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穿越:大耳贼刘备 第122节

  可事已经做了,决定已经下了,又怎能犹豫不决示人以软弱呢?

  而现在,袁家宗长的正房夫人去世,按理说袁家人都应该回汝南奔丧。

  可是,袁基刚做了决定……有舍有得的决定这也是袁隗希望袁基做的决定。

  胜负未决啊,这种时候,怎么能回去奔丧呢?

  “向宗内传书,天下未靖……黄巾未灭,待除去黄巾后再行丧礼。”

  袁隗抬头望着天,咬着牙吩咐着。

  天色昏黄,如同袁隗的双眼一般。

第165章 名士与善人

  广宗城外,围城的大部队已被董卓收拢。

  董卓放弃了围攻广宗,开始率部队北上,准备攻打下曲阳的张宝。

  临行前,他给了刘备一份军令,让甘陵国为大军供应粮食军需。

  但这军令没有落到具体的人,也就是说,这是发给‘甘陵国’的,而不是发给刘备个人的。

  董卓确实没有为难刘备。

  只不过,刘备仍然很难。

  为难他的不是人,而是冀州的现状。

  从去年的旱灾与瘟疫,到年底大肆征税,再到今年黄巾大乱,整个冀州没有任何一处可以安居的地方,地大多都荒着,粮食着实难寻。

  而甘陵,是最早遭受这些乱祸的地区之一。

  甘陵府库早在年初黄巾未起时就被劫掠一空,安平王和甘陵王也是那时候就被所谓的“乱民”抓走的,张角起兵时斩杀祭旗的就是这所谓的“乱民头目”。

  那些人其实和当初的刘纬台、乐何当一样,是受了别有用心之人指点的流寇,并不是安平、甘陵当地的豪族武装。

  流寇劫掠府库攻破甘陵王府后,甘陵本地豪族要么抱团自守,要么举家逃亡王府都被攻破了,大户们当然人人自危。

  而庶民就更不用说了,要么被裹挟,要么入了黄巾,少数有点口粮的也都躲到了无人所知的山野。

  抱团自守的那群豪族基本全都聚集在甘陵国中北部的东武城,那是崔氏聚居地。

  甘陵境内,只有东武城以北的区域没被流寇洗劫。

  而甘陵国的西南部,包括治所甘陵县(清河县),基本全都是废墟。

  真就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人烟。

  广宗县那么多黄巾,而相邻的甘陵西部却完全没有黄巾聚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甘陵境内真的无粮可食。

  刘备安置了四万黄巾,虽说这些黄巾本就很会省粮,而且大多都老实的沿清河边捕鱼自救,但人太多了,刘备没那么多粮食接济。

  这些黄巾大多是妇女和孩童,能称为青壮的也有,但都只是半大的少年,老人和壮年极少。

  广宗城内全是虔诚的太平道信徒,不会轻易离开张角,能把这些妇孺迁出来都是张角强制要求的。

  这些妇孺对刘备很尊敬,他们被迁出广宗时大概得了交代,没给刘备添更多麻烦。

  其实哪怕无人交代,他们大多也知道刘备是冒着巨大风险在给他们活路。

  那些对世事半懂不懂的半大少年,常会在营寨附近问刘备的部曲,有没有活可以干。

  但现在确实没有太多适合他们做的工作,刘备只能让他们帮部曲们割草喂马,或是做些伐木修造、清扫甘陵县之类的事,然后分给他们些粮食。

  即便没吃的了,他们也不会来找刘备讨要,而且每天都会有一些新鲜的鱼挂到刘备的营寨外面,说是感谢都尉。

  但越是如此,刘备便越希望他们都能活下去。

  这些经历过天灾人祸兵事劫难,却仍没有心生恶念,仍试图信守‘黄天之下人人皆等’的人,对刘备而言都是真正的秩序良民。

  而眼下若要让他们活下去,那就必须从豪族手里征粮。

  手里有军令,这军令是下达给甘陵郡的,完全可以直接向各豪族下发征收令,所以刘备将大多数部曲都派了出去。

  可是,刘备向甘陵豪族发了征粮的军令之后,基本没能得到回应。

  只有甘陵崔家派了人前来相告,说族中没有余粮,但庄园地窖留了粟糠干草,包括屋宅在内,都任由刘都尉随意取用。

  甘陵崔家确实向来有清名,以学术立足,但这清流名声主要是因为他们受了党锢,实际上甘陵(清河)崔氏族内仆从数千,整个东武城全都是他们的土地。

  而且东武城既没有受到流寇洗劫,也没有被黄巾攻击,甘陵豪族也大多依附于崔家。

  他们没余粮?

  反正刘备不信。

  但甘陵崔氏好歹还算客气,起码人家愿意把留在东武城外的庄园屋舍地窖什么的让刘备随意用,也算给了面子。

  而甘陵北边的安平,还有个安平(博陵)崔氏,这家以前也出自甘陵崔氏,本是分支,但此时已比甘陵本宗更兴旺。

  北至安平信都,南至甘陵东武城,方圆二百里,所有的土地全都属于安平崔家除了两个王室陵园之外,所有的地都姓崔。

  这就是唐代五姓七望之首,一门出了十六个宰相的崔家。(注:目前安平和甘陵还是王国,博陵郡和清河郡是曹魏时期的称呼。)

  虽说他们宗堂在安平,但他们在甘陵境内有大量土地,刘备当然也要找他们征用军粮。

  可安平崔氏压根就没搭理刘备。

  安平崔氏宗主名叫崔烈,目前任职廷尉这个职务确实是有底气不搭理刘备这个郡都尉的。

  但现在,如果不把这两个崔家搞定,刘备就没法在甘陵境内弄到足够的粮食。

  因为其他豪族,全都以这两个崔家马首是瞻。

  “郎君,崔烈与其长子崔均皆在京中为官,但崔烈次子崔钧与其父兄颇有不同,或许可以寻崔钧试试。”

  张对冀州士族还算了解,给了个建议:“前年及冠时曾见过崔钧,当时族内本欲送礼请其为清议点评,但他未收礼物,说是不以财货评人。且其人褒扬过乐先生,说乐先生德昭天下,当为万世师表。”

  “崔钧何许人?”

  刘备孤陋寡闻,没听过这个名字。

  “崔钧字州平,与同年。其兄崔元平早已入京任职议郎,但他却不愿蒙父荫为官,而是到处交结名士,在冀州颇有名声。”

  张解说了一番:“不过……此人品行常得人称赞,但其人不通实务,只好清谈评议,藉藉无名,入不得其眼。但郎君却有偌大声名,又有乐先生这番情分,若要从崔家取粮,郎君可先结交崔州平。”

  崔州平?

  这名字刘备就很熟悉了。

  士人之间相互评议在这年头是正常现象,清流点评运作扬名也是惯例,那些名士基本都是这么运营出来的,张也是冀州士族,及冠时打算让崔州平点评也很正常。

  交的朋友多了,无论哪个当了官,都能相互运作一二。

  这年代的名士常常出外访友,大体上就是因为如此。

  其实这年头的名士点评大多都是要收钱的就像现代那些有粉丝的博主收广告费恰饭一样,点评是清流名士的主营业务……

  曹操当年曾在乔玄引荐下见了汝南许劭(许子将),请许劭点评,但许劭不说。

  曹操知道这是要意思意思的意思,但那时候曹操还是个败家子,没挣钱,拿不出意思来,就只好掏了把刀子在许劭面前比划。

  见了刀子之后许劭不得不开口,说曹操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这其实不是什么好话,意思就是你曹操就是个导致社会不安定的黑社会……

  只是许劭很会说话。

  语言的艺术就在于,如果把这句话顺序颠倒一下,含义马上就变了“君乱世之英雄,清平之奸贼!”

  当时曹操还没当北部尉呢,那时候可不是乱世……

  只不过曹操本来也是游侠心态,倒觉得许劭说得还挺实在,也认了这个评语。

  崔州平现在还年轻,当然不能和许劭相比,但想来崔州平也是打算走这种点评博主路线的。

  只不过,崔州平点评人物不恰饭,大概并不是因为他不爱财,而是因为他确实不缺钱……他应该是只想要名望的。

  其实崔家的人想当官容易得很,以崔家的名望地位,只要愿意往西园交钱,什么官都做得。

  不过,既然他哥哥已经走了当官从政路线,那崔州平身为次子就该走清流养望的名士路线如果他哥哥出了意外,崔州平也可以凭借名望立刻替补从政。

  但既然崔州平夸过乐隐,那刘备当然得去结交一下。

  于是刘备让张持了拜帖,去了崔钧住处。

  崔钧目前住在枣强县,这是个小县,位于甘陵、安平以及渤海三郡之间,也属于三不管地带。

  之所以三不管,当然是因为地方官压根管不了崔家。

  崔钧住在枣强,其实和刘备住在西河亭差不多一个意思。

  但张持贴上门却吃了闭门羹。

  崔家门子收了刘备的拜帖,但转头出来便将刘备的帖子扔到了张脚下,声称:“与蛾贼同流之辈,不可污名门之地!”

  张很生气,这不仅是侮辱刘备,更是在侮辱张。

  于是张把崔家的门子给揍了。

  没当场把人砍死,都算是张心存理智这要是换成张飞,估计崔家的房子都已经被点了。

  张回来之后将此事告知刘备,但刘备倒是没生气。

  看这样子,崔家可能知道刘备收留了大量黄巾贼,毕竟他们隔得近,多少能得到些风声。

  其实刘备也理解,身为廷尉的家人,自然是更要守法的至少明面上要守法。

  崔家不敢和黄巾打交道,也不敢轻易和刘备这种有收留黄巾嫌疑的官打交道,也是正常。

  但崔家这种名门不太可能做出故意侮辱人的行为,不想和刘备打交道,那不接拜帖就行了,没必要刻意把拜帖扔地上。

  这多半是因为他们必须表现立场,这立场肯定与什么蛾贼无关。

  名门当然是要护着名门的。

  现在与以往不同,刘虞和刘备早就和袁家对立了,只是一直到现在,刘备才正式入了袁家的眼天子能查到是刘备让郭典写的檄文,袁家同样能查到。

  或者说,就是因为天子查到了,所以袁家立刻就知道了……

  同时,袁家知道的还比天子多一些比如刘备在涿郡干掉了流寇,在广阳干掉了郭勋,幽州没能大乱,皆是因为刘备。

  看这样子好好结交是不行的了。

  于是刘备在甘陵官廨拿着都尉印鉴戳了几下,直接把枣强列为了甘陵郡兵驻地。

  身为都尉,自然是要安排郡兵驻防的。

  如今安平、渤海两国皆有黄巾作乱,刘备让甘陵郡兵驻于枣强防备黄巾入境,那是相当的合情合理。

  至于郡兵驻扎后还走不走,那得看战局如何。

  刘备的部队行军速度快,只第二天下午,部队就开到了枣强。

  “可是涿郡玄德君?崔某久闻玄德君大名,今日得见实乃幸事……快请入内饮宴!”

  崔州平这下倒是很给刘备面子,带了一票士人在城外迎接。

  当然,这面子多半是给军队的……

  反正崔州平脸上的笑看起来和刘备迎接公孙瓒的时候很像,刘备自己都觉得眼熟。

首节上一节122/1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