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帕慕克先生:如您所愿,这部小说集还差一个精彩的序言……】
【尊敬的布朗先生:您愿意为《一种玩笑》撰写序言,实在令我们感到荣幸之至。但是这些中国背景的小说对于美国读者来说也许有些障碍,所以亟须您为每篇小说撰写一个导读,也许这比序言还要重要……】
【亲爱的斯蒂芬:你想为《一种玩笑》写序言实在太令我激动,但是鉴于这部小说集的特殊性,我希望能与你进行一场关于它们的对话,然后将我们的对话作为这部小说集的“彩蛋”放入书中……】
大卫米勒反复检阅,确认从措辞到行文都没有半点问题,这才点了发送按钮。
与此同时,Simon&Schuster出版社为张潮新书做的宣发工作也正式开始了出版社官方网站的首页,已经在最显眼位置放出了一张封面是一个大大的“?”的书籍图片。
图片底部,是作者的名字,简简单单的「Zhang Chao」几个字母,就让吸引了所有美国读者的目光,也第一时间登上了「微博网」的热搜首页。
与美国遥相呼应的是,花城社也放出了张潮新小说集的预告,同样是一张封面一个大大“?”的书籍图片和「作者:张潮」几个字,引得中国的书迷心潮澎湃。
与美国读者不一样的是,他们已经得知这是《最后一课》等四篇已经发表的小说的合集,但是有一个神秘的传言小说集里将会出现张潮新创作的第五篇小说。
这就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张潮最新作品这个「东风」了。
就在11月中旬,「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前一周,张潮新小说的第一部分终于通过邮件发送给了朱妍玲和大卫米勒两位编辑的手里。
只不过一个是白天收到的,一个是在深夜收到的。
凌晨两点的台灯下,大卫米勒打着哈欠,嘟嘟囔囔地灌了一口咖啡,就看了起来。
没想到小说的第一部分,就是一篇新闻稿
【《他说“自由好”,我哭了三次》
来自于:凯瑟琳米莉
发表于:2020年9月1日,《光谱之声》周刊头条
“他什么也没说,但他的沉默,是这个时代最有力的抗议。”一位目击者如是说。
昨天傍晚,在本州巴别市的市中心广场,一位身份不明的亚裔男子默默地站在街头。他的衣着简陋,脸上布满岁月与劳作的痕迹。可就是这样一位毫不起眼的“无名者”,却以一个举动,震撼了整个巴别市。
事件发生在傍晚6点左右,一名自称为非二元性别的青年“泽丽娜”(化名)正遭遇三名白人男子的语言羞辱。那些侮辱极具攻击性,我们不在此复述。围观人群大多沉默不语,甚至有人悄然离开。
就在这时,那位亚洲男子走了上来。他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缓缓站在她面前,挡住了那些攻击者的视线。他看起来什么都没听懂,什么都没说。但那一刻,他站在了历史的前线。
泽丽娜后来在采访中哽咽地说:“我感受到他并不是出于语言,而是出于本能。他的身体就是一个反抗的姿势。他站在那儿,就像在说:‘你们不能这样对待她(或他说,他们)!’”
围观者开始鼓掌。有人拍下这一幕上传网络,截至发稿时,该视频已获得超过370万次观看,评论纷纷称他为“巴别的守护者”“新时代的沉默正义”“自由的身体语言”。
在记者多番努力下,得知该男子名为魏老三(Wei Laosan),可能是北部某工地的装修工,具体身份不详。
他不会说英语。面对镜头,他只用极其不标准的发音缓慢吐出四个字母:“Free……dom……good。”
我们正在寻找这位“自由的沉默者”。他的身份或许模糊,但他代表的,是我们这个国家最清晰的价值。
自由不需要语言,自由是一种站姿!
那天晚上,我哭了三次。】
第434章 谁是英雄?
“非二元性别者”?
大卫米勒也算见多识广,倒是对这个词汇并不陌生。
实际上上世纪90年代,北美地区的边缘人群、潮流年轻人当中就开始悄悄流行「性别酷儿(genderqueer)」文化。
一位自我认同为「性别酷儿」的人,可能觉得自己的性别处在男性和女性之间,觉得自己既非男性也非女性,或者既是男性也是女性,或者完全拒绝任何“性别”。
但是这种文化从来没有进入主流视野,仅仅从媒体用“queer”这个单词命名就可以知道。
“queer”的含义是“不正常”、“病态”、“奇怪”……总之不是什么好词汇这说明主流文化还是比较轻视、鄙夷这些人的。
大卫米勒注意到张潮并没有使用「性别酷儿」这个单词,而是用了相对中性的「非二元性别者」,这似乎意味着在他看来,未来在美国,选择成为「性别酷儿」已经不是所谓的“地下文化”,而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甚至不允许再用带有贬义的词汇来称呼他们。
这让大卫米勒想起了美国历史上对黑人的称呼一开始是“尼格罗人”,后来是“黑人”;那位胜选以后,国会中已经有人提议,连“黑人”都不允许,只能使用“非洲裔美国人”这个称呼。
相关的立法据说已经在走程序了。
想到这里,大卫米勒察觉到张潮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推理”黑人作为美国「亚文化」「非主流人群」的代表族群,他们的“待遇”提升,一定会带动所有亚文化群体的“待遇”提升。
之前他和张潮聊天时就说到美国多元文化将会取代相对保守的白人精英文化成为美国社会主流,而张潮则把他的这个观点给具象化了。
不过张潮选择的对象特别刁钻而已,也不知道他是从哪儿知道美国社会角落里的这些琐碎的。
大卫米勒不禁浮想联翩,如果连「性别酷儿」都能登堂入室、成为主流,那么社会其他方面的文化会开放成什么样子呢?
对于他来说,这并不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反而认为这才是美国应该有的样子任何族群、任何理念、任何文化,都可以在这片土地上和平共处。
他只是奇怪,既然张潮觉得美国会成为这样一片多元文化的沃土,那多来美国有什么不好呢?
于是他接着往下看去,发现小说的视角从新闻事件转移到了那个「Wei Laosan」身上。
从叙述中看,「Wei Laosan」显然是那种常见的、从中国来的非法移民,他们老实、善良、勤劳,只会窝在中餐馆的后厨,或者某处监管不严格的工地上干最脏最累的活儿。
【魏老三把脸埋在冰冷的水管下,刺骨的自来水激得他猛地一哆嗦,总算把最后一点黏在眼皮上的困意冲走了。工棚的水龙头像个喘不上气的老头,水流细得可怜。他胡乱抹了把脸,水珠顺着黝黑起皱的脖子流进洗得发硬的工装领口。镜子?这里没有镜子。只有水管上方一小块模糊的、布满水渍和蛛网的玻璃碎片,勉强映出他半张疲惫、浮肿的脸,还有额角那道去年在老家工地上被钢筋划拉出来的旧疤,像条僵死的蚯蚓。
肚子在打鼓,声音大得吓人。胃里空得发慌,像被砂纸磨着。晚上那顿?就着自来水啃了半个硬得像砖头的面包,还是昨天工头老王看他饿得实在没力气干活,从自己午饭里掰给他的。老王那张油滑又藏着点同乡怜悯的脸在脑子里晃了一下,随即被更强烈的饥饿感压下去。得找点吃的,不然明天爬脚手架腿肚子都得转筋。
这里城市的夜晚亮得晃眼,魏老三缩着脖子,沿着墙根的阴影走。那些五颜六色、闪烁不停的霓虹灯招牌,上面扭来扭去的洋文和图画,他一个也不认识,只觉得眼睛疼。风里飘来油腻的炸鸡味、甜得发的蛋糕香,还有汽车尾气的呛人味道,混在一起,搅得他胃里一阵翻腾。他用力吸了吸鼻子,徒劳地想分辨出点能下肚的东西的气味。空气里只有冰冷的灰尘味儿。
……】
大卫米勒看到这里,微笑起来。这段文字想必是「潮汐文化」里那位Rheya翻译的,精确还原了张潮热爱物象的细腻风格。
就是这位「Wei Laosan」的处境惨了点。他似乎不仅被自己的同胞盘剥,还找不到发放免费食物的地方。
接下来,寻找食物未果的「Wei Laosan」似乎无意中闯入了新闻中所说的冲突现场
【拐过街角,灯光和吵闹声猛地炸开了锅。一个酒吧门口,围了一圈人。魏老三本能地想绕开。在国内工地干久了,他太知道看热闹容易惹上麻烦。人群的缝隙里,他瞥见一个花花绿绿的人影被推搡着,好像还挨了拳头。那人影头上顶着个巨大的、闪着亮片的玩意儿,像只被拔了毛的怪鸟。
忽然有人在身后撞了他一下,魏老三像挥空的钟锤一样撞进了人群当中,站在了“怪鸟”的身前,一股熟悉的、混着尘土和汗味的血气猛地冲上魏老三的头。
“Hey! Chink! Get lost!”一个满脸横肉、脖子有魏老三大腿粗的光头壮汉,喷着唾沫星子朝他吼,拳头几乎戳到他鼻子上。
魏老三的心在破棉袄里咚咚狂跳,像要撞出来。他个子比人家矮一头,力气估计也差一大截。他听不懂那洋鬼子吼的啥,但“Chink”这个词他听过,工地上那些白人监工喝醉了骂人时就这么叫,不是好话。恐惧像冰水一样顺着脊椎往下流,他攥紧了拳头,指甲掐进掌心的肉里。跑?腿有点软。打?肯定打不过。
他猛地想起老王教他的“万能句”碰上洋人找麻烦,不管对方说啥,只要陪着笑,连声说“闹普拉布勒姆!闹普拉布勒姆!”一般就能糊弄过去。老王说,这话的意思是“没事儿,好商量”。
对,“闹普拉布勒姆”!
魏老三努力扯动僵硬的嘴角,想挤出个“笑”来,脸上的肌肉却因为紧张和恐惧不受控制地抽搐着,那表情更像哭。他抬起没多少肉的胳膊,不是要打架,只是想挡一下,隔开那砂锅大的拳头和后面那个瑟瑟发抖的“怪鸟”。他喉咙发干,用尽力气,想要用嘶哑的声音嘶哑冲那几个壮汉喊:
“闹!普拉布勒姆!闹!普拉布勒姆!”
但一个字母都没有蹦出来。他的嗓子已经干哑了,声带因为紧张失去了震动的本能,只能从喉咙深处无助地挤出毫无意义的“咯咯”声,倒有点像临死前的挣扎。
魏老三只觉得肾上腺素冲得脑袋发晕,他不敢看那几个壮汉的眼睛,只是梗着脖子,继续“咯咯”着他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说出那两个单词。也许是魏老三那拼了命似的、带着绝望的“咯咯”声产生了某种荒诞的威慑力,也许是他们觉得跟这个吓疯了的小个子纠缠没意思,也许是看到了周围的人都举着手机拍着他们,那几个壮汉骂了几句更难听的脏话,朝地上啐了一口,悻悻地转身,摇摇晃晃地消失在霓虹深处。
魏老三全身绷紧的弦“啪”地一声断了,腿一软,差点坐地上。后背的冷汗瞬间把破工装里面的旧汗衫浸透了,冰凉地贴在皮肉上。他大口喘着粗气,心脏还在疯狂地擂着他的胸腔。
这时,那个头上顶着巨大羽毛亮片、脸上画得五颜六色的“怪鸟”,惊魂未定地凑了过来。他身上浓烈的香水味混合着汗味和一点血腥味,直冲魏老三的鼻子。“怪鸟”激动地叽里咕噜说着又快又急的英语,声音又尖又细,还带着哭腔,一边说一边张开手臂似乎想拥抱他,那巨大的羽毛头饰几乎要扫到魏老三的脸。
……】
看到许蕊雅以「Wei Laosan」的口音拼写出的“no p”,大卫米勒不禁笑了出来。
这位中国劳工的憨厚、窘迫、惶恐,几乎跃然纸上,既让人同情,又让人忍俊不禁这并非一种嘲笑。
不过大卫米勒也明白之前那篇报道的由来了,完全就是一场误会。
「Wei Laosan」并没有想要拯救谁,完全是因为误打误撞才闯入了「泽丽娜」被欺凌的现场,并且意外救下「泽丽娜」,这一切都被周围人的相机拍了下来,并且开始迅速在网络平台传播。
在随后的情节里,身为记者的「凯瑟琳」恰好下班路过,立刻就采访了「Wei Laosan」。
面对记者的镜头,「Wei Laosan」依然惶恐,但并不害怕了,声带也恢复了正常。他略带羞怯的说了一句:“I’m Wei Laosan,Free……dom……good。”
这句话的含义,「Wei Laosan」也不太清楚。只是老乡告诉他,如果有人是带着笑问他话,他说这句话就能应付过去。
凯瑟琳还想再问点什么,「Wei Laosan」却只说了一句“Bye bye!”,就快步离开了这里,很快消失在夜色当中。
大卫米勒隐隐约约察觉到张潮想要写什么了张潮自己就是网络传播、营销的好手,「Wei Laosan」的事迹只需要通过网络视频的发酵,肯定很快能让他成为一个名人。
小说标题是《竞选州长》,想必无论是哪个候选人,都会迫不及待地要和「Wei Laosan」拉近关系。
一个再卑微不过的非法移民「Wei Laosan」,忽然成为左右选举结果的热门人物,然后再通过他那双无知、单纯的眼睛,看到种种丑陋……
想必这就是张潮这篇小说的主要框架和结构了。
确实有点意思但是就像他写的悬疑小说《消失的爱人》一样,身为中国的张潮,与美国社会真正的底层运行逻辑,还是隔了一层。
大卫米勒可以预见这篇小说会十分精彩,却难以触及美国政治的核心。
与他写的关于中国社会的四篇作品相比,有趣程度或者过之,但是文学深度却不能同日而语但已经很不错了,现在的美国青年实际上也对这些很陌生。
与自己城市,或者所在的州,有哪些人正在角逐市长、州长的位置相比,他们更感兴趣的是橄榄球明星的转会新闻,或者那个叫做卡戴珊的艳星有没有新的录像流出。
大卫米勒又冲了一杯咖啡,用来抵御深夜的困意,继续翻动着稿件。
后续的发展果然如他所料,「Wei Laosan」救人的视频很快就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他也成为了一个“英雄”。
【“他的‘咯咯’声,是被压迫者喉咙被扼住时发出的终极控诉!是体制性失语的具象!比任何慷慨陈词都更有力量!这是对系统性压迫最震撼的无声抗议!”
“看!他的口型绝对是‘No Problem’!他在用最平静的词语,表达对仇恨最极致的蔑视!这是一种东方式的、充满哲思的对抗!”
“Free…dom… good,一个来自中国的普通人,用他仅知的词汇,喊出了我们这片土地最核心、却正在被侵蚀的价值自由是好的!这是来自底层的、最纯粹的民主箴言!魏老三不是一个人,他是‘自由’这个概念在加州的肉身显圣!”
“他有着圣徒般的谦卑!他不求回报,不慕虚名,在完成守护的使命后,便悄然隐入黑暗。他的恐惧,正是人性光辉的证明!”
……】
这还只是网络上的留言,很快,三位州长候选人就加入了这个行列
【“昨夜,在我们城市的心脏,我们目睹了人性最黑暗的仇恨,也见证了人性最耀眼的光芒!魏先生,这位来自东方的兄弟,用他无声的勇气和那句朴素的‘Freedom good’,为我们所有人上了一课!什么是真正的勇气?不是夸夸其谈,而是在他人遭受不公时挺身而出!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是像魏先生这样,即使身处边缘,依然坚信并捍卫‘自由是好的’这一普世价值!
他的‘咯咯’声,是对我们所有人良知的叩问!如果连魏先生这样的无名英雄都在为加州的多元和自由而战,我们这些手握权力和话语权的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做得更多、更好?!玛莎布莱顿的政府,将把魏先生的精神刻入我们的执政纲领!打击仇恨犯罪,捍卫每一个人的表达自由和生存尊严,无论他们来自何方,身份为何!魏先生,你是加州的良心!”】
【“朋友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时代。但昨晚的事件,让我看到了超越党派的希望之光。魏先生,一位勤劳的工作者,他的行为展现了我们最珍视的核心价值:个人责任、见义勇为、以及面对邪恶时坚定不移的立场!他没有等待警察,没有计算得失,他站了出来!他的沉默,比一万句口号更有力!
他说的‘Freedom good’是什么?我认为,那就是我们建国先贤所捍卫的、让个人免于恐惧和暴力的自由!是勤劳者安身立命的自由!不是混乱无序的所谓‘自由’!魏先生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勇气和善良,与身份标签无关!我,托马斯瑞格斯,将致力于恢复加州的法律与秩序,保障每个像魏先生这样遵纪守法、默默奉献的人,都能享有追求美好生活的自由和安全!这才是真正的‘Freedom good’!”】
看到这里,大卫米勒又笑了起来。
张潮撰写的这两段候选人发言,倒还真是符合他印象里美国政客会说出来的话,张潮这是看了多少竞选录像才会撰写得这么惟妙惟肖?
尤其是在言语的细节当中,把「玛莎布莱顿」和「托马斯瑞格斯」两个不同党派的立场分歧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他仍然捕捉到了许多语言上的细节
“打击仇恨犯罪”
“恢复加州的法律与秩序”
似乎多元文化冲击了正常的市政秩序,加州不太平的样子?
大卫米勒想象不到那片全是阳光、沙滩还有好莱坞的地方,会乱到什么样子,以至于两个候选人都要强调这一点。
张潮用自己的文字,似乎慢慢编织出了一张网,一个与他设想里完全不一样的未来美国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第435章 WEI IS THE WAY!
与大卫米勒阅读时感受到的愉悦不同,朱妍玲看着手头的《竞选州长》则有点一头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