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302节

  再仔细看看三篇文章的署名「钗头凤」「丑奴儿」「临江仙」和「定风波」简直能凑个常见词牌名。

  现在林楚生的思维完全混乱了,既搞不清楚哪里冒出来的这些人物,也搞不清楚他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身为资深媒体人,他的基本嗅觉还是有的,直觉地感受到这背后有问题。

  但是摩根那边的电话已经打过来了:“林,你真是太棒了!我已经看到那些报纸上的文章了,每一篇都很犀利,每一篇都像一把匕首!

  但是这还不够,你应该再接再厉!我看好你!”

  林楚生全程只能“嗯啊这是”敷衍过去,挂了电话他终于决定问个清楚。想了半天,他终于决定给认识的《青年报》责编打个电话,问问「丑奴儿」是谁。

  对方倒也爽快,给出的答案也令人震惊

  “您说「丑奴儿」?如果姓名、通讯地址没有写错的话,她应该《青春派》今年刚入职的编辑,写非虚构的那个兰婷……这个名字太特别了,应该没错。”

  “我们专门发邮件问了张潮,张潮没有回复;打电话也没接。应该是默认了……他向来不干预这种事。”

  “我们主编也说了,人张潮都没有说什么,我们管那么多?文章写得好就发,不要顾虑太多!”

  电话挂了,林楚生看着手机屏幕发了好一会儿呆。

  「丑奴儿」是《青春派》的编辑?这……张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其他的不用打听了,「钗头凤」「临江仙」肯定也都是《青春派》的某个编辑尤其写《伪启蒙者的生意经:论张潮小说的道德绑架产业链》那个「临江仙」,从文笔风格来看,像极了那个马伯慵。

  林楚生绝不相信这是《青春派》的编辑们集体背叛了张潮,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把水搅浑!

  试想如果这时候市面上冒出一大堆批判张潮的文章,肯定会分散读者的焦点也就是「至暗时刻」里对张潮的定性。

  因为这些文章看似批判张潮,却都有意无意地为张潮解套。

  「张潮对技术一无所知」,「张潮沉迷于拙劣的小说技术」,「张潮财迷心窍」,「张潮不懂人性」……每一篇在林楚生看来都避重就轻,没有触及那个他最想让人跟进的逻辑原点:

  “张潮为西方强国的互联网企业前驱,打击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声誉,阻碍中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至于对张潮其他方面的质疑,从2004年他刚成名那会,就已经被人说烂了,读者与观众都看累了……

  果然,接下来几天,陆续又有几篇文章在纸媒和论坛上流传。

  《解构张潮:一场精心设计的文化苦情戏》

  【在当代中国文坛的聚光灯下,张潮正娴熟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手握解剖刀的批判者,又是橱窗里待价而沽的商品。当我们撕开其作品表层的启蒙叙事,暴露出的却是精密计算的商业策略与话语权争夺的野心。

  这位作家最危险的伪装,在于他将文化批判异化为道德表演。从《画皮》到《装在套子里的人》,每部作品都在刻意制造“震惊体验”:

  当读者为小说揭示的“技术暴力”倒吸冷气时,却忽略了叙事中刻意放大的极端情境。这种将复杂社会现实简化为二元对立图景的创作手法,本质上与畅销书作家制造阅读快感的手段无异。

  更值得警惕的是,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技术牺牲者”形象,正在将严肃的公共讨论引向悲情主义的狂欢。】

  《警惕张潮现象背后的文人轻狂》

  【在《装在套子里的人》引发社会恐慌的背后,是创作者对基本文学伦理的践踏。小说中将算法工程师塑造成“数字刽子手”的描写,不仅是对特定职业群体的污名化,更是对技术进步规律的粗暴否定。这种为制造戏剧冲突不惜歪曲行业生态的写作方式,与上世纪某些反智文学将知识分子丑化为“臭老九”的做法如出一辙。

  更令人不安的是其拥趸的狂热表现。当某个作家开始享受被过度阐释的特权,当读者将小说情节直接等同于社会预言,这已然构成新型的文化专制。张潮现象揭示的深层危机在于:我们正在允许某个文化偶像垄断对未来的解释权,这种思想垄断的危害性,远超过其作品中描述的所谓“信息茧房”。】

  《张潮批判: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投毒者》

  【在全球化文明对话的棋盘上,张潮正扮演着危险的双面角色。其作品在西方获奖体系与东方民族主义情绪间的游走,暴露出其文化投机主义者的典型特征。这种战略模糊性不仅损害中国文化的国际形象,更为新冷战思维提供了话语弹药。

  在文化身份构建层面,张潮展现出了惊人的机会主义者的嗅觉。他一方面以“东方手术刀”自居,宣称要解构西方文明的话语霸权;另一方面又不断向诺奖评委发送暧昧信号,其拒绝马悦然邀请的姿态,恰似精心设计的欲擒故纵。

  这种在抵抗与迎合间的精准走位,让人想起文化掮客的典型做派。】

  这三篇的作者分别是「清平乐」「西江月」「如梦令」。而这些文章似乎都出自《青春派》的编辑之手这件事,也在坊间流传。

  最关键的是,登载这些文章的报纸都被读者抢疯了,就和之前登载张潮的小说一样。

  读者们每天在打听哪份报纸又刊登了批评张潮的文章;论坛里面的帖子也被顶得老高其中有一半都是在讨论《青春派》这些编辑到底是疯了,还是疯了。

  这下不仅林楚生,整个媒体界,甚至关注这件事的普通读者都明白这里面一定“有事”了。

  只不过双方的理解不太一样……

  林楚生:张潮这是搅浑水,模糊焦点,故布疑阵!

  媒体和读者:张潮肯定在整活儿,咱们等着看好戏!

  这件事一直发酵到了10月下旬,沉默已久的张潮终于发话了。

  他在久未更新的「微博网」个人主页上,写了一句话:

  「看完这些,你们的“茧”,破了吗?」

  随着这句话的,是近来这些文章的截图包括「至暗时刻」。

  短短几个字,就掀起了惊涛骇浪终于有人后知后觉地把《装在套子里的人》还有最近的批判文章联系到了一起,看到某种可能的真相:

  张潮为了真正破除笼罩在人们思维中的“信息茧房”,不惜以身入局,将读者对自己近乎无条件的信任,当成了“茧”!

  这是何等胸襟、何等气魄!

  只有林楚生看到以后两眼一黑:「至暗时刻」的作者,真成了张潮了!

第428章 引蛇出洞?NO,进洞逮蛇!

  (月底求个票谢谢啦)

  “林,我对你很失望!你还记得你的承诺吗?你说过,会让张潮从此跌落神坛,再也没有翻身机会。

  现在呢,张潮好像被你抬到了更高的神坛上了!我需要一个解释!”

  电话里摩根的声音冰冷无情,林楚生感觉自己的耳朵都被冻了一下。

  他拿着手机哑然不语,好半天才解释道:“事情……确实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但我想应该还有补救的办法。”

  摩根在电话那头“哼”了一声,显然并不相信,但最后还是忍不住问道:“你说说看。”

  林楚生没想到摩根对他的推脱之词竟然真的追问,一时间有些无措,过了一会儿才艰难地道:“我们可以继续找几个人攻击张潮,说他是作秀,用这种办法转移视线;

  然后我们再找一些网络上的博主,让他们跟进这个话题;还有论坛……”

  林楚生的声音越来越小,说到最后就连他自己都不相信了,干脆停了下来。

  出乎预料的是,摩根却道:“你的方案可行,马上就开始执行吧!”

  林楚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随口胡诌的办法竟然征得摩根同意了,这个变化实在有点诡异,让他一时半会难以接受,无法确定摩根是认真的,还是嘲讽他。

  摩根在电话那头等了一会儿,发现林楚生没说话,于是又强调了一遍道:“我说了,你的方案可行,马上开始执行!”

  林楚生这才反应过来,连忙道:“好,好,我马上联系人去。那经费……”

  摩根冷笑一声,让林楚生的心凉了半截,只听电话那边传来摩根不带有一丝温度的声音:“经费?你觉得上面看到这次‘行动’的报告以后,还会批准这些支出吗?”

  林楚生后背凉飕飕的,心想该不会还让我垫钱吧?这次可是大行动啊!就算自己刷脸让人写黑稿的费用打折,那也不是自己的钱包能支撑得起来的。

  所以犹豫了半天,他还是道:“如果没有经费,实在……实在……”

  摩根这才缓和一点,道:“行吧。经费,我想想办法。但是肯定不能按之前定的标准执行……最多一……四分之一。”

  林楚生闻言登时急了,连忙道:“四分之一,太少了。”

  摩根“呵呵”一声,没有给林楚生任何争取的机会,直接把电话给挂了。

  林楚生颓然放下手机,望着头顶的天空发了一会儿呆。他的心里满是不解,为什么自己明明应该一个摇羽毛扇子的军师,直接成了冲锋陷阵的小卒了呢?

  在香港的摩根此刻也很忙忙着收拾东西,忙着准备各种各样的财务资料。

  时间已经是2008年10月底,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大选也已经接近尾声了,如果没有意外的话,那个出生在夏威夷的混血儿就要登临大位。

  届时整个系统都要面临洗牌,他现在需要回到美国国内为自己运作一个更好的位置现在这个位置,用香港人的话讲,就是风水实在不好。

  运作需要经费,经费从哪里来?

  这才是他要求林楚生继续执行所谓的计划的原因无论如何,他需要让上面的人看到,自己的人“在动”。

  不然连手头这些财务资料都成了一堆废纸。

  虽然NED一向是系统里的黑账大户,什么花300万美元在老挝没通电的村子里教村民使用互联网之类的项目层出不穷,但是好歹面子上能敷衍得过去才行。

  至于说结果嘛……毕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拿破仑也不能天天打胜仗嘛。

  想着想着,摩根脑子里又浮现出张潮那张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年轻脸庞,然后太阳穴就隐隐作痛。

  针对张潮的行动,几年下来可以说已经成为整个NED内部的大笑话了。无论是用IWP(国际写作计划)拉拢张潮,还是别的方式打击张潮,最终的结果都是给张潮做了踏脚石。

  虽然也曾经试图绕过张潮在中国国内扶持几个年轻作家,但是几乎无一例外的失败了。

  在张潮的耀眼光芒下,无论他们让那几个年轻作家得什么国际奖,登什么杂志封面,几乎都不能在年轻人群体里激起一朵哪怕最小的水花。

  因为他们的参照物是张潮。

  更麻烦的是,现在大陆最好的一批年轻作家,几乎都是《青春派》杂志的作者,要么已经签约,要么关系紧密。

  连香港、台湾的年轻人,也有很大一部分被张潮吸引。

  这种巨大的磁石效应,让摩根在两岸三地的年轻人群体当中进行任何文化观念的传播都很困难,成效也甚微。

  虽然张潮从来没有主动针对过他,但是经常出现的状况是辛辛苦苦组织的活动、访谈,一不小心就被张潮搞出来的舆论风波给盖过去了。

  一次两次也就罢了,三番四次实在忍不了啊!

  摩根琢磨着,这些年花在张潮身上的经费,找个国际顶级的杀手把他干掉好像更划算……

  想到这里,他自己都打了个寒颤好歹是耶鲁毕业的文化银,上班是为了赚钱,没必要主动把自己搭进去。

  至于说林楚生那边行动的成败,他已经不关心了。

  他最新的报告上是这么写的:

  【作为远东地区最具有影响力的青年作家,我们评估张潮对使用华语的年轻人的影响已经超过了帕慕克对土耳其人以及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等人对日本年轻人的影响。

  ……

  继续在“摧毁张潮”身上投入经费是不明智的。相反,我们应该重返4年前的路线,继续拉拢张潮,而不是视他为敌人。

  ……

  他还很年轻,只要我们足够耐心,持续不断地对他释放善意,最终他接受美国理念机会,远比他摧毁他来得更加实际一些。

  ……

  在上一个阶段,我们成功利用一篇预先准备好的文章,为张潮传了一个“好球”,帮助他完成了一次伟大的「文学-社会学」实验,让他获得了新的荣誉,这是良好的开端。

  ……

  下一阶段,我们计划与张潮形成进一步的默契,但是这需要更多的经费支持。张潮不仅是最优秀,也是最富有的中国作家,拉拢他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才能结成真正的友谊……

  ……

  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张潮一定会认可我们的价值观,并且为我们工作】

  写完报告,摩根觉得非常满意。

  如果这个计划能征得自己上级的同意,那现在这个位置无论是自己留下来继续干,还是拿出去资源交换,都是一张好筹码。

  林楚生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计划”在摩根那里已经完全转变了性质,还在咬着牙靠自己的这张老脸,看能不能刷到几篇文章。

  实在不行,那就像上一次写「至暗之日」这篇文章一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刚回到办公室,就看到编辑小周正等着自己,于是问道:“什么事?”

  小周看到林楚生就立马道:“林编,主编让您回来就赶紧去一趟他的办公室。”

首节上一节302/31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