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传言说刘备在清河东岸安置的那些妇孺全都是黄巾,这事应该是真的……
崔琰现在感觉刘备也是黄巾,但无论如何,总得把刘备迎入城内。
说实话,刘备和白绕演得有点假,毕竟是临时改了计划,而且也没有事先演练的机会。
但刘备现在完全不在乎假不假,他只需要让东武城的人明白这里谁说了算……
“崔季?久闻大名……之前我来时正在贼人身后,正是破敌良机,你等为何不出来夹击?”
刘备看着崔琰,面色不善:“误了如此机会,待黄巾卷土重来,还能靠谁来援?”
“彼时琰胆怯,且族兵孱弱,不敢出击。”
崔琰很耿直的说了半句实话,但后半句却意味深长:“刘都尉威名赫赫,单骑退敌,此英雄盖世,想来黄巾必不敢复还……”
“我可没这么大威名……你可知我对那白绕说的是什么?”
刘备摇头笑了笑:“我告诉他,我可以安置他们落户为民,劝他不再做贼。”
“而他愿以性命作保,接受朝廷安置,但他们没粮,需要东武城各家出粮……若是有养活三万人直到秋收之粮,他便自尽献头颅于朝廷,以谢朝廷好生之德。”
“崔季,你去与各家分说此事。若是有粮能安置这些人,免了此地兵灾,这单人独骑退兵之事,从此便是你的威名。”
说完,刘备引军入城,任由崔琰犹豫思索。
崔琰不是有急智的人,但他能看出来刘备说的是实话,只是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反倒是他身边的崔林再度提醒:“族兄,此事必须做,否则我崔氏不复存矣!”
刘备耳朵大听力好,隐约听到了崔林的声音,回头看了看,下马转回崔林面前,上下打量一番:“请问如何称呼?”
崔林穿得很简朴,麻衣破旧,且手上有劳作痕迹,看起来倒像个仆役。
他是庶枝的旁支,在族内确实和仆役区别不大,过得很穷,也只有崔琰看得起他,一直照拂。
只是崔琰自己也不算是什么受重视之人。
“某崔林。刘都尉,若是东武城出了安置流民之粮,那这些流民将被安置在哪儿?”
崔林拱手行礼,问刘备:“此外,我兄弟在族内辈低位卑,恐难说服宗老,能否请刘都尉与我兄弟同去分说,也好为我等壮势?”
他很聪明的把黄巾说成了流民。
“东武城出粮,那些人自然是安置在东武城以南,城北皆是你家土地,这我知道,备没打算侵占你崔氏田产。”
刘备看着年轻的崔林,笑着回了礼:“至于辈低位卑……崔林,我辟你为甘陵户曹掾,负责安民落户之事,你可做得?”
“啊?某尚未及冠……东武城南部皆是甘陵各名士家中土地,都尉这是……”
崔林明显有点措手不及:“且都尉乃武官,如何辟民事曹掾?”
“此事本就是军务,军务我说了算。我替国相辟贤才,国相不仅会感激我,甚至还会举你为孝廉,你就说行不行吧。”
刘备对崔林倒是耐心。
崔林摇头道:“此职当辟我族兄。”
“你族兄另有任用……”
刘备转头看向崔琰:“崔季,我辟你为甘陵东部司马,领你族内兵丁,配合户曹安置流民,你可愿意?”
崔琰这才反应过来,咬了咬牙:“崔某当如何做?”
“我已经说了啊,把那些流民落户到东武城其它各家土地上……你知道应该怎么做的吧?”
刘备朝着崔琰也笑了笑:“你若是仍然胆怯,那我也不强求……”
崔林在旁边猛拉崔琰的衣袖,看着刘备:“我兄已经应下了,未曾胆怯!”
崔琰这才拱手躬身:“崔某……奉命。”
“很好,那我就不入城了,就在城外观你兄弟二人建功。”
刘备大笑,转身出城,在城外扎了营寨。
……
几天后,东武城发生了一些惨案。
东武城内各家豪族听闻崔家要占用他们剩下的土地,群情激奋,聚集起家兵与刘备和崔琰对抗。
此时他们倒是很有勇气,看起来个个都像先登破阵之士。
在这些家族看来,刘备和崔家确实太过分了。
先是刘备把他们在清河北岸的土地卖给了清河崔氏,这事可以视为他们弃土逃亡,刘备当时初来乍到,发卖无人之地是可以理解的。
但眼下,刘备要让崔家安置黄巾,却又要用他们仅剩的城南土地,这不是逼人造反吗?
崔家在城北田产无数,为何不用崔家的地?
在这些家族看来,这事其实不是刘备做的……这是崔家做的!
因为在他们看来,刘备没有受益。
崔家出了粮食,但粮食分给黄巾了,刘备其实什么也没得到。
得到土地的,真正受益的,是崔家……
于是各豪族在城内起兵,挟持了崔家几位族老,想迫使崔家退让。
可是,崔家族老说了真的不算啊……
其实崔家也有苦说不出,他们知道刘备是在以黄巾威逼,若是不从,刘备必能让黄巾灭了他们家族。
两个崔家都损失了士林名望,他们确实得到了土地,但同时也得到了依附他们的家族全都被他们强占了土地的恶名!
这种恶名无论用多久都洗不干净……
甚至根本就没法洗这么说吧,就连汉高祖都不敢干这种事。
秦汉两朝,唯有始皇帝和王莽干过这事,看看他俩的风评和后果……
安平崔氏可以靠着官位和财富强撑,崔烈已是廷尉,只要能保障族中一直有人做高官,恶名可以顶住。
但甘陵崔家就不一样了。
以经学名士传家的家族,失去了士林之名就等于失去一切,若是不想被人围攻灭族,那就只能附从于刘备,依靠刘备的兵马以及刘备能够指使的那些黄巾……
崔林年纪小,但决断倒是不犹豫,他说服崔琰,直接领族兵干掉了那几个挟持族老的家族。
随后,崔家家兵与各豪族私兵在城内大打出手,死伤惨重。
各豪族被崔琰和崔林以复仇名义除去了一半,另一半逃亡各地刘备没有参与动手,甚至没有在城内,崔家确实是封不住他们逃亡的……
但那些豪族临死前也把几个崔氏族老撕了票……
而崔琰和崔林二人,反倒是因此在族内有了真正的威信。
虽说两边内讧算是喜闻乐见,但刘备对崔林还是有了些警惕这小子到底是故意的呢,还是故意的呢?
不过无论如何,刘备尝试“以名制名”算是成功了。
名门?
名门传名容易,传恶名也容易啊,越是流量明星,出现恶名就传得越快啊……
第171章 黑山飞燕
中平二年二月末。
刘备再次安置了三万多黄巾。
这是白绕这三个月来从冀州各处寻回来的,老弱妇孺皆有,其实也算是流民。
此事后,白绕在东武城外当众“自刎”。
刘备在东武城找了个首级发往雒阳,宣称已领军解东武城之围,阵斩黄巾两千八百人,黄巾张梁部右校白绕被诛杀,甘陵国平定。
这两千八百人,其实就是城内各家内讧死的人数。
随后,甘陵西部军司马,被授予了一个名为白的人。
白带回来的黄巾战兵有两千五百多,被刘备重新分到了各部,挑出仍愿意从军的一千二百人接受正规训练,其余皆分发土地安置于清河东岸。
这一年,甘陵没有耽误农耕,清河东部、广武城南的大片良田连在了一起,八万人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了两年来的第一茬新粟。
崔家的土地没有任何损失,反而增加了不少,仆役也增加了不少那些逃离广武城的豪族留下的奴仆大多都被崔林接收了。
但崔琰崔林兄弟二人的名声已经无可挽回,逃亡的豪族将他们描述成了无恶不作的大反派。
比如‘屠杀广武城百姓’、‘谋害长辈忤逆不孝’、‘残杀士族侵占民田’等等,以‘崔氏宗贼’、‘广武恶徒’称之。
但他俩也并不是只有恶名,刘备言而有信,将击退黄巾的功劳加在了崔琰身上,崔林也成了变卖家财赈济饥民的慷慨豪绅,并正式以功劳辟两人为甘陵东部司马和户曹掾。
两人现在是于国有功的忠臣,但士林名声极差。
以经学传家的名门甘陵崔氏,如今被各家豪族说成了冀州恶霸,无数描述崔家欺世盗名的段子飞快的传到了河北四州,名门已经成了土豪劣绅。
崔家有不少族人接受不了这种名声落差,去投奔了安平崔氏。
还有不少族人离家改姓,带自家门客迁居别处,与崔家断了关系。
崔琰崔林二人让这些族人自行离去了,崔林甚至给他们改办了户籍,但没让他们带走族内仆从。
广武城崔氏族人从上千人减少到了几百,门客和学徒也大多离散,仆从倒是仍有上万。
从这一刻起,甘陵崔家从经学门阀变成了土豪军阀,现在的名声大体上和乘氏李家差不多。
当然,刘备在士族们口中名声也很差,只是刘备确实没参与过“残害士族”之类的事,冀州士族也不能瞎编乱造诬陷朝廷官员,所以将刘备说成了“放任宗贼为祸的庸才”以及“或有养寇自重之意”。
虽然出发点和论据有点偏,但得出的结果倒是很公允,一点没说错……
但在八万黄巾余众眼里,就大不一样了。
刘备腾出了世家大族的土地,用来安置了他们这些有罪的黄巾余众,给他们分发口粮,重新编民落户,且并没有将他们落为贱民或奴役。
或许这事对旁人而言只是安置了八万流民,但对于黄巾余部而言,这是天地人齐备的厚恩,甚至远远超过了再生之德。
所谓天地人,上有公道为天,下有田食为地,有了这天地,中间的生民才能做人。
若是没这天地,即便活命再生,也只是继续蒙受苦难折磨,根本算不上人。
也是在此时,刘虞从雒阳返回,和刘备一起重建甘陵。
在得知崔家的事情后,刘虞飞快的补足了各项手续,并且立刻举荐崔琰为郎,并辟崔林为甘陵上计吏通常被辟为上计的,在官场混了个脸熟之后,都能举为孝廉。
刘虞没有和甘陵王一起回来,刘宏让甘陵王刘忠留在了雒阳。
此外,刘虞告诉刘备,安平王刘续因“大逆不道”之罪被鸩杀于雒阳狱。
去年底黄巾主力平定,宣布改元之后,天子将黄巾造反之事栽到了安平王刘续头上,称已查明是刘续意图自立为帝,因此指使其爪牙张角等人聚众谋反。
随后,天子令骠骑将军董重、河南尹何苗、黄门令蹇硕,以及新任宗正刘焉一同彻查各地郡王与宗室侯爵,查宗室是否还有谋逆之人。
刘虞也在雒阳走了个被查的过场,所以回来得晚了些。
“天子此令恐使各宗室人人自危,但此事虞没想明白……天子为何如此?还嫌天下不够乱吗?”
甘陵馆舍,刘虞与刘备私下说着此事。
“天子是不得不如此做啊……北军、三河骑、羽林军、虎贲、三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