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301节

  为了让最后这句话的效果更好,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补充道:“有时候,爱国主义的回旋镖比想象的来得快。”

  珠江对岸传来悠长的汽笛声,晨雾散尽的天幕下,商业广场玻璃幕墙反射的阳光也让摩根的眼睛眯了起来。

  看着眼前神情肃穆又阴鸷的男人,他忽然想起父亲常说的谚语:当你用敌人的武器作战时,小心别被陌生的刀锋所伤。

  他隐隐有些不安但是“胜利”就在眼前,他怎么能放弃?

  ……

  就在林楚生紧锣密鼓地筹备对张潮的“围剿”时,张潮也在准备“反围剿”。

  这次的事情不仅关乎着他自己的声誉,也关乎着「潮汐文化」的发展,所以不能不慎重。

  他把黄杰夫、马伯慵、双学涛等元老召集到一起,给所有人传阅了文章,然后问道:“我们怎么办?”

  黄杰夫怒目圆睁,一把把报纸拍到桌子上,道:“污蔑!造谣!Boss明明是为中国互联网科技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参考,也预言了危机。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用户,都要感谢Boss才对!这篇文章完全是颠倒黑白!”

  张潮无奈地道:“我是问你们怎么办,不是问你们怎么看!事情已经发生了,而且肯定会愈演愈烈,所以我们怎么看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办。”

  黄杰夫冷静了下来,过了一会儿道:“我认为应该立刻组织新闻发布会,或者安排电视台采访至少应该是大报纸的专访。

  以Boss的口才和见识,只要与这篇文章针锋相对,一定能堂堂正正地驳倒对方!”

  张潮听完没有直接回应,而是转头看向其他人,问道:“你们呢?同意杰夫的看法吗?”

  马伯慵等人面面相觑,双学涛第一个回答道:“这种不负责任、明显有污蔑嫌疑的报道,可以给《南国都市报》发律师函。

  甚至可以起诉这个「定风波」,让他登报道歉。”

  张潮吓了一跳,知道这是“法学版”双学涛上线了,连忙道:“不至于,不至于!”

  这时候马伯慵也开口道:“不妨在《青春派》还有《萌芽》这些我们关系好的杂志,还有报纸上组织一系列的批驳文章,争取在舆论基本面的争夺上压倒对方。”

  过了一会儿,张潮问道:“还有其他建议吗?”

  大家又互相看了一眼,然后很有默契地摇了摇头。

  张潮叹了口气道:“以前碰到这种事,中心都是我,我也都是自己解决;这次中心还是我,但你们也必须学会如何解决了。

  「定风波」的这篇文章写的很好,肯定能在舆论上争取到相当一部分人对我,以及「潮汐文化」进行批判。这次的情况很不一样,他们抓的点非常准

  ‘科技’‘发展’,都是国人很敏感的领域,尤其在这个大环境下。

  而且他的逻辑也很有欺骗性把对国内互联网企业业务模式的审视,等同于为国外互联网巨头开路这很容易就激起大众的‘爱国热情’。

  即使大家不相信我会是‘汉奸’,但也会认为我是‘误伤’了国内的互联网企业。

  这种情感朴素而天然正义,并且十分强烈,刚刚你们说的所有办法都没有什么作用……”

  众人愣住了,黄杰夫问道:“那……那怎么办?当没看见?等风头过去?”

  张潮摇摇头道:“当然不行,人家不会放过我们的只会把我们的沉默当成心虚。

  要知道,一个人面对公共舆论的指责时,越是想辩白,越是摆事实讲道理,就越会引发对方更进一步的否认,甚至攻击。

  因为公众遇到与自身信念相抵触的观点或证据时,除非该观点或证据足以完全摧毁原来的信念,否则人就会忽略或反驳它们,并强化其原有信念。

  我们的反驳再有力,能摧毁公众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关系着自己生活的‘科技’‘发展’这些信念吗?”

  张潮的话让几人哑口无言。

  张潮接着道:“俗话说,‘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本质就是因为人的这种心理作祟。人们往往会误解辟谣的动机,认为辟谣者在极力掩盖谣言中某些不可告人的‘事实’,从而更加相信谣言。

  所以你们刚刚的那些方法,不仅作用甚微,甚至可能激发公众更大的质疑,到时候,我们就站到大多数人的对立面去了。”

  双学涛忍不住问道:“辟谣都不行?”

  张潮笑着道:“不要这么沮丧。这种情况下,与其输出与大众情绪相冲突的观点,不如顺应大众的情绪……”

  「潮汐文化」的办公室,今晚的灯光亮到了深夜。

  ……

  “什么,这个价钱都不写吗?老黄,你怎么,怎么……”林楚生的话还没有说完,就听到话筒里传来“嘟嘟嘟”的忙音。

  这是第几个拒绝他的人了?

  林楚生也记不清了。

  他在媒体界混了半辈子,约稿被人拒绝的次数没有最近两天加起来的多。

  和摩根分手以后,他就全力投入到自己的“大计划”当中,动用了几乎所有的人脉,寻找那些他认为有可能加入围剿张潮行列的评论员、专栏作家和媒体记者。

  但几乎无一例外都被拒绝了而且态度都有些奇怪,话里话外仿佛林楚生没对他们说实话一样。

  不仅是纸媒界约稿困难,他的那些舆情分析报告在企鹅、千度等互联网公司的公关部门那里也备受冷遇。

  尤其是企鹅,总部就在一城之隔的深圳,他还是亲自跑了过去,托了关系,找到了人家公关部门的老大,结果最后得到答复是:“很感谢您对我们企业的关心,您的报告我们会仔细斟酌,有消息了就通知您。”

  这和拒绝有什么分别。

  林楚生都快疯了!他是从摩根那里要了一大笔经费来做这件事,总不能每篇文章都自己写吧?那肯定会变成笑柄的。

  实在忍不住的他,硬是找到一个住在羊城的拒绝他约稿的专栏作家,请人家吃了一顿大餐,又喝了一顿大酒以后,醉醺醺地问道:“老李,你实话和我说,为什么不肯写批张潮的稿子?这么好的机会……”

  「老李」闻言,脸上泛起了一个暧昧莫名的微笑,过了一会儿才道:“你真的,不是和张潮一伙儿的?”

  “嗯?”听到这个答案,林楚生都懵了。

  「老李」仔细看了看他的表情,发现不像是作假,才道:“我……我们都认为这篇「至暗之日」的作者「定风波」就是张潮,和上次《狗日的张潮》一样,他又准备钓鱼呢!

  狗日的张潮,还想来第二次!老子才不上当!「定风波」,呵呵,不就是想我们这些人都‘定’了呗,好显得他有多能耐!呸!

  老林,你可别上这个当……”

  林楚生闻言,差点一口老血就要从嘴里喷薄而出!

第427章 一发入魂!

  这件事不仅是“始作俑者”林楚生发懵,作为“当局者”的张潮也“迷”得很。

  因为接下来的几天,除了“南国系”的报纸有一些零星的报道和千度的贴吧里有个别讨论串之外,就没有什么下文了。

  千度强在搜索而不是网络舆论,也没有自己的门户网站和有影响力的公共媒体平台,所以它那点帖子完全不成气候。

  这让“蹲了一手”的张潮浑身刺挠,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直到他接到了王蒙的电话:“喂,小张啊,你就别抻着大家了,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说!”

  张潮:“嗯?”

  王蒙接着道:“你那几篇小说我都看了,尤其是最后一篇《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得很好啊。这些小说都是展现咱们文学发展、进步的好素材。

  但是你一上来就准备‘引蛇出洞’,这有点过分了啊!”

  张潮:“啊!?”

  王蒙听张潮在电话那边的动静,似乎还在装傻,就有点生气,声音也变得严肃了一点:“张潮啊,以前你受过一些委屈,有些应激我理解。

  但是现在不管是文学界、媒体界,还是其他什么界,对你普遍还是赞扬为主的嘛!

  不要对以前的事情斤斤计较再说了,你也没吃过亏不是?”

  张潮:“……呃……好,我听您的。”

  张潮这时候才有些反应过来,原来外界都把《21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至暗时刻》这篇文章当成是他自导自演的了。

  和之前《狗日的张潮》一样,走最极端的路,让其他质疑者无路可走。

  但这次张潮觉得无比冤枉这篇文章的角度颇为刁钻,他自己都没有考虑得这么周全。

  张潮前两天还和「潮汐文化」的小伙伴“叭叭”吹会遭遇多大的舆论风波呢,没想到直接就打脸了。

  现在的情况是,除了那个真正的作者,所有人都认为「定风波」就是他张潮;在形势明朗之前,谁也不敢轻易跟进。

  省得像过往的许多前辈一样,被张潮吊在舆论的耻辱柱上抽打。

  张潮终于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又琢磨了一会儿,抄起手机给马伯慵打了过去……

  而林楚生这几天更是夜不能寐,着急上火的嘴唇上都起了几个大燎泡。

  他不仅连吃了几天的闭门羹,更痛苦的是他没办法把「至暗时刻」这篇文章是他写的这个事实告诉外人连那天一块吃饭喝酒的专栏作家「李旭飞」都不能。

  操盘手哪有这么早自己露面的道理?

  作为「南国系」的资深编辑,《南国都市报》的副主编,他要替「定风波」掩盖身份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直接说是自己一个不愿意透露真实姓名的朋友就可以。

  这个“朋友”现在变成了张潮,那问题可就大了。

  要是自己出面认领「定风波」,后果至少有三个:

  第一,那些记者、评论员、专栏作家,想必都会露出会心一笑“哦,原来是你啊!这是哪儿领了公关经费了?”接着肯定是“狮子大开口”。

  日常约稿和“特稿”,价格从来就不同。

  第二,自己没办法解释动机,无论是撰稿的动机,还是匿名的动机,都没办法解释。作为报社的副主编,他没有理由更不能有立场地以个人身份参与到这种舆论事件当中去。

  如果让人知道,甚至这个副主编都没的做了。

  第三,他也知道自己对摩根来说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他作为中国颇有影响力的大报的副主编,可以作为中介来做很多摩根不能直接出面做的事。

  而自己的一旦曝光,成为众矢之的,这份价值毫无疑问会大打折扣。

  因此现在的情况只能是“打落牙齿和血吞”,再想另外的办法。

  可是还没有等他想出办法来,就有陌生署名的文章,连续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等不同类型的报纸上。

  比如《论张潮小说的空心化叙事》

  【从文本结构分析,这部被冠以“社会实验“之名的作品,本质上是对契诃夫经典的拙劣模仿。罗智这一角色看似象征被算法操控的现代人,实则只是作者拼贴社会焦虑的容器约会依赖推荐系统、同学会发现篡改记忆、工作陷入道德困境……

  这些情节看似犀利,却暴露出作者对计算技术和人性的肤浅认知。当算法工程师罗智竟能轻易被手机推送拉回原有的思维时,这种戏剧化处理已与真实的世界背道而驰。】

  还有《解构张潮小说的社会破坏性》

  【小说中反复强调的“信息茧房”概念,本质上是对技术演进的认知错位。将推荐算法等同于思想禁锢工具,这种非黑即白的论断完全无视了技术中立性原则。

  以罗智发现周莹莹浏览程序员相关内容为例,作者暗示算法操控恋爱,却故意忽略用户主动检索的行为数据这恰是统计学中的“幸存者偏差”陷阱。

  更荒谬的是,当现实中的企鹅、阿里等企业接连发布关于技术伦理的宣言时,张潮反而保持了诡异的沉默。】

  另一篇《伪启蒙者的生意经:论张潮小说的道德绑架产业链》则将对张潮的道德批判推到了极致

  【从《花城》杂志的殷勤约稿,到「潮汐文化」公司的悄然壮大,张潮团队完美演绎了如何将道德制高点转化为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当我们拆解这个“批判者获利者”一体两面的商业模型时,每个环节都散发着精心算计的铜臭味。

  第一步是精准把握群众的情绪。选择互联网刚刚普及的今天,利用公众对未知技术的天然恐惧;将主角设定为算法工程师而非普通用户,刻意营造“屠龙者终成恶龙”的戏剧冲突这些都不是文学创作的需要,而是营销心理学教科书式的案例。

  第二步是构建自我神圣化的话语体系。通过操控《新燕京报》等媒体将小说抬到“启蒙宣言”的高度,张潮成功将自己包装成对抗资本巨头的文化骑士。但仔细观察其商业动向我们发现:「微博网」「微信」APP预装在iPhone以及HTC G1手机的行为,与其小说中批判的算法预装模式如出一辙。

  这种“批判你做的事,做你批判的事”的荒诞,堪称当代文化反噬的绝佳注脚。】

  林楚生脑子更懵了,这是咋回事?不是都拒绝了自己的约稿了吗?不是都害怕这是张潮“引蛇出洞”吗?

  而且这些报纸还都是与张潮关系不错的媒体。

  像《中华读书报》,简直就和张潮自己家的后院一样,隔三差五就有介绍或者评论张潮小说的文章登载。

  《中国青年报》更是多次专访张潮,并且在前几年提名张潮张潮做了他们报纸发起的“80后十大影响力人物”,关系更是蜜里调油。

  这两份报纸突然刊发批评张潮的文章,林楚生不相信这背后没有原因。

首节上一节301/31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