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305节

  这时另一个记者挤了过来,抢着问道:“刚刚的录音当中明明就是您的声音,您亲口承认了这一点!”

  这时候现场的音箱里适时地传来他的声音:

  “这篇文章,就是我今年最好的工作成果!”

  “我相信,这篇文章一定能让张潮从此消失在公众视野!”

  摩根知道今天的事情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掌控,再不离开,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

  但是他还来不及动作,只见会场里又涌进来一大堆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舞台围了个水泄不通。

  加上记者几乎都逼到了他的身边,完全没有给他任何可以离开的空间。

  摩根知道现在关系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甚至还有自己的自由,所以尽量让自己冷静了下来。

  他艰难地在记者的簇拥中开口道:“大家不要相信,那些录音是伪造的!

  我是有身份的人,这些都是污蔑!污蔑!我要报警!”

  这时候一个义正辞严的声音从人群中传了过来:“这些录音是真的!我来证明!”

  摩根听到声音,悬着的心终于是死了。

  只见记者们让开一条道,一个头发灰白、相貌儒雅的中年男人昂首挺胸地走了过来,很快就站到了摩根的对面。

  摩根的脸都绿了,因为这个不是别人,正是之前对他毕恭毕敬的林楚生。

  林楚生笑着对摩根道:“摩根先生,别来无恙!”

  摩根在录音刚刚开始播放的时候就怀疑是林楚生方面出事了,因为放的全部都是他和林楚生的对话,只不过林楚生的声音被剪掉了而已。

  他起初以为是自己和林楚生的接触被监视了。

  但现在来看,林楚生应该是“叛变”了!

  只是他想不通,林楚生把他曝光了,不是连带自己都陷进去了吗?他凭什么能置身事外?

  林楚生明显不想和他多说什么,转过身向着记者们道:“各位记者朋友,相信你们当中有一些人认识我,我是林楚生,《南国都市报》的一位老编辑。”

  记者们中响起了一阵“嗡嗡”的讨论声,但很快安静了下来。

  林楚生接着道:“今天我会站在这里,主要就是为了向大家揭发一个阴谋

  这位来自美国的先生,约翰摩根!”林楚生一边说着,一边把手指向了摩根:

  “表面上是一位热心艺术的慈善家、策展人,但实际上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刚刚的录音就是他和我交谈时被我录下来的!

  其中的内容,就是他想要攻讦、污蔑我们年轻的作家张潮的阴谋诡计!”

  一言既出,全场的记者哗然!

  他们今天来到这里基本都是接到了“神秘通知”,说是有震撼弹!

  但具体怎么震撼法,并不知道;现在则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已经有膀大腰圆的男记者、男摄影默默地挤到摩根身边,把他的所有退路都堵死要是让他跑了,回去可能会被暴怒的报社领导开除。

  摩根也明白现在是一个“不死不休”的局面了,他沉住气,断喝一声:“是你!是你写的文章!我一个外国人,我怎么会写这么好的中文文章!

  大家一定要相信我!”

  林楚生“呵呵”冷笑一声,反驳道:“那你一个外国人,怎么会说这么流利的普通话呢?据我所知,你还会说粤语,并且精通得很!

  摩根先生,我记得您介绍过自己在耶鲁大学的国际关系拿的硕士学位,并且你的

  约翰摩根被气得不轻,连声道:“你这是Bu……血口喷人!我有证据!我有证据!只要让我回到办公室,明天……不,今晚就能把证据发给你们!”

  林楚生面色不改,他知道摩根肯定走不了,现场没有这样的傻子,他转头默默朝黑乎乎的后台一个示意,就听到音箱里传来他和摩根的对话声:

  “科技和发展,这可是这三十年来最神圣的旗帜,不容任何人亵渎。中国人对贫穷、对落后的记忆太深刻了,能过上今天的日子,就绝对不会想走回头路。”

  ……

  摩根忍住想要殴打林楚生的冲动,细细听着说话内容,想要找出破绽来。

  然后他就绝望地发现每一句都是自己和林楚生说的没错,但是显然经过了剪裁和次序的调整。

  听起来完全是他向林楚生询问一些国内的舆论导向问题,而林楚生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出于过分的热心和过低的防备心,向摩根解答了这些问题。

  而摩根就利用林楚生的善意和见解,炮制了这篇文章。

  摩根大喊道:“编造!编造!你别忘了当初我们在咖啡馆你是怎么说的!你……你……”

  林楚生反问道:“怎么说的?你说说看啊!”

  摩根一时语塞,现在这种情况下,且不说他说的话有没有人信,仓促之间他也不可能把话编圆了,能在把锅甩出去的同时,自己还没有风险。

  不过人会急中生智,摩根突然像找到救命稻草一样想到了什么,连忙指着林楚生道:“如果文章是我写的,为什么你会帮我发表?

  这……这你怎么解释?还有录音,你为什么会录音?”

  林楚生显然没有让这个问题给吓到,而是镇定从容地回答道:“你那天询问我关于国内民意的禁忌、舆论的风向和张潮小说的评价问题的时候,我就觉得不对劲了。

  事后我和张潮取得了联系,是在征得张潮的同意以后,才保持与你的接触的。

  至于录音……我身为一个记者出身的老编辑,随身带一只录音笔是合理的是吧!和怀有不良目的的外籍人员接触的时候,给自己保留证据,也是很合理的吧!”

  摩根一时语塞,但是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要点,用颤抖的声音问道:“你说你和张潮……”

  林楚生嘴角微微上扬,他想起了几天前他用同样颤抖的声音给张潮打电话时的场景恍惚后,林楚生马上说道:“这些,大家可以向张潮求证!”

  摩根脑子里“嗡”的一声,仿佛有什么东西垮塌了。

  联系前后发生的事情,现在就连他自己都无法确认林楚生到底是最近才“叛变”的,还是在「至暗之日」这篇文章之前就和张潮合作的。

  从目前的情况看,似乎后者的可能性更大点?

  否则很难解释接下来一系列不正常的反应包括媒体不跟进「至暗之日」、张潮被传为「至暗之日」的作者、《青春派》的编辑集体用化名写文章攻击张潮……

  套路,全他妈是套路!为的就是让自己主动钻进这个套子里!

  自己还叭叭地申请经费呢!

  摩根悲愤地看向林楚生,他没有想到这个看起来唯唯诺诺的男人,竟然有这么深的心机。

  林楚生也看着摩根,脸上虽然还是微笑表情,但眼神已经越来越冷。

  最早提问的那个记者看到这一幕,叹了一口气,挤开人群,悄悄离开了现场。

第431章 别了,约翰摩根!

  后面这场闹剧会怎么发展,张潮并不关心,他只知道这个叫做约翰摩根的美国人应该再也不会出现在中国了。

  至于说他会怎么离开,张潮不感兴趣,无非那几种方式,哪一种也轮不到他来插手。

  这次来深圳凑这个热闹,主要还是想见见这个“幕后黑手”见到以后便大失所望了。

  还是熟悉的套路,还是熟悉的感觉,只不过人从卡尔森变成了摩根。

  离开会场的时候他看见了远离人群,站在角落瑟瑟发抖的蔡达英。

  这个刚刚从云端跌下来的“新锐画家”伸长了脖子看向台上的摩根和林楚生,似乎还抱有最后一点希望,希望摩根能翻盘,这样他那幅被拍卖了10万8千元的画才有着落。

  可是这件事已经永远不可能发生了。

  今晚过后,参加过这场拍卖会的艺术家们,恐怕都要消沉很久才会获得下一次机会。

  张潮虽然不同情这个人,但也没有什么好鄙夷的。

  搞艺术的就是这么一条“九死一生”的华容道,这种先锋画家的职业通道比他这种写小说的还要窄,绝大部分一辈子都没有出头的机会。

  即使是学这些的家庭条件一般都不错,但是距离能把他们的作品捧红,还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资产天堑。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真实收入还不如深圳大芬村里的那些油画工匠,一天能刷好几副世界名画,从达芬奇《蒙娜丽莎》到梵高的《向日葵》,按件计费,衣食无忧。

  那里批量生产的油画不仅满足了全世界大部分人使用油画装饰家居的需求,每一幅可以从大芬村收购价的几十元人民币攀升到上百欧元。

  所以像约翰摩根这样的人,几乎就是他们能抓住的唯一一根稻草。

  能在这样的拍卖会上拍出去一件作品,就意味着有更多画廊愿意向客人推荐自己的画作,也意味着可能结交一些更具消费力的人脉。

  这个蔡达英不知道努力了多久,才获得了这个机会。

  但还没有等他高兴几分钟,这个机会就在面前灰飞烟灭,甚至给他机会的人也要一并“灰飞烟灭”。

  只能说人生的大起大落真是太刺激了。

  在电梯门快要关上的时候,张潮隐约听到约翰摩根的嘶吼声传了过来,不过用的是英语:“我是美国人!我是美国人!你们不能这样对我!我要找领事馆!……”

  第二天一早,张潮下楼吃了份牛肉肠粉,就跑去报刊亭买了几份报纸,想看看媒体的相关报道。

  结果回家一翻,发现虽然有报道,但是用语大多数比较克制,甚至可以说是有点“过于冷静”了,倒是让张潮嘴角挂上了一丝哂笑。

  比如《南国都市报》的报道的标题就有些莫名其妙《跨国文化交流背后的裂痕》

  【近日深圳某慈善拍卖晚宴突发技术故障,一段涉及境外基金会高层的录音被意外公放。录音中多次出现“清扫战场”“舆论风向引导”等耐人寻味的措辞,对话双方对某作家作品的舆论影响力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关注。

  据悉,该基金会曾宣称以“扶持青年艺术家“为宗旨,但其近期资助项目却多处涉及舆情分析类课题。现场有本报记者追问基金会是否具备文化咨询资质,发言人仅回应“所有流程符合国际规范”便匆匆离场。】

  由于报社的副主编在这件事中牵涉颇深,所以用语隐晦也可以理解。

  而《财经报》的报道一样缺乏实质性内容《非营利机构的蝴蝶效应》

  【……维迪尔亚太文化艺术交流基金会在深港两地的艺术市场颇为活跃,仅在去年就举行了10多场拍卖会。在昨日曝光的录音事件中,该基金会执行主席多次提及敏感的舆论话题,意图打压中国的某位年轻作家。

  这与基金会官网所述“促进跨文化平等对话”形成微妙反差。值得注意的是,该基金会拍卖会拍品中的许多当代艺术作品均在短期内以匿名委托形式进入二级市场。】

  《中国青年报》的报道稍微好一些《慈善光环下的认知错位》

  【……此次事件暴露出涉外文化交流活动的监管盲区。涉事基金会申报的是“艺术品交流鉴赏”项目,实际却是一场拍卖会,并且涉及的资金高达百万。

  专家建议建立文化交流“黑名单”,对涉及舆论引导、舆情研究等敏感领域的境外资金实施穿透式监管,防止慈善外衣沦为伪装的迷彩服。】

  只有一份《法制报》说话没有那么隐晦《涉外NGO合规性再敲警钟》

  【某境外基金会未依法备案的拍卖业务引发关注。其官网展示的“亚太文化艺术桥梁计划”中,87%合作伙伴涉及舆情调查和舆论公关。法律界人士指出,录音中“要让他们自己人打自己人”的表述,可能已经触犯了国家法律……】

  每篇报道都很简短,而且都塞在版面的角落里,毫不起眼。

  张潮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也不放在心上,把报纸一叠,就打开电脑,看看论坛里有没有讨论的。

  结果是……一片空白。

  别说“热度”了,就连一张照片和一段文字描述都看不见。

  张潮有些郁闷,从屋里拿了球,就准备去运动场上发泄一下。

  就在这时候,手机响了。拿起来一看,竟然是王蒙这老头已经挺长时间没有和自己联系了,不过每次他出面,往往是代表一些人和他谈个话。

  张潮想了想,还是接了起来。

  王蒙的声音依然是老迈而苍劲,充满了力量感。他没有拐弯抹角,更没有试探,而是直接问道:“张潮啊,是不是感到有些委屈?”

  张潮笑道:“委屈倒没有,就是觉得不爽快、不痛快。费劲巴拉的半天,结果咱们自己放了个蔫儿炮!”

  王蒙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才道:“你有情绪可以理解,但是现在时机不算太好。毕竟太平洋那边刚出结果,我们这边也不好在现在大肆报道。”

  张潮“呵呵”笑了一声道:“理解理解。”

  王蒙终于忍不住了,问道:“你不好奇那个摩根怎样了吗?”

首节上一节305/31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