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琼这一声问话,将帐内诸将的目光都聚集在田重进身上。
面对着众人的目光凝视,田重进故作愤怒道:
“吾是陛下亲命大军副将,怎会拿这事开玩笑?”
接着田重进就将日前他上书赵匡胤一事说了出来。
众将皆知,田重进是赵匡胤一手提拔的心腹。
这一次田重进从征淮南,亦有着几分监军的意味,故对田重进上书淮南军情一事并不意外。
众人更知,赵匡胤会派赵德秀来淮南的用意临阵换将。
临阵换将,不一定都会引发军心的动荡。
区别就在于,被换上去的那个人,是否比原来的主将更有威望。
想起赵光义近来的骚操作,再想想赵德秀在潞州一战中打出的好名声。
两相对比下,李汉琼由衷赞道:
“换的好呀!”
见众将的情绪有所平复,田重进连忙说道:
“太原王将至,还望诸位在接下来的时日中,能够帮太原王看顾好数万禁军。”
田重进这话一出,立刻引起了帐内多位将领的支持。
他们脸上露出笑意道:
“这是自然!”
潞州一战,赵德秀以少胜多都能赢,更何况淮南一战,本就应该是宋军的优势局。
只要能赢,一切不是问题。
得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后,诸将渐渐离开帐中,前往各军安抚军心去了。
有着诸将的安抚,至少在短时间不用担心军心一事。
诸将离去前,也不再囔着要去营救赵光义了。
待田重进身心疲惫的从帐中出来后,潘美从身后追了上来:
“田将军,太原王真近日就会来至淮南吗?”
潘美心细如尘,方才在帐内他察觉到了田重进脸色的犹疑。
见旁下无人,又见潘美同是赵匡胤信得过的心腹,田重进将实情告知给了潘美
田重进之前是有上书给赵匡胤,而以他对赵匡胤的了解,赵匡胤是很有可能下决断派赵德秀来淮南的。
只是再有可能,终究不是事实。
赵匡胤并未明确回书,告知田重进他对这一事的决断。
毕竟赵匡胤再如何善军略,也不会想到淮南的战局短时间会发生巨变。
田重进的阐述,让潘美脸色微变。
“田将军,高义!”
身为副将兼监军,在未得到诏书的情况下,就先说出“太原王将至淮南”这一消息。
若日后赵德秀并未至淮南,虽事急从权,但田重进身上的罪责免不了。
田重进这一舍身为国的行为,值得潘美赞上一句“高义。”
潘美不知道的是,田重进能有胆气做出这一举动,除去为国考虑外,心中还有着一层保障。
那层保障,正是出征前赵德秀所给他的。
在一军有主将的情况下,赵德秀还特意私下授他机宜,为的不就是大军有危险时,让他相机行事吗?
想起赵德秀在潞州中的担当,田重进心中就安定不少:
有太子保我,不慌不慌!
经过一夜的奔袭,赵光义驾驶着驴车在泗州内的某处停下。
当驴车停下来后,石熙载早已经精神涣散的倒在了车内。
至于那头驴,口中正不断冒出热气,鼻中的喘息声更是如雷声震动。
反观赵光义的目光,却依旧炯炯有神。
赵光义站起身来,遥望着后方的情形。
见后方再难见追兵的身影后,赵光义才重重松了一口气,在他的“车辇”上呆呆的坐了下来。
“听闻李重进善奔袭,不过如此!”
当生命暂时摆脱威胁后,赵光义那自信的语气,又再次出现在他口中。
然自信还未多久,望着前方与他“含情脉脉”对视一眼的神驴,赵光义陡然又悲从心中来。
虽从乱军中将命捡回,可昨夜骑驴车狂奔的身影,已被很多人所注视到。
一世英名,败于此仗,来日回朝,他该如何面对陛下!
心中的屈辱感愈发强烈,赵光义望见车厢中有着一把长刀。
在屈辱感的引动下,赵光义猛地举起那把长刀,并架在了自身的脖颈上。
“悠悠苍天!”
当赵光义望向天空时,空中本无云。
然不久后,就有一大片阴云飘至这面天空中,挡住了赵光义火辣辣的目光。
似乎苍天,都不忍直视于他。
冰冷的刀身,放在脖颈处颇久。
石熙载有心阻止,然浑身无力,眼中满是惊恐。
就在石熙载以为,赵光义要以死挽清白之际,一声叹息从赵光义的口中发出。
“刃身冰冷,阻吾思。”
“吾身为一军主将,今吾下落不明,怎可一死了之?
想来数万禁军,当下皆在等着吾回营主持大局。
死容易,若因此败坏国家,吾心何安!”
说着说着,赵光义就放下了手中的刀刃。
而恰在这时,石熙载终于回过气来,他扑上来劝道:
“郡侯,自古以来英雄者,何人未败过?
昔唐宣宗年轻时多受屈辱,若那时他轻生,又哪来后面的“小太宗”之誉。
还望郡侯莫要再生轻生之念!”
说罢,石熙载放声大哭。
那哭声,似乎要将昨夜所受的屈辱,给一哭而净。
见石熙载提起唐宣宗,赵光义的悲愤情绪好了些。
华夏的历史太过广袤,总能让人产生不必要的遐想。
“莫哭莫哭,吾不会轻言放弃的。”
“且跟我回营,重整兵马,再战淮南。”
第108章 打狗震主 给我起来
在来安县兵败后的数日后,赵光义领着石熙载回到了滁州城外。
若以先前的速度,赵光义不会这么迟回到滁州城外。
主要是在泗州境内,石熙载用贴身财物,买了一辆新的马车人都是要脸的。
当将驴车换回马车后,控御车的人亦变成了石熙载。
石熙载的技术,显然就无赵光义高超。
泗州入滁州,至多不过两百多里的距离,石熙载走了数日。
一路南下时,赵光义时常向路人打听着滁州境内的变化。
由于淮南身为兵家必争之地,当地百姓对战乱一事习以为常。
当地百姓秉承着,“你打你的,我过我的”心态,淮南一地的商旅行为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问过一些从滁州城外经过的行脚商,赵光义知道了宋军并未离去的事实。
这让赵光义内心中,豪气又生。
当马车进入军营数里内的范围后,赵光义的行踪很快被斥候注意到。
而在探查下,得知赵光义竟就是失踪数日的主将后,斥候大惊急忙将赵光义带回大营中。
很快,赵光义回营的消息,就传遍了全军。
初听这一消息时,大部分将领心中并未有庆幸的心情,反而是有些嫌恶。
随着越来越多的败军回营,赵光义骑驴车逃跑一事,在全军中早就不是什么秘密。
唐末以来,道德沦丧,世间奇事层出不穷。
然再多离奇的事,都比不上“东海驾驴,精骑不及”这一件事来得离谱。
只是纵算心中再膈应,当下赵光义依然还是大军的主将。
收到赵光义召集议事的将令后,一应将领不情不愿地朝着帅帐而去。
自回到营中后,赵光义就从崔彦进的口中,得知了“诸将谋立太原王为主”一事。
这一件事,直接犯了赵光义的忌讳。
赵光义根本不信田重进的话。
田重进会向赵匡胤上书这一点并不奇怪,赵匡胤想换将亦不是没可能。
但以赵光义对赵匡胤的了解,赵匡胤不会单独给田重进回令言明这一事。
既认为这事不大可能,赵光义心中自然就浮现一个猜测:
“田重进是想鼓动诸将,让诸将共同上书赵匡胤请求换将。”
在五代中,这类的事并不少见。
崔彦进见赵光义的脸色,正变得越来越阴沉,他又添油加醋说道:
“前几日末将与王将军,数次提议派兵寻找郡侯,却都被田重进、李汉琼等将所阻。”
听到这番禀报后,赵光义怒气难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