私囊,克扣贪污了。

朝廷给每户灶户都下发了灶户经营和分配手册,详细说明,他们要怎么做,能分多少钱,多少粮,如果分不到,随时可以到当地锦衣卫或府衙举报。

每月嘉兴府吏役和嘉兴府锦衣卫都会到盐场来随机查问灶户们,那些盐场官员有没有按时给钱,给的对不对,有没有按时给粮,粮有没有少?

每年不定时,临安和其他地方的锦衣卫,也会过来查问。

说真的,开始瞿来和唐彬还以为可以和以前一样,找借口克扣工钱,现在发现朝廷查的很严,盐税刚开改的头两月,两浙盐场被杀了好多官吏。

之后两人也只能老老实实,按朝廷规矩来。

而且发钱是盐场自己,发粮是当地衙门来人,他们想克扣也不敢,也不能。

那朝廷养着灶户全家会亏本吗?

当然不会。

以一甲(十灶)来计,年产量最低四十万斤,朝廷售出价最低为六千贯。

而一甲是十户,每户算五人计,就算全是成年人,朝廷支出每月为五贯钱,五斗粮。

一甲全年支出工钱,大概在六百贯钱,七十石粮。

然后朝廷会给完成产量的一部份奖金,每年年底,约每户十贯钱,五石粮。

这样全年支出也就七百贯钱,一百多石粮。

相比朝廷得到的六千贯,只有十分左右。

而超出的产量,朝廷可以得到五分之三,灶户和官员都有奖励。

所以现在盐业公司有规定。

每月销售后,留十分之一为支付工钱,留一千贯为公司开支,其余的钱,都上缴制置使商税司,每三个月上缴一次。

马光祖这才知道,自己手上还有一千贯开支可以利用。

而昨天瞿来他们请他吃的接风饭,就在这一千贯里。

“一个月一千贯?”马光祖瞪着眼睛。

“非也,是全年一千贯。”瞿来和唐彬苦笑。

“那得省着点用。”马光祖立刻道。

瞿来两人哈哈一笑。

此时他脑海里也基本浮现出自己盐业公司的创收。

除了工钱和奖励,其余要上缴八成左右。

一甲为六千贯,松江盐业公司五个盐场共六团,六十甲,全年上缴朝廷约三十万贯(这是算的最低数了),实际可能上缴更多。

因为他卖价不是全部十五文每斤,也有二十文,甚至二十五文。

松江产量约两千到三千万斤。

他上次殿试策论,朝廷改制后产量有望达到二十亿到三十亿斤,这是极可能实现的,因为降了盐价,提升了盐的质量,有利于提升销售。

明初人口还没有南宋多,全国产量约七亿斤。

清朝乾隆早期时,人口一亿七千万,相当于两个南宋人口,全年盐产量就达到23亿斤,乾隆十九年时朝廷盐税为七百多万两白银,折算每斤盐平均抽税三文左右,和现在比起来,算是低税收。

赵与芮的盐税算是比较高,但和前面比起来,又是非常低。

马光祖此时想到,如果南宋盐产量能达到三十亿斤,并且全部能卖出去,朝廷税收三千万到四千万贯是没问题的。

即便产量只有一半,十五亿斤,朝廷税收也能保持一千多万贯,足以创下历史之最。

268.第268章 都是蒙古人的责任

当然,清朝也有‘淡食之虑’,就是有吃不起盐的百姓。

所以赵与芮降低盐价是目前最好提升产量的手段之一。

赵与芮登基前市场上六十文一斤都算低价,两百文一斤都有。

现在降到十五文出场价,卖价控制在三十文左右是没啥问题。

几日后,马光祖陆续看到有商人和小贩来批发精盐。

朝廷改制之后,无论是谁都可以来批盐,这样和元朝相比,就少了中间贩。

元朝出场价两百五十文一斤,盐商拿到后,卖给商铺是五百文,商铺再卖给百姓是八百文,让元朝后期的百姓尝了中国史上最贵的盐。

如今朝廷改制,谁都可以批盐。

最低价是五文出盐价,加税十文,也就是十五文。

比如瞿来的瞿家,本身也是当地盐商大户,他以前是每月来进盐,现在是几个月进一次。

一次进盐五万斤。

因为朝廷规定,进盐五万斤以上,是最低价五文一斤。

瞿家有自己的商铺,有自己的销售渠道,拿回去后,等于成本价就是十五文。

又没有出松江,运输成本也可以忽略不计。

瞿家盐铺以前在华亭卖八十文一斤,现在只能卖三十文一斤,每斤赚十五文。

没办法,很多商铺自己也过来拿。

有些商铺进货不多,只敢进五千斤,五千斤进价为八文,加税就是成本十八文,他卖三十文,每斤赚十二文。

朝廷的新规是,最低采购一次为一千斤盐,进价最高为十文。

进货越少,进价越高,就是防止小商铺,影响到大商户的利益。

同时对各县各地的盐铺有限制,因为拿盐没限制了,那有可能出现,一个县城从十个盐铺,变成一百个盐铺,大伙都来卖盐。

所以各县各地的盐铺数量有限制,防止太多影响销售。

本地没有盐铺位置了,你有本事,不怕运输,可以拿大量的卖到外地,甚至卖到国外。

像松江地区,因为进价加税,才十五文,也有两浙大商户,以十万二十万的进货,从海路卖到高丽和日本。

此时宋盐质量好,价格低,卖到海外也是很赚钱的。

马光祖到当地后,一面负责盐业公司的经营,同时经常用笔记录当地的实际情况。

每月产量如何,销量如何,盐户(灶户)对工钱和生活还有制度满意不,朝廷还要不要调整出产盐价?其他有没有要改的。

他离京前,皇帝赵与芮和他单独谈过,他需要在这里写个后世的论文报告,到时回京述职时向皇帝汇报。

皇帝要知道自己的盐业改制合不合理,有没有要改的地方和问题等等。

这马光祖也是个人才,在松江盐业公司呆了两年后回京,写了数万字长的论文,在论文最后,向皇帝建议。

朝廷税收还能降五文,让利于盐商和灶户,因为他发现,宋盐此时质量好,价格低,完全可以入侵蒙金、高丽和日本及南洋等地市场,这样更能提升产量。

宝庆三年(1227)到四年(1228)年是南宋国内比较乱的两年。

赵与芮在国内丈量粮田,改制盐税,得罪了大量的地主官绅,又因为丽正门事件,还得罪了很多读书人,赵与芮以雷霆手段,加上恰当时机的‘龙腾钱庄’事件,弄的地主和官绅们也焦头烂额,顾不得和朝廷做对,纷纷在想着如何把钱弄回来。

所以国内看起来很乱,但没出什么大事件,少数的纷乱,也很快被镇压。

然后朝廷表态,要帮大伙追回存款。

没办法,三年到四年这段时间,龙腾钱庄在各地收网,各地富商到当地衙门汇总,上报自己被吞的存款,在宝庆四年三月集中报到京师时,总量达到一亿八千万贯,着实震惊了满朝文武。

大伙这才发现,我大宋还是很富的,要知道这些存钱到钱庄的人,也许只占全国富人的一少部份。

其中以两浙和江南损失最严重,其次是福建,四川。

四川这时是南宋前三富的地方之一,很多富人也是损失惨重。

不过他们要是知道历史就应该庆幸,因为在原本的历史上,没多久,拖雷就领兵大破四川,屠杀上百万人,掠夺无数财富而去。

这两年也是赵与芮登基以来比较乱的两年,好在有惊无险的渡过,而且蒙古正好回去竞争汗位,金国又和南宋暗中结盟,史天泽攻山东失败,大宋国外一片和谐,国内的混乱,很快被赵与芮平息。

宝庆四年四月,皇帝赵与芮在上朝时,发布了对于龙腾钱庄的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让群臣和天下富商们震惊。

赵与芮说,经过锦衣卫和皇城司大半年的调查,甚至派细作深入到北方各国。(暗指金和蒙,特别是指蒙。)

这件事呢,是由国内奸商勾结外部势力一起干的,他们的任务就是,收刮我大宋财富,消弱我大宋国力。

这个外部势力,在各地的宣传下,几乎就明指蒙古人了。

朝廷说他们收到存的钱后,从海路往北方,直接运到燕京,朝廷水军在山东附近截获了一艘满载我大宋铜钱银子和会子的船,将其击伤之后,带了回来。

四月中旬,这艘船先被拉到庆元府,然后再到临安,沿着沿海各城巡视一遍。

当时码头上全是人山人海,大伙看到确实和大宋的船不同,是北方的船,上面到处破伤,随船被押来的,还有一些像蒙古人和北方汉人的人,据说就是龙腾钱庄的幕后人员。

百姓们纷纷怒吼,在街上扔烂菜碎石头,差点把这几个人砸死了。

各地茶楼说书人也适时说起蒙古人,用无耻手段,骗宋人民间商钱的事情。

原本国内大伙最反感金人,最痛恨金人,经过皇帝赵与芮这一宣传,有人开始痛恨蒙古人了。

但在官方层面,朝廷一直说是北方,不明确指蒙古。

只有私下,老百姓和富商官绅们谈到,都会明指蒙古人。

蒙古人太坏了,弄了咱们很多钱,这样就有钱打金人了。

四月下旬,朝廷在临安斩了一百多人。

据说全是龙腾钱庄被抓到的。

另外查没到一千多万贯没来的及运走的钱和会子,朝廷会优先给赔偿给一些票据还在,损失比较重的。(其实就是前面丈量粮田、盐税改制及丽正门事件中,没有对抗朝廷的。)

龙腾钱庄事件,狠狠在大宋富人官绅身上剥了层皮,朝廷还仗义出手,追回不少损失,皇帝赵与芮再次得到民间一片赞赏之声。

与此同时之间,‘八方钱庄’‘诚信钱庄’等各种钱庄在金国和蒙古境内,也正在疯狂储钱。

临安城斩人的时候,十七岁的曹友谅正洋洋得意的从茶楼离开。

曹友谅是皇城司曹友闻弟弟,历史上和大哥曹友闻一起战死在四川。

但这会他还小,也没中进士,经常在读书的空隙,专门到一家茶楼负责说书。

今天他说的主题是,蒙古人就没有责任?

他在茶楼用了大量的所谓‘证据’,就差明说是蒙古人在搞宋人财富。

因为现在金国国力衰弱,蒙古崛起,那么蒙古人崛起的的财力哪来的?

一个帝国的强大,军队的勇猛,没有足够的军饷的强大的军备,能这么强吗?

这套说法在茶楼很受欢迎,不明真相的百姓们听的津津有味,当然,富人财富被收割关百姓们屁事,大伙还是喜闻乐见,但临安城的富人们不高兴了,原来都是境外蒙古人在搞鬼。

今天曹友谅上午讲完后,便忽忽离开,没多久就来到皇城司下属锦衣卫临安县卫所。

门口守卫的锦衣卫都和他相熟,老远就叫了起来。

首节上一节220/3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