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穿越:大耳贼刘备 第128节

  崔琰此时心里很慌。

  他本是甘陵崔氏庶枝,不是长房嫡子,从小又言辞迟钝,向来不太受重视。

  崔琰喜欢击剑习武,常被族内批评为“愚钝武夫”,说武夫低贱没前途……

  但眼下,宗老们却突然对他青眼有加,说他高大健壮,又擅剑术,让他统领崔氏族兵破敌。

  其实崔琰现在是很想骂人的,只是这些年没怎么认真向学,家族传继的《论语》确实学得不好。

  论语没学好,骂人的方式自然就少了很多,总不能用‘搏汝属’之类的话辱骂长辈吧?

  所以崔琰只好骂自己。

  骂自己这些年不懂事练什么剑啊,剑术是练到了族内第一,却把自己给坑了啊……

  打架单挑确实是没问题,但领军作战这种事,和击剑习武有个毛关系?

  东武城此时已被上万黄巾贼围困,领军的是黄巾右校白绕。

  白绕的名字崔琰听过,这是正经的黄巾头目,是朝廷正在大索的悍匪!

  虽说族老们个个都贬称黄巾为蛾贼,说只是些草寇罢了。

  是,都是草寇没错,但这些草寇已经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忽悠的草民了啊……

  看到上万蛾贼包围城池的时候,族老们一个个缩在屋里不出门,只下令让族内旁支和青壮仆役们“快速破敌”……

  可是……怎么破敌?

  城外的黄巾已经在打造攻城梯了!

  用板车制成的简易冲车都已经在城下摆了几十个了!

  那些黄巾连阵列都颇为齐整,看起来完全就是正规军的样子啊……

  自己要怎么应付?

  崔琰脑子很乱,他看过些兵书,但此时却想不出什么应对之法。

  被大军围城后要怎么办?

  哪部兵书说了这个事的?

  忘了……

  早知如此,前年就该听家里的话去北海拜郑康成(郑玄)为师……也就能避开这祸事了。

  或者像安平崔巨业那样,从小就在社会上鬼混,交结冀州各山头的绿林,随时能拉出几千好汉,也就不怕此等蛾贼了。

  光是练剑耍帅,确实没啥前途……

  可这世上没有后悔药,崔琰再怎么不知兵,也只能硬着头皮指挥族兵守城。

  要守城当然不能只靠崔家族兵,各家都得出人。

  而且还不能任由黄巾围城,必须尽快击退贼人。

  此时是二月,是农时,要是不能尽快击退黄巾,今年就又要耽误农事了……

  去年就已经耽误了一年,如果不出战退敌,即便一时半会黄巾攻不进城,但连续两年颗粒无收,崔家再怎么家大业大也是扛不住的。

  甘陵各家跑到东武城避难差不多一整年了,守城倒也确实都愿意出人手,只是各家谁都不愿出城作战,都只愿意据守城池。

  崔琰知道族内为什么要让自己领兵……也知道各家豪族为什么不愿出城作战。

  实话说,他自己也不敢出城玩命。

  黄巾刚来的时候,崔家族老们尝试了一下派人出城袭营。

  那时黄巾刚来,立足未稳,正在建设营寨,此时袭其营地正合兵法。

  但出城袭营九死一生,精贵的族人当然是不能去的,去的都是门客带着的奴兵。

  而那些奴兵出城袭营……

  没起到任何战果。

  或者说,他们起到了增加黄巾贼装备的效果那些奴兵刚和黄巾接触就被砍死了一大片,剩下的很利索的投了黄巾。

  他们的甲胄当场就被黄巾扒掉了……

  然后,没人敢再出城了,城内其它各家更是全都关门闭户,只把仆人留给了崔琰用于守城。

  那就守着吧,但愿能有援军过来。

  黄巾还没开始围城的时候,族里就已经派了人去各地求援了,但不知道援军何时会来……也不知道援军会不会来。

  崔琰知道甘陵都尉刘备手里有兵,可是之前刘备派人来广武城征募军粮的时候,广武城可完全没配合……刘备会来救援吗?

  崔琰觉得不太可能。

  而安平崔氏那边,据说用十万斛粮食买下了甘陵的田产,那可都是甘陵各家的地产。

  看这样子,安平崔家怕是巴不得甘陵各家都被黄巾干掉。

  除此之外就得看渤海那边,但据说渤海南皮也有黄巾贼,想来是没法来救的。

  青州平原就更指望不上了,去年兖州东阿被屠,青州大乱,两地的黄巾和乱民全都往平原跑。

  现在平原境内大概全是贼,估么着比东武城的情况还困难就是因为青州黄巾太多,所以崔琰才一直没到北海去求学。

  东武城的各个方向,竟是一点来援的希望都没有……

  崔琰一次又一次的给自己鼓劲,试图鼓起勇气出城拼死一战。

  但只要看到城下那黑压压一片贼兵,刚鼓起的劲又散了城下是漫无边际的贼人,一眼望不到头。

  最可怕的是,贼人不派人谈判,也不攻城,就这么围着。

  围了好几天了。

  崔琰这几天都不敢睡觉,饭也吃不下,已经神经衰弱了。

  以至于崔琰看到刘备的旗帜出现在城外时,都有点恍惚,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

  “族兄,族兄?刘都尉的援军来了!”

  崔琰身边的一个少年用手在崔琰眼前晃着。

  这是崔林,崔琰的从弟。

  “啊?啊!哦……是,我看到了。可刘都尉只带这么点兵……怕是……”

  崔琰总算回过神来,观察着城外。

  刘备已经领军来到东武城外,只与围城的黄巾隔了几百步。

  黄巾也分出了一支部队迎了过去。

  刘备兵力看起来确实很少,来东武城只带了两千人,一千战兵,一千辅兵,和漫无边际的黄巾比起来,只是远处小小的一块。

  辅兵全都推着板车或者赶着马车,但那些车上看起来没装什么东西。

  多带板车是正常的,打仗很多时候都用得上,比如眼下,刘备就用板车快速组建出了车阵,随后停驻在了黄巾大部队侧面。

  “族兄,咱们要不要出城去接应一下啊,最好能把刘都尉接入城内,否则他恐怕也会被包围。”

  崔林又建议道。

  “这……谁去接应?你去?”

  崔琰转头看着崔林。

  崔林咽了口唾沫,摇了摇头:“我怕是冲不出去……”

  当然出不去,崔林才十六岁,而且自小习文,连剑都用不利索。

  崔琰叹气:“族内向来视武人低贱,无人能做领军之将,以至于让我来领军……可族内这些兵士,哪里能与城下那些悍匪相搏啊?”

  确实,崔家目前尚有族兵六百,仆兵三千,城内各家豪族也聚出了数千仆从,合在一起差不多八千人,人数倒是不少。

  但族内没人擅长征战……

  经学传家的名门毕竟不是靠武力立足的,雅量高才之类的名头才是其传家的门风。

  文人雅士怎么能干打仗之类的粗活呢?

  再说兵器也不全,甲胄也不多之前出城袭营的那些奴兵投了黄巾,大多数甲胄已经进了黄巾手里。

  而且这些家奴显然有点靠不住,还得盯紧他们,以免奴仆在城内反乱。

  奴仆毕竟是奴仆,难保有憎恨主家的……

  而城下那些黄巾,排在最前面的全是彪悍猛士,个个脸上都有杀气城门附近的确实都是经历过连场大战的黄巾力士,数量只有几百,但都是几场大战后活下来的精锐。

  “族兄,贼人似乎要撤围了?”

  崔林看着城下黄巾的动作:“他们看起来是准备先去围攻刘都尉?我们不出城接应吗?”

  “等等……再等等。”

  崔琰也看到了部分黄巾解除了包围,其中精壮之士都被调到了刘备那边。

  这确实正是出城夹击的大好时机,援军出现后,大多数情况也是和城里内外合击,退敌之后援军才能入城。

  可是崔琰犹豫着,没有立刻出城。

  他自己现在已经做好了心理建设,腿也不抖了。

  但他了解自家族兵的战斗力……出城作战未必是与刘备两面夹击,反倒很可能是再送一波人质给黄巾。

  ……

  白绕领兵去见刘备,其实是为了询问接下来要怎么演……

  而刘备也有点迷糊,他也没想到,东武城里居然一点动静都没有。

  按说,见到援军过来,城里怎么也得出城接应吧?

  难不成是自己和白绕演的戏被东武城的人察觉了?

  不应该啊,自己当初是在张角墓前吩咐的,除了白绕没人知道啊……

  刘备一时间有点迷糊,他不确定东武城内的领军者到底是太厉害了还是太怂了。

  但无论如何,这戏总得接着演。

  只不过,得换个方式演了。

  幸好刘备本来就有个备用方案。

  刘备再次打出了所有仪仗,随后来到阵前与黄巾“谈判”。

  白绕出来与刘备两人单独在两军之间“谈判”了一番,随后白绕便直接口称“明公”,回了黄巾军中。

  不多时,黄巾大部队徐徐而退,退到几里开外。

  直到此时,东武城终于有部队出来了。

  “某崔琰,感谢刘都尉及时来援,请都尉入城以安民心……”

  崔琰在城上看得真切,他看到刘备单人独骑与黄巾贼首谈了一阵,然后黄巾便退了。

  刘备居然有这么大名头?

首节上一节128/1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