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潮在南京互联网大会上讲的几个故事,直接把中国体量最大的两家互联网公司的股价干掉了小一百亿,堪称史上最贵的故事,现在要对着雷君一个人讲,他当然要洗耳恭听。
张潮没有着急开始讲这个故事,而是重新拿起筷子,给自己涮了几片羊肉,然后将涮好的羊肉在麻酱碟里缓缓转了三圈,接着一口吃了下去,发出心满意足的轻叹声。
张潮对雷君道:“您也吃,一边吃一边讲。”
雷君这才回过神来,也连忙开始给自己涮肉。
这时候张潮才开始讲这个酝酿了很久的故事,只不过声音突然变得悠远:“北宋宣和年间有位叫苏的匠人,手艺精巧无双,堪称天下第一。”
“这位苏匠人专攻奇巧机关,曾给宋徽宗造过一架‘百戏铜人’。铜人高七尺,内置三百六十组齿轮,能表演顶竿、吞剑等二十八种杂耍。
最绝的是铜人眼中嵌着波斯琉璃,会根据观众多寡变幻神采坊间都传那是官家从《清明上河图》里请出来的活神仙。
但是这位匠人却不受文官们待见。他们总觉得这个人不是个好东西,蛊惑着官家痴迷于那些微末之道,国家更是为此花了不少银两。”
雷君是个理工直男,读的也是计算机系,打交道的不是程序员就是生意人,哪里曾经听过有人在在自己面前这么侃侃而谈,讲一个古代的传说故事。
他夹起羊肉的手悬在半空,汤汁滴在桌布上晕开暗色花纹。
张潮眼神空寂,继续道:“某日苏匠人带着新作‘璇玑仪’进宫献宝,说那是个能预测天气的青铜浑天仪。徽宗很高兴,立刻就让苏匠人演示。
谁知仪器刚刚启动,上面铜勺突然指向‘大凶’,结果当夜汴京就遭了百年不遇的雹灾。
次日早朝,言官们弹劾的奏章雪片似的说这妖器乱天象,要烧了苏祭天。”
火锅汤底咕嘟冒泡,红油在铜锅里翻涌如熔岩。
“您猜苏怎么应对的?”张潮突然抬眼,眼神从空寂无物开始聚焦,“他在宣德门前架起十二丈高的柴垛,当众将璇玑仪置于顶端。
点火前他说‘此物能窥天机,亦能惑人心。今日若天要亡我,就让火舌吞了铜仪;若留我性命,就请暴雨浇熄此火。’”
雷君的筷子“啪”地搁在瓷碟上,他已经被这个故事吸引了,没有心思再吃肉。
“您猜后来怎样?”张潮却没有停下自己的筷子,他一边又舀了勺虾滑下锅,一边道:“火烧到三丈高时,西北忽起黑云。暴雨倾盆而下,火堆里冲出只烧得通红的铜雀
正是璇玑仪核心部件。苏拾起铜雀呈给官家,并且说‘天火淬其形,暴雨塑其魂,这才是真正的镇国之器。’
这一下,无论是百姓、百官,还是皇帝,都信服了苏匠人的手艺,认为他能通鬼神、晓阴阳,是个奇人。”
火锅白雾在两人之间流动,雷君面前的油碟已凝了层脂膜。张潮一口将虾滑给吃了下去,连叫了几声“烫”,这才继续说故事:“后来这铜雀被铸进景灵宫的鸱吻,汴京再未遭过大灾。”
张潮又捞起一块煮老了的黄喉:“您说这故事里,到底是璇玑仪预测了天灾,还是苏用人心算准了天意?”
雷君凝神想了很久,才有些怯生生地道:“这个故事的意思是……技术本是死物,全看执器者心思?”
张潮没有正面回答他,而是道:“苏的铜雀能在暴雨中涅,是因为他早算准了人心对‘神迹’的敬畏。某种程度上,现代科技也在扮演这个‘铜雀’的角色。
您看过美国作家尼尔盖曼创作的小说《美国众神》吗?”
雷君摇摇头,他对文学的兴趣不大,能看完几本张潮的小说就已经够为难了他,现在又蹦出来个美国作家,他就更不知道是什么了。
张潮道:“那本小说写的很好,您有时间真该看看。”
雷君勉强笑了笑,道:“好,我回去就看。”他实在有点搞不清楚张潮想要讲什么了,让不让投资不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吗,怎么还扯上小说了?
张潮没有在意雷君有些疲惫的语气,说道:“《美国众神》讲的是在现代美国还生活着一批跟随着移民来到那片新大陆的旧大陆神,包括北欧神话里的奥丁、洛基,非洲的示巴女王,爱尔兰的矮妖精……
但是这些古神都因为时代变迁、信徒的凋零而变得衰弱,几乎要成为凡人了。而与此同时,美国诞生了许多新神信用卡神、高速公路神、互联网神、新媒体神……”
雷君听到这里,忽然像是把握到了什么,眼睛睁的老大,用略带颤抖的声音道:“你的意思是……现在我们的做的事情……”
张潮笑道:“其实有什么不同呢?盖曼笔下的新神旧神之战,本质上是对人类集体潜意识的争夺就像苏的铜雀在暴雨中重生,不是因为它真有神力,而是汴梁城三十万百姓的敬畏让它‘活’了过来。”
雷君沉默着,内心却掀起了惊涛骇浪。他当然知道张潮说的不是他们这些新时代的商业弄潮儿真的会成为什么“神”,而是指在这个时代,他们真的会受到如同神明一般的供奉。
其实早在很多年前,这种基于物质崇拜的造神运动就已经开始了比尔盖茨、巴菲特,就是两尊被供奉了十几年的神。
在中国,这两人可以说受到了从精英阶层到普罗大众的一致推崇。对于比尔盖茨的辍学经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可以说是如数家珍。
对他们的“信仰”也是伴随着美国的全球化战略而深入到了世界每个角落当中。
如果人心真能凝聚传说里的信仰能量,这俩人怕不是立刻就要位列仙班?
而在中文互联网,这样的神话传说同在萌芽杭州的那匹马,就很有成为神坛上新的神像的潜力嘛!
雷君当然不会想到,再过十几年,他也会被放到神坛上。
现在的他,只是在怀疑:真的有这么夸张吗?做做生意,怎么就能成“神”呢?
张潮仿佛没有看到他阴晴不定的神色,接着道:“这个故事还没有讲完您知道苏晚年去了哪里吗?”
雷君当然是“乖巧”地摇摇头。
张潮道:“靖康之变后,有人在终南山见过他。当时他正用青铜齿轮组装会自行磨墨的笔架,却对金兵南下的消息充耳不闻。
徒弟问他为何不再造镇国神器,他说‘当年铜雀镇的不是天灾,是人心里的鬼。如今人心都喂了豺狼,造再好的器又有何用?’”
张潮一边说着,一边掏出HTC给他们的第一款安卓手机的原型机放在桌面上,这款手机距离发布还有不到一周时间,造型和功能仍然是个秘密。
雷君好奇地盯着这个全新的数码产品,忍住自己的好奇心,不主动伸手去拿。
张潮笑道:“过两天就发布了,您上手看看也没事。”
雷君这才拿过来把玩起来,过了好一会儿才恋恋不舍地递还给张潮。他当然知道这是什么,也知道张潮拥有这部没有发布的新机意味着什么。
他忽然觉得自己准备的报价是不是有点低了……
他的卡上并没有“冰冷的40亿”毕竟金山上市的市值也才不到20亿港币。
张潮道:“它装着比璇玑仪复杂万倍的芯片,收集着比宋徽宗占星官更详尽的用户数据。可我们这些造手机软件的,和苏又有什么区别?
《美国众神》里说旧神靠血祭,新神靠流量。可您知道最可怕的是什么吗?当雷总您这样的工程师都开始相信,自己研发的软件有多少人用,就是给自己上了多少柱香啊。
移动互联网是风口,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起来。
但是飞起来的猪它还是猪,它不会因为在天上就变成神了,不是吗?”
雷君听到这里,知道今天的目的不会达成了。不过他也不是没有收获至少张潮讲了一个让他可以反复思考很久的故事。
这时候,火锅的汤也快烧干了,张潮道:“雷总,等您想好了,我们再约吃火锅。”
雷君只能怅然若失地点了点头。
张潮忽然贱兮兮地凑过来,说道:“其实,我有个问题一直想问您……”
……
十分钟后,两人在「老马涮肉」门口作别,各自开车回家。
在等红灯的时候,张潮的手机滴滴作响,屏幕上显示出一行字:“我们决定好选哪一个了……”
第420章 程序员?侩子手!
屏幕上的信息显示不完全,张潮没有解锁手机,看不见具体的信息内容。
不过他也不着急,这点内容回去看也来得及。
等到了下一个路口,他的手机又“叮叮”作响,屏幕上浮现出另一条信息:
「刚刚那条不算数,我们选……」
张潮:“……”看来一顿火锅还是不足以平息大家心中的分歧啊。
这部小说算是一次小小的社会实验了,只是没想到效果这么好。
等真回到家里,坐到电脑前,张潮才拿出手机解锁,把几条信息一一看了
第一条是:
「我们决定好选哪一个了,选第一项。」
第二条是:
「刚刚那条不算数,我们选第二项。」
刚刚在他坐电梯上楼的时候,还收到了第三条:
「好了,最终决定了,选第一项!不改了!」
看着第三条,张潮都不禁好奇,这些《青春派》编辑部的同事,是怎么做出这个最终的集体决定的?
难道其中有人和他一样雄辩滔滔,把其他人都说服了不成?
不过好奇归好奇,张潮却没有去询问具体的过程,不然可能会影响自己创作的心态。
缺乏饮酒习惯和经验的他,不知道世界上除了道理以外,还有一种可以说服别人的方法……
更不知道第二天《青春派》杂志社的每个编辑上班的时候脸上都带着酡红,还有一声惨叫冲天而起:“啊~~~!为什么选第一项!我怎么完全不记得!”
张潮面对电脑屏幕上的空白页面,陷入了沉思
实际上他对于这篇小说的发展,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甚至连结尾都没有想好;《青春派》编辑部对小说走向的选择,本身也在真真切切地影响他的创作。
毕竟对于2008年的这些年轻人来说,对于什么是「信息茧房」并没有清晰的认识。
「信息茧房」本身不是互联网术语,而是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出版的图书《信息乌托邦》用来形容美国两党政治下信息极化的词汇。
相较于这时候的中国,美国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和媒体丰富程度无疑更深,但在这样一个信息超负荷的环境里,人们很容易退回到自己的偏见当中;更进一步,人群很快就会变为舆论上的暴徒。
不过凯斯桑斯坦总体还是对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感到乐观,认为人们终究会寻找到一条通往信息乌托邦的道路。
张潮就不一样了,他没有这个美国学者这么乐观。凯斯桑斯坦的判断来自于美国电视媒体时代和早期互联网搜索引擎推送的经验,完全无法意识到技术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
美国普及电视以后,也曾经产生了一代“电视机儿童”。但是电视节目只是少数人制作出来的,总有观众不爱看的时候。
移动互联网就不一样了,海量个人媒体媒体的出现,保证了内容产量可以撑爆任何人的大脑。
而且谁也不会想到,15秒、30秒的短视频会笑到最后成为主流。
于是比「信息茧房」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脑腐」过度浏览网上低质量内容而导致的精神负面影响。
张潮前世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见了太多的「脑腐」小孩了注意力分散、思考能力下降、情感麻木,深度思考能力减弱,难以处理复杂信息。
所以当他知道《青春派》杂志社的编辑还愿意为了一篇小说的走向不断深入思考的时候,还是非常欣慰的。
所以他决定给大家一个“惊喜”。
《青春派》杂志社并没有等太久,《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后续部分很快就发到了马伯慵的邮箱,并且由他打印出来分发了下去
【“我接。”罗智的手举起来的那一刻,仿佛有两个声音在他耳边争吵:一个声音冷静、理性,告诉他这是升职加薪的绝佳机会;另一个声音则恍惚不清,似乎是在控诉什么。
林总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迅速点了点头:“很好,我就知道能指望你。项目明天启动,你可以挑选团队成员。”
罗智坐下后,感到一种奇怪的轻松感。决策已定,疑虑已去。他打开手机,就看到一条来自「职场先锋」的推送:《善于承担责任,是职场成功的第一步》。这条内容在他眼前停留了几秒,随后被他划掉。
会议结束后,罗智站在公司大楼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的人流。他想起小时候曾经看过的一个科幻电影,主角有能力看到每个人头上漂浮的数据兴趣爱好、消费倾向、心理状态一切都被量化为简单的数字和标签。当时他觉得那是遥远的幻想,现在他意识到,自己正在将这种幻想变为现实。
手机震动。是刘颖发来的消息:“今晚有空吗?想和你讨论一下婚房的事。”
婚房?他们才交往不到两个月。罗智皱眉,一种不协调感涌上心头。他想起了昨晚刷到的一篇文章《高效率恋爱:四个月定终身》,里面说的“30岁以上的人应该在交往三个月内确定是否适合结婚”。但此刻,这个观点在他脑海中竟然显得如此荒谬。
罗智犹豫了片刻,回复道:“今晚加班,改天吧。“
发完消息,他长舒一口气,感觉像是逃过一劫。奇怪的是,他并不想回家,更不想见刘颖。相反,有个念头一直在他脑海里盘旋想去看看周莹莹在做什么。】
看到这里,不少人高兴地笑了起来,也有人皱起了眉头。
高兴的人在议论纷纷:“‘罗智’果然还是觉醒了。他接下任务就是为了从堡垒的内部瓦解它。
我就说嘛,选了第一项,不意味着‘罗智’重新归于混沌,继续当算法的帮凶。”
皱眉头的人则想得更深一些:“张潮真的是准备给大家一个‘happy ending’?不会这么肤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