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289节

  不过李万东看到张潮以后就抱怨道:“这个什么Andrid系统和苹果没得比啊,一团糟,还特别不稳定。

  另外这个全键盘也不伦不类,给它设计APP还得考虑适配这个破键盘……”

  张潮连忙安慰道:“都是新生事物嘛,多磨合就好了……不过这个系统的潜力很大。”

  李万东还是有点不乐意,道:“其实诺基亚改版后的塞班也挺好的……”

  张潮:“……”你不要给我作死!

  于是又是一番苦口婆心地说服,才让李万东把心放回了肚子。

  这也不能怪他,谁也想不到安卓崛起以后,诺基亚后来会死得那么快、那么透……

  如果说苹果只是给诺基亚挖了坟坑,那安卓就是一铁锹把诺基亚拍进坑里,然后哐哐往上填土,最后还使劲拍实了。

  除了「微信」以外,张潮只让李万东开了几个消磨时间的小游戏,像跳格子什么的。

  毕竟早期安卓那机制,靠官方市场根本收不上来钱……

  接着张潮又去动漫部门晃了下,现在夏答正领着人画《放逐流星的孩子》的原稿,忙得昏天黑地,毕竟这是完全由「潮汐文化」自己制作的第一部动画,难度远超过了他们之前的想象。

  以至于张潮进来了都没有发觉。

  张潮并没有觉得尴尬,反而觉得这样挺好的,于是又悄悄退了出去。

  站在四合院的院子里,看着每个都塞得满满当当的房间,听着从里面传出来的忙碌声响,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好像又要买房子了?最近四合院有点贵啊……”

  张潮没有惊动任何人,自己悄悄就离开了这里。对于现在的「潮汐文化」来说,他最重要的意义可能就是不断写出有影响力的作品。

  无论张潮是「潮汐文化」的注脚,还是「潮汐文化」是张潮的徽章,这都是维持二者平衡的最好方式。

  回到家里,张潮默默打开了电脑,新建文档,然后对着空白的文件发呆。

  之前的三篇小说,他已经通过不同的方法引发了不同层面的社会震动,但其中滋味只有他自己晓得。

  这一次写新小说,他准备把更多人卷进来,让所有参与者都体验一把“未来世界”的狂野。

  而写作的内容与主题,在此刻也清晰地浮现在心里。

  张潮抬起手搭在键盘上,上下翻动手指,不一会儿小说的标题就以四号字宋体加粗的形式居中呈现在文档最上方:

  「装在套子里的人」

  他要用这篇小说,把整个《青春派》的编辑部都装进自己的套子里。

第415章 这样的未来,恐怖又甜蜜!

  “还没有收到他的新小说吗?”

  “……刚刚看过邮箱,确实没有。”

  “那,门卫室有没有收到什么‘可疑’的信?。”

  “早上刚问过老刘,也没有,都是一些普通的信件。”

  “那传真呢?”

  “更没有了。咱们社传真机那动静,有文件传过来半栋楼都听见了。”

  “不应该啊……不应该啊……”

  萧建国颓丧地坐回椅子里,嘴里念念有词。

  在他面前的是已经升任花城社副主编的朱妍玲,她安慰道:“社长,您也别太着急。张潮连续写了三个短篇,每篇的题材还都不一样,恐怕以他的创作精力,也要好好休息一阵。”

  萧建国摇摇头道:“别看《画皮》登在《十月》的9月号上,但是8月初就传出张潮去他们那儿座谈了。也就是说最晚7月底《十月》就收到《画皮》了。

  你没有看出来吗,张潮这一次投稿间隔基本就是2个月左右。现在距离他投稿给《十月》已经2个月过去了,他难道一个短篇都没有写出来?

  这可不像他的风格。他一向是个快枪手!当初《少年如你》可是长篇,才多久就交稿了?”

  朱妍玲闻言也不知道该说啥了。张潮这一轮投稿,把“纯文学四大花旦”里的《收获》《当代》《十月》都一一“临幸”过了,唯独和他关系最密切的《花城》始终没有收到张潮的稿件。

  第一次可以说张潮是图个新鲜。

  第二次可以说张潮是制造影响。

  第三次……

  萧建国终于有点急了,再也找不到理由说服自己。

  张潮你这什么意思?《花城》在你眼里已经不算是国内顶尖的纯文学期刊是吗?

  尤其是想到张潮刚成名那会儿他与花城社之间的“蜜月期”,萧建国内心更是止不住有种酸溜溜的滋味不断翻涌。

  想当初签对赌、搞签售、游东莞……最后这条划掉花城社哪点对不住你了?

  朱妍玲迟疑了一下道:“他……会不会投给《人民文学》了……”

  萧建国大手一挥道:“不可能,他和《人民文学》八字不合!”

  朱妍玲不敢问萧建国说这话的原因,不过依然主动请缨道:“不然我再和张潮联系联系?”

  萧建国想了想,终于下了决心道:“别打电话了。现在张潮的电话比日本鬼子还难打!这样,你出个差,直接去一趟燕京,到了再约他。

  我不相信他一点不念旧情,你到门口了还能躲着不见面。”

  朱妍玲道:“好,我把工作交代一下,明天就出发!”

  萧建国疲惫地点点头,往椅背上一靠,眼睛一闭,似乎想要把这件烦心事给暂时抛到脑后。

  朱妍玲看着马上就要退休的萧建国,既有理解,也有同情,悄悄地退出了主编办公室,轻轻地带上了门。

  萧建国急着要张潮的新小说,不是眼红《收获》他们那几十万份的销量,而是今天张潮的新作品投到哪一家,意味着对这家期刊的肯定。

  他代表的不仅是销量,还有数以百万计对他抱以极大信任的年轻读者群体。

  尤其是最近三篇小说发表以及南京互联网大会发言以后,本来就已经炙手可热的张潮更上层楼,竟然让许多原本丝毫不关注文学、处于社会底层的年轻人也开始关注他了。

  加上业内一直在传张潮第四篇小说会发在《花城》上,甚至有同行提前开始打听消息,更让萧建国如坐针毡。

  他都不敢想象如果拿不下张潮的第四个短篇,《花城》会被人笑成什么样。

  ……

  就在朱妍玲、萧建国焦急万分的时候,《青春派》杂志的编辑室里,一屋子其乐融融,一人手里捧着一叠稿纸看得津津有味。

  这次,张潮并没有让《青春派》的编辑们等得太久。

  来过四合院以后不过三四天功夫,马伯慵就收到了一封邮件,标题是《装在套子里的人》。

  不用看发件人,马伯慵就知道这肯定是张潮的投稿借用世界短篇名作的标题是张潮这次创作的主要特征之一。

  《装在套子里的人》,又名《套中人》,是世界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名作,也曾入选过中国的高中语文课本。

  在这篇小说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但更是受害者。

  “别里科夫”一度是那种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张潮准备写个老古董?”马伯慵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

  过了好一会儿,马伯慵才把目光从电脑屏幕上移开,眼神有一丝迷茫,也有几份惊讶。

  他按照编辑的人数把文稿打印了出来,亲手一份份发了所有人。

  大家翻开稿子,马上就被小说里全新的“未来生活”给吸引了

  【罗智坐在自己早已踩点确认过的餐厅角落里,手指轻敲桌面,眼睛不时飘向入口处。指针已经过了约定时间五分钟,但他告诉自己这很正常,情感UP主“糖果少女”说过女生总是会迟到一点,这是约会礼仪的一部分。他特意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光线温柔地洒在白色桌布上,映衬着简洁的银色餐具和小巧的百合花瓶。

  这家餐厅叫做“轻语”,在「小众点评」上搜索“约会/高级/安静/有格调”后系统推荐的第一家。评分4.8,人均298元,环境图片里的灯光朦胧典雅,食物摆盘精致考究。他点开详情页,看到“最适合告白”“第一次约会必选”等标签,心里有了底。

  等待中的罗智解锁手机,滑动着「微博网」,刷新了一下页面,一条「为什么说淑女才是高知男性最好的伴侣」的跳了出来,配图是一位长发飘飘、穿着白色百褶裙的女生手捧书籍的侧颜照。点赞超过了六千,评论区清一色的“说得太对了”“我就喜欢这样安静的女孩”。他点开全文,迅速略读。

  “……高知男性普遍理性、内敛,需要一个能够安静聆听、体贴入微的伴侣……”

  “……淑女的温柔能够平衡职场的紧张与压力……”

  “……知性的女生能够理解你的工作,又不会过分干涉……”

  罗智不自觉地点了个赞。这样的内容,能让他获得一种莫名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给了他确定感,让他相信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手机震动了一下,「微视频」推送了一条新消息:程序员必看!第一次约会必备指南。

  他点进去,一位男士正对着镜头侃侃而谈:“……记住,第一次约会不要太过廉价,也不要太过昂贵,要显示你的品味却不炫耀你的财力。288到500元之间的餐厅最为合适……”

  罗智看了看桌上的预点餐单,心里暗自满意。

  “……在谈话中要保持60%的倾听,30%的回应,10%的引导,这样才能让对方感觉被重视同时又不显得你乏味……”

  类似的视频他已经刷到无数次,所以他很确认,这个时间、这家餐厅、这个位置,就是这次相亲约会的最优选。罗智在脑海中反复演练着视频里的话,甚至无意识地掏出口袋里的纸巾,按照视频里的指导把它折成一个小小的三角形,再放回去。

  “细节决定成败”,他在心里默念。】

  读到这里,大家都有些讶异,张潮笔下的“罗智”显然是个知识精英,从小说的描述看,收入恐怕也不会低。

  但是他的生活方式,为什么……有点怪?

  他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念头,仿佛都是在手机软件推荐内容的引导下完成的。

  “他就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吗?”

  这是所有人的疑惑。大家都读过《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是在沙皇体制中成长并且接受教育的,又因为个性缘故,信息来源极其单一,所以被装进“套子”并不奇怪。

  但“罗智”不同。他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到各种信息,怎么围绕着他的信息同样这么单一?

  “是不是‘推荐’的原因?”有人迟疑了一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推荐?”

  “我在IT部门那边闲聊的时候,他们说现在搜索引擎、购物平台都在搞这个。比如你这次搜了‘怎么才能不失眠’,下一次再打开浏览器,给你推荐的就是各种助眠的东西,安眠药啊、枕头啊、脑白金啊……”

  “不对……感觉‘罗智’面临的又不像是搜索推荐。”

  “别聊了,继续看”

  【忽然,手机屏幕上跳出一条微信消息:“我马上到了,抱歉让你久等。”

  信息来自刘颖。她的头像就是本人的照片,精致、淡雅的眉眼与乌黑笔直的长发,即使在屏幕上只有指头大,也足以让罗智心跳加速。

  刘颖是一名公司白领,喜欢读书,说话轻声细语。「微友圈」在推荐里说她是“淑女典范”。连她的朋友圈都透着一股文艺气息日落、咖啡、书籍的特写,偶尔配上一句简短的感悟。

  罗智回了一条:“没关系,慢慢来。”然后又忍不住点开了刘颖的朋友圈。最新的一条是昨天发的,一张咖啡杯配上一本村上春树的新书,文字是:“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他在心里反复咀嚼着这句话,觉得既有深意又不失优雅。

  罗智放下手机,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深蓝色衬衫领口,这是他在「衣品」上花了一周挑选的,标签是“精英约会必备”。他回想起昨晚看「第一次约会如何给女生留下好印象」时记下的建议:“自信但不自负,绅士但不油腻,有话题但不喋喋不休。”

  他抬头向四周环顾了一圈。餐厅中央有一根方形的柱子,四面都高挂着屏幕,正在播放餐厅的菜品介绍。

  罗智的目光只在屏幕上多停留了不到一秒钟,视频里介绍菜品的人就从元气满满的少女,无缝衔接切换成一个知性、优雅、留着黑色长发的年轻女子。

  即便罗智知道这是自己屏幕扫描了自己瞳孔、知道了自己偏好的缘故,但他还是忍不住看了下去……】

  看到这里,兰婷把稿子往桌上一放,心有余悸地道:“我有点怕了……”

  旁边的女编辑把头伸过来,看了下兰婷,又看了下稿子,疑惑道:“怕什么?”

  兰婷指了指“屏幕扫描瞳孔”的情节道:“这里太可怕了。你想想,如果在未来,你的审美偏好这么私密的事情都能在互联网上被商家获取,然后不断‘投你所好’,你看到都是你喜欢看到、想看到的……”

首节上一节289/31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