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307节

  张潮想起了这两天刚刚在互联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叫做《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正式发表于2008年11月1日)。

  作者的名字叫做「中本聪」,看起来是日本人,但实际上直到张潮重生前的2024年,谁也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是什么甚至都不能确定他是不是一个,“人”。

  2024年,年届四十、一贫如洗的张潮,时常会回想起2010年他向学校微机室的网管建议用微机室里的电脑挖矿的那个夏日夜晚……

  当然这个计划被严词拒绝了。

  大卫米勒不知道张潮的心绪早就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只以为张潮是出于一个中国人的自尊心,倔强地认为中国也会成为像美国一样的世界中心国家。

  这样的幻想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再正常不过,哪怕他是一个出色的作家,没有必要反驳。

  张潮却忽然对他道:“你认为美国的多元文化潮流,会持续多久?”

  大卫米勒愣了一下,不知道张潮为什么会这么问,不过还是诚实地回答道:“多久?我认为是永远。它会镌刻进美国人的基因里。

  美国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国家。英国人、爱尔兰人、法国人、德国人……是美国的第一次文化融合,也构成了这个国家的基础。

  然后是黑人文化,先是南北战争,然后是运动、音乐,还有民权运动,现在也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了。

  接着就是这一次,亚裔文化、拉丁裔文化、性少数群体……美国社会越来越包容,是一个真正的大熔炉。

  你身为一个中国作家,却在美国拥有大量的读者,已经足以说明这点。

  张,我知道你对美国有许多看法和意见,但是你也要看到美国文化的优点!”

  张潮点点头,道:“美国文化确实有我感兴趣的部分……还是说回小说吧你不觉得只有四篇小说的小说集有些单薄了吗?

  我算了算,中文版加起来也不过10万字左右,英文版也多不到哪里去……”

  大卫米勒听出了张潮的言外之意,立马惊喜地道:“你的意思是,要为这本小说集额外再写作品?”

  张潮微笑着道:“怎么,你不想要?”

  大卫米勒连忙道:“想要,想要!越多越好!”

  张潮道:“哪有那么多,就一篇。”

  大卫米勒道:“一篇?一篇也好!但是这篇不能再对外发表了,它必须只能先出现在这本短篇集里。”

  张潮道:“好,那就当是我为这本短篇集专门创作的吧。”

  大卫米勒此刻欣喜不胜,忍不住问道:“你这些小说都是取材于已经有过的短篇名作,那这篇也是一样?”

  张潮点点头道:“当然不例外。”

  大卫米勒兴奋地搓了搓自己的手,继续问道:“虽然我知道有点冒昧,但是我还是想知道,这次你想从哪一篇里获取灵感?

  放心,我绝对不会告诉任何人!”

  张潮想了想道:“反正你也会是第一个看到它的美国人,告诉你也无妨。之前的几篇,《最后一课》来自于法国,《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来自于奥地利,《画皮》则是中国古典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小说。

  既然这第五篇是为了在美国出版而创作的,那就从美国小说中取材吧……”

  大卫米勒连忙叫停了张潮,道:“先让我猜一猜你喜欢从比较老派的作品里取名那……哈伯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该死的,不会是欧亨利吧,《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树叶》?”

  他连说了好几部,张潮都否认了。

  大卫米勒绞尽脑汁又想了一会儿,才道:“不是20世纪的作品,那就是19世纪的?我知道了,马克吐温,你在火车上多次提到过他!

  他最好的短篇作品是《百万英镑》,一定是这篇!”

  张潮笑着道:“作家猜对了,作品不对。”

  大卫米勒惊喜地道:“还真是他?不是《百万英镑》,那一定是《三万元遗产》,或者《败坏哈德莱堡的人》。这是他最好的短篇。”

  没想到张潮还是摇摇头,最后道:“都不是。是《竞选州长》这也许不是美国人心目中最好的马克吐温短篇作品,却一定是中国人心里最好的。

  还有,这部小说集的名字我也想好了,就叫做《一种玩笑》吧。”

第433章 争先恐后

  “《一种玩笑》?意思是这本小说集的故事,读者都别当真,是你这个作者和读者开的一个玩笑?”大卫米勒听完以后问道。

  张潮笑道:“你知道《红楼梦》吗?”

  大卫米勒点点头道:“当然知道,我读过它的英文译本,那是中国最伟大的小说!无论古典还是现代,它的高度都无人企及!”

  张潮道:“在这部小说的第一回,有一句诗‘假作真时真亦假’我不懂翻译,是照着字面直接翻译的,希望你能听懂。”

  大卫米勒恍然大悟道:“你的意思是,当越来越多读者把这些小说当成真正有可能发生的未来时,那它真正发生的可能性反而降低了,真也就成了假?”

  张潮把头一仰,表示不想回答这个问题。

  大卫米勒的兴致高涨,继续道:“这句话妙极了,我们可以把它当成这本书的副标题,或者封面上的一句提示语。

  真是一种绝妙的呼应。”

  接着他又问道:“《竞选州长》……你是对于这次美国大选有兴趣?”

  张潮摇摇头道:“结果早就已经出来了,我没有什么兴趣。不过我写这篇《竞选州长》,你可以为我介绍一些关于美国选举的背景知识,省得我再去查了。”

  大卫米勒连忙道:“荣幸之至!你想知道什么?”

  张潮想了想这篇小说其实他在与对方的谈话中临时起意构思的,只有一个大致的框架,非常不完善说道:“你就泛泛而谈吧,想到什么说什么。”

  大卫米勒沉思了一会儿,然后道:“好。那我就从自己参与投票的经历说起你还记得吧,我是伊利诺伊人,出生在芝加哥……”

  大卫米勒作为一个“资深美国人”,又在有深厚政治传统的芝加哥长大,所以对美国各级选举如数家珍,从基本制度到发生的趣闻讲了个遍。

  张潮认真地听着,还要了纸笔做记录,不时让大卫米勒停下来对一些细节做进一步的说明。

  大卫米勒也越介绍越认真,他可以很确定地知道张潮要写《竞选州长》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的想把这篇小说写成给美国读者的未来信笺。

  那么自己的介绍就很重要了,因为如果出现了什么事实性错误的话,很可能让这篇小说遭受嘲笑,那么不仅是张潮的名誉受损,就连出版社也会难堪。

  责任感促使着这位国际文学编辑慎重无比地对待这次介绍。

  这一说,不知不觉就两个多小时。不过两人都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去酒店的自助餐厅简单吃了个便饭,就又回到房间开始介绍和记录。

  一直到深夜,大卫米勒已经口干舌燥、眼睛发黑,张潮才肯放过他,把厚厚的一叠纸一折,塞进口袋里,意犹未尽地道:“今天先到这里,明天咱们继续!”

  大卫米勒吓了一跳,连声道:“我知道的已经说完了,如果你需要更专业的内容,我可以让我的同事,负责政治、经济类书籍的尤瑟夫和你通话。

  他是相关问题的专家,曾经做过克里的竞选顾问。”

  张潮大喜过望,连忙就把这件事敲定下来。

  这时候正是美国时间的大白天,大卫米勒第一时间就给出版社打电话,把这个诉求表达了,也很快得到了同意。

  张潮这才心满意足地回去休息。

  接下来的一周时间,Simon&Schuster出版社的尤瑟夫每天都要给张潮上两个小时美国选举知识课程。

  并且还要回答张潮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

  比如“你说2004年通过的《帮助美国投票法案》,登记选民死亡后需4年才清除名单,这是否意味着2004年大选死亡的选民还能参与2008年初选?”

  “如果我成立‘星巴克爱好者协会’,要求会员每日购买4美元咖啡作为‘会费’,是否构成规避软钱募集的特殊手段?联邦选举委员会如何界定行贿的界限?”

  “在少数族裔社区使用‘流动票站巴士’接送选民,是否可能被指控违反《选举权法》中‘间接施压’条款?”

  “若某州存在多个时区,候选人能否通过策略性推迟计票公布时间,操控舆论影响未结束投票地区选民的心理?”

  “电子投票机系统若采用闭源软件,独立监票员如何验证其不受供应商后台数据篡改影响?”

  ……

  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直把尤瑟夫问得头昏脑胀,忍不住向刚回国的大卫米勒抱怨道:

  “这个张潮想要干嘛?他想竞选美国总统吗?”

  大卫米勒只能耸耸肩,表示爱莫能助。关于这篇小说的内容是绝密,他不能向任何无关人士透露。

  不过他带回来的成果确实让Simon&Schuster出版社的老板非常满意原先只是想签下张潮已经刊登的四篇小说,没想到大卫米勒竟然聊出了第五篇,而且是专门为美国读者创作的,这毫无疑问是个大喜讯。

  而前面四篇小说的英文翻译版,大卫米勒也直接带回来了现在张潮的任何作品一出版(甚至还没出版),都会交给「潮汐文化」的翻译部门,第一时间翻译成英文和日文。

  反正要不了几天,美国和日本都会来人洽谈。

  大卫米勒还带回来了这部短篇集正式上市的时间,中美两国都放在当地时间的2009年1月1日。

  现在距离这个时间点已经很近了,所以必须尽快把其他事情搞定包括封面与装帧设计,宣发,以及请哪些名人写推荐语。

  大卫米勒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张潮的“老朋友”斯蒂芬金。

  他不仅欣赏张潮,而且也与Simon&Schuster有深厚的合作渊源,因此应该没问题就是贵了点,一条十几个词的推荐语,至少要1万美金。

  但是仅有斯蒂芬金还不够,大卫米勒这次还想要为丹布朗为这本《一种玩笑》写推荐语。

  自从2003年以后,丹布朗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炙手可热的小说家,单单《达芬奇的密码》一本在全世界就卖了超过6000万册。

  在世作家中能比他畅销的只有JK罗琳一人而已(《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卖了大概8000万册)。

  即使像张潮,也没有任何一本书的世界总销量超过1000万册当然,也与张潮创作的作品类型与两人不同有关。

  不过丹布朗和所有作家一样,有钱以后就开始爱惜羽毛,轻易不肯推荐书籍。

  大卫米勒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通过出版社高层的关系,将前四篇小说的英文初稿发送给了丹布朗,希望能得到正式的回复。

  与此同时,他还邀请了帕慕克等人为张潮撰写推荐语这样才符合这部小说集“雅俗共赏”的定位嘛!

  没想到不到一周时间,大卫米勒就收到了丹布朗的回信,信的内容非常简洁,只有一行:

  【如果可以,我想为这部杰作撰写序言。】

  大卫米勒喜出望外,立刻就准备回复,没想到邮件还没有写完,就收到了斯蒂芬金的回信,内容同样不多:

  【这次我想为我的小兄弟的小说集撰写序言,他的这部杰作值得每个美国人好好看看!】

  然后是帕慕克:

  【我认为仅仅一句话无法形容我对这部杰作感受,我认为它不仅是对中国人的预言,也是对全人类精神世界所必然产生的深刻而决定性的变化的预言,请把这部小说集的序言部分交给我撰写。】

  大卫米勒人都麻了。

  这三个人一个是世界畅销书之王、一个是美国畅销书之王、一个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哪个都得罪不起。

  身为资深的国际文学编辑,大卫米勒的理论水平与绝对不差,眼界更是业界的翘楚,但是由于不是职业作家,对作品始终隔了一层,无法像几位顶级作家一样看出《一种玩笑》的巨大潜力。

  类似的例子其实很多。

  例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最初是投稿给《当代》,审稿的是周昌义。他认为《平凡的世界》故事太过繁琐,毫无悬念,没有意外,读不下去,嗦……

  缺点这么多的作品,读者怎么可能读得下去?

  就这样,这部小说在当时的文学杂志里辗转一圈以后,才勉强在《花城》上发表了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却连《花城》都拒稿了,最后只能在比较边缘化的《黄河》上发表。

  根本原因是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流行的是「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等等现代风格的小说,《平凡的世界》这种传统现实主义作品在编辑的潜意识里被认为落伍了。

  以至于路遥在第三部里也忍不住跟风,写了主人公孙少平与外星人相遇、对话的情节,想“魔幻”“超现实”一把。

  但路遥实在是拙于此道,以至于这段情节也被公认为《平凡的世界》里的一个瑕疵。

  《一种玩笑》的情况在大卫米勒这里则相反他觉得这四篇小说有些过于“超前”了,是一种文学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对作者来说极其“危险”的创作手法。

  就像张潮的老师们担心的那样,这未来距离现在实在太近了,很容易打脸。

  但是这三封邮件实在不能不回,甚至回迟了都不行。

  大卫米勒快把头发挠秃了,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迅速在电脑上敲起字来:

首节上一节307/31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