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宋军那面,就向大营内射入了大量书信。
两者的距离,虽让箭矢失去了杀伤的作用,但用来传递信件却绰绰有余。
当那些书信被射进营门后,守营的将官便拾起其中一封书信,看了起来。
看完后,他勃然色变。
这封书信是一封家书。
而这封家书是写给营内一位,地位不低的将官的。
意识到情况不对劲后,他又连连拾起好几封书信看了起来。
看完后,他察觉到射入营中的全部书信,很可能都是家书,并都是写给营内将官的。
怎么会有家书存在?
之前据节度使所说,不是说众将的家属都被杀害了吗?
当世将领出征,对家属的安置都有了一套标准流程狡兔三窟。
将器重的儿子带身边,将老弱的家属尽可能分开各县安放。
这样若有异变,不至于全家团灭,香火断绝。
可伏牛山一战后,赵德秀收复的是整个潞州。
收复潞州后,赵德秀借着内部人的举告,很快便将李军将领的家属基本上都一锅端了。
按正常惯例,捕获叛军家属后,那就得一家一家的杀,可赵德秀偏偏没这么做。
这一点,是出乎李筠预料的。
因情报的缺失,导致守营将官不知家书的真假。
为避免营内人心进一步浮动,他只能根据家书封面上的名字,将那些将领给寻来。
而在得到了禀报后,许多将领不久后就来到了营门处。
在接过对应家书,展开看了起来后,所有将领皆面露激动。
家人的笔迹,他们怎么可能会不认得?
接着便有几位将领朝营外看去,看到了营外那些熟悉的身影。
在朝着李军大营射入书信后,营外的宋军就已退去。
见周围并未宋军,营内多位将领难掩心中激动,连纷纷朝着营外奔去。
若是一两位将领,守营将官尚能阻止。
可收到家书的将领太多,那些将领联起手来,连李筠都能被架空,哪是他能阻止的了的。
当许多将领来到营外,与各自的家人团聚后,他们听到了与李筠截然不同的说法。
“太原郡侯在寻到我们后,并没伤害我们,还热心的款待我们。”
“太原郡侯连李守节都没杀,凡是真心投降的,都身处原职。”
“我们的家产,太原郡侯都命人保护,不让任何人侵犯。”
“宋帝说了,只诛首恶,降者免罪。”
听到这一声声事实后,众将的眼神开始发生变化。
投奔契丹,的确是一个去处。
可若是大宋能不降罪他们,又能保护他们的利益,他们为何要背井离乡?
契丹到底是异族,就一定会善待他们吗?
当这两点不确定出现在心中后,众将的心中渐渐有了一个抉择。
与其继续侍奉喜怒无常,嗜杀的李筠,不如顺应大势。
在与家人短暂的团聚后,众将示意他们先回宋营。
接下来的李营,将不再安全。
众将让家属回宋营的事,很快就传到了李筠的耳中。
当听闻这件事后,李筠不由得惨笑了几声。
来不及了。
李筠的心中满是苦涩。
李筠不是李守节,掌兵多年的他,对很多事是有精确判断的。
哀莫大于心死。
意识到兵败身死无法避免后,李筠倒算有几分豪气。
他先是命姬妾取来几坛好酒,待美酒取来后,他便挥剑斩杀了那名姬妾。
接着李筠便坐在尸体旁,打开了酒坛。
饮下第一碗酒时,帅帐外已渐有喊杀声响起。
连喝数碗酒后,随着喊杀声的不断逼近,李筠将一碗酒倒在了地上:
“太祖,臣尽力了!”
随着酒水在地上泛出涟漪,酒香四溢在帐内。
第一碗酒倒完,李筠又往地上倒出了第二碗酒:
“世宗,臣尽力了!”
在连倒完两碗酒后,隐有醉意的李筠捧起酒坛在帐内流转。
“但臣不甘心。
臣非不敌赵匡胤,实子嗣不如也!
天意如此,徒呼奈何?”
李筠越说越悲怆,他将帐内的酒坛不断打碎。
等做完这一步后,帐外的兵士已踏上台阶。
在凶神恶煞的士兵用刀刃掀开门帘之际,李筠已抽出长剑架在脖颈上。
望着身前要拿他立功的军士,李筠留下了在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黄泉路上有美女美酒相伴,何谓遗憾乎!”
说完这句话后,一抹寒光抹过,李筠的身体重重的倒在了地上。
因有些话想跟读者们说,这一章早点发。
上一章引起了不少读者的批评,在此我要解释下。
上一章内容,我并没想水,我当然喜欢多挣钱,但我又不是傻瓜蛋,会故意在这时去水。
上一章内容,一部分是为这章铺垫,一部分是在后续情节埋伏笔,这是我的主观意图。
当然到底不是大神,对情节掌控的认识度不够,导致客观上给很多读者造成不好的体验,对此我向大家说句对不起。
另外上章还出现了一些辱骂家人,人身攻击的评论,那些评论我都删了,我希望以后读者骂归骂,不要涉及到人身和家人哈。
多谢支持啦!对不起啦!
第98章 潞州改制,冗官征兆
第二日清晨,原本跟随李筠叛乱的许多将领,就释下兵器,解下甲胄,来到宋军大营外请降。
当然,他们还带了一件投降必不可少的投名状李筠首级。
当赵匡胤得知这事后,笑谓帐内众臣道:“太原郡王,计成矣!”
说罢这句话后,赵匡胤便领着众臣来到大营外。
在确认了李筠的首级无误后,赵匡胤便令身边内侍扶起一位位下拜的诸将。
“朕平叛前,曾与天下约:“只诛首恶”。
今首恶已死,朕决不食言。
汝等一切官职,朕不会罢免。”
赵匡胤这话一出,李军诸将皆面露喜色。
赵匡胤真与以往每一位帝王都不同。
李军诸将心喜的同时,对大宋王朝的归属感亦快速上涨着。
待收降完李军诸将后,赵匡胤便当众拜李继勋为昭义军节度使,命他前去上党驻防潞州。
“卿到上党与太原郡王交接后,让他不要耽误,尽快南下。”
朕想快些见到他。
上一句是赵匡胤没说出口的话,然在场众臣都不难听出赵匡胤话中的这层意味。
身为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之一,深知赵匡胤心意的李继勋自不会有所迟疑。
当日李继勋便领本部兵马,一路朝着潞州狂奔而去。
父子同心。
在赵德秀与赵匡胤如出一辙的怀柔政策下,潞州各地的局势不出数日就彻底平稳下来。
而在这难得的清闲关头,闾丘仲卿带着杨业的家人亦回到了上党城外。
本来闾丘仲卿,是可以早些南归的。
之所以会晚了一段时日,主要原因在于杨业的妻子折夫人上。
因牢记着赵德秀的嘱托,在太原城内正踊跃着流言时,闾丘仲卿就提前将这一消息告知给了折夫人。
折夫人身为将门之女,得知闾丘仲卿的消息后,哪能不知她很可能被牵连。
在这担忧下,折夫人并未抗拒闾丘仲卿的提议,在一众亲卫的保护下先行逃出代州。
可就在闾丘仲卿要领着折夫人继续南下时,折夫人却不愿意了。
“我怎能确定,你不是太原郡侯派来的说客。
若你将我诓骗至壶关,以我为软肋胁迫我夫君,那我岂不是害了他?”
说完后,折夫人就怎么也不肯继续南下。
先前闾丘仲卿,自称是折德派来保护折夫人的。
很明显,闾丘仲卿先前的那番说辞,并没能完全蒙过折夫人。
折夫人执意不肯南下,赵德秀又有严令,务必要善待杨业家属,这让闾丘仲卿一时无法。
他只能一边写信告知赵德秀这事,一边陪着杨业家属在代州外的一处安全地带休整。
而赵德秀得知此事后,笑着对杨业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