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292节

  这番话是个年纪稍大点的男编辑说的,算算时间,他母亲大概是在90年代末退休的。

  那个时候确实有不少国企和机关单位的员工就是过着这么单调的生活,在鸡毛蒜皮与两点一线里,悄悄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年华。

  所以大家闻言都沉默了。

  “罗智”自己就是「算法工程师」,却坦然沉浸在算法为他构建的信息世界。他并没有感觉到什么不适,甚至这样让他的生活变得有序而简洁。

  这种生活不正是许多人所向往的吗?

  这时候兰婷小声地道:“‘刘颖’真的不是一个好伴侣吗?知性、温柔、漂亮……没有算法的‘推荐’,‘罗智’就不能喜欢上她吗?”

  这时候双学涛道:“可怕就可怕在,这是通过‘算法’推荐的啊!情感是人类灵魂的燃料,曾被认为是最不可解构的,现在只需要一些程序员写下几千、几万行代码,就轻易地左右了爱情的选择。

  你们看到不觉得可怕吗?”

  众人面面相觑,大家一时半会还想不到双学涛这么深,但是经他这么一说,确实有点后脊梁发凉的感觉。

  如果是读的、吃的、喝的、玩的……还可以勉强接受通过算法推荐的结果,但是涉及到感情,尤其是爱情,大家还是保有一些坚持的。

  某种程度上,“爱情”是自由意志的最高体现!

  在文学中,爱情常以“越轨者”姿态出现,挑战社会秩序的枷锁。虽然理性主义者往往将爱情常被简化为荷尔蒙的冲动,但文学则揭示其更深层的本质:

  通过选择特定对象,人得以超越动物性的随机吸引。

  就像杜拉斯《情人》中的少女与华裔男子,在殖民地的禁忌之恋中,欲望逐渐升华为对彼此存在本质的确认。肉体欢愉成为自由意志的载体“我爱她苍老的皱纹,胜过年轻的面容。”

  而文学中最深刻的爱情往往走向毁灭,但这恰印证了自由意志的纯粹性宁要自由的痛苦,不要被支配的幸福。

  托马斯曼《威尼斯之死》中,作家阿申巴赫为凝视美少年塔齐奥而死。他的死亡不是屈服于欲望,而是以肉身毁灭为代价,完成对“美”这一终极价值的自由选择。

  而在《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里,张潮则颠覆了这一切

  “罗智”作为没有受到实际束缚的自由个体,却乐于接受由计算机程序为他选择的女友。

  但选择让自己的观念、意识、生活都被被“算法”推荐的特定信息包裹住,又是他“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

  所以连双学涛在内,除了本能地对这种“未来生活”感到恐惧以外,剩下的就是不知所措的迷惘。

  他们谁也不能确定这样的未来一旦真的降临,自己会不会也欣然接纳这样的生活。

  带着这样的心情,《青春派》的编辑们忍住心中翻涌的各种想法,继续看了下去

  小说接下来写到“罗智”要参加高中同学聚会。他之所以参加,也是因为「答乎」上有文章讲了通过同学会拓展人脉的道理和方法。

  “罗智”在公司里已经几年没有升职了,于是他想要去同学会上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找到什么机会。

  毕竟他的高中学校是省重点,不少同学都混得不错。

  但是在同学会现场,却有一个人和一段回忆,忽然闯入了他的生活

  【……罗智与同学一一握手寒暄,露出得体的微笑。班长王勇递给他一杯酒,他接过来抿了一小口,环顾四周,试图将这些成年人的面孔与记忆中的少年少女对应起来。

  “罗智,还记得黄恬恬吗?”王勇忽然问道,“她待会儿就来!你,期不期待?”王勇脸上露出了略有些猥琐的暧昧笑容。

  黄恬恬?罗智在脑海中搜索这个名字,却只浮现出一个模糊的轮廓。高中班级五十多号人,他确实记不清每一个同学。

  “黄恬恬……她是哪位来着?”罗智试探着问。

  桌上顿时爆发出一阵大笑。

  “哎哟,装得可以啊!”王勇拍了拍他的肩膀,“你高中时候不是天天盯着人家看吗?别装不知道了!”

  罗智更加困惑,他完全没有这样的记忆。在他的印象里,高中时代的自己是个埋头学习的“三好学生”,怎么可能会“天天盯着”某个女生看?

  就在这时,包间的门被推开,一位女性走了进来。她穿着简约的白色连衣裙,身材高挑,留着一头干练的短发,妆容精致却不夸张。她的出现让包间内的喧闹声减弱了几分。

  “抱歉我来晚了,公司临时有点事。”她微笑着说,目光扫视一圈,最后落在罗智身上,“罗智,好久不见。”

  罗智愣住了。这个女生看起来很面熟,但他就是想不起她的名字。而且,她为什么会特意对他打招呼?

  “这位是……?”他小声向王勇询问。

  “我去,你真不记得啊?“王勇瞪大眼睛,“黄恬恬啊!你高中的暗恋对象!”

  身边几个同学都笑了起来,传来阵阵起哄声:

  “罗智装失忆啦!”

  “暗恋对象都不记得了!”

  黄恬恬走过来,在罗智对面的空位坐下,嘴角带着微笑:“没关系,这么多年了,记不得很正常。”

  罗智感到一阵尴尬。他真的对这段所谓的“暗恋”毫无印象,但同学们的反应又让他不好意思直接否认。

  “恬恬现在是设计总监,“王勇向大家介绍,“前几年还上过《创业家》杂志呢!”

  席间的话题很快转向了各自的工作和生活,罗智得以暂时从尴尬中解脱。但他发现自己的目光总是不自觉地被黄恬恬吸引。她爽朗的笑声,利落的短发,说话时自信的神态,都让她在一众同学中显得与众不同。

  奇怪的是,这种感觉似曾相识。

  “记得高二那次春游吗?”不知谁提起了往事,“罗智为了跟黄恬恬一组,主动要求做后勤,结果被太阳晒得脱了一层皮!”

  又是一阵笑声。罗智更加困惑,他完全不记得有这回事。

  “还有毕业那天,”另一个女同学接着说,“罗智鼓了半天勇气想去要黄恬恬的联系方式,结果走到一半又缩回来了!”

  黄恬恬轻笑着摇摇头:“别这样,罗智现在都不好意思了。”她转向罗智,“不过,你高中时的确挺可爱的,每次我去图书馆,总能‘偶遇’你。”

  罗智感到一阵恍惚。

  ……

  晚餐接近尾声时,有人提议看高中毕业相册。一本厚厚的相册被传阅着,最后到了罗智手中。他翻开相册,眼前忽然一亮一张集体照上,年轻的自己站在后排,目光却明显地投向站在第二排的一个短发女生。

  那个女生,正是黄恬恬。

  罗智快速翻阅着相册,越看越震惊。在几乎每一张集体活动的照片中,他的目光都不自觉地投向黄恬恬的方向。春游照片上,他确实站在后勤组,与黄恬恬一起分发饮料;运动会上,他坐在观众席,视线却锁定在田径场上奔跑的黄恬恬;就连毕业合影,他也站在离她最近的位置。

  这些照片像是来自另一个平行宇宙,记录着一段他完全陌生的青春。】

  “这……到底是真的假的?”

  “也就是说,‘算法推荐’不仅改变了他的爱好,甚至抹去了他的记忆?”

  “这可能吗?”

  “这有什么不可能?我现在也记不起自己高中暗恋的女孩子的名字啊!”

  “呸!渣男!”

  “我实话实说而已!”

  “这也不对。你忘记了暗恋的女孩子的名字,但你没有忘记‘暗恋’这种事啊!爱情是人类最浓烈的情感之一,哪怕是少年时代的暗恋,也会在心里留下深深的刻痕。”

  “小说的意思是,‘算法’不仅仅能‘投其所好’,甚至可以潜移默化地修改人的记忆?”

  “这……这不是红警里的‘尤里’吗?”

  “确实有可能。因为以往任何时代,人类都没能这么方便、自由地获取这么大量的信息。人类大脑就是一台处理信息的机器,当这台机器里的信息过载的时候,就会选择性地删除那些潜意识里并不重要的信息。”

  “好像……是这么个道理!”

  “有道理吧?我瞎编的!”

  “切!”

  “滚!”

  “好了,就剩下一点了,继续看吧。”

  小说随后的部分比较平淡,“黄恬恬”的闯入,让“罗智”第一开始质疑自己的“信息沉浸式生活”是否正确。

  但是他也发现,自己似乎已经无法割舍这种生活了。

  【周一早晨,罗智顶着黑眼圈来到公司。照例是晨会。

  IT部门主管林总站在会议室前方,神情严肃:“公司最新战略方向,要进一步提升用户留存率和使用时长。经过分析,我们正式启动下一代推荐算法项目。”

  罗智精神一振。

  屏幕上投影出一组数据图表,显示用户在接收到“高匹配度”内容时,平均停留时间增加了23%。

  “23%?这还不够,远远不够!因此,“林总继续说道,“我们决定把下一代推荐算法项目命名为‘全知之眼’,目标是让每一次推送都让用户感到贴切,并且不会反感,提高点击率和停留时间。”

  “

  这一次,我们要让自己,成为用户的生活本身!”

  林总的话说完,会议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

  只有罗智鼓掌的频率又慢、力度又轻,显得十分敷衍。林总一眼就看到了他,问道:“小罗,你有什么想法?”

  罗智站起来,清了清嗓子,脑子里闪过「与上司交流的十大秘诀」:“公司的这个设想十分伟大,林总的讲解也十分清晰,我相信‘全知之眼’一旦开发成功,一定能实现‘成为用户的生活本身’这个目标。但是,您说需要搜集用户的地理信息,还有空间坐标、时间坐标……这会不会有些敏感?恐怕会引起用户的反弹,他们大概会觉得这是侵犯隐私。”

  林总很快答道:“20年前,人们觉得注册论坛账号要填个电话都是侵犯隐私;15年前,人们觉得社交平台和软件用实名制是侵犯隐私;10年前,人们觉得用指纹解锁手机可能会侵犯隐私;5年前,人们又说人脸识别和瞳孔扫描会侵犯隐私……你没有发现吗,只要产品够好、够便利,人们对于侵犯隐私的标准是在不断降低的。如果我们真的成为了用户的生活本身,那我们就是用户隐私的一部分!”

  罗智无言以对,只能坐了回去。

  “这个项目很重要,公司会投入大量资源。“林总环顾四周,“我需要一个小组来负责核心算法的优化,有谁愿意接这个任务?”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罗智低着头,陷入深思。

  他分明感觉到,林总的目光落在了他的身上,灼烧着他的后颈。】

  这部分小说到这里结束了。张潮留下了两个选项

  「选项1」罗智举手接下任务。

  「选项2」罗智保持沉默,拒绝了这次任务。

  《青春派》杂志社的编辑室里,爆发了杂志创刊以来最剧烈的一次争吵!

第418章 Are you ok

  张潮接到马伯庸电话的时候,还能听到那边隐隐传来的争吵声,其中一个声音还特别熟悉,正是兰婷。

  马伯慵在电话里道:“要不然你来一趟?我怕再吵下去,就要打起来了!”

  张潮诧异道:“都是文化人,不至于吧?一篇小说而已,大家何必这么激动?”

  马伯慵的声音满是无奈:“你觉得是一篇小说,但是大家觉得那是未来的人生。

  因为之前小说的社会反响太大了,现在大家觉得自己的每一次选择,都关乎未来社会的发展。

  你也知道,这社会责任感一上头,就顾不得斯文和礼节了。”

  张潮沉吟了一下,没有很快答应马伯慵,不过《青春派》的年轻编辑们会吵到这个地步,也大大出乎自己的意料。

  但是按马伯慵说的其实也正常,大家谁不想有一个“影响未来”的机会呢?尤其是张潮的作品已经被证明有这个能力的基础上。

  《最后一课》以后,不仅国内的最大教培机构股价大跌,更是让许多家长选择了“放孩子一马”,也“放自己一马”。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则给国内的器官移植黑市带来了沉重打击,顺便还让广东整顿了一下劳务市场。

  《画皮》就更别说了,简直就是把国内几个互联网大厂放在火上烤。

  这篇《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旦发表,肯定会连着这篇小说独特的创作方式而让所有人震惊,说不定在将来是能进历史的。

  加上马伯慵说的“社会责任感”,确实容易让年轻的编辑们“疯狂”。

  良久以后,张潮才道:“吵得这么凶,说明大家关心的不仅仅是主人公的命运,也关心自己的命运。

首节上一节292/31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