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101节

  蒙恬迎著扶苏的目光,眼神清澈地像是河水一样,一眼就望到底。

  蒙恬是真心实意劝扶苏最好不要这么做,触怒大王、引起朝臣的反对,对扶苏来说有害无益。

  “城中那些庶民,并不是太子所看到的那么单纯,有许多人在底层混迹多年,受尽压榨,早就渐渐地泯灭了为人的本性,为了生存、为了名利,他们早就变成了无所不为、没有下限的人。”

  “在太子面前,他们只是佯装恭敬罢了。实际上他们中大多数人,都犯下这样那样的罪行,不孝、不恭、偷窃、抢劫、强奸,这些在我们秦国人看来是必须要严加惩治的罪行,但是在异国却都是轻微的惩罚,有些国家甚至于不设立相应的刑法来制止这样的恶行。”

  “太子可知道,整天在痛斥《秦法》严苛的都是那些人,正是那些因为犯下过错被惩处,又或者是担心《秦法》将他们绳之以法的人。这样的人,十个里面有九个。”

  “太子,很多时候,宽容反而是纵恶。”

  扶苏却不这么认为,“用法律来治理国家,本义是为了惩恶扬善。作为秦国的太子,我也学习过《秦律》,知道诸多律法,也了解为吏之道。”

  所谓为吏之道,就是对秦国所有行政官员的要求。

  里面包括的内容非常的多,其中就有要求秦吏一定要做到爱下,更要求秦吏尽量做到清廉。

  “既然法的本意是为了惩恶扬善。可是如果这么做并不能起到效果,反而让民众对国家都心怀仇恨,那法不就起到相反的作用了?”

  “仅仅是因为犯下微小的过错,就让他们付出远远超过过错本身的代价,这是否太过了呢。我曾经常常听母君说,这天下万事,一阴一阳为之道。”

  “凡事最怕的就是过犹不及。我所担心的是,对于这些本就饱受韩国旧贵族压迫的百姓来说,才刚刚结束贵族的剥削,紧接著就要应付严密的《秦法》。”

  “这样会招致这些庶民对我秦国的怨恨。我想刚刚取下韩赵之地,反而应该做的是对这些韩赵百姓用轻徭薄赋加以抚恤。可是他们一面要面临缴纳赋税,一面还要应付《秦法》。”

  蒙恬听了,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太子。

  太子能从庶众的角度考虑这些问题,这就是未来天下人的福音吧。

  蒙恬对此直言,“太子,家父曾经教导我说,上位者有上位者要做的事情,下位者有下位者要做的事情。人生在天地间,本来就是要效法天地,以养育群生。所以说天地人三才,人本就是效法天地为事,活在世上,就是要为世人做事,能多做一点是一点。”

  “所以自古以来,好逸恶劳都是可耻的。哪有不劳动,就等著坐吃山空的人。太子,庶众生来就是做些劳苦之事,可是这些劳苦之事关乎整个国家。”

  “《德道经》中也说,要以下为本。我们用《秦律》惩治恶行,本来就为的是这些庶众。太子难道忘记了,日前太子召见的那些庶人都是怎么说的,一开始确实是感到疲于应对,但是时间一久,大家都明白了严刑峻法带来的好处。”

  扶苏听了,但是没有全相信。

  因为他记得史书上那句话。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哪有人天天乐意被镇压在社会底层,给人家当牛做马的。

  扶苏没有反驳,可也没有认同蒙恬那番气势雄辩,堂内气氛凝滞下来。

  说实话,现在的蒙恬不知道太子在想什么了。

  他一直以为太子因为长在深宫里,没有见到过人心阴暗险恶之处,现在他把事情挑明了说,但是看太子似乎仍然坚持他之前的想法。

  蒙恬只好又道,“太子,现在国中上下都在忙著筹备战事。太子应该知道,如今上将军王翦、李都尉等人,正在参与攻打燕国的战事。那太子以为,接下来大王要做什么呢?”

  “无非是攻打魏国、随后取楚国。”

  “太子既然知道,那也应该想得到,未来国中上下仍旧是以战事为主。所以徭役不能减轻,赋税也不能减免。眼下的困难和艰苦是必要的,等到天下一统,到时候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扶苏眼底一片灰暗,他仿佛已经见到了历史的那一幕。

  天下人都怨恨秦国,等到被压迫到了最后那一刻,纷纷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

  太子脸色泛著冷意,蒙恬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说错了什么。

  只见扶苏先是望了望脚下,随后慢悠悠地说道,“要是真的有这么简单就好了。”

  蒙恬听了,只觉得太子有些杞人忧天了。

  “太子,我们秦国是顺承天命为事。如今我们秦国已经先后灭掉了韩国、赵国、接下来就是魏国楚国。魏国不济事,尽在囊中。”

  “虽然我过去也不相信那些巫卜之术,但是臣眼见如今的天下之土,大半已经为我秦国所有,统一之势就在眼下。臣愚见。臣窃以为,太子应该将精力主要放在一统天下的战事上。”

第141章 矛盾(求打赏月票!)

  “这次大王让太子前来安抚新郑百姓,也是为了让前方作战的将士能够心无旁骛。”

  “希望太子能够不辜负大王的心意。”

  蒙恬说著。

  扶苏身边的近臣也都是看著扶苏的神色。

  他们都希望扶苏能够听取蒙恬的建议。

  因为太子要做的事情,明显吃力不讨好,和大王对著干,甚至会引起朝中权贵们的不满。

  只是扶苏的做法却让众人琢磨不透。

  扶苏忽地脸上没有了表情,像木头一样,非常呆板地道。

  “蒙都尉言之有理。今日就先退下吧。”

  扶苏十六岁了,早就能做到将自己的情绪掩藏起来,收放自如。

  在面对这样心思深的太子时,蒙恬忽地觉得自己对面坐著的少年是一个深渊。

  他不知道太子在想什么。

  “唯。”

  蒙恬退出去后,信又上前。

  “太子,下臣私以为,蒙都尉说的切合当下我秦国的实际需要。”

  “嗯。”

  扶苏淡淡应了一声。

  众人听了,反而都一脸担心地看著太子。

  他是敢杀燕太子的太子,谁还敢对他放心。

  扶苏见到这些人紧张兮兮的,仿佛自己要去做什么大事一样。

  “你们的话,吾都听进去了。放心。”

  众人听了,这才安下心来。

  夜色降临,扶苏不要其他人跟著,只自己一个人坐在船上静一静。

  灌夫只好在案上守著,准备等太子不小心掉水里后他去救太子。

  夏日里的月下池塘,水天月色相连。湖面上落下洁白的月光,打在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月光、水色浑然一体,交相辉映。

  岸边,粱望著黑衣少年坐在船上跟著水流随意漂泊,无奈地叹了口气。

  “唉!”

  信也从室内走了出来。

  “给太子些时间。有些事,早晚要面对的,你我年轻时不也如此吗?”信对太子一直都很有信心。

  粱却忧心忡忡地道,“如果太子是能够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就好了。一个执著的人,也许将会取得非凡的功绩,但是执著对个人本身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折磨。”

  “在这一点上,太子还真是随了大王。”

  月光照应在水面上,水光又折射在灌夫、粱、信三人的面庞上。

  灌夫身上的甲胄反著光亮。

  灌夫突然看向信和粱,他瞪大眼睛,“你们说的话我虽然听不明白,不过我也听得出来,们觉得太子这么做不好。”

  “可是我却觉得太子是最特别的。我们秦国几百年来,虽然经常出明主,立下了不朽的功业,可是发自肺腑地想要为庶众做事的,只有太子一个人。”

  “我就是庶众之一,所以我支持太子。太子是为庶众做事,不是为天下人做事,我觉得太子要比为天下人做事的人更强。”

  灌夫说著,眼里满是光。

  粱和信听了先是一怔,随后对视良久,信突然大笑起来,他拍著灌夫的肩膀,“怎么,你的臀好了,这就又想著顶撞我们。”

  “你小子,仗著有太子的宠信,受完罚之后,我怎么看比以前还嚣张。”粱双手放在袖中,见灌夫将怀中剑抱的更紧,脸上还是写著我最牛三个字。

  “看著吧,未来有一天,如果太子有难,你们这些人还在讨论如何去救太子,而我已经用身体为太子挡住了利箭。”

  信不由得大笑,“你不要拖累太子,我们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走廊下忽地传来朗笑声,扶苏忍不住看过来。

  这帮人一天天又背著自己说什么呢。

  坐在船上的扶苏,回过头再看三人时,忽地发觉自己已经一个将船划到了尽头。

  这一天晚上,扶苏没睡著。

  因为现实把他推到了一个人的对立面。

  那个人就是嬴政。

  嬴政这个人,他完成了统一华夏的使命,开创了皇帝制度,为中国两千年的文明奠定了基础。

  西方虽然总是抹黑皇帝制度,可是他们始终崇拜秦始皇。

  他们一面抹黑中国的古代政治智慧、文化、中医;一面却又从中学习吸收中国的政治智慧、文化、中医,恨不得直接抢过来冠上他们自己国家的名字。

  言归正传,皇帝制度本身也是非常先进的制度,它的实质是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最大程度地集中人力物力做大事,而中央集权才使得中国的文化、政治得以长久地延续下来。

  整个中国两千年的文明史,桩桩件件,是是非非,哪一件又是能够离开皇帝制度来说的。

  扶苏敬重秦始皇。

  甚至有时候面对嬴政,扶苏自己也会想,也许他真的是天神祖龙下凡,否则以凡人之力,就算有著六世打下来的基业;

  可是凡人到底是怎么做到在经历童年时期颠沛流离、人人喊打喊杀的经历之后,还能保持如此卓越的追求、如此顽强的意志,把收复天下为大业。

  而在一统天下这个过程中,多少艰难险阻,嬴政也从来没有放弃过。

  别人都是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而嬴政却做到了面对困难时超越困难。

  但是现在,作为穿越者,扶苏认为自己的使命就应该是延续秦朝的统治,打造一个盛世大秦。

  但是他却看到嬴政的思维观念只适合打天下,对于未来如何对待天下的庶众,嬴政似乎从来都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想到未来自己要面临的诸多状况,扶苏不由得捏了一把冷汗。

  过去自己还没有想那么远,但是眼下一统天下的大业就要完成。

  时间过得这么快,眼看著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情就要一幕接著一幕发生了。如果自己不去强行改变某些事,终结某些人,那么秦朝的灭亡还是注定的。

  哪有人非要用胳膊拧大腿的。

  接下来的几天,扶苏都在酝酿这件事。

  属于嬴政的光辉时代,也就一统天下这二十年的时间了。

  秦国的未来只能他来掌舵。未来的天下,是他的舞台,是庶人的时代。

  这么想著,扶苏顿时浑身充满了干劲。

  “启程,回秦国。”

  蒙恬在新郑非常高兴,他找到了自己该做的事情,比如调整城防,亲自带队在夜间和士兵们一起巡逻,指挥徒隶加固城墙,完善城防。

  而扶苏却在沉默了好几天,突然说出这样的话。

首节上一节101/3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