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秀记得,刘温叟不应该是礼部侍郎吗?
这数月来,赵德秀一直专注于军务,对朝中之事了解的不多。
看到赵德秀疑惑的神色后,卢多逊将近来朝中的变化,详细地说了出来。
听完卢多逊的讲述后,赵德秀脸上渐渐露出喜色。
自赵德秀南征后,朝廷的新政在赵匡胤的主持下,一直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建隆新政,秉承的宗旨是“革故鼎新”。
鼎新方面,主要是在潞州中陆续开展,以稳健为主。
至于革故,在于革除五代遗留的各处弊政。
前世大宋“冗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宋代皇帝大力分散事权,另一方面在于大宋继承的基本盘并不好。
“冗官”之败,在五代中就有趋势存在。
例如国家外交一事,通常是由鸿胪寺主管,但五代中并不是。
政事堂、枢密院、礼部都能参与国家外交一事,在三大部门已然臃肿的同时,鸿胪寺的建制还未废除。
另除去国家外交外,民政、军政、财政、司法等方面,亦基本上是这一种情况。
这种趋势不断演变,再有着前世宋代皇帝的“分散事权”措施的大力催化,遂导致“冗官”恶政的彻底形成。
“冗官”的趋势,赵匡胤并非不知。
然这一趋势,是乱世中必然会产生的结果。
因乱世纷争不休,帝王需要大量官职来拉拢人心,更需要不断分权维护皇权统治。
例如前唐武德时期,李渊大肆封赏士族、功臣、宗王,致使前唐中央地方机构臃肿,“冗官”之势愈演愈烈。
至于为何前唐最后未产生“冗官”恶政,在于李渊有个好儿子。
唐太宗登基后,第一件德政便是“精简机构,裁汰冗员”。
在唐太宗的裁汰下,唐朝中央机构官员从数千人降至数百人!
罢官削爵者,数不数胜。
这一德政,于国于民有利,却引起了许多既得利益者的反对。
可惜,那部分既得利益者面对的,是亲手打遍天下的天策上将。
强大军威加身,数十万强军拥护
再大的浪花,都被拍死在了沙滩上。
于如今的赵匡胤来说,他本身就有强大军威,更不必说他还有赵德秀。
若说前唐时期,李氏父子是一主一辅,那在今时,赵氏父子就是相辅相成。
随着“二李之乱”的平定,赵匡胤手中皇权进一步加强。
既不用担心后世之君无能,面对五代弊政,赵匡胤就不会如前世一般听之任之。
这两月赵匡胤率先精简的,便是国家的外交机构。
在赵匡胤的主持下,政事堂,枢密院的外交职权被剥离,鸿胪寺与礼部的职能权限亦被严格界限开。
凡国家大典礼、如郊庙、祭祀、册封、奏捷等,皆由鸿胪寺署理。
至于礼部,则主掌科举、学校兴办、典籍整理等事务。
一年以来,在赵德秀的努力下,大宋正逐渐摆脱出五代阴影,并正走上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赵德秀知晓,赵匡胤对国家外交方面的改革,只是一个开始。
随着他为大宋打下的基本盘越牢固,大宋的未来就会越可期。
“未来可期!”
这四个字多么美好。
对有志男儿来说,世上最欣喜的事,莫过于看着自身志向正在一点点实现。
心中的喜悦,让赵德秀精神一振。
什么疲累,不存在的!
“既使者已至,哪有让使者等候的道理。
速让李从嘉去面见使者,完成册封一事。”
听到赵德秀的话后,卢多逊当即拱手离去。
等到卢多逊离开,赵德秀站起身,看向挂在堂中的地图。
这几日来,赵德秀与曹彬、潘美等人提前商议过对武平的战事。
经过商讨后,曹彬与潘美一致认为“武平一战,首攻岳州。”
这一点,亦是得到了赵德秀的认可。
同时赵德秀认为,岳州会成为宋军主攻方向这一点,周行逢不会想不到。
“率重兵防备岳州,除去这一举动外,周行逢还会有何应对措施呢?”
望着身前的地图,赵德秀的目光发散开来。
“驱狼吞虎?”
南唐、南汉、西蜀。
作为一军统帅,赵德秀的思维一定要全面。
周行逢会不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不可以。
目光来回流转下,最后赵德秀如剑般的眼神先聚焦在了南唐上。
“养嘉多日,在此一时!”
在王府的正殿中,刘温叟刚为李从嘉举办完册封仪式。
当将大宋赐予的国书,玺印交至李从嘉手中后,刘温叟笑着说道:
“即日起,吴王便是南唐储君!”
刘温叟的这一声宣告,让李从嘉亦面露喜色。
让李从嘉感到欣喜的,不是南唐储君的身份。
就算无大宋册封,他本来就是。
李从嘉欣喜的是,得到大宋的正式册封后,他归国一事便可提上路程。
然就在欣喜之余,李从嘉的心中还隐隐有着几分遗憾。
一旦回到金陵,日后再难与太原王相见。
优秀的文人,向来是多愁善感的。
李从嘉不由回忆起,这段时日来与赵德秀相处的点点滴滴。
虽说赵德秀见他的方式,有些不太文雅,可在他到来后,赵德秀一直对他礼遇备至。
最重要的是,尽管与赵德秀商讨诗词的机会不多,然每次商讨,赵德秀都能给他相当大的启迪。
太原王,当的起李从嘉“知音”一赞。
李从嘉不知道的是,他的知音,实际上是赵德秀前世的大学教授。
不知这一点的李从嘉,是很看重与赵德秀的友情的。
“今将归国,临走前何不与他告别?”
文人情绪一上来,常人难懂,更无法阻止。
心有所感,李从嘉拜别刘温叟后,主动来到赵德秀的寝殿外。
守护在殿外的呼延赞,一见李从嘉到来,连上前迎去:
“吴王殿下。”
对李从嘉行过礼后,呼延赞眼睛一转,憨声憨气地说道:
“王上正在议事。
他方才还说,等他议事完毕要与你一见。”
呼延赞并未说谎。
本来刚才赵德秀就要让呼延赞召李从嘉前来,不料被突如其来的一些庶务给阻拦。
至于呼延赞为何要特意在李从嘉提前这点,原因在于:
“从嘉为人,书生意气,先重视方可哄骗。”
作为赵德秀的贴身护卫,呼延赞曾听过赵德秀对李从嘉的私下看法。
果不其然,当李从嘉听到赵德秀亦有心见他后,脸上有着雀跃神色。
“无妨,吾就在殿外等等。”
雀跃之时,李从嘉竟都愿意冒寒相等。
然呼延赞却说道:
“吴王稍待,某入内通禀。”
说完这句话后,还不等李从嘉拒绝,呼延赞就转身进入殿中。
呼延赞进入殿中有一会后,他便出来说道:
“王上有请。”
话毕呼延赞就引着李从嘉朝殿内走去。
当李从嘉越过殿门时,他正与数位宋将擦肩而过。
几位宋将记得赵德秀的嘱咐,在离去前特意恶狠狠的瞪了李从嘉一眼。
李从嘉本就对诸多宋将,有着“如狼似虎”的忌惮看法。
突然间再被这么一瞪,李从嘉的脸色显著的白了一下。
好在有着赵德秀弹压,宋将们还不至于对李从嘉,做出行为上的恶举。
在有惊无险进入殿中后,李从嘉见到了坐在主位上的赵德秀。
然在殿内烛火的映照下,李从嘉察觉到赵德秀的脸色有些异常。
好奇之下,李从嘉踱步来到赵德秀身前。
还未等李从嘉行礼,赵德秀就先一步起身握住了他的手:
“册封典礼结束了吗?”
赵德秀如好友般出声询问。
面对赵德秀的询问,李从嘉有些伤感的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