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人杀了护羌校尉,当然就只能在造反的路上一条道走到黑了,北宫伯玉开始劫掠陇右诸郡。
如果这事儿到此为止,那其实也不算是大问题,仅仅就是官员霸凌导致胡人反叛而已,这大汉各地一直都在发生同样的事,不稀奇。
但北宫伯玉造反后,凉州刺史左昌必须讨伐叛逆,便下令凉州各郡募兵备战,并向朝廷请求援军。
当时去雒阳求援的就是韩遂(韩约)。
但当时正是黄巾起义最激烈的时候,朝廷没空管凉州的事儿,援军自然是没有的,但朝廷允许各地刺史自筹军资并自行组织义军平叛。
有这个结果也不错,韩遂本打算返回凉州。
临走前,大将军何进召见了韩遂。
韩遂是西州名士,何进当然是想招揽韩遂。
韩遂看得出何进没什么本事,便推说上有阉党误国,下有叛乱四起,自己要平定家乡的羌乱,不想留在雒阳。
可何进却对韩遂说了句惊人之言何进说:“羌乱恐怕平不了,文约最好来雒阳助我,否则恐沦为逆贼。”
韩遂当时以为何进在吓唬人,没当回事,便回了凉州。
可没想到,回了凉州后,韩遂还真就沦为了逆贼。
凉州刺史左昌在天水大量筹集军费,说是募兵平叛,但军费却一点都没用到募兵上,全都进了左昌家里。
(注:此时天水已改名为汉阳,官方称呼应是汉阳郡,但民间一般仍称天水。)
谁让朝廷没空管凉州呢,左昌一把就贪污了数千万钱,并让督军从事边章(边允)、韩遂二人去金城招募义军实际上就是拉壮丁。
之所以去金城拉,一方面是因为韩遂是金城人士,另一方面是因为左昌不想把冀县搞得天怒人怨……和大多数官员一样,作案都是要去隔壁郡的,自己的治所还是要维护好。
当时天水长史盖勋力谏左昌不能这么贪,结果左昌便让盖勋去抵挡北宫伯玉叛军,也就是派去送死。
但盖勋用兵挺厉害,还真把北宫伯玉挡住了。
随后北宫伯玉调头转攻金城郡,边章、韩遂向左昌求援。
盖勋也劝左昌快速发兵救援,但左昌不答应。
同时,金城太守陈懿强令边章和韩遂出城迎战刺史不派援军,太守强令出城,这就等于是让边章和韩遂去死。
于是两人心一横,开城投降了。
当然,北宫伯玉不怎么信任他二人,于是边章杀了金城太守陈懿,算是交了投名状。
韩遂也就因此成了逆贼。
此后不久,边章领军攻打天水冀县,凉州刺史左昌被困,又向盖勋求援。
盖勋到冀城后,临阵责备边章等人背叛朝廷,边章当时说:“左使君当初如果听盖长史之言,发兵救援金城,我们也不至于此。如今我们已犯下重罪,不能回头了。”
但话是这么说,边章仍然没和盖勋对抗,而是流泪解围而去。
此后不久,盖勋举告左昌贪污渎职。左昌被朝廷召回,朝廷派宋枭为凉州刺史。
而宋枭上任后,第一时间干的事儿并不是剿灭叛乱,而是……搞学术。
宋枭觉得凉州军民是因为没文化才会出现这么多暴乱,因此打算广传《孝经》,让凉州家家户户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或许能让人知晓礼义就不作乱了……
盖勋毫不客气的把宋枭臭骂了一顿,但宋枭依然坚持,非要上奏朝廷请求实施他的文化改造方案。
结果宋枭因虚慢无能获罪,又去职了。
不久后,朝廷又派来了第三个凉州刺史,名叫杨雍。
杨雍倒是没搞什么幺蛾子,但问题是他虽然不搞幺蛾子,但同时也啥都不干……讲究一个无为而治。
一直到边章和北宫伯玉攻入三辅,杨雍仍然在无为而治。
“朝廷派来的刺史、太守,尽皆如此德行,这凉州诸郡,除了盖勋或有些风骨,便再无一个贤人。”
说到此,韩遂问刘备:“刘将军,我等被朝廷视为叛逆,可是……这西州生乱之根源,真的在我等身上吗?”
“是啊……这凉州诸郡没有一个贤人,祸乱之源也并非你韩文约。”
刘备点头表示认同,但也反问韩遂:“既然如此,你韩文约为何不做那个贤人呢?”
“我倒是想杀北宫伯玉,可即便除掉北宫伯玉……我韩文约仍是罪人啊!朝廷可会解我之罪?刘将军可能帮我?”
韩遂又问道。
“韩文约,北宫伯玉和边章等人惊扰西陵,此罪必死无疑。而你却没有出兵三辅,想来是早就思虑过的……你若有心诛灭叛逆,我可以帮你。”
刘备笑了笑,说得相当直白:“但你若什么都不做,光是空口白牙的说,我又怎么帮你呢?”
“刘将军希望我怎么做?”
韩遂点头,眼却是眯了起来。
“朝廷大军讨的是北宫伯玉、边章、李文侯,见了他们的首级,朝廷大军便可退兵。只要凉州无人再明举反旗,那便算是凉州平定了。”
刘备眼睛也眯了起来:“至于你韩文约,是做西州名士也罢,是做西州军阀也罢,都无所谓……我说得够明白了吗?”
第206章 弥天之谎
中平三年腊月三十。
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董卓发来了军报,陇西已经平定。
先锋牛辅、郭汜已兵出狄道,准备北取金城。
刘备放了韩遂回军金城,实际上是将韩遂作为带路党,李的部队混在了韩遂队伍中一同去了金城。
刘备的主力部队则紧随其后,作出了追击韩遂的态势。
马腾自愿跟随刘备部曲一同行动,算是为韩遂提供担保。
虽然弟兄们都知道马腾是个勾结叛军的黑社会,但出于马腾对韩遂的义气,关羽赵云都对马腾表现出了善意。
董卓兵围金城县,刘备的部队也‘追击韩遂’到了榆中县。
驻守榆中县的边章派军接应韩遂,却被韩遂趁机拿下城门,迎了刘备部队入城。
由于韩遂反水,边章部毫无防备,又有李在内冲杀,城内大乱。
韩遂一边招降边章部曲,一边引刘备主力入城,榆中县在一天之内便被攻陷。
边章部队降者近万,死伤数千,已无法抵抗。
边章领残兵逃离榆中,退往金城县。
韩遂与李一同追击,在郊外一处荒丘围住了边章的部队。
此时边章身边仅有数百残军,边章本已患病,在城内又受了点伤,此刻难以行动,要不然也没这么容易被追上。
先围住边章的本是韩遂,但韩遂没有继续进攻边章,而是退兵停在了荒丘外围,说是把功劳让给李。
李虽然想要功劳,但也有些不理解:“韩兄本可轻易斩获贼酋首级,这是能使韩兄得朝廷谅解的大功,韩兄为何不要?”
“北宫伯玉作乱时,边章曾护我家眷,韩某不愿取其首级,李都尉请吧……”
韩遂看起来还是念了点旧情,至少不想亲手杀边章。
李也没多想,领军围攻边章。
到此时仍然留在边章身边的部曲不多,但战斗意志极强,被围困于荒丘无路可退,全都拼死奋战,竟导致李的部队死伤惨重。
李这才明白为什么韩遂会把杀边章的功劳让给自己。
但这事怨不得韩遂,要取大功本来就得有代价,边章这样的军阀必然会有些铁杆亲卫,无论如何,李至少得了斩边章的大功,他甚至还得感谢韩遂。
李最终取了边章首级,但也受了不小损失,其一千二百本部精锐伤亡过半,只得回军留驻榆中县重新整备。
在李围攻边章的同时,刘备和韩遂快速领军去往了金城县要在北宫伯玉等人还不知道韩遂反水的时候赶紧过去,要不然就骗不到了。
刘备与董卓会合,而韩遂再度骗开了金城。
不过,这次韩遂没再将功劳让给任何人。
韩遂打开城门迎刘备和董卓大军入城时,北宫伯玉和李文侯的首级已被韩遂斩获。
正月十五,上元节,凉州北宫伯玉叛军算是被平定了至少明面上算是平定了。
但是,由于金城和榆中两县都是被韩遂骗开,大部分叛军都被韩遂招降,韩遂此时的兵力已有两万多。
其实韩遂不杀边章的用意就在于此。
边章领军侵扰西陵,确实必死无疑,但边章在金城极有名望,而且边章的部队也大多受其恩惠,韩遂不杀边章就是为了招降其余部。
但这事刘备是管不了的,刘备是幽州人,部曲也全都来自河北,凉州叛军本来就不会投刘备。
这年头人的乡土意识比较重,再加上语言不通,一般不会投靠外地人。
语言其实一直都是大问题,幽州人说的话,在凉州人听来那就是外语。
刘备算是见识过很多种方言的人了,但即便是刘备,要和凉州本地人说话也得先找个翻译才行,否则真就没法交流。
此时的官话是中原古语,秦汉以来也一直在普及推广,如今京畿三辅、兖、豫、冀、青等中原诸州基本都能说官话。
但幽、凉、并、扬、交、益六州,也就是大汉外围边境一圈,全都属于方言重灾区。
各地方言差异非常大,即便相邻的郡说的话都有可能完全不同很多郡分界就是按语言分的。
宫里的太监也全是出自中原地区,毕竟在宫里当差得及时响应,一两句话没听清可能就没命了。
边地人容易受轻视,语言不同也是个重要原因。
董卓这个本地人倒是很容易招降叛军,但董卓担心养不起,没敢招揽太多,只收编了两千精兵。
刘备其实没捞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只得了个定策讨灭凉州叛军的名头。
见韩遂兵力太强,董卓很不放心,问刘备:“若我等离开此地,恐韩遂复叛难制,不如令其交些人质?”
刘备反问董卓:“若你我以人质相迫,只会让其视你我为敌,再说……若以人质胁迫能管用,北宫伯玉为何不用?”
董卓想想也是,但仍忧心忡忡:“总要有制约之法才行……”
“仲颍兄不必忧心,只要我等往雒阳报了功,朝廷自然会制约他的……你也知道当今朝廷是什么德行。”
刘备不想在此时刺激韩遂,虽然韩遂收编了不少叛军,但一直表现得非常配合,刘备当然没必要将其推到自己对立面。
董卓觉得刘备说得也是,与其自己得罪韩遂,还不如让朝廷去考虑此事。
不过,为了避免陇西老家再次出状况,董卓打算先把家人迁到美阳附近的县。
刘备没有与董卓同行,因为刘备另有事务。
他要去一趟武威郡姑臧县。
一是为了送段回乡,二是为了打探一下左沅还有没有亲人在世。
虽说不想刺激韩遂,但刘备还是用另一种方式制约了一下凉州不是制约韩遂,而是制约凉州。
刘备离开金城前,董卓已经回乡搬家去了,韩遂带了金城豪族来给刘备送行。
刘备便让段的族女扶着段露了个面只远远在城外,扶着段上了马车。
此时的段身体已经很差,几乎已无法行走,还经常昏沉无法视事,只在清醒时能轻声说些话。
但即便如此,段太尉的形象依然能震慑所有人。
送行的金城士人,都看到了‘已故’的段太尉上了刘备的车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