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议张潮应该先查查这些‘木偶师’到底是谁!再写几篇小说狠狠揭露一下他们的嘴脸。
当然只有小说是不够的没有我们的安全卫士,这些平台盗取用户数据、记录用户行为只会越来越猖獗。
我要感谢张潮他让全国人民意识到,每一台电脑都需要安装安全卫士来防御病毒。
防的不仅仅是窃取用户信息的病毒,还有窃取用户思想的病毒!”
一番话说得漂亮极了,简直让人以为张潮和他有什么合作关系。
但不管怎么样,一时间下载、升级安全卫士的风气大盛,红衣主教一举成为最耀眼的互联网明星,频频出现在媒体上接受采访,开口都是要“保护用户隐私”“反对垄断霸权”。
这倒是让张潮始料未及……
等大部分叫得上号的互联网公司都在短时间内发过言以后,没有发言的那个就显得格外尴尬了。
那就是「千度搜索」。
它一下就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更是一下就将自己送上了各大论坛和「微博网」的头版推荐,网友们的讨论更是热火朝天。
【他们搞算法起家的,张潮小说里‘全知之眼’不就是暗指他们吗?不敢吱声估计心虚了,怕被扒出用户数据滥用的黑历史……】
【张潮的小说里算法连人类记忆都能篡改,以前用它搜东西还行,现在前几条全是广告。他们沉默是因为小说戳中痛点了吧?】
【HTC G1都搭上微信了,千度还在死磕搜索引擎?沉默是因为掉队了吧!】
【张潮写周莹莹和罗智的感情是“数据设计的浪漫”,千度沉默则像极了冷暴力渣男!当年它只有一个搜索框的时候多纯粹,现在只剩“竞价排名”的铜臭味!】
也不是没有为千度辩护的,比如这条:
【其他公司急着表态是怕舆论反噬,千度闷声不响反而高明。张潮的小说把互联网巨头比作“庞然怪物”,这时候越低调越安全……】
但是很快就被淹没在口诛笔伐的帖子下面,无人问津。
「千度搜索」从吃瓜群众变成瓜,自己都懵了,等到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就连主流媒体都开始跟进。
《光明日报》直接就在社会版的重要位置刊发了一篇评论
《千度沉默应对“套中人”争议,默认指控还是不屑回应?》
【近日,作家张潮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引发的互联网伦理争议持续发酵,阿里、企鹅等巨头先后表态将“优化推荐透明度”,唯独以算法推荐起家的千度始终未公开回应。
本报调查发现,千度旗下贴吧、搜索、信息流等业务与小说中「全知之眼」系统高度相似,都能根据用户喜好向用户推荐各种不同内容,其沉默姿态被业界解读为“心虚式冷处理”。】
“混账!他们这是冲着我们来的!你们都没有看出来吗?”燕京千度公司的总部里,一向儒雅的罗宾有些失控了,在高层会议上忍不住摔了这份《光明日报》。
其他人都噤若寒蝉,不敢出声。
此时正是罗宾人生的高光时刻在中国市场,市占率超过67%,压着谷歌的23%打,堪称中国互联网企业暴揍国际巨头的典范案例。
加上罗宾的形象极好,风度翩翩,大众对他的印象还要好过那两个马。
所以现在这些下属还是非常敬畏这位顶头上司。
只有罗宾自己知道,千度公司欣欣向荣的表象之下,其实危机四伏。
无论是企鹅,还是阿里,甚至搞安全卫士的红衣主教,其实都对搜索市场虎视眈眈。
自己前脚刚把谷歌打趴下,后脚新的搜索引擎可能撵着屁股就追上来了。
其实说起来,即时通讯、网购平台和搜索引擎这几个产品当中,技术壁垒最低的就是搜索引擎,而且用户黏性不如即时通讯。
现在这几家一个接一个出面表态,不就是挤兑自己,动摇公司在用户心目中的地位吗?
罗宾盯着会议桌上一个勾着脑袋,不敢抬头看他的高管,问道:“你不是说最好的办法是当看不见,等过一阵自然就没有人讨论了吗?
现在他们几家明显不想让热度降下来。你现在说说该怎么办?”
被质问的高管汗流浃背,他也没有想到一篇小说会引发这么大的连锁反应,回答“不知道”是不可能的,于是小心翼翼试探着问道:“要不然……不然公关一下媒体,让他们先把热度降下来……”
罗宾的脸立刻就沉了下来,他可以接受自己高管决策有失误,但不能接受他们是这样的蠢货,所以毫不犹豫地打断了对方的发言:“从来只有别人公关我们,什么时候我们需要去公关别人了?
再说了,要花多少钱?你能给个预算吗?
而且就算我们肯给足够多的钱,人家愿不愿意收?收了有没有用?”
一连串问题把在场所有高管都问懵了。不过大家很快反应过来,老板说得有道理。
公关这种这事,永远是事情还没有开始发酵的时候成本最低;等到人尽皆知了,花的钱可就不是做加法,而是做乘法了。
如果在《青春派大观》发表的头两头他就敞敞亮亮地说一番“小说写得不错”“所有互联网公司都要引以为戒,我们也不例外”“我们一定会对社会负责、对用户负责”之类的话;
再像小马哥一样发个公开信,那事情说过去也就过去了至少不会这么被动。
拖到现在,就算他们肯花钱消灾,人家也未必愿意收钱办事。
无他,这波热度太高了,关注的人太多,任何“冷处理”都会被公众质疑有失媒体的公正、客观。
这时候刚刚被训的高管忽然想到了什么,说了一句:“还……还有一个办法。”
罗宾忍耐住心头的怒火,尽量用和蔼的语气问道:“说说看。”
这位高管道:“我仔细研究过张潮以往的舆论战案例,发现这个吃软不吃硬,咱们不要和他硬来……”
罗宾脸色又和缓了一点,心想这才像样,于是点点头,示意对方继续说。
高管得了肯定,心中一喜,但心知这只是开始,后面的办法一定要跟上才行:“当然,这个不要硬来,不等于咱们向他服软……”
两天后。
张潮的燕大师兄,国内
《千度搜索是救生圈,不是紧箍咒》
【我的燕大师弟张潮把搜索算法描绘成数字时代的“紧箍咒”,这让我想起十年前在华尔街做《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实时金融系统时,那些质疑互联网会让人类变笨的论调,其实与今日对算法的质疑如出一辙。历史总是惊人相似,但技术的进步从未因质疑止步正如2003年千度创立时,我们坚信搜索引擎是连接人与信息的桥梁,而非困住思想的牢笼。
千度的核心算法原理是超链分析,这本质上是对互联网民主精神的极致体现。每个网页链接都是一张选票,每次点击都是一次信任投票。当张潮担忧算法制造“信息茧房”时,或许忽略了2008年的互联网与2004年的本质差异:中国网民已从9400万飙升至2.98亿,网页数量突破160亿,信息爆炸时代真正来临了。2008年的互联网海洋中,每天新增的庞大数据足以淹没任何个体。试想一位高中生搜索“高考志愿填报”,若无算法基于历年千万考生的搜索行为建模推荐,他或许会在“大学排名”“专业冷热”“就业前景”的迷宫中彻底走失。
所以推荐系统不是牢笼钥匙,而是信息海洋的救生圈!
当然,我理解张潮的焦虑,这是基于他这样一位年轻、敏锐的顶尖作家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和对社会的崇高责任感。这同时也是千度公司始终重视,并且置于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我愿意用最大的诚意邀请张潮来我们千度公司参观;如果可以,我还愿意聘请他为公司的特别顾问或者培训师,督促、指导我们的业务始终走在正轨上!
……
站在2008年这个移动互联网破晓的时刻,我们理解所有对技术的审慎思考,正如理解十年前人们对互联网的恐惧。千度愿做这个时代的“信息救生员”,但我们更期待每位网民都能成为自己的船长!
Robin Li
2008年10月20日】
“避重就轻,老狐狸。”张潮把《经济日报》放了下来,“不过这篇文章确实写的不错,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既给自己的竞价排名系统洗了白,还把我架了起来。”
他就在「潮汐文化」办公区的大院子里,半躺半坐在一张靠椅上,面前摆着一张小茶几,茶几上是茶水和零食。
马伯慵、双学涛等人也都或坐或靠,围着张潮坐着。
《装在套子里的人》发了,张潮也来兑现自己的承诺要带着《青春派》编辑部的所有人好好吃一顿。
大家选来选去,选了当时燕京赫赫有名的「金钱豹自助餐厅」,晚市盛惠238元一人,在2008年绝对是一等一贵的自助餐了。
张潮还特别强调可以带家属,所以个个都欢天喜地。
时间定在周末,大家约定先在公司集合,然后再一同前往,张潮几人就在等其他人到来。
《经济日报》则是马伯慵顺手带给张潮的。
“那你去不去当这个特别顾问?”兰婷好奇地问道。
张潮无奈地看了她一眼,道:“我当了这特别顾问,以后他们出点什么事,屎盆子不都扣我头上了?”
编辑徐燕玲好奇道:“能出什么事?我觉得千度挺好用的,平时我都用它搜资料;有时候身体不舒服了,在上面也能搜到各种解释……”
张潮闻言吓了一跳,坐直了身体,急忙劝阻道:“你搜别的还行,身体不舒服还是去看医生比较好……网络上资料真假难辨,耽误了可要坏大事。”
徐燕玲虽然不知道张潮为什么这么紧张,但还是点头答应了。
这时候四合院的大门被推开了,最后几人也来了,张潮连忙站起身道:“人来齐了,出发吧!”
于是十来个人,四五台车,直奔「金钱豹」而去。
就在张潮和同事大快朵颐的时候,另一篇文章在《南国都市报》悄然登载
《21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至暗之日》
第425章 “自我阉割”?最大危机!
第二天一早,张潮就被急促的手机铃声给吵醒了。
他拿过手机一看,发现是马伯慵打过来的,就接了起来,没来得及打招呼,就听兰婷急切的声音从话筒里传来:“你赶紧看看昨天的《南国都市报》!”
张潮莫名其妙,问道:“啥?”
兰婷道:“你赶紧看,它上面发了篇文章,关于你的。”
关于我的,这不是很正常吗?张潮对自己上报纸早已经习以为常,于是道:“骂我的?”
兰婷道:“……比骂你还严重,总之你自己赶紧看看。我有些担心……”
兰婷算是比较了解张潮了,也见证了张潮在一连串的舆论争议中的表现,能让她这么忧心忡忡,想必那篇文章很有分量?
于是张潮谢了兰婷一声,挂了电话,然后才起床洗漱。家里肯定没有《南国都市报》,所以得出门去买。
张潮倒也没有着急,先在小区附近的早餐馆子吃了两个包子、一根油条,又灌了一碗豆浆,才悠哉地散步到附近的一个报刊亭去买报纸。
报刊亭的老板早就熟悉张潮了,一看到他来就满脸堆笑毕竟这小伙子每次打完球都会过来买水、买饮料,有时候一买就是一整提,算是熟客于是问道:“今天这么没带球?”
张潮笑道:“今天不打,过来买份报纸昨天的《南国都市报》还有吗?”
老板闻言道:“昨天的?你等等,我找找。”说罢弯下腰,在报刊亭的冰柜后头翻找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才拿出一份《南国都市报》递给张潮:“这是昨天的,你要再来晚点我就退回去了今天的新报纸你要不要?”
张潮接过报纸翻了一下,刚好看到那篇《21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至暗之日》,副标题明晃晃地是自己的名字,就知道没买错,于是问道:“就要这份了。多少钱?”
老板一摆手道:“旧报不值钱,本来就有损耗率,就送你了!”
张潮不想欠人情,干脆买了一瓶最贵的运动功能饮料才离开。
他没有着急回家,而是溜达到了附近的公园,找了一张长椅坐了下来。附近都是晨练的大爷大妈,一个个精神矍铄,打太极的、跳扇子舞的、练气功的……不一而足。
这时候还没有广场舞,也不流行户外唱卡拉OK,所以还算比较清静。
张潮喝了口刚买的功能饮料,就开始看了起来
【2008年的秋天注定被写入中国互联网发展史。当作家张潮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引发全民对推荐算法的恐慌时,当互联网企业被迫在舆论风暴中自证清白时,当公众将科技创新与“道德沦丧”粗暴画上等号时,我们不得不警惕一个危险的信号:
一场以“反思”为名的文化围剿正在扼杀中国科技产业的未来。而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正是以张潮这个中国最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他以“未来现实主义”为噱头,用虚构的文学想象代替现实逻辑,用煽情的故事细节取代理性思考,最终将中国互联网企业推向了道德审判的刑场。】
这个开头不一般啊!张潮的态度从之前的放松变成了认真,因为这篇文章确实切中了他在写这些小说之前的一些犹豫,那就是它们会不会影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进程呢?
虽然最终的结论是不会,因为那是滚滚如潮的大势,自己的小说顶多算投入洪流里的石头,能激起一些浪花而已。
但是这篇评论的作者却似乎敏锐地察觉到了什么,将之作为一个突破口展开了对张潮的批判,而且文笔之犀利、用词之毒辣,丝毫不输给过去火力全开的自己。
不过张潮也没有慌张,这点“雅量”他还是有的,于是淡定地继续看了下去:
【张潮并非首次展现对科技的悲观预言。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对“卖肾买手机”的悲情渲染,再到《画皮》中“主播虚拟身份”的信任危机,这位作家始终沉迷于构建技术威胁论的故事框架。在《装在套子里的人》里,他的创作手法更趋极致:
算法工程师罗智被塑造成既操控系统又被系统反噬的“双重囚徒”,用户画像成为数字牢笼,推荐算法变成思维枷锁,甚至连恋爱选择都被解释为数据操控的产物。这种将技术要素极端化、妖魔化的叙事策略,本质上是对科技创新过程的文学暴力。
不可否认,张潮敏锐捕捉到了互联网时代的某些症候。当我们在2008年见证QQ注册用户突破8亿、网购年交易额破千亿、千度搜索市场份额超60%时,技术确已深度介入日常生活。但问题在于,文学创作是否应该以“未来预批判”的名义,将尚处萌芽阶段的技术可能性直接等同于必然灾难?
当小说描写罗智因算法推荐忘记高中暗恋对象时,是否刻意混淆了记忆模糊与技术操控的本质区别?当故事暗示周莹莹的恋爱偏好源于数据诱导时,是否故意忽略人类情感选择中复杂的非理性因素?这种将技术变量无限放大的创作逻辑,本质上是用反乌托邦的叙事快感替代了对科技发展的客观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