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100节

  他们连管住这帮人都很吃力,更不要说其他的了。直接用秦法,对他们这些管理者来说是最简单、最轻松、最省事的。

  再说了,太子的主张明显是和大王的想法相悖的。

  内史腾是了解朝中大臣的,就算扶苏说的对,也不会有人支持他。

  除非……

  见到这些人听自己的看法,一个个在相貌上佯装恭敬、似乎都在诚恳地听著,可是没有一个人出声附和。

  扶苏知道,他们是不赞同自己想法的。

  粱捕捉到了这刹那间堂内的气氛变化,他不由得惧怕。

  只是扶苏仍旧很平静,仿佛刚才的肺腑之言不是他说的一样。

  扶苏很快温温笑著,“我倒也没有想要大肆的修改秦律,只是对于刚刚才被我秦国占领的地区,是否需要调试秦律,又或者制订出一些备用的法律,让刚刚被攻占的城池里异国百姓作为过渡慢慢接受,这应该不失为良计吧。”

  扶苏看向郑国,郑国作揖,“太子,此事确实可以提议。”

  “天色晚了,今日诸位也都倦了,都回去歇息吧。”

  众臣走后。

  扶苏走回内室,让侍女宦侍退下,他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了。

  扶苏一脚踹飞塌上的枕头。

  “可恶!”

  “都是老油条。我说了一堆话,在他们耳朵里就只有一堆话。”

  “这些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真要让这些人继续这么无动于衷下去,到时候秦朝不还是得亡。”

  “不行,我得找些志同道合,真正愿意为民众利益开口说话的人。这些人虽然才干非凡、地位卓越、出身不凡,可到底是贵族,屁股决定脑袋。”

  “我竟然见他们对我一路上恭恭敬敬的,就误以为他们和自己一条心,都和自己一样,一心一意为帝国的未来著想。”

  “结果他们这么多人,都是因为吃君父的饭,所以听君父的话。并不是因为理解君父,所以才尽心尽力的为臣。”

  这么想著,扶苏忽地感觉,其实嬴政这么多年一直都很孤独对吧。

  他也知道他的臣子根本就不理解他,但是他还是要这么做,要结束天下的战争。

第139章 上下都难(求打赏月票!)

  扶苏还是头一次觉得,自己处在一种巨大的困境之中。

  这就让他迫切地想要提拔一些新人在自己身边,那得是一些真的会为庶众著想的人。

  扶苏相信,即便是两千年前,但是这个世界上一定有这样的人。

  如果他遇不到,那他就去按照历史上的挖,一个一个地挖。

  

  接下来的几日里,扶苏又召见了一些不同身份的人,不管是徒隶、工匠、庶民、商户。

  扶苏一一都召见了一遍。

  这些成年人、青年人,都是当地的长官给扶苏找来的。

  他们对秦律的看法、对秦人的态度,完全和之前的小孩子是大庭相径。

  他们并不是直接说秦国人很好,秦法也一点都不苛刻。

  他们是这样告诉扶苏的。

  “大贵人,这《秦法》比起我们先前韩国旧有的法律来说,实在是繁杂细密、而且惩罚力度很重。我们一开始都受不了,只是那是一开始,等到过了两三年后,我们这才知道秦法之善啊。”

  “过去我们城中就曾因为有人乱倒垃圾,污染水源,导致下游一个村子的人都感染了瘟疫。”

  “唉,自从《秦律》颁布,就再也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情发生。而且新郑城中的环境也比过往好了太多,道路上干干净净的,一点粪便没有。”

  “过去看家的妇人根本不管孩子在哪里拉屎撒尿,自从《秦律》颁布,整个城中过去骚味最重的墙角,如今都散发著一股子清香。”

  

  “现如今呢,整个新郑城里的人,手脚都比过去老实多了。以往我在城中酒肆喝个酒,一年能被人摸走五次钱。现如今倒好,我三年了,都没有被人偷过一次钱。”

  “去年还把一头驴子拴在一棵树下,没想到三天过去了,那驴子还在树下吃吃喝喝,没有人敢牵走。”

  

  扶苏又坐回了他的小船,灌夫回来了,屁股还在疼。见到太子闷闷不乐好几天,他想问缘故却又不敢。

  这还是太子第一次惩罚他,没想到惩罚的这么严重。

  “你知道错了?”

  灌夫低著头,“臣下下次再也不敢这么做了。”

  “那就是还有下次?”

  “太子,冤枉。灌夫一开始不知道您是为了问那些孩子对秦国的看法。”

  可是在当时那种情形下,他真的忍不住愤怒。

  因为他们过去生活的世界非常狭小,一个贵族无缘无故捉拿几个小孩,更多人会联想到想要把他们强行掳走作为自己的奴隶,可是谁也没想到,太子却是为了问这些小不点对秦国的看法。

  谁能想的到啊。

  “就是过去,也从来没有人这么做过。”

  灌夫说著,声音十分委屈。

  太子就像是个异类一样,用超出所有人理解的方式,就是为了去了解这个世界最底层的百姓到底对秦国是一个怎样的态度。

  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太子是真的仁心。

  这些高官们也因此越发敬重佩服太子。

  但是他们并不认可扶苏,因为扶苏总是显得非常理想化,比大王还要理想化。

  那些被官吏召来的韩人,说话都是一个调子。

  言外之意就是劝太子不要再多生事端,旧韩庶众适应秦法适应得很好。

  这也是秦国官吏们的态度,他们用旧法管理这些嚣张、顽抗的异国庶众已经够累了,而太子居然还想著要用新的方法给这些人施加恩惠。

  他们觉得太子只顾著给韩人施加恩惠,完全不知道作为秦国的士兵,驻扎在别人的家门前,每天日复一日巡逻、年复一年值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

  上下,都难。韩人难,驻扎外敌戍守的将士也很难。

  这一回,大家都看得出来,太子陷入了一个僵局。大家都不愿意给韩国的庶众说话,《秦律》修改与否的问题,大家也都不参与。

  原本大家都觉得,这件事情只要他们都不参与,不理会,只剩下扶苏一个人,让他自己放弃,到时候就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也不会伤及扶苏的威名和颜面。

  可是他还是执著。

  没有放弃。

  眼看著,他扶苏到了新郑已经十几天了,加上出发到达此地路程的日子,已经四十天过去了,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他得尽快想办法,给新郑的百姓留下一点实际的好处。

  

  八日后。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晌午,扶苏在重兵保护下驱车来到了一处矿场。

  这里只有一小部分人是专门的小工,剩下的大多数都是犯了错的徒隶。

  这些徒隶的数量之大,让扶苏感到惊骇。

  偌大一个矿场,居然有几千人的徒隶。

  他们都是因为犯了错所以才来到这里。扶苏现在想著当初那些小孩子们的话,这种态势若是发展下去,一个被打败的国家,将有一半的人最终因为《秦律》而成为徒隶,给官府做事。

  这里面牵扯掺和的利益问题实在是复杂。

  除了徒隶,就是那些因为犯了过错,但是只能用做徭役来偿还的人。

  《秦律*司空》规定:有罪被判处罚款的人,或欠官府债务无力偿还的,以徭役抵债的,每劳动一天,折抵八钱。

  需要由官府提供食物的,每劳动一天折抵六钱。

  在官府服徭役依律由官府提供食物。

  男子每天三分之一斗,女子每天四分之一斗。

  徭役的工钱也可以折合成粮食。

  男人和女人为官府服徭役,男人每月发粮食二石,女人每月发粮食一石半。

  如果从事劳动终止则停发。身高不足六尺五的男人,每月发粮食一石半;因伤病等原因暂时不能劳动,粮食减至一石。

  这就意味著,徭役是有工资拿的,而且不要工钱还可以换成粮食比较方便,这是属于有社会权力的,并不是人们刻板印象中的毫无生存权的奴隶。

  扶苏在矿场巡视,这里死气沉沉的,因为矿下都是庶众,官吏害怕扶苏出意外,只让他走到矿坑边上,遥遥地看向下方巡视一圈,这就让他回来了。

  回来的路上,扶苏心中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

  一个旧国都城,居然在短短四五年之内,有一半人服过徭役,做过徒隶。

  这样的数字实在是太可怕了。

  本来秦国人的数量加起来就没六国人多,只是全民皆兵而已;如今秦国却非要用自己更寡少的人数,去压制人数原本就比秦国众的庶众。

  而让人感到细思极恐的是,这只是一个新郑所见到的地方,那么天底下其他地方又得是什么情况。

  如果遇到良吏,一切倒还好说;可如果是遇到一己私欲高于众人利益的恶吏,要借助秦律做文章给自己谋取利益,完全有可能。

第140章 宽刑(求打赏月票!)

  “我想要宽刑。”

  驿馆里,扶苏对蒙恬再次提出此事。

  蒙恬心头一跳。

  太子和大王实在是太像了。

  决定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而且一定要做成。

  可是以他对秦国国内情况的了解,太子的想法,估计没有人多少人支持吧。

  尤其是大王不会应允。大王一向对伤风败俗的事情深恶痛绝,对天下道德式微的状况非常不满,就是想要用秦法来解决天下风气败坏的状况。

  所以大王才一向主张严刑峻法。

  “太子,大王经常说,乱世当用重典。这所谓的重典自然就是指严刑峻法。太子您性格温和宽厚,见到颍川郡庶众上下都在短期内半个城的人都曾遭受刑法,所以心生不忍,想要宽宥刑法。”

  蒙恬说著,信在一旁飞快地记录此事。只是听到温和宽厚几个字时,信的眉头微微挑起。

  蒙恬继续道,“臣以为,太子有这样的仁义心肠,实在是我秦国之福。可是太子,恕臣直言,这些庶民正是因为人心涣散,没有律法严加约束,所以才经常做出有悖伦常、臣弑君、兄盗嫂这样的事情。”

  “这些徒隶和服徭役者不是因为《秦律》的推行所以才遭受这样的重创和打击,事实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过去一直行事无拘无束,屡次作恶而得不到惩治,以至于民间风气败坏,作恶这人越来越多。”

  “臣在学室习三年秦律,最清楚法的本意是为了惩恶扬善。太子如果在这个时候宽宥刑法,就意味著……放纵。”

首节上一节100/3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