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看,赵匡胤的嘴角越压不住。
待看完军报中的主要内容后,赵匡胤的大笑声,已控制不住的响彻在御帐外。
“好!打的好!
一战定太行,这便是朕的儿子!”
这一刻的赵匡胤,心中的喜悦如决堤的黄河般,怎么也止不住。
他的语气中,还带着浓浓的自豪感。
先前在得知北汉军入据潞州后,赵匡胤心中是不认为,赵德秀还能拿下上党的。
那时赵匡胤想的是,赵德秀能守住壶关就是功劳一件。
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他对北面不报期望时,他的儿子并未辜负他的期望,为他献上了一份大大的惊喜。
身为君主,赵匡胤喜悦于李筠之乱即将平定。
身为人父,赵匡胤喜悦于他终于后继有人!
内心中强烈的喜悦与自豪感,让赵匡胤的笑声久久无法平息。
而赵匡胤的大笑声,亦被陆续赶来的诸位大臣所听见。
在石守信越过他们的营帐时,诸位大臣自是知道石守信的目的地何在。
他们更是不难猜出,赵匡胤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定会欣喜不已。
帝王高兴的时候,臣子怎能不及时来到身旁,好好蹭一番喜气。
见到众臣渐渐聚集在帐外后,赵匡胤才勉为其难的暂且止住笑声。
堪堪稳住澎湃的心潮后,面色潮红的赵匡胤对着众臣言道:
“今上党虽已收复,然李筠叛军尚盘踞在高平城外。
诸卿有何计破敌?”
上党的收复,意味着李筠的败亡,基本上板上钉钉。
然纵算潞州的军情传至李筠大营,以李筠在军中的威望,也许还要垂死挣扎一番。
赵匡胤当下想早点见到赵德秀,没心情在高平城外继续与他耗着。
若有人能献计,一两日内就速败李筠,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当赵匡胤话音刚落,楚昭辅刚想献计挽回点挫败感时,刚回过气的吕端就抢先一步答道:
“陛下,太原郡侯有计献上。”
因大臣们都知道吕端当下代表着赵德秀,故吕端话音一落,众臣都将目光望向了他。
而赵匡胤听到吕端的话后,刚压下的笑意差点又要溢出来。
好在赵匡胤定力强,在稳住了笑意后,赵匡胤看向吕端言道:
“既有妙计,速速呈上。”
还未听是何计策,赵匡胤就给赵德秀的计策,冠上妙计二字。
而对于这一笃定,众臣心中都无异议。
赵德秀这次取得的大胜,直接奠定他在众臣心中新的定位非良将之资,乃名将也!
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下,吕端正色说道:
“在臣离开上党前,郡侯交给了臣一批人带来泽州。
那些人皆是敌军将领家属。
郡侯以为,不如让那些家属上得阵前,让他们向敌军宣示大义。
如此一来,敌军必溃!”
吕端话音刚落,众臣中的沈义伦就率先开口赞道: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郡侯所献,却是一条妙计。”
“郡侯此举,既可破敌,又可向天下人昭示我朝仁德之心。
却是上佳之策。”
沈义伦话音一落,楚昭辅便“由衷”的出声附赞。
见沈义伦及楚昭辅两位赵匡胤的智囊,都出言赞同了,其他大臣自不会有异议。
听见众臣们的附议声后,赵匡胤眼中的笑意快要溢出来了。
有着平定潞州之功,再有今日的攻心之计,平定李筠的这一战中,赵德秀已是无可争议的首功。
作为赵匡胤的心腹,沈义伦看出了他的意动。
接着沈义伦便出身公然提议道:
“太原郡侯功大,功不赏,则令不行。
还望陛下封赏。”
沈义伦这话一出,又引得了大部分大臣的赞同。
上一次赵德秀拿下壶关后,本来就要议他封赏一事,却因赵匡胤未同意而作罢。
而这一次赵德秀的战功太大,若再不进行封赏,的确不太合适了。
身为君父,赵匡胤又怎会不愿封赏赵德秀呢?
先前他压着不大肆封赏,是为了帮赵德秀打磨好升迁的每一步根基。
今时机已到,赵匡胤自然要好好封赏他的儿子一番。
望着帐外的一棵用来遮阳的粗壮桐树,赵匡胤心中已有计较。
在众臣为赵德秀的请功声下,赵匡胤开口说道:“什么太原郡侯?”
赵匡胤这话一出,众臣顿时愣住。
在众臣疑惑的目光下,赵匡胤走到那棵桐树下,而后伸出手摘下了一片桐叶。
迎着一些大臣已然有所猜测的目光,赵匡胤取出随身匕首,将手中桐叶削成玉圭状。
玉圭者,帝王,诸侯王专用礼器也!
接着赵匡胤便来到礼部侍郎刘温叟身前,将手中玉圭交给他当众说道:
“今后,唯有太原郡王!”
天子无戏言!
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
赵匡胤这话一出,众臣中的很多人,脸上都流出震撼之色。
大宋第一个王,出现了。
五代的王,虽说无法裂土割据,但却是可以入则议政,出则掌兵的。
要类比的话,五代的王与初唐诸王的权力、地位都差不多。
最重要的是,赵德秀不是宗室旁支,他是帝室嫡长。
当帝室嫡长与王这一尊贵爵位相联系时,产生的政治能量是巨大的。
楚昭辅与王仁瞻在听到赵匡胤的话后,感觉腿都有点发软了。
至于沈义伦、石守信等人则是满脸笑意。
而大部分众臣,虽都知道“嫡长封王”一事象征的政治寓意太过深重,但并未有人表示异议。
就连心中万分不愿的楚昭辅与王仁瞻亦是如此。
赵德秀是皇长子,待他年纪越来越大后,封王本就是理所应当的事。
至于十六岁就封王,位在诸臣之上,会不会让诸臣不服?
正常情况是会。
可方才石守信一路穿越大营报捷,这一举动虽漫长,却帮赵德秀将声望深深植入全军上下。
太原郡侯之名,早已在全军上下传开。
凭这一声望,封一郡王,简直是实至名归。
遐想只是一瞬。
回过神来的刘温叟,恭敬的从赵匡胤手中接过那片桐叶。
桐叶很轻,然它代表的或许就是社稷传承。
吕端都能到达泽州,高平城外的李军大营中,亦很快得知了潞州的军情。
当得知上党城已落入赵德秀手中后,军营中的众将皆大为惊骇。
上党是他们的粮草囤积地。
上党丢失了,那日后军中的粮草,岂不就是等于断绝了?
在大营中人心动荡之时,李筠出面安抚众将:
“汝等与吾共举事,赵贼必不轻饶汝等。
营中尚有月余粮草,这月余内,吾必带汝等突围而出,投那契丹。”
李筠掌兵多年,他在军中的威望是不低的,否则当初也不能轻易的反叛。
另外李筠的话,说的也是事实。
在之前为以杀止杀,每代帝王对反叛之事是大多宁杀错,不放过的。
正因为这一现实,以往叛将被击败后投降的不多,大多选择携带部众另投他处。
契丹,就是一个很好的去处。
现在的契丹,之所以会懂得攻城与守城战,都是中原叛将手把手教出来的。
李筠的话,一定程度上稳定住了人心。
而李筠的确不是在许空头支票。
李筠安抚完军心后,一方面恼怒于李守节的不孝,一方面则派人加紧联络契丹。
若契丹能短时间率军来援,这一战未必不能继续打。
可李筠不知道的是,赵德秀不会给他这一机会。
当新一日的阳光洒在高平城外时,李军的哨兵发现了营外来了一批不同寻常的人。
那批人中,有妇女,有少年,还有一些健壮的老者。
这一批人哪像军人,明明就是普通百姓。
就在哨兵以为,宋军是想驱使百姓来当替死鬼,前来攻打大营时,不料那些百姓在大营弓箭手的有效射程外就止住了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