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潮撇了下嘴虽然王蒙看不见,但是还是听出了他语气里的不屑:“还能怎么样?不就咱们派人和他谈话,然后他回他的美国去呗。
他搞的那些都只能算‘擦边’哦,就是看似会越界,其实没有越界所以至少从现在的法律说,确实没办法把他怎么样。
真正能对他造成打击的,反而是他自己内部。现在咱们自己舆论上放蔫儿炮,人家回去也有转圜的余地,写几页报告的事。
所以我说这事不爽快、不痛快!”
王蒙没想到张潮把这件事看得这么透,一时间也有些无语,但是工作还是要做的,继续安抚了几句,还约他回燕京以后要来找自己这个“老家伙”。
另外就是提了一嘴年底的「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这也是委员会第一次颁出「茅盾文学青年奖」。王蒙道:“你不是要颁奖吗,记得早点回来,不少流程还要一起商量。”
张潮自然听得出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想让他不要再动用自己的关系和力量,再把这件事给炒热了无论这太平洋这头,还是太平洋那头,都不要。
要知道现在的张潮不仅仅是个作家,还是在中美两国都颇有影响力的舆论领袖,同时也是各路出版商的心尖尖,手头还有两个用户数量庞大的社交媒体平台。
只要他想,一定能把这件事闹得人尽皆知实际上昨天晚上他就是这么做的。
所以才会有让王蒙这个着急忙慌的灭火电话,就是担心张潮炸毛。
对于王蒙,张潮倒没有什么意见,也知道人家只是完成工作而已,还是勉强好声好气地应着说了声“好”。
王蒙听到张潮答应得这么干脆,反而有些不太自信了,在他的印象里,张潮如果觉得自己“受委屈”了,一定会想办法要点什么好处。
但是这一次张潮答应得很干脆,声音却充满了疲惫感。
还没有等王蒙再多说什么,就听张潮在电话里道:“王老师,还有别的事的吗?”
王蒙心里“咯噔”一下,但是一时半会也想不出别的话来拖延,于是道:“没什么别的事了。你早点回燕京。”
张潮“嗯”了一声,又说了声“到时候见”,就挂了电话。
燕京那边,王蒙也把手机放了下来,对身边的铁宁抱怨了一句:“你说这叫什么事,从头到尾张潮一点错没犯,结果成了需要安抚的一方了。”
铁宁脸色也不好看,但是作为协会主席,她要服从大局,于是安慰道:“时机特殊,时机特殊。”
王蒙叹了口气,也不再说什么,转身就离开了铁宁的办公室。
铁宁没有听到张潮的声音,所以不知道张潮的情绪是什么样的;但王蒙知道,这一次张潮心里一定和作协这边存了芥蒂。
其实这个电话谁来打,都不该由作协这边来打一来,张潮和作协的合作颇多,但始终没有加入作协,保持了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
二来,让人受了委屈,总要想点补偿给人家吧?但是无论名声还是金钱,好像张潮都不缺少,这就让王蒙这个电话打的很难受。
远在深圳的张潮,在球场上挥洒了大半天的汗水,心里的郁闷才疏解了一点。
坐下来休息的时候,他翻了翻手机,发现一个和自己关系还不错的记者,给自己发送了一条“彩信”,是一段模糊不清的视频。
不过张潮还是可以看出,这是约翰摩根被两个身穿黑色工作夹克的人一左一右夹着,一路送上了一架即将起飞的客机。
从客机的“体型”来看,应该飞往美国的。
就像张潮预料的那样,约翰摩根将永远地消失在中国至于他在美国那边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就不是张潮能知道的了。
送走一个美国“朋友”,张潮也迎来了另一个美国朋友。
来自Simon&Schuster出版社的大卫米勒。如今他已经荣升出版社的国际部总编辑一职,在Simon&Schuster也算是最高层的几人之一。
他来到中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和张潮谈一谈新书的合同。
说起来张潮上一本在美国正式出版的小说已经是一年前的《原乡》,不过出版公司是「兰登书屋」。
而《原乡》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在美国热销了超过了200万册,几乎成了华人家庭里必备的「圣经」,为「兰登书屋」赚足了利润,并且一跃成为今年美国最炙手可热的书商。
不少书评人都盛赞「兰登书屋」是“最有眼光”“多元包容”的美国出版社。
这让Simon&Schuster出版社的高层大为恼火,尤其是《原乡》的灵感来自于他们为张潮筹备的「东方快车之旅」。
这也被大卫米勒视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耻辱他发誓要拿下张潮的新书,“一雪前耻”。
张潮见到大卫米勒是在他住的酒店房间的小客厅里。大卫米勒不是“单刀赴会”,而是带来了公司的法律顾问。
他不想要繁琐的邮件往来,只想在第一时间就让张潮把字签在合同上!
看着对方的阵势,张潮问道:“怎么这么着急?上一本《大医》不是才出完一年多吗?”
大卫米勒摇摇头道:“对于其他作家,一年多、两年,甚至几年,我都不会感到着急,因为这是他们的创作节奏。
但是你不一样……你是我见过最富有才华,也是创作速度最快的作家,我怕一个不小心,就错过你的杰作!”
张潮笑道:“哦?杰作?上一本《原乡》,你们好像不是这么看待的。”
大卫米勒老脸一红,道:“上次……上次……我们不提上次了好吗?就说这一次。我希望你能把下一本书签给我们,任何条件我们都可以谈!”
张潮讶异道:“我目前没有写新长篇的打算,恐怕你要失望了!”
大卫米勒却从自己的公文包里掏出了几本杂志《十月》《当代》《收获》《青春派》他略带焦急地道:“那这些短篇呢?我已经知道它们都写了什么,也知道它在中国国内引发的影响。
没有长篇,这些短篇也可以!”
张潮仍然笑着道:“这些短篇……太本土化了,恐怕美国读者不太喜欢吧?”
大卫米勒语气坚定地道:“不!他们会喜欢!”
这个态度倒真让张潮感到惊奇了。
第432章 一种玩笑
大卫米勒解释道:“美国的民众现在也在迷茫当中……世界在变,美国也在变,大家都希望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悲哀的是,美国的作家似乎已经失去了这方面的热情与洞察力。
而你的这一系列小说,就是最好的预言!我相信,它们会在美国取得和中国一样的成功。”
张潮笑道:“几篇小说而已,怎么可以当真?”
大卫米勒脸色严肃起来,对张潮道:“作家可以通过对所处时代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技术进步、人性弱点……等等这些,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敏锐地捕捉到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矛盾和潜在动力。
当你们将这些矛盾推向极致,或设定在特定条件下,就可以揭示出可能的发展轨迹。
埃米尔左拉的《萌芽》、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菲利普迪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文学对社会未来的预见,其力量不在于吉普赛女巫占卜般的精准细节,而在于作家对社会深层矛盾、历史发展的逻辑、人性本质、科学技术潜在轨迹的深刻洞察和逻辑推演……
这些作品是警世钟,是思想实验室,为我们理解当下、思考未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深刻洞见和反思的坐标。
过往,只有那些最优秀的西方作家能做到这一点……而你,也将迈入这个行列。”
大卫米勒到底是世界最顶尖的文学编辑,一旦涉及到自己的专业领域,立刻就显示出他不凡的洞察力。
之前错失《原乡》,也并不是因为他觉得这部小说的水准有什么问题,而是出于市场角度考虑后的决定美国人还是不如中国同行有经验,不知道张潮折腾自己新书宣发的本事。
张潮显然也被他的说辞打动了,于是道:“你说得不错……好,这些小说就给你们吧,我也从来没有出过短篇小说集。
不过时间上需要协调一下。我们国内也有一家出版社年后要出版这部短篇集。”
大卫米勒大喜过望,眉毛都颤动了起来,随即对张潮道:“版税我们就按照最高的来,25%;至于首印数……”
张潮挥挥手道:“具体细节你让你身边这位律师去燕京和「潮汐文化」那边的谈吧,我的文学经纪约签在那边。”
大卫米勒这才想起来这个茬,不过这倒没关系,「潮汐文化」本来就属于张潮,搞定张潮就可以。
他整个人都松弛下来,身子往沙发上一靠,感慨道:“张,如果有时间,你应该多去去美国,搞搞签售、上上节目,以你的口才和思想,绝对可以成为首屈一指的明星。
要知道,在美国,像你这样的名人上一次访谈节目就可以入账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金。
而且你不是和福克斯那边很熟悉?你甚至可以让他们为你开设一个「脱口秀」节目,我有预感,你也许会和奥普拉或者艾伦德杰尼勒斯一样成功。”
张潮笑着道:“如果这样,我就需要常住美国了吧。”
大卫米勒摊了摊手道:“有什么不好吗?你们中国的有钱人都喜欢住在美国。纽约和洛杉矶的房地产价格都被中国来的热钱给炒高了。
你和他们还不一样,他们纯粹就是享乐;而你,则可以拓展事业。
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或者是其他……在美国你可以赚到比在中国多几倍的钱……”
张潮用奇怪的眼神打量了一下大卫米勒,仿佛第一天认识这个人。
大卫米勒被他看得浑身不自在,见张潮就是不肯接话,过了一会儿终于忍不住道:“好了好了,我投降,我放弃……我就说这种该死的工作不该由我来做。”
张潮“呵呵”笑了一声,也不问他到底是谁让他来说这番话的。
大卫米勒倒是不打自招,侃侃而谈起来:“来中国之前,我们的一位股东代表特地找我谈了话……我无法拒绝。”
张潮恍然大悟道:“所以你才说得这么……直白?”
大卫米勒耸耸肩道:“张,你是个聪明人,我不认为能用什么话来打动你,所以我不会耍那些愚蠢的小聪明,让自己显得像个小丑。
我的任务完成了!天哪,你不知道我刚刚说那些的时候有多么尴尬,我甚至害怕你真的会露出感兴趣的表情。
但我知道你不会的!任何人都可能会,但是你不会的!”
张潮笑道:“看来我还挺受关注的。”
大卫米勒向着窗外虚指了指道:“我们换了一位新总统,他的主张与之前那位截然不同。美国的文化界普遍认为我们会进入下一个繁荣期,多元文化思潮会进一步统治美国……
而你,张,我的朋友,确实有机会在这样的美国里成为一个明星!
你身上的商业价值和政治标签实在太诱人了,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都有很多人希望你会成为美国电视荧幕上的常客。”
张潮讶然道:“风向转变得这么快吗?我记得上一次去美国的时候,你们还是‘新保守主义’。”
大卫米勒道:“一切都不同了。新上来这位会完全颠覆前任的做法,你之前在美国几次电视上的表现,已经为你打好了民意基础。
你的东亚面孔、华人血统都是优势,许多人都迫不及待地想成为你在美国的经纪人……”
张潮:“……”虽然他对历史的大势走向并不陌生,涉及到的这些细节却不甚了了,听大卫米勒这么一说才惊觉确实有这个可能性。
美国这位新的领导者,某种程度上确实让多元文化在美国独领风骚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他那位白发苍苍的副手也成为总统以后,彻底席卷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
张潮并没有着急表态,而是玩味地看着大卫米勒,问道:“那你觉得我要怎么选?”
大卫米勒沉默了一会儿才道:“作为朋友,从金钱、名声的角度考虑,我建议你去美国,或者就此成为一个美国人,不会是一个让你后悔的选择。
美国是世界媒体的中心,你在那里会完全发挥这方面的才能,就像一句中国老话说的那样‘如鱼得水’。
说不定要不了几年,你不仅是一个畅销书作家,还是一个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制作人,甚至能拥有自己的电视台;你的社交媒体平台会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你会成为真正的亿万富翁,就像比尔盖茨,或者拉里埃里森那样。到时候,你会成为真正的‘全民偶像’,而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偶像’。”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大卫米勒看了一眼张潮,发现他仍然是无喜无悲的样子,心下不禁惴惴不安起来,心想自己刚刚是不是哪里说得刺激到张潮了。
不过张潮并没有露出不悦之色,而是问道:“如果不从这些角度考虑呢?”
大卫米勒松了口气,继续道:“那就是从我一个文学编辑的角度考虑,你去美国,也许会取得刚刚我说的那些成功,但是这个世界也将永远失去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
一个作家,一旦远离了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人民,也就远离了自己的灵魂。
虽然也有像纳博科夫这样的例子,但那太特殊了,你和他不一样。
这世界上已经有太多太多的富豪,并不稀奇,但是像你这样优秀的作家,少的可怜。”
张潮没有料到大卫米勒会对他有这么高的评价。
不过他的回答也出乎了大卫米勒的预料:“大卫,老实说,无论是作为朋友,还是作为文学编辑,你的这些话都足够打动人。
不过我并不认为从事业、财富角度考虑,去美国会是一个好的选择,尤其是今天。
可能你会认为这是一个托辞但是你看看深圳,然后再去中国的其他地方看看,就会发现这世界并不是只有美国才能创造财富。”
大卫米勒望了望窗外,虽然那里只能看得到一片天空,却也点了点头道:“我承认,这片土地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可是世界的中心仍然是美国,不是吗?”
张潮也随着他的目光看向了窗外的天空,不过眼神却更加悠远,看的仿佛是天空后面的什么东西,过了好一会儿才道:“世界的中心仍然是美国,没错……
但是这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生活在‘中心’;甚至整个世界都在‘去中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