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穿越:大耳贼刘备 第126节

  反正义军是不计数的,民夫也是不计数的。

  人若是没有字,在所有文书上就都没有字。

  生与死,便都是小事。

  ……

  十月中旬,皇甫嵩继续北上,准备进攻下曲阳。

  此时,皇甫嵩才给刘备传了新的军令,并派了护军傅燮到甘陵,要求刘备带民夫随军运送辎重,而且开口就要一万民夫。

  “一万民夫?傅司马,你看我这儿像是有这么多人的样子吗?”

  刘备一口回绝:“皇甫将军麾下附军数万,难道还缺运送辎重之人?”

  “将军麾下皆是战兵,若是都去运送辎重,怎还有余力征伐张宝?”

  傅燮意味深长的看着刘备:“刘都尉莫不是要抗命?”

  “我抗什么命啊……我是甘陵都尉,只管甘陵兵事,民夫之事,请傅司马自去找甘陵相……征募民夫是民政啊,伯安公才能管这事。”

  刘备摇着头不接活儿。

  傅燮点了点头,随后又摇了摇头:“刘都尉,我知道伯安公不在甘陵。国相不在,刘都尉自当领此责任。”

  “傅司马你且看看这甘陵县内……别说一万民夫,你要是能在县里找出二百青壮,备便能为傅司马立个长生牌位日夜祈福。”

  刘备拉着傅燮进了县城:“备之前得了固守界桥之令,本还以为皇甫将军是知道甘陵没了青壮,特意照顾给了个善令,却没想到皇甫将军竟然是要索人……”

  甘陵县此时已经被打扫得很干净,但越是干净,反而越显得冷清。

  城内只有妇女孩童,真就一个青壮都看不到。

  这地方先被流寇祸害,又被攻破王府,豪族也全部迁走,原本是空城一座。

  此刻城里能有妇孺,都是刘备让那些黄巾入城居住打扫,才使得城里有了那么点人气。

  傅燮入城后,脸皮子抽搐了几下,颇有些难以理解:“此地竟一个青壮都没有?”

  “何止是没有青壮?”

  刘备冷笑一声:“刘某刚到此地时,此处一个人都没有!”

  “世人只知安平王和甘陵王被贼人俘虏,却少有人知道流寇能俘虏一国封王意味着什么……被流寇攻破的县城,怎么可能还有人?”

  说到此,刘备摇着头叹道:“皇甫将军只知杀敌取胜,只知索取民夫,可他把青壮都杀光了,难道让刘某给他变出一万人来?”

  傅燮咧了咧嘴,叹了口气:“刘都尉,傅某已明白刘都尉难处,但皇甫将军向来军令严苛,只看结果不论缘由……且毕竟也是为了讨伐逆贼。”

  “真是为了讨逆吗?”

  刘备毫不示弱:“傅司马,你上月在仓亭大破黄巾,功勋卓著,但你那些部曲如今何在?皇甫义真眼里只有战功,但这战功却是傅司马出的本钱……”

  “备直言,备没有傅司马这么慷慨,不敢入皇甫将军麾下,也不敢奉其令。”

  “若是皇甫将军要寻民夫,安平崔家多的是,而且一夜之间便能聚齐一万仆从,肯定不会耽误大军行程……为何皇甫将军不去索要,非要来索刘某?”

  傅燮脸色变了。

  变得有些阴沉。

  东郡仓亭津一战,傅燮领本部人马冲锋在前,斩杀黄巾渠帅卜巳、张伯、梁仲宁三人,位居首功。

  但是……

  他的本部人马从八百人打得只剩了不到三百人。

  随后,仓亭津一带所有黄巾全数被斩首。

  或者说,是所有男丁全数被杀,女子则……

  皇甫嵩确实是天下名将,但皇甫嵩不会考虑如何减少损失反正这些部下不是他自己家的兵,他只需要取胜,只需要战无不胜。

  也正是因为麾下总是会有不小的损失,所以皇甫嵩取胜后必须让部下杀个尽兴。

  通常都是三天不封刀,想屠就屠,想抢就抢,想祸害妇女也随意。

  这也是这个年代大多数名将的惯例,否则没人愿意千里迢迢跟着作战的。

  至于民夫……

  民夫都是强行征召的,愿不愿意又如何呢。

  就像眼下让傅燮来找刘备索要民夫一样反正都是地方官员征召的,也怨不到将军身上。

  把人霍霍没了,不让随军的各家豪族出人,而是逼着甘陵征用庶民,这其实是惯例。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反正黔首在大多数时候都不会被视为百姓,只在需要的时候才会被说成‘民’,这也是惯例。

  这个年代的部队容易营啸,容易内乱,甚至容易谋杀将领,其实大多也是因为有这些惯例存在。

  其实皇甫嵩找刘备要民夫并不算是针对刘备,而是因为甘陵隔得近。

  目前巨鹿只有黄巾,没有庶民,而广宗周边基本上被杀成了白地,要就近征召民夫就只能找甘陵国。

  但刘备肯定是不会奉命的,而且眼下确实征不到。

  傅燮沉默了许久,叹了口气:“傅某只是来传令而已,刘都尉是否奉命,那也是刘都尉的事,傅某照实回报便是……”

  说罢,傅燮转身准备离去。

  “傅司马不如给皇甫将军多带几句话。”

  刘备叫住傅燮:“当年羌乱时,皇甫威明(皇甫规)以法度约束,未曾擅杀羌人,也未曾折损朝廷大军,但羌乱亦定,二十万羌人甘心来附。”

  “皇甫威明在任时,西北几无战事,也未曾斩获数万首级,但九州皆知其功盖天下。”

  “而皇甫义真如今却反其道而行,见贼即杀,不施法度,也无视将士死伤……可死的却全都是我汉家儿郎!”

  “皇甫威明因二十万羌人来附成为天下名将;而皇甫义真却以二十万汉家白骨成就赫赫威名……”

  “却不知皇甫义真作为,到底是忠,还是孝呢?”

  “备愿奉皇甫威明之策,奉公守法使民不叛;也能安靖甘陵国,使路不拾遗民不闭户,不使贼寇有任何可乘之机。但若是要让备征更多汉家子弟去做将军足下白骨,恕备无能,无法奉命。”

  皇甫规是皇甫嵩的亲叔叔,与张奂(然明)、段(纪明)合称‘凉州三明’。

  与段不同,皇甫规平定羌乱靠的不是镇压杀戮,而是让各郡县官员守法,他奏免了一批杀降羌、不遵法度的官员,并以军令要求各郡官员严守汉律,不得杀降,招抚羌人并使其正常生活。

  之后羌人大多感慕,前后超过二十万羌人归降,以至西北无战事。

  而皇甫嵩……

  傅燮回头看了刘备一眼,想说什么,却终究摇了摇头离开了。

  刘备没打算和皇甫嵩打交道,也不打算再参与讨伐黄巾的战争。

  皇甫嵩的军令刘备不想接,不接军令当然要先找个说法所以刘备用皇甫规之策来骂皇甫嵩。

  故意得罪人有时也是一种策略,傅燮回到皇甫嵩军中后,大军便快速去了下曲阳,没有再提民夫之事,也没人再给刘备传军令。

  十一月,皇甫嵩在下曲阳与张宝激战,两军连战数日,死伤无数。

  之后,皇甫嵩声称可招抚和谈,以张角首级为饵,让张宝于阵前谈判。

  张宝领军于城外列阵,却被皇甫嵩率军突袭,张宝力战而死。

  张宝死后,皇甫嵩自身损失也已经极大,便声称只诛首恶,不杀降者,让黄巾放下武器。

  城外黄巾投降。

  随后,皇甫嵩以投降者为前锋,攻入下曲阳,令黄巾俘黄巾以免罪。

  次日,下曲阳城破,数万黄巾被俘。

  但随后……无论是之前投降者还是之后被俘的黄巾,皆在放下武器后被皇甫嵩杀戮一空,下曲阳被屠为了空城。

  此战前后共有十余万黄巾被杀,皇甫嵩在城南将这十万人的尸骨筑成了京观。

  到此,黄巾主力算是已然平定。

  皇甫嵩确如刘备所说,前后杀戮逾二十万人。

  此战后,朝廷公卿皆为皇甫嵩表功,皇甫嵩拜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同时晋封槐里侯,食邑八千户。

  而随皇甫嵩回京述功的北军五营将士,已是全都换了一遍了。

  就在皇甫嵩回军领受封赏的时候,一伙破衣烂衫的溃军来到了甘陵。

  他们是来投奔刘备的。

第169章 攘外必先安内

  到甘陵来投奔刘备的当然是黄巾余部,但也并不仅仅只是黄巾余部。

  皇甫嵩在薄落津连退三阵自焚营寨,舍弃民夫大破黄巾,这些民夫死伤无数,但终究还是有些人逃离战场活了下来。

  同时,张梁手下的黄巾,在猛攻薄落津营寨时也有不少存活者。

  如今这些人皆因为深恨皇甫嵩而聚到了一起。

  领头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张梁手下的黄巾右校白绕,一个是民夫首领于毒。

  白绕原本叫白,被称为‘绕’其实是口音问题。

  于毒也差不多,他本叫于笃()。

  其实于毒是河内朝歌富户出身,虽说不是士族,却是上过学的,能识文断字他是卢植在二月份领军北上时征发的随军民役,在冀州已经逗留了大半年了。

  白绕也是识字的,黄巾军中同样只有读过书的人才能做‘校’以上的领军者,毕竟好歹要看得懂军令才行。

  校其实就是营,张梁手下的黄巾军是按正规军方式编制的,只是名称不同。

  黄巾战兵精锐被称为‘力士’,张梁将精兵分为了五校,每校八百人。

  白绕领的是右校,之前迁移妇孺的时候就和刘备见过面。

  那些幸存的民夫中也有很多人认得刘备其中有不少人参与了从郭典那里运粮出来的事。

  他们合到一起来投奔刘备,这不是什么意外。

  刘备收留安置了四万多黄巾妇孺,这些妇孺在这里,黄巾余部自然会来。

  尤其是黄巾中存活的领军者,或是张梁的亲信他们不仅知道妇孺在甘陵,而且知道张角的墓葬被刘备迁到了甘陵。

  之前那些在清河西岸战死的黄巾,其实并不是全部都过不了清河,而是因为清河东岸那些妇孺是他们的亲眷。

  如果他们被皇甫嵩大军追击过了河,那清河东岸的妇孺可能一个都活不成,张角的墓葬也很可能保不住。

  如今朝廷大军退去,各家豪族的私兵目前驻于高邑修整,巨鹿甘陵两地暂时没了官军,他们才敢来甘陵求生。

  白绕带来的黄巾不少,足有两千多人,而且看起来都是黄巾战兵,只是个个疲瘦,显然这几天没吃上饭。

  于毒手下则都是壮丁,大概一千多人。

  总数将近四千。

  于毒带来的民夫很好安排,甘陵本就缺少青壮,如今百废待兴,正好让他们重建破败的县城。

  而白绕是挂了名的黄巾头目,刘备若是要收留黄巾战兵必须得想点办法。

首节上一节126/1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