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编辑闻言心里也哆嗦了一下,但又无法完全描述自己的这种感觉。
手机是私人所有,每天推送自己的心头好也就算了;餐厅里的屏幕可是公共财物,竟然也能根据瞬间扫描到的瞳孔数据为你呈现想看的内容。
由此延伸出去,未来世界的每一块屏幕公交车站的电子广告牌、商场超市的宣传电子屏、地铁公交出租车上的广告屏……
只要你的目光在上面稍作停留,它就自动开始为你“服务”想想就有些不寒而栗。
“所以这篇才叫做《装在套子里的人》啊!”另一个编辑感叹道。
“契诃夫的原著里,意识形态的套子是沙皇俄国通过其体制、暴力,强制把别里科夫塞进去的;二战后的美国,则是通过提供溢出人们需求,甚至超出人们想象的丰富文化产品,让人们自己选一个套子钻进去。
但是在张潮的设想里,未来我们身上的套子,是我们自己一针一线织出来的,颜色、图案、尺寸,都把我们内心最软弱、最懒惰,也最容易妥协的那部分裹挟得刚刚好。
这个套子太合身了,谁会舍得脱下来呢?这样的未来,真是恐怖又甜蜜啊!”
双学涛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的脸色忧郁,仿佛被张潮的小说打中了七寸。
张潮设想的未来,简直比他预想的还要糟糕十倍。
“也不要这么悲观,赶紧看完,第一个选项来了。”马伯慵催促道。
于是大家接着往下看去。
罗智和刘颖的约会倒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容,也很快结束了,罗智自己回了家,而小说在这里开始有了有趣的变化
【回家的路上,罗智不断回顾今晚的约会。一切都按照他预期的进行他们谈论文学、电影、咖啡,刘颖的见解恰到好处地符合那些“高知男性理想伴侣”的特质:知性但不咄咄逼人,有主见却又不强势,偶尔的沉默也显得自然而优雅。
罗智甚至在脑海中按照网上看到的“关系进展时间表”计算着:再过两次约会,应该就可以牵她的手了。
地铁到站,罗智走出车厢,掏出手机浏览着刚刚收到的推送:《约会后的三个关键步骤,让她对你念念不忘》。他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已经到了自己所住的小区。
电梯里,罗智斟酌着要不要给刘颖发一条“到家了,谢谢你今晚的时间”的短信。他在哪里看到过,这样既显得体贴又不会过分热情。正当他思考措辞时,电梯门开了。
走廊上的声响打断了他的思绪。一个短发女孩正手忙脚乱地从一堆纸箱中穿梭,她穿着宽松的T恤和牛仔短裤,露出一双修长的腿。地上散落着各种杂物几本漫画书、一个粉色的台灯、一堆衣物,还有几个看起来装满了零食的塑料袋。
罗智这才注意到,那间一直空着的1702室终于有了新住户。他略微皱了皱眉,加快脚步向自己的1703室走去。按理说,这种高级公寓应该住的都是些安静、有素质的人,比如他,或者像刘颖那样的文艺知识分子。这个新邻居看起来就像个刚毕业的毛躁大学生,而且是那种不太安分的类型。
“嘿!你好!”女孩忽然抬头,看到了罗智,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是住在隔壁吗?我刚搬来,叫周莹莹,叫我莹莹就行!”
罗智点了点头,勉强回应了一个礼貌但疏离的微笑:“你好。”说完,他迅速掏出钥匙,准备开门。
“不好意思打扰你,”女孩莹莹快步走过来,“能麻烦帮个忙吗?我有个箱子真的太重了,搬不动……”
罗智停下开门的动作,回头看了一眼。莹莹指着走廊尽头的一个巨大纸箱,上面贴着“小心易碎“的标签。她的短发看起来有些凌乱,额头上还有一层细密的汗珠,显然已经忙活了好一阵子。
“我需要把它放到衣柜顶上,但是太高了够不着,搬家公司的人早就走了……”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恳求,但同时又充满了活力,完全不像是在请求帮助,倒像是在邀请罗智参与一场冒险。
罗智犹豫了。一方面,他刚刚经历了一场完美的约会,脑子里还在回味刘颖优雅的言谈举止,另一方面,他确实有些疲惫,只想回家洗个澡,然后躺在床上继续浏览那些约会后该如何发展的攻略。
更重要的是,这个莹莹从她凌乱的短发到她那双沾满灰尘的帆布鞋都与他送的“理想女性”形象相去甚远。没有精致的妆容,没有优雅的连衣裙,甚至连说话方式都过于直接热情。
罗智站在自家门口,手里握着钥匙,目光在自己的房门和莹莹之间来回移动。】
结尾就是选项:
【选项1:罗智决定帮忙。虽然这个新邻居不符合他的“审美标准”,但基本的邻里互助还是应该的。
选项2:罗智婉拒了。他说自己刚加完班很累,建议莹莹明天找物业帮忙,然后迅速进入自己的房间关上了门。】
“这有什么好选的?当然是帮她啦!”
第416章 你们笑得太早了!
《青春派》编辑室里的意见统一得很快,无论男女,几乎都同意选择让“罗智”与“周莹莹”进一步接触。
在他们看来,这篇小说要想精彩动人,“罗智”就必须冲破大量的“同质化信息”形成的“套子”。
而“周莹莹”毫无疑问就是契机。
“你们不觉得这么写小说就俗了吗?”一个声音幽幽从角落传来。
大家一看,是兰婷。
兰婷见众人没了声音,于是站起来道:“通过一场偶遇、一次意外、一场恋爱,就能让‘罗智’走出自己的‘信息围栏’?
我觉得这个套路有点烂俗,即使是张潮按照这个选项写下去,恐怕也很难从中跳出来。”
兰婷话也赢得了一些人的附和。
这时候马伯慵忽然笑道:“为什么不就这么接受系统推荐的‘刘颖’呢?‘罗智’不断地拒绝那些让读者也心动的改变机会,不是更能体现这篇小说的主题吗?”
马伯慵的话让所有人都打了一个冷战。
这心要多狠才能才能让主人公不断拒绝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啊……
毕竟编辑室都是文艺青年,颇具浪漫主义气质。
一个选择是走向通俗文学之路,一个选择是走向严肃文学之路……双方又争论了几个回合,互相都说服不了对方;中间还有几个摇摆派,更是乱上添乱。
马伯慵被吵的脑壳疼,不得不出言道:“投票吧!一人一张a4纸,就写阿拉伯数字,折好了扔我抽屉里。”
众人这才住嘴,连忙按照马伯慵说的方法把自己心仪的故事发展选项给投了。
总共就十来份,结果很快就统计出来了令人意外的是,选择“帮助周莹莹”的竟然占了压倒性的优势。
兰婷嘟着嘴,不高兴道:“我就知道……”
由于投票是匿名的,所以也不知道谁做了“叛徒”。
马伯慵道:“没有异议,我就给他邮件了?”
……
收到邮件的时候,张潮正在离家不远的茶室,端着一杯铁观音轻啜慢饮。
手机发出“叮咚”的提示音,他拿起来浏览了一下内容,脸上忍不住露出了笑容。
《青春派》编辑们的选择并没有出乎他的预料,甚至可以说是正中下怀并不是【选项2】他写不了,而是【选项1】被多数人认同,更符合他对人性的判断。
如果是一篇完整的小说交给编辑们评价,他们未必会认同这样的情节发展;
但现在是由他们亲身参与,自己内心那份遐思不免蠢蠢欲动更何况张潮在前面做了足够的铺垫,“罗智”已经赢得了他们潜在的同情心。
这就是「选择」背后的陷阱大部分情况下,选项摆在你面前之前,就已经被筛选、炮制过。
最终的结果看似是由自由意志决定,但实际上仍是布局者诱导的结果。
“有什么好消息?笑的这么开心。”坐在张潮对面的朱妍玲问道。
“哦,是同事的一封邮件,关于新小说的。”张潮没有刻意隐瞒,毕竟之前已经把新作品放在《青春派大观》刊发的决定告诉她了。
朱妍玲闻言神色黯淡了一下,旋即又振作起精神道:“第四篇给了《青春派》,那还有第五篇,第五篇可以给咱们《花城》吗?”
张潮笑道:“《花城》也不至于缺我这一篇吧……”
朱妍玲神色坚决地道:“缺!你这样的小说哪个期刊都缺!”
张潮摇摇头道:“第五篇……我是有这个计划,但是真没有想过什么时候动笔,也没有想好写什么。
现在就约稿,是不是有点太早了?”
朱妍玲算了算时间,叹了口气,有些哀怨地道:“看来我这次要无功而返了。《花城》大概要成文坛笑柄了……”
张潮有些意外地道:“这么严重吗?”
朱妍玲瞄了张潮一眼,道:“可能比我说的还要严重。你在《收获》《当代》《十月》都发了新作,唯独没有我们《花城》。
这让读者们怎么看?大概都以为我们《花城》落伍了吧……明年的征订恐怕不乐观咯……”
张潮闻言“嘿嘿”一乐,笑道:“朱大主编,我们认识这么久,就别对我卖可怜啦!《花城》的底蕴,哪里在多我一篇还是少我一篇?
不过我会考虑的。”
朱妍玲这时候才收了哀怨相,喜滋滋地道:“考虑……那我就当你答应了!”
张潮点点头,确认道:“《花城》只要我的第五篇小说是吧?好,那我答……”
朱妍玲耳朵尖的很,立刻打断道:“等等,等等等等……”连着说了一串才好险堵住张潮后面的话。
她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地道:“什么意思,只要?你还有其他计划?”
张潮一脸无辜地道:“我说了‘只要’了吗?”
朱妍玲一脸严肃地道:“你说了!我肯定你说了!”
张潮道:“哦……那说就说了吧……”
朱妍玲着急了,连声道:“别卖关子了!你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真要把我急死了!”
张潮这才不再继续和朱妍玲开玩笑,道:“我这不想着到年底或者明年,这短篇就发了五六篇嘛,加起来也有十万字出头了,刚好可以弄本集子……”
朱妍玲霍然起身,差点把茶台给撞倒她焦急地道:“集子?你现在准备把这些短篇结集了?”
张潮两手一摊道:“这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吗……”
朱妍玲盯着张潮的眼睛,认真地道:“我希望这本集子,由我们花城社来出版。”
张潮似笑非笑地道:“哦?那第五篇《花城》就不要了?”
朱妍玲错愕道:“这……只能二选一吗?”
张潮点点头道:“当然。不能厚此薄彼嘛!集子我刚刚都想好了,听说中信社这几年比较重视文学类图书……”
朱妍玲立刻道:“我们要书,第五篇……唉,你就留给《青春派》吧。”
朱妍玲做出这个决定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一本杂志多少钱,一本书多少钱?就算刊载了张潮新作的《花城》再卖100万份,对杂志社来说利润也没有卖30万册图书来得高。
何况张潮的小说哪本会只卖30万册?
某一期杂志畅销只是那一期的事,但是张潮的书基本都是“常销书”常年畅销的书。
一顿饱还是顿顿饱,这账她还是算得清的。
朱妍玲相信这个决定虽然是自己临时决定的,没有请示领导,但萧建国一定会喜出望外!
张潮没有再多说什么,微笑着向朱妍玲伸出手,两人握了一下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离开茶室以后,朱妍玲看着张潮远去的背影,马上掏出手机拨通了萧建国的电话,压着自己的雀跃道:“主编,告诉你个好消息,张潮没有答应把新小说给我们《花城》……”
电话那头的萧建国以为自己耳朵出问题了,问道:“什么?你再说一遍?好消息是什么?”
……
此刻张潮已经回到家里,打开电脑,开始根据《青春派》编辑们的选择,开始《装在套子里的人》最新一部分的写作。
对于现在的他来说,书交给哪个出版社并没有多大区别,各家给自己开的条件基本也是行业内的天花板。
像《原乡》这样的“纯新作”,版税基本就是25%,首印不少于100万册;
这一次的短篇小说集,因为已经在杂志上发表过,所以版税差不多在20%上下,首印应该也不少于50万册。
这放在全世界的作家里,都是非常炸裂的数据,只有寥寥几人可以与他媲美。
既然如此,张潮也没有以往那样的兴致,搞什么对赌、拍卖之类,既然朱妍玲都从广州找到BJ了,那他把这本集子给人家也没什么。
反正给谁都会在充分尊重他的意见基础上,组织最优秀的编辑、美术、装帧设计、印刷和营销一整个团队运作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