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293节

  这也是我写这篇小说的初衷我们天然会警惕大张旗鼓的对个人权利的侵袭,却总在不经意间,于细微之处一点点让渡自己的权利。

  当然,这种让渡确实可以带来便利,但问题是非得如此吗?

  我这里没有答案,我希望你能有。所以这场争吵我不参与。

  不过你可以告诉大家,等小说写完了,我请大家吃饭,地方你们挑。”

  说罢,和马伯慵说了声“再见”就挂了电话。

  马伯慵看着“嘟嘟”作响的座机话筒发了一会儿呆,就听有兰婷在身后道:“他是不是不想介入我们的争吵?”

  马伯慵把椅子转过来,尴尬地点了点头。

  兰婷笑嘻嘻地道:“张潮说话还是算数的,他说把选择的权利交给我们,就不会食言。”

  马伯慵指了指编辑室里“捉对厮杀”的编辑们,无奈地道:“那你们还干不干活了?咱们也不能只围着这一篇小说转啊!

  不然,我看还是投票算了!”

  兰婷闻言,眼睛一瞪,不顾马伯慵的身份,直接否定道:“不行,这次选择太重要了,不能搞‘多数人暴力’。

  应该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这时候其他编辑也过来道:“现在分歧这么大,强行搞投票不合适。”

  马伯慵头都大了,只能用自己职务上的权威,强行停止了大家的争吵,先去忙别的工作。

  他自己则揉了揉太阳穴,开始梳理起各方的观点。

  同意「选项1」,即罗智举手接下任务的,认为这么写更能彰显人性中的自由天性向惰性、向贪婪,以及向资本妥协的悲剧。

  “罗智”之前因为“周莹莹”产生的心动,因为“黄恬恬”产生的自我怀疑,都会成为这悲剧的催化剂,让整部小说的讽刺感更加浓厚。

  同意「选项2」,即罗智保持沉默,拒绝了这次任务的,则是从维护小说的发展逻辑和“罗智”这个人物的人性尊严出发。

  他既然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并且逐步从同质信息的禁锢中走向自由,为什么要剥夺他的自由意志呢?

  小说中的人物虽然并不存在于现实,但是作家已经赋予了其生命力和行动逻辑,不应该为了表现小说的戏剧性而强行扭转他的命运走向。

  两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数量也几乎相当,吵了一早上都没有结果。

  看着坐在编辑室里面带不忿的同事们,马伯庸忽然升起了一丝明悟:张潮这是把这里的所有人也都当成了小说的组成部分了?

  小说里的“罗智”通过主动选择,让自己被同质化信息不断包裹,最终连“爱情”这种强烈的情感都在这个过程里磨灭了。

  他与“刘颖”之间的是爱情吗?如果从常人的观点看恐怕很难算是。

  “罗智”是在一次又一次观看推荐视频、阅读推荐文章的过程当中不断巩固了自己“高知”“精英”的标签,顺便固化了自己的择偶选择。

  “刘颖”的情况也差不多。她的执念是在网络信息的熏陶下,认定自己要在30岁结婚,因为“30岁是高知女性最佳结婚年龄。”

  说到底,他们的相识是算法推荐的结果,交往则严格按照各种情感博主推荐的既定程序执行,就连身体接触都缺乏应有的“激情”……

  《青春派》的编辑们都是年轻人,还都是文艺青年,看不得这个所以在这点上他们是有共识的唯一的分歧就是,应该让“罗智”活成一个悲剧,还是给他一个温情的结局。

  无论选择哪一个,本质上不都是让张潮写出让自己“想看”“爱看”的小说内容吗?这何尝不是一种隐喻……

  小说内虚构的角色,小说外替角色选择命运的真实人类,构成了一组绝妙的对照小说内外互为镜面,相映成趣。

  马伯慵想到这里,不禁自嘲地笑了笑。自己一度以为已经足够了解张潮了,也觉得自己的阅读量已经足够大了,但没有想到张潮还能给自己惊喜。

  这么写小说已经不像是传统的个人创作了,更倾向于互动游戏。

  马伯慵觉得张潮一定在某处藏着什么陷阱,准备给他们这些人狠狠一下……

  好不容易熬到下班,《青春派》编辑部的编辑们都主动留了下来,双学涛也从另一个办公室干了过来。一个个都眼带杀气,就等着马伯慵一声令下。

  马伯慵无奈道:“各位,冷静点!咱们是文学编辑,不是菜市场大妈!学涛,你不许再站到椅子上了……兰婷,你别拿杂志卷成筒大喊大叫了!”

  兰婷“腾”一下站了起来,大声道:“马总,这能冷静吗?选‘选项1’就是在谋杀罗智的灵魂!他好不容易因为周莹莹和黄恬恬开始怀疑算法的控制。

  现在让他亲手去开发更可怕的‘全知之眼’,这等于让他从受害者变成刽子手!”

  年纪大一点的编辑徐峰笑道:“应届生就是天真。现实里哪个打工人有资格拒绝老板的任务?罗智是算法工程师,他不接这个项目就不是侩子手了?

  他的工资、房贷、社会地位全捏在公司手里。不接项目?明天就会被优化!张潮这么写才真实自由意志?那是有钱人才配玩的奢侈品!”

  另一个女编辑王雨兰不乐意了,她不满地道:“荒谬!如果小说只追求‘真实’,那和新闻报道有什么区别?文学的价值在于揭示困境中的微光!

  所以罗智必须拒绝,因为他的动摇代表着人性尚未完全沦陷。张潮之前埋了那么多伏笔周莹莹的手链、黄恬恬的照片,还有他凝视刘颖时的空虚这些全是为了铺垫他的觉醒!”

  双学涛呵呵笑道:“希望是鸦片。张潮这篇小说最狠的地方,就是撕碎所有幻想。罗智接下任务才是神来之笔他越是清醒地参与作恶,越能证明系统的无可撼动。

  这比简单批判资本更有深度,像《1984》里温斯顿最终爱上老大哥一样,那才是绝望的艺术。”

  这时候刚从燕大中文系来《青春派》实习的大学生小吴怯生生地道:“别里科夫是被旧制度逼死的。但罗智的‘套子’是罗智自己织的。如果他选择继续织套子,是不是说明现代人比别里科夫更可悲?

  毕竟沙皇不会给你推送‘信息舒适圈’攻略。”

  马伯慵听到这里眼睛一亮大家今天大半天的沉淀,对作品的感受又升级了一个层次,让他感觉有点意思了,于是接话道:“这个角度有意思。契诃夫批判的是体制暴力,张潮讽刺的是自我驯化。

  选选项1,罗智就成了新时代的别里科夫只不过他的套子更柔软、更甜蜜,甚至让他甘之如饴。”

  兰婷不满地道:“马总,您这是偷换概念!别里科夫是被动压抑,罗智却是主动异化。如果他接下任务,就等于承认人类不配拥有真正的自由。

  但张潮在《十月》杂志社座谈会上说过,‘文学要证明人类配得上危机’!我们需要让罗智反抗,哪怕失败!”

  另一个编辑钱峰开口了:“张潮在互联网大会上的演讲没听吗?他说‘人类的问题永远不会减少’。指望一篇小说改变世界?

  省省吧!选选项1才是直面现实别说未来了,现在我们都在互联网信息里泡入味了。我在搜索引擎里查了下‘吃什么可以防止脱发’;再打开购物网站,首页全是生发灵。”

  编辑室里爆发出一阵大笑,气氛也缓和一些。

  笑声停止后,《青春派大观》年纪最大的女编辑,曾经在《西湖》工作的徐燕玲用她惯有的沉稳语调道:“所以文学才要抗争。如果罗智妥协,读者会觉得‘反正没救了,我也躺平吧’。

  但如果他拒绝,至少有人会被触动,像……像《药》里夏瑜坟上的花圈!”

  马伯慵摇摇头道:“张潮这招够‘毒’。他把选择权扔给我们,逼我们照镜子。选选项1,承认自己懦弱;选选项2,假装自己高尚。怎么选都是打脸……要不咱们抓阄?”

  办公室里所有人齐声道:“不行!”

  喊完大家又笑作了一团。马伯慵露出了笑容,对众人道:“这样才对嘛!这才是咱们《青春派》的氛围。”

  马伯慵接着道:“想想我们编辑部其实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算法’推荐吗?只不过我们不是用计算机程序,而是用自己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知识和经验。

  本质上,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罗智’。但我们却笃信我们的推荐是‘自由意志’的选择。”

  马伯慵一言既出,整个编辑室都陷入到沉默当中。

  过了许久,徐峰轻轻笑了一下道:“文学不是非黑即白。让‘罗智’接下任务,说不定张潮会写他在开发过程中逐渐崩溃比如发现公司用‘全知之眼’监控员工,或者算法把他对黄恬恬的好感也数据化了。

  这样既保留批判性,又不让读者绝望。”

  这句话马上就被质疑了:“你怎么知道张潮会按照这个路子写下去?”

  徐峰耸耸肩,道:“那你们怎么知道张潮不会写‘罗智’拒绝任务以后,他虽然逐渐走出了‘信息舒适圈’,但是生活却逐渐崩溃。

  他最后失去了周莹莹,也没有得到刘颖,甚至就连工作都丢了可能这才是张潮所预想的未来,走出‘信息舒适圈’,意味着你和现代社会就脱节了。”

  徐峰的话再次为现场按下了“暂停键”,他的这种设想和马伯慵的意见一结合,瞬间又开启了解读《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的全新维度。

  契诃夫的原著当中,别里科夫的形象本身并不复杂,也从未从套子里挣脱出来过,所以审判他的命运远比审判“罗智”的命运更加简单。

  双学涛长叹了一口气道:“大家还记得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吗?每个选择都通向平行宇宙。或许张潮正是用这种方式,让我们亲身体验‘自由意志’的虚妄……”

  这时候四合院的大门传来一阵响动,是有人正在敲门,一时间打断了众人的讨论和思考。

  实习生小吴自告奋勇地去开了门,结果直接领进来一个大脑袋圆脸、戴着白色厨师帽的中年男人,笑着对编辑室里的人道:“我是「老马涮肉」的,有位张先生在我们店点了锅子和肉,让我们送过来。

  您看在哪儿吃合适?”

  ……

  「老马涮肉」本店的包厢里,张潮吃下一大口涮肉,又喝了口饮料,长长舒了一口气。

  他抬头看了看坐在对面那个卡里只剩下冰冷的40亿的中年男人,关心地问道:“雷总,are you ok?怎么不动筷子啊?”

  中年男人勉强挤出一个笑容道:“最近正在减肥……”

第419章 风口上的猪还是猪,不是神

  张潮看着眼前有些臃肿的雷君,笑道:“雷总,您真这么看好我们?”

  雷君点点头道:“应该说,没有人不看好你们。「微博网」,「微信」这两个平台的用户数量和质量在全世界互联网也是第一梯队的。

  只要眼睛没瞎,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只是你们的门很难进啊,听说很多人都在你这里吃了闭门羹……”

  张潮连忙撇清道:“那都是黄杰夫干的……我早就是甩手掌柜了。”

  雷君笑着道:“没有你点头,他会这么有底气?你的小说我全部都看了,看完以后我就知道,「潮汐文化」永远不可能摆脱你的影响。”

  张潮放下筷子,神情变得严肃了一点,问道:“雷总,您真的准备投我们?”

  雷君也坐直了身体,认真地道:“之前虽然通过正式渠道向黄杰夫表达过投资意向,但是那时候你恐怕是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吧?”

  张潮道:“现在时机怎么就成熟了呢?”

  雷君盯着张潮的眼睛道:“我看了你之前发表的几个短篇小说,联系到你在南京互联网大会上的讲话,我认为你脑子里面已经有了完整的一套关于移动互联网的方法论和价值观。

  这点甚至比你现在拥有的「微博网」和「微信」都更有价值。”

  张潮摇摇头道:“您也知道想要投资我们的互联网企业很多很多,甚至就连阿里和企鹅都有意向。那我们为什么要接受您的投资呢?”

  雷君深深看了张潮一眼,道:“因为我和他们不一样,我不会谋求对「潮汐文化」的控制,也不想介入「微信」「微博网」的实际运营。

  我只想做一个单纯的投资人,能在「潮汐文化」上市以后有丰厚的回报。”

  张潮哑然道:“想不到您这么坦白。”

  雷君道:“您是作家。作家是最能洞悉人心的,你又是顶级的作家,所以我认为在您面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一件很蠢的事情。

  与其说一套冠冕堂皇的话让你看不起,还不如坦白一点。

  说实话,作为个人投资者,我的资金量可能和其他几家公司相比不算最丰厚的,但是我的诚意绝对是最大的,我对「潮汐文化」的控制欲也肯定是最低的。”

  说罢,雷君就沉默下来,低下头开始给自己涮肉。

  张潮看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雷君,心里也陷入了两难。

  无论是根据黄杰夫给他的资料,还是前世的记忆,他都知道现在的雷君正处于自己人生的“迷茫期”。

  他在上一年刚刚带领金山成功上市,随后就离开做起了天使投资人。

  但这时候的他,却并没有功成名就的感觉。首先金山当时已经是一家“过时”的软件企业,没有跟上互联网的浪潮,在香港上市也只是勉强而已,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

  他从金山离职以后,忽然发现自己成为了行业的旁观者“没有一家媒体想要采访我;没有一个行业会议邀请我参加。我似乎被整个世界遗忘了,冷酷而现实。”

  这对于颇有野心的雷君是难以接受的。

  就是从今年开始,他疯狂地投资了十多家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公司,什么拉卡啦、我有网、多看、乐讯、UC浏览器,甚至就连凡客诚品这样的服装企业,因为是在互联网上卖衣服,他也投了。

  按照他的话讲,就是“拎着一麻袋现金看谁在做移动互联网,第一名不干找第二名,第二名不干找第三名。”

  从投资角度讲,这些企业大多数都颇为成功,给他也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只是依然弥补不了他内心的失落感。

  所以他才会在“赋闲”两年多以后,又重新出任金山的CEO,随后他开始对手机感兴趣接下来的,就是历史了。

  但是现在这个时间节点的雷君,还真确实不知道自己往后该干什么。

  张潮心中盘桓许久,才开口道:“雷总,我是个写小说,商业上的事情我不太懂,我就讲个故事吧。”

  雷君停下筷子,看着眼前比他小了十多岁的年轻人,眼中带着期待。

首节上一节293/31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