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304节

  我看到一个戴着厚厚眼镜的女孩,在摇摆的车厢里坚持读书,书页在她手中颤抖,但她的专注丝毫不受干扰。

  我看到一个年轻人,默默地为身边站着的满头白发的老人腾出一点点空间,虽然他自己也在艰难地保持平衡。

  你们看,同样是一节地铁车厢,不同的‘看’法,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前者只是信息,后者才是文学。”

  这时候前排的一个男生举手了,老师连忙过去让他把手放下来,毕竟还没有到提问环节。

  但是张潮却阻止了老师,反而让工作人员把话筒给了那个男生。男生又惊又喜,同时还有点紧张,半天才道:“可是张老师,这样看不是太累了吗?什么都要想那么多。”

  张潮哈哈大笑道:“你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我像你这么大时候的想法。确实,最初接触文学的时候,会觉得好累,好像什么都要赋予意义,什么都要挖掘深层含义。

  但慢慢你会发现,这不是负担,而是礼物。”

  他走下讲台,走到那个男生面前:“你叫什么名字?”

  “李峰。“

  “李峰同学,你喜欢打游戏吗?”

  李峰点点头,有些不好意思。

  “你在玩游戏的时候累吗?明明要不断地思考策略,不断地做选择,不断地应对挑战,但你觉得累吗?”

  李峰摇摇头:“不累,很有趣。”

  张潮立刻接话道:“对了!因为你找到了乐趣所在。文学也是一样,当你真正爱上它的时候,你不会觉得累,你会觉得这个世界突然变得立体了,变得有层次了,变得更加精彩了。”

  张潮一边说着,一边回到了讲台上:“去年我在美国住了一段时间,是纽约的一个小街区。我每天下午都会去一个小咖啡馆喝个咖啡、吃个点心。

  几天后我就发现一个当地的老人差不多同个时间都会来,点同样的咖啡,坐在同样的位置,看着窗外的街道。开始我以为他只是个孤独的老人,在打发时间。

  “但有一天,我忍不住和他聊天,才发现他曾经是这个街区的退休邮递员。他告诉我,这条街上的每一栋房子,他都送过信。

  那个窗台上种满花的房子,住着一对从战争中走过来的夫妇;那个门前总是停着自行车的房子,住着一个单身母亲和她的三个孩子;那个看起来很普通的蓝色门,里面住着一个写了一辈子诗但从未发表过的老太太。”

  学生们听得很专注,眼前似乎真的浮现出这么一个和蔼的老头,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对着一个异国的年轻人轻声细语,诉说自己的故事。

  “他每天坐在这里,其实不是在看街道,而是在重温那些他曾经参与过的人生故事。每一封信,都是一段情感的传递;每一次敲门,都是一次生命的交汇。

  这个老邮差虽然不是一个作家,但在他身上,却有着文学最美好的品格他关注的不只是门口的邮箱,也有门后的家庭,和其中的悲欢。

  我希望大家能记住一点文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我们成为文学家,而是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它教会我们同情,教会我们理解,教会我们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丰富和纯净。”

  周婉京用崇拜和敬佩的目光看着台上的张潮。

  客观讲,今天的讲座并不难懂,对她来说甚至有些“幼稚”了可她知道,张潮不是为她或者学校文学社里的那些爱好者讲的。

  他是为学校里的所有同学讲的。这些同学中的绝大部分对文学并没有特别的兴趣,有些对张潮的兴趣显然大过文学。

  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不让讲座变成说教或者炫耀,这其中的度很难把握。

  但显然张潮把握住了,甚至可以说极其出色,周婉京的脑海里浮现出四个字:“收放自如!”

  张潮的演讲到了尾声,进入了提问环节。

  台下立刻有好几只手举了起来。张潮指了指后排的一个女生。

  女生接过话筒,有些激动、又有些羞涩地问道:“张老师,您觉得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写出来的东西,会不会太幼稚?”

  “幼稚?”张潮重复了一遍这个词,才回答道:“我觉得这个词被误解了。什么是幼稚?是不成熟,是天真,是缺乏深度。但同时,幼稚也意味着纯真,意味着没有被世俗污染的直觉,意味着敢于表达真实感受的勇气。”

  “你们知道吗,很多成年人写作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想得太多,顾虑太多,反而失去了那种天然的表达力。你们的‘幼稚’,恰恰可能是最珍贵的东西。

  当然,这不意味着你们不需要学习和成长,而是说,在学习技巧的同时,要保护好那份最初的真诚。”

  ……

  历经近2个小时,这场活动才在学生们意犹未尽的抗议声中结束了;张潮并没有留下来签售,而是直接送了一批签名版给学校。

  周婉京既没有提问,也没有拿书给张潮签名,而是听完讲座就默默离开了。

  她忽然觉得,2年前的张潮,和今天的张潮,似乎又站在了不一样的高度上……

  要想真正在“路上”与他相遇,恐怕要加倍努力才可以。

  张潮在学校领导、老师的环绕中,并没有察觉周婉京的消失。

  这时他接到一个电话,听对面说了一会儿后,张潮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道:“啥?作者是个外国人?”

第430章 “你就是不懂录音的基本原理!”

  深圳,一处灯火辉煌的大厦内,一场慈善拍卖晚宴正在进行当中。

  主持人对着台上一件蒙着红色丝绸拍品用英语介绍道:“各位先生、女士,这是今晚的第3号艺术品,来自画家蔡达英先生的画作,《旺角》!”

  礼仪小姐拉下了红布,露出了这幅作品。

  画布上是一道道浓淡不一的色块交错排列在一起,看不出具体画的是人是物。

  但是远远看着,确实有种黑夜中的旺角酒色密集的魔幻感。

  只听主持人接着介绍道:“蔡达英先生生于香港,毕业于纽约大学,是视觉艺术专业的硕士。

  他的画作同时拥有印象派与后现代的特征,能用简练的笔调勾勒出现代都市的灵魂。

  作为近年来涌现出的年轻艺术家之一,他的画作无论是艺术成分,还是升值潜力都是一流的。

  如果有喜欢现代艺术的嘉宾,这幅画绝对不容错过。”

  介绍完后,主持人报出了底价:“这幅《旺角》起拍价是5万港币,每次加价不不少于2000港币。

  现在大家可以报价了!”

  现场立刻就有身着晚礼服的男女开始举牌。

  “5万5千,何嘉欣小姐。”

  “6万,来自杰利!”

  “6万5千,……”

  在人群后面,约翰摩根端着一杯红酒,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现在他的身份已经不是在广州的咖啡馆里鬼鬼祟祟与人接头的文化特务了。

  他是「维迪尔亚太文化艺术交流基金」的执行主席。

  这场拍卖会就是他牵头组织的,颇有些人捧场。

  虽然没有什么大富豪到场,但是各种小开、名媛并不少。

  当然更少不了各位奉献了拍品的艺术家们。

  同时现场还有不少记者,不少都是全国知名媒体,有些甚至是主动提出申请要来报道这场拍卖会。

  这说明什么?说明「维迪尔亚太艺术交流基金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了!

  这种拍卖晚宴本来就是以社交为主,真正参与拍卖的本来就是少数,能让更多人知道并且产生良好印象才是最重要的。

  摩根看着那幅叫做《旺角》的画作被拍到了10万8千才最终落锤,举起酒杯向着不远处的画家蔡达英致意了一下。

  蔡达英连忙回礼,并且微微一欠身,向摩根表达自己的谢意。

  毕竟没有这位外国老哥的提携,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熬出头,香港这个地方对像他这样曲高和寡的现代艺术家实在不太友好。

  摩根看到蔡达英的表情,就知道又一个年轻人被自己俘虏了。

  只需要用一个好听的名头,和别人的钱就能做到这点,比起打击or招揽张潮这种地狱级任务,简直不要太轻松。

  何况这笔钱中的相当一部分,会以各种形式流进他的口袋里。

  不过想到张潮,摩根的眼皮就跳了起来。

  如果没有张潮……他的这个任期可以说是完美的!

  这时不断有人端着红酒杯过来和他搭讪,希望能入这位美国人的法眼。

  摩根也尽量优雅地回应着。

  台上的拍卖已经接近尾声,当最后一件雕塑以22万元的价格落槌以后,基本算圆满结束。

  摩根露出满意的笑容,并且在主持人的召唤下,迈着轻快的步伐走上了舞台中央。

  全场的灯光一时间都暗了下来,一束追光打在了摩根身上,突出一个金发碧眼、相貌堂堂。

  摩根经过主持人递过来的话筒,开始用他颇为娴熟的普通话说道:“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艺术同仁们,晚上好!

  当最后一件艺术品落槌时,我站在这里望着诸位眼中跃动的光芒,突然想起两年前在香港蔡达英先生的第一次相遇。

  那时他蜷缩在艺术馆的一角修改参展作品,画布上流光溢彩,却始终找不到能驻足欣赏的目光。”

  说到这里,他特意停顿了一下,向现场的蔡达英示意了一下,全场响起了一阵礼貌的掌声。

  不少人都向蔡达英表示祝贺。

  等一切平静下来,摩根继续微笑着道:“这正是维迪尔亚太文化艺术交流基金会成立的初心

  让那些真正具有时代洞察力的年轻艺术家,可以尽早脱颖而出。”

  这时候他背后的大屏幕亮起来,开始播放事先准备好的PPT,都是「维迪尔亚太文化艺术交流基金会」的宣传照片。

  一件件现代艺术品、一个个年轻的艺术家,走马花一样从屏幕上闪过。

  有作家、画家、雕塑家……

  摩根的声音低沉下来,变得富有磁性:“我们的基金会如同精密运作的艺术孵化器,已建立覆盖亚太地区的12个国家和32座城市的协作网络。

  我们不仅会为每位合作艺术家提供参加拍卖会的机会,还会为他们提供专属策展团队及每年两次的国际驻地机会。

  此刻,请允许我分享几个振奋人心的数字过去18个月,基金会促成142场专题展览,作品进入23家顶级美术馆永久馆藏……”

  话刚刚说到这里,只听现场的音箱里传来尖锐的爆鸣声,然后就是一串电磁杂音。

  紧接着只听摩根的声音传遍了整个场地:

  “相信张潮这次翻不了身了……”

  “会让张潮从此跌落神坛,再也没有翻身机会。”

  “你确实比我们更懂中国的‘政治正确’。”

  “先试探性地批判一下张潮的观点,尤其是他表现出来的那种狭隘、自私、封闭的文化观念。”

  ……

  站在台上的约翰摩根人都懵了,回头看向后台,但是那里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

  他只能扯着嗓子喊道:“关掉!赶紧关掉!”

  台下的小开、名媛,还有各位新锐艺术家们也慌了。

  他们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张潮」的名字还是如雷贯耳的,多多少少也知道他最近受到攻击这事。

  难道这事是台上这位道貌岸然的摩根先生搞/做的?

  众人一时间都有些恍惚。但是他们的嗅觉还是一等一的灵敏,发觉情况不对,就开始默默地做着离开这里的准备。

  现场采访的记者仿佛一下子收到了什么讯号,立刻警醒地将自己的长枪短炮对准了台上的摩根。

  其中一个人高马大的年轻记者更是一马当先,抢先把话筒杵到摩根面前,问道:“请问摩根先生,有可靠的消息源指出,你就是《21世纪中国科技的至暗之日》作者,是真的吗?”

  摩根瞪着眼前戴着口罩和茶色墨镜的记者,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是现在的形势紧急,已经不容他再多想,只能本能地道:“不是,不是我!”

首节上一节304/31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