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穿越:大耳贼刘备 第160节

  这是实话,董卓麾下不过四千人而已,张温是真召集了十万大军的。

  由于董卓言语有些冒犯,参军孙坚建议张温以误期的军法斩了董卓,也好立威。

  张温之所以一直被叛军按着揍,不是因为军力跟不上,而是因为手下没有部队愿意拼死。部队虽多,却全是各郡豪族拼凑出来的,张温虽是司空,但威望确实不足。

  当然,孙坚会建议张温干掉董卓,主要还是因为孙坚看上了董卓的部曲董卓不知道和谁勾搭上了,搞了不少骑兵回来,再加上董卓原本就有不少精兵甲士,看起来战斗力挺强的。

  但另一位参军陶谦劝张温不要因言语冒犯而大动干戈,董卓毕竟是袁隗的人,反倒是可以借此罪名促使董卓为前锋,从而让董卓实心任事。

  张温考虑了很久,采纳了陶谦的意见,让董卓和鲍鸿担任前锋鲍鸿是皇甫嵩门下,当然会被张温用来当炮灰。

  十一月,天上出现彗星,彗星长尾光芒落到北宫伯玉叛军军营上空,驴马全都嘶鸣不安。

  叛军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准备退兵。

  董卓得知情况后大喜,与鲍鸿一同出击,大破叛军,斩首数千级。

  叛军败回凉州金城郡榆中县,张温觉得这是一举平定叛军的好机会,派荡寇将军周慎率三万人追击。

  董卓认为金城没那么好打,向张温提出领兵接应周慎,以防粮道断绝。

  但张温不许,将部队分作六路,全面进攻凉州诸郡。

  而董卓则被强令率两万郡兵讨伐先零羌。

  结果六路大军全部大败而回……边章与韩遂确实绕路截了朝廷大军粮道,周慎放弃所有辎重仓皇逃跑,三万大军几乎尽丧。

  董卓率军驻于安定,也被羌人包围,军粮断绝,形势危急。

  不过董卓还是有水平的,让士兵在渭水中假装拦水修堤,对外宣称是捕鱼,实际上让军队快速从堤下通过,等叛军发现后,已经追之不及。

  虽然同样是撤离,同样没有取胜,但董卓却全员班师,基本没有蒙受损失。

  到中平三年三月,张温派出的六路大军,其中五路人马都大败而回,唯独董卓的军队全须全尾的回了右扶风。

  而且董卓和鲍鸿是仅有的取胜战例,朝廷因此封董卓为乡侯,封邑一千户。

  袁术到达右扶风时,是中平三年四月刚好错过这一战。

  此时凉州叛军已经完全退出了三辅,已经没有敌人急切威胁长安或先帝陵寝了,张温也没有胆子再主动出击,凉州暂时陷入了对峙局面。

  其实这不叫对峙,而是张温无力出兵,朝廷大军缺粮且士气低落,军中逃兵无数,只能固守待援。

  凉州战场也没有任何人能算是顺利。

  ……

  中平三年五月,刘备收到了朝廷调令。

  由于凉州战败,朝廷调骑都尉刘备作为援军赴右扶风参战。

  幽州防务将再次由老熟人宗员主持,宗员此时依然是护乌桓中郎将,他也是黄巾平定后唯一没有被解除职务的平叛将领。

  赵霖也是随朝廷公使一同返回幽州赴任的,并且给刘备带了刘虞的信。

  刘虞在信里告知刘备,这次调令是天子的意思,这段时间凉州应该不会有战事的,调刘备去支援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监视张温天子怀疑张温和凉州叛军有勾结,或是有养寇自重之意。

  也就是说,这不是为了让刘备去送死,而是正常履行骑都尉应有的职责。

  同时,邹靖也将作为监军使去右扶风。

  可问题是……

  此时左沅已经怀孕七个月了。

  而且,如果刘备此时离开幽州,幽州多半又得乱!

  幽州的边军此时仍未完成增补,因为以募边军为由征收的田亩税根本就没有发往幽州……

  刘备给部下发军饷都是自己掏钱发的,朝廷的信用在幽州已经不高了,没多少人愿意戍边,连愿意到幽州来当官的人都没几个。

  宗员重回幽州就是为了募兵补充边军的。

  凉州……当然不能去!

  或者说,不能现在去,得拖几个月。

  凉州这段时间根本就不会有战事,一直到秋收之前都不会有,去了也只是白跑一趟。

  朝廷大军缺粮,无法主动出击;叛军年初刚撤回金城,也不可能在夏季又进攻三辅,至少要到八九月份才会再起战事。

  等到那时,孩子也已经出生了,幽州边防也能得以补充,家里没了挂碍才好安心任事。

  但若是暂时不去,那就得找个由头。

  比如离职,或者是道路阻隔实在去不了之类的。

  刘备心里很烦躁,他倒是不在乎官职,可这是军事调令,如果临战离职,那就属于畏战不前……

  这名头一旦顶上了,那可就再也别想说什么忠于大汉了。

  忠于大汉不等于忠于天子,有时候不听天子的安排才叫忠于大汉,可这事刘备分得清,大多数人却未必分得清啊……

  至于道路阻隔……若要从幽州去右扶风,那得从河内、河东等地经过。

  “夫君不用顾虑沅,沅保证不再出门了……天天守着沅,沅确实心中宽慰,但这不是夫君该做之事,夫君当去建功封侯。”

  左沅知道刘备在想什么,主动劝刘备奉令行事。

  “我若离去,不仅会误了孩子出生之时,还会误了幽州的安定……你不用操心此事,夫君我自有办法。”

  刘备真就哪儿都不想去,建功封侯算个屁,亲眼见到孩子出生更重要。

  出了门,刘备转头就叫了张私下密谋:“派人去一趟白波谷,给郭大贤送个信,他也该有点动作了。”

  郭大贤在白波谷猥琐发育了一年半了,要是还不搞点动作出来,那他这太平道统继承者可就该换人了……

第195章 四海尽破

  中平三年五月底。

  刘宏觉得自己面对的局面似乎有了好转……

  先是黑山顺利招安,河北有了一支大军,虽然这只大军未必听话,但至少可以作为威慑。

  对于皇帝而言,军队最大的作用本来就是其威慑力,只要黑山军名义上属于朝廷,那黄河以北乃至整个关东所有势力都得束手束脚。

  刘焉寻了个欺男霸女的把柄打压袁家兄弟,并质疑各地‘清流’欺压百姓导致四处叛乱,这使得包括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在内的世家以及各地清流都必须自证其能力和清白。

  原本一心操弄名声的清流们纷纷自请讨叛,各世家也上书请愿,将一些真正的干吏派到了各地讨伐乱民。

  新任南阳太守羊续到任不久便平息了赵慈叛乱,南阳重新安定。

  凉州叛军虽说尚未平定,但也没有再威胁长安。

  也就是说,至少京畿三辅稳定下来了,而且张温战败对天子而言也不是坏事张温的大军全都来自世家豪族,如今世家豪族实力再度缩水,刘宏对朝廷的控制力反而因此加强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即便张温打了如此大败仗,刘宏依然没有换将,甚至还让张温迁为了太尉,让其在长安继续管着西部战区。

  不在朝中的太尉,有汉以来这还是第一个。

  当然,刘宏拜张温为太尉并不是出于信任,而是出于不信任……

  就是不信才要加官进爵,一边施恩稳其心,一边安排人监视。

  由于大军已经很长时间没发饷了,再加上这些军队本来就不是天子的部队,为了避免张温勾结叛军养寇自重,也为了避免大军作乱,刘宏派了邹靖作为监军,还调了刘备去长安‘增援’。

  这其实也并不仅仅是为了监视,主要是为了让整体局势趋于平衡。

  刘宏嘉奖董卓,给其封侯,这其实是最高档次的施恩和拉拢谁都没法给出比这更高的待遇,无论董卓的举主或背后的资助者是谁,至少目前可以将董卓视为天子忠臣。

  毕竟刚给董卓封了侯,即便是为了部下和家人着想,董卓在短期内也必须完全听天子调度,否则就是实打实的白眼狼了。

  鲍鸿也是如此,皇甫嵩已经丢官降爵,鲍鸿得了天子施恩,也可以视为天子之军。

  同时,董卓和鲍鸿打了唯一的胜仗,董卓领军的部队又是唯一从凉州全身而退的,目前董卓在西部战区威望挺高,已经可以与张温分庭抗礼。

  刘备当然也属于不好约束的,但只要刘备能服从调令就行,至少名义上刘备算是中央军序列其实这个调令也是基于不信任。

  刘宏并不知道刘备在幽州有多少兵力,但刘备之前能和张燕一同击退鲜卑,自然实力不弱,再加上刘备和张燕关系太好,这无论如何都是巨大的危险。

  所以他要将刘备调离幽州,使得刘备和董卓、张温等人相互约束。

  张燕确实没法调,刘宏也不敢把刚招安不久的黑山军调到长安去。

  董卓、鲍鸿、邹靖、刘备,有这些人在长安和扶风,西部战区便相当于集合了所有派系的部队,各部队会相互挟制相互监视。

  这样一来,无论谁有什么心思,都没法作乱。

  这个安排倒确实有点攘外必先安内的意思了。

  而且,五月下旬,刘宏收到张温回报,说凉州各支叛军突然不再攻城略地,尤其是先零羌,几乎全都偃旗息鼓各自回了部族。

  叛军刚打了胜仗,又逢盛夏,此时不再出兵攻城可以理解。

  但羌人突然之间全都不再作乱,这却让人难以理解……

  刘宏不知缘由,但无论如何这是好事,便让张温尝试招安其他叛军,比如金城韩遂。

  韩遂本名韩约,一开始是受北宫伯玉逼迫裹挟,随后被陇西、金城等地视为叛逆,这才改名韩遂成了叛军。

  这确实是可以尝试招安的。

  天子已经尝到了招安黑山军的甜头,若是有机会招安的,便都想尝试一下。

  但张温上表称长安、扶风等地皆因叛军抄掠而破败,大军又久未发饷,逃兵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军饷提振士气。

  同时,如果要招安韩遂,也必须先用大量财货安抚其心,请求天子拨给资费。

  这是合理要求,也是必须做的,大军今年确实一直都没发饷。

  可刘宏眼下还真就拨不出钱来。

  钱税比如人头税等一般是七月初(年中)征收;粮税是八月中秋征收,通常都是十月份到账入库,五六月份一向是最青黄不接的时候,朝廷真没钱。

  去年收的田亩钱已经被刘宏用来修复南宫了,同时还铸了铜人四尊,黄钟四座,再加上天禄兽,虾蟆等铜像,已经败光了……

  铸这些铜人铜像倒不是为了享乐或粉饰太平,而是因为凉州叛军惊扰了西陵叛军并没有挖掘先帝坟墓,但却把西陵的铜人、铜钟、镇陵兽等全部弄走了,这是必须立刻恢复的,要不然就是大不孝。

  没钱发饷怎么办?

  加税?

  可去年已经加了田亩钱了,今年又加,怕是黄巾又得复起啊……

  刘宏心里还是有点逼数的。

  而此时,刘虞、刘焉以及大司农曹嵩一起给刘宏出了个好主意免旧钱,铸新钱。

  也就是令天下将旧五铢钱交入朝廷,把旧币换成新铸的新钱,一换一,既不让天下人吃亏,又能在不加税的情况下快速得到大量铜钱。

  这是要先收旧币,再多铸些新币,不是实时兑换毕竟各地没有银行,只能先上交旧钱再等朝廷回拨新钱,这中间可以有两个月的时间差。

  只要用好这个时间差,并不断大量铸造新钱,就能让朝廷一直不缺钱用。

  至于通货膨胀……不好意思,他们几位不知道这个词。

  为了与旧钱区分,新钱的背面会加一个四出纹,也就是钱币方孔的四角各有一条凸起的直线,呈放射状延伸至五铢钱的边缘。

  如果各地不把旧钱拿来换,那到了明年七月,其它地方暂且不论,至少京畿三辅是不认旧钱的。

  于是,天子让曹嵩负责旧钱更换事务,刘虞负责在雒阳西苑铸币,刘焉负责南阳铜矿与冶炼。

首节上一节160/1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