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684节

  昨夜血色宴会上的痕迹已经被收拾干净,可仍还有些血腥味。

  “司空,

  下官愿率本部前往云中城。”

  云中城,随着苑君璋的投降,其实已经用不着费力了,甚至只要苑君璋派人给留守的儿子送封信就行了。

  尉迟恭直言,“云中是你儿子守着,你去封信便行了。”

  “司空,咱们就该趁现在颉利还没反应过来时,直接发兵突袭定襄汗庭,生擒颉利。”

  程咬金本来有些打瞌睡了,听到这个顿时来了精神。

  “对,司空,咱们就跟晋祠一战一样,再来一次。

  还是五千骑,再来个长途奔袭出其不意,擒贼擒王!”

  李逸却是摇头。

  想法是好的,够大胆,但现在条件不成熟。

  就从马邑城出发,到定襄汗庭,都有四百里路。

  关键是这四百里路可不好走,先北上黄花岭,然后岐道村分道向西北,经杀虎口出长城。

  这一路几百里,基本上都是在山谷里穿行。

  如今可是冬日雪后,

  最重要的在于,马邑城刚拿下,连补给的物资都还得从太原转运过来。

  上次突厥可是把太原以北的忻代全都夺取,抢掠一空了。

  从太原到定襄,还有四百里,这长达八百里的补给线,还在寒冬里,太难。

  定襄那是颉利的老巢,跟晋祠情况也不一样。

  “正因困难,颉利才会没防备啊。”老程喊道。

  李逸却一点这个想法都没有。

  这次的作战目标是攻灭苑君璋这个代北割据势力,趁突厥败撤之机,收复云朔。

  午后,

  李逸拉着思摩在廊下晒太阳,

  背着风,晒的暖洋洋的,

  再煮上一壶茶,

  难得的午后悠闲时光。

  阿史那思摩有些提心吊胆的,明日他就要被送回雁门关,在那里李世民会跟他见一面,然后再送去长安见天子。

  茶砖末在壶里煮的沸腾,李逸往里面添加了牛奶和盐。

  一人倒了一杯。

  茶汤颜色漂亮,香气四溢。

  配上点奶渣、炒米、烤红枣,非常不错的下午茶。

  “听说前朝开皇十九年,突厥是都蓝可汗在位,颉利可汗之父启民可汗时为突利小可汗,隋忌恶都蓝,全力扶持突利小可汗染干,下嫁宗室女给染干,

  都蓝深恶染干与随交好,乃与之大战于长城之下。

  染干兵败,部众散亡,只余五骑随长孙晟入朝,被隋天子封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安置于长城内,筑大利城以居。”

  李逸把一段往事娓娓道来。

  思摩捧着茶杯,也不由的陷入往事回忆之中。

  开皇十九年,那已经是二十三年前了。

  那年,在晋祠被俘的那位可敦义成公主,还不是公主,也没有和亲,和亲突利的是安义公主。这年,安义公主随启民可汗南迁大利城,病逝。

  隋朝才又把义成公主送到草原,仍和亲启民。

  启民可汗,人一妻中原两公主,这份恩宠,也唯有他一人了。

  在隋朝的全力支持下,后来复徙五原,游牧于夏、胜二州之间,势力日渐强盛,都蓝可汗、达头可汗等,皆被启民可汗和隋朝联军击败。

  遥想那时草原,

  五汗争夺大汗之位,草原连年混战。

  当时的他也还正年轻。

  李逸抿着茶,看着思摩那一脸追忆的模样,笑着又道:“听说当年,染干兵败南奔,

  漠北诸部皆拥立你为可汗?”

  思摩点了点头,

  确实曾有过此事。

  思摩曾祖是突厥开国的吐门可汗,他祖父是达拔可汗,父亲咄六设。开皇十九年,草原乱战。

  突利小可汗兵败南奔,漠北诸部就拥立了思摩为可汗。

  不过在染干得到隋朝支持,又杀回草原后,思摩主动去除汗号。但在染干父子四任可汗手下,思摩都并没有得到重用,始终不曾封设建牙。

  说他相貌类胡自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肯定也跟他当年曾得到漠北诸部拥立为可汗有关,染干父子一直提防着他呢。

  李逸看着思摩头上都有不少白头发了,却还只是个特勤,也挺为他不平的。

  “你可是开国伊利可汗的曾孙啊,”

  “说实话,如今颉利种种行为,早惹的我大唐极为不满,深恶之。”

  思摩暗自揣摩着李逸跟他谈起这些事的目的,隐约猜到一点,又有些不敢相信。

  “颉利父亲启民可汗,当年也只是突利小可汗,受封于突厥东部。后来也是因为都蓝可汗行事太坏,与隋交恶,隋朝这才转而和亲突利,扶持他成为突厥大汗。

  若没有中原的大力扶持,突利小可汗当年如何击败都蓝与达头可汗他们,坐上突厥大汗的?

  颉利忘本了。

  隋朝当年能扶持小突利可汗,册封他为启民可汗,助他成为突厥大汗。

  如今我大唐,当然也可以另扶持一位阿史那,取代颉利。”

  思摩舔了舔嘴唇,呼吸有些粗重。

  “特勤能明白我这番话的意思吧?”

  思摩点头。

  “特勤在二十三年前就能被诸部拥为突厥可汗,如今大唐也可以扶持你为突厥大汗,

  取颉利而代之。”

第614章 天家无父子

  雪后朔州,

  白雪皑皑中散发着灼灼风姿。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李逸把李世民迎进了马邑城。

  “程咬金、牛进达二将,已经率三千骑进驻了云中城。”

  两人并辔而行,脸上都是胜利的喜悦。

  李世民点头,“这次出塞非常成功,有劳你亲自出塞指挥,当记首功。”

  一路骑马到了大行台府,此时已经更名朔州总管府。

  围坐在炉子前,先沏上壶热茶,暖暖身子。

  李世民捧着暖和的茶杯,“陛下的旨意送到了雁门,果然如封德彝透露的一样,要调我南下平乱。”

  李逸观察到李世民说这话的时候,情绪倒是很稳定。

  “我已告诉使者,战事尚未结束,我们已经招降了苑君璋,夺取了云朔两州,并俘虏了特勤阿史那思摩,斩突厥千余,俘虏九千。

  接下来颉利可汗可能会出兵抢夺马邑,我暂时不能班师。”

  李逸点头,

  这都是他们此前商议好的对策。

  “郑元也来了,陛下让他去定襄汗庭和谈,开出的条件还很优厚,要继续和亲,还要继续赏赐。”说这话时,李世民有几分不满。

  他们在前线打了胜仗,朝廷却还总是膝盖软的,就不能硬一回。

  “颉利还没有反应吗?”

  “没,这大雪天,消息传递的慢。”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李逸他们夜袭马邑,苑君璋里应外合,把思摩一锅端了,都没人逃出去。

  时间长了,颉利那边跟这边断了联系,肯定会察觉到不对,但现在时间还短,这寒冬大雪的,颉利自然以为只是天气原因。

  “咬金和敬德他们,都喊着要趁突厥不备,再来一次奔袭,说要直接突袭颉利汗庭。

  我觉得距马邑四百里,这天寒大雪,有些过于冒险,就没同意。”

  李世民轻啜茶水,

  “寒冬大雪,倒也是个机会,不过你的决定是对的,我们刚拿下云朔二州,不宜过于冒险。”

  哪怕面对突厥,他们取得了接连的胜利,可不论是李逸还是李世民,都很清楚,突厥军事上仍还有很大优势。

  尤其是野战。

  唐军起兵以来,就一直很缺战马,骑兵严重不足。

  这几年在平定了陇右薛举河西李轨等势力后,倒是获得了些养马地,可骑兵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训练出来的。

  而年年大战,战马的损耗却非常大,这就使得大唐的骑兵一直受限。

  突厥骑兵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完全碾压唐军,这也是这几年唐军在漫长的北部边境线上,如此被动的原因,

  突厥每次入寇,动则十几二十万,唐军很难跟他们野战,只能被动的守城。

  守城算是唐军的无奈之举,却也是勉强可以对抗突厥的办法。

  “下次,只要我们做好准备,总还有机会的。”李世民道。

  这次大雪出塞,

  也是看准机会,一来趁突厥败撤,赶紧把代北收复,二来也是借助战事,来逃避皇帝调他们南下。

  “郑元还要去汗庭吗?”

  “嗯,他说奉朝廷诏令。”

  李逸想了想,“如果他坚持要去汗庭,那我们也还得做点事情。”

首节上一节684/70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