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天子 第803节

  “或可复相。”

  历朝历代的丹书铁券,上面都会写上免死或者是免罪的次数,有些臣子当权的时候,甚至会给自己搞一些免罪十几次的丹书铁券,而李云弄出来的第一批丹书铁券,相当统一。

  都是免罪三次。

  皇帝陛下顿了顿,继续说道:“这个事情就这么定了,卓兄也不必再胡思乱想,这个事情,也不会遗祸后世。”

  “后世之人,可没有丹书铁券了。”

  卓光瑞看着皇帝,欲言又止。

  李皇帝站了起来,背着手看着卓光瑞,开口说道:“卓兄,你我相识近二十年了,这个时候,莫要坏了咱们的多年情分,也不要坏了咱们的君臣之谊。”

  这句话是在提醒卓光瑞不要做出什么蠢事,更不要想着在家中自尽。

  卓光瑞起身,毕恭毕敬欠身行礼:“臣…臣遵命。”

  李皇帝看了看天色,开口说道:“时辰不早了,朕就不多留了,你不要想太多,好生休养。”

  就在皇帝陛下要离开的时候,卓相公起身相送,看着李云的背影,他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把嘴边的话说出口。

  这个时候,他有些想把杜和的事情给说出来。

  因为这个事,已经闹得太大了,此时三法司里里外外查了好几个月,把跟这件事有关的人,不知道盘查了多少遍,那些个礼部官员,这都不知道被审问了多少遍。

  卓光瑞不清楚,李皇帝到底有没有知道,这件事背后,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他不知道,户部尚书杜和,在皇帝那里有没有查清楚。

  如果皇帝已经知道了,他这个时候不说,就是欺君。

  如果皇帝不知道,他这个时候说了,那么上一次…便也是欺君。

  这几个月,这个问题一直折磨着卓相公,让他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只半年时间,他便已经这样苍老了。

  最终,卓光瑞还是没能开口,把嘴边的话说出来。

  皇帝陛下最后回头看了看他,然后对着卓光瑞笑了笑,扭头跟卓家的几个晚辈交代了几句,然后背着手,离开了卓家。

  他离开之后,卓相公目送着辇车远去,这才长长的吐出了一口浊气,整个人差点,瘫坐在地上。

  还好他儿子就在旁边,一把搀扶住自己的父亲,惊呼道:“爹,您怎么了?”

  “没什么,没什么。”

  卓光瑞长叹了一口气,这才站稳了身子,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儿子,深呼吸了一口气:“走罢,为父教一教你,明天大朝会,应该怎么说。”

  卓家公子立刻低头应是。

  卓相公最后回头,看了看李云离开的方向,心中百感交集。

  虽然相处近二十年,但是此时此刻,他已经看不太明白这位皇帝陛下了。

  他心里没有办法确定,这一次天子饶过卓氏,是因为天子的确不知道背后的杜和,还是天子心中一念仁慈,不再深究。

  又或者是…

  天子并不想牵连杜家进来,至少是在这个时候,不想牵连杜家。

  不管怎么说,卓家这一关,似乎已经勉勉强强过去了。

  卓相公带着儿子,来到了自己的书房里,他盯着自己这个长子看了许久,才默默说道:“你现在,就给你叔父写一封信,同他说清楚。”

  “让他好好想一想父亲,前些年是怎么做的,父亲怎么做,他就照着办,如果他学不好,学不明白。”

  卓相公闭上眼睛,缓缓说道:“我们就跟他们分家,从此卓家一分为二,我们以后长居洛阳,做我们的洛阳卓氏。”

  卓公子一愣,抬头看着自己的父亲,只见卓光瑞竖起眉头,沉声道:“还不快写?”

  卓公子这才低头道:“是,孩儿这就写,这就写。”

  …………

  次日,太极殿,大朝会。

  这是天子归朝之后的第一次大朝会,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次大朝会,因为一些悬而未决已经大半年的事情,大概率就会在今天这场朝会上彻底定下来。

  天色刚亮起来没有多久,等到太阳的晨光照落在太极殿正门上的时候,随着内侍顾常一声高唱,在门外窃窃私语的百官们,便依次鱼贯而入,进入太极殿。

  进了太极殿之后,众人很快按照班次站好。

  没过多久,太子殿下便也到了太极殿里,众人见到太子殿下之后,俱都上前行礼,口称殿下。

  就在皇帝陛下即将到场的时候,一个一身紫色四爪蟒袍的年轻人,冒冒失失的进了太极殿里,他左右看了看,寻到了太子殿下所在,连忙三两步上前,抱拳深深低头行礼:“见过皇兄。”

  正是二殿下李铮。

  太子殿下上前扶了越王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道:“二郎你怎么也来了?”

  越王殿下苦着脸说道:“昨天有人去臣弟家中知会的,让臣弟也来参加今天的大朝会,多半是臣弟在辽东犯的错,父皇今天要在大朝会上,公之于众了。”

  他叹了口气道:“皇兄救我。”

  太子殿下看了看这个大个子兄弟,笑着说道:“放心,放心。”

  “父皇真要是训斥你,皇兄一定给你个台阶下。”

  兄弟俩聊了许久,附近的官员这才过来见过了越王殿下,然后众人又等了好一会儿,皇帝陛下始终没有到场。

  太子左右看了看,然后看向御阶下站着的顾常,问道:“顾公公,陛下怎么还没来?”

  顾常此时正在吩咐手下人,听到太子殿下的话,他更显慌张,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连忙低头道:“奴婢这就去问,这就去问。”

  不远处,杜相公突然叫住了顾常,开口说道:“陛下现在,就在后殿罢?”

  “我同公公一起,去看一看可好?”

  太子殿下这个时候也明白了过来,连忙说道:“我跟杜相一起去看一看。”

  就这样,顾常领着杜谦还有太子三个人,一路来到了后殿,后殿里,皇帝陛下正坐在椅子上,翻看着手里的文书,脸色铁青。

  看到皇帝的脸色,就连太子殿下也察觉到了不对劲,顾常更是吓得脸色发白。

  杜相公沉默了一会儿,缓缓呼出了一口气,小心翼翼迈步走了进去,对着天子拱手道:“陛下…”

  “前朝都在等着陛下,出什么事了?”

  皇帝陛下听到了付杜谦的声音,才回过神来,他抬头看了看杜谦,又看了看杜谦身后的两个人,随即默默说道:“孟青那里,出了点岔子。”

  说到这里,李皇帝站了起来,勉强恢复了情绪,缓缓说道:“走罢,大朝去罢。”

  杜谦点了点头,跟在李云身后,低声问道:“陛下,事情严重么?”

  李皇帝停下脚步,顿了顿,随即继续向前走去。

  “有点麻烦。”

第1016章 严法

  孟青那里,的确出了事情。

  差不多六七天前,契丹人不知怎么知道了太原将军邓阳调任金陵任金陵将军的事情。

  于是,幽州的契丹人,几乎全部出动。

  关外的契丹人,由耶律亿亲自率领,与幽州的契丹人残部一起,夹击榆关附近的唐军,也就是孟青的主力。

  此时,榆关附近的孟青主力,差不多有六七万人,双方在榆关激战了数日。

  孟青所部,因为要死守榆关不失,折损兵力差不多过万。

  而契丹人伤亡,是少于唐军的,并且这部分契丹人,在尝试取下营州不成之后,扭头偷袭了蓟州,从蓟州掠去了相当一部分粮草。

  关外的契丹人,也潇洒退去。

  这场战事,李云从回到洛阳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只是那个时候,始终没有一个结果,今天一早,他刚起床准备大朝会,这个“结果”就被九司送到了。

  看的皇帝陛下雷霆大怒。

  他心里也清楚,契丹人是强敌,幽燕的几万契丹人,不可能说剿灭干净,就剿灭干净了,在李云自己的估算里,这个事情恐怕也要三五年时间,才能让幽燕的契丹人彻底清理干净,保证关内没有契丹人作乱。

  但是现在,这几天的战事还是打的有些糟糕了。

  更让他不太舒服的是,蓟州的辎重被劫,这些辎重里,并不缺乏火药火器,如果被他们转运到幽州城里,后面取下幽州城的难度,恐怕会骤然提升。

  哪怕这些大多数都是轻骑的契丹人,搬不走火炮这种沉重的火器,单单是弄走一批火药,以及望远镜之类的器械,已经足够让皇帝陛下大为光火。

  这一场小败,在李云看来,原因多多。

  有孟青指挥不力的原因,也有内部消息泄露的原因,更有因为刘博的离开,九司协调不及时的原因。

  事实上,幽燕以及河北道的九司,人手本来就算不上多,而且绝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关外,与契丹人打交道上。

  再加上七八年时间没有大的战事,这些九司,不一定再有当年九司的那种协调能力了。

  当初的九司,日日奔马不绝,甚至可以做到,几百里之内的好几路江东军配合无间,如臂指使。

  而现在差不多十年之后的九日,还能不能有这份能力,或者说这份能力还剩下了多少。

  已经很难说了。

  更让皇帝陛下心里恼火的是,这一次他等于是被契丹人给“断了节奏”,往后再想要一步一步往前推进,便不可能再有先前那般顺利了。

  说不定士气低落的契丹人,还会因为这个事情,重新振奋士气。

  如果是这样的话,彻底剿灭这些契丹人的进度,可能要往后推上很长一段时间了。

  一路想着辽东的皇帝陛下,全程黑着脸来到了太极殿前殿,大踏步走上御阶龙椅上,直接坐了下来。

  此时太子殿下与杜相公,都已经站回了原来的位置上,由他们率领,众臣俱都跪拜下来,叩首行礼。

  随着三声山呼万岁之后,皇帝陛下抬了抬手,面无表情:“都起身。”

  虽然按照规矩,臣子不能仰面视君,但是此时皇帝陛下这种情绪状态,还是让这些朝中臣子们,忍不住抬头偷偷瞄向皇帝陛下,然后又飞快收回目光,生怕被皇帝陛下看到。

  等到一众官员起身之后,李皇帝呼出一口浊气,开口说道:“今天叫大朝会,一些事情,诸位应该已经知道了,既然知道了,朕就不再多说,顾常。”

  皇帝陛下看向一旁的顾常,面色平静道:“宣读圣旨罢。”

  顾常连忙应了声是,展开已经捧在手中许久的圣旨,随着一声“奉天承运皇帝”六个字脱口而出,文武百官再一次跪拜在地。

  顾太监扫视了一眼跪在面前的众臣,心里有些得意,但是他脸上却看不出什么表情,依旧很是严肃,念出了开头的最后两个字。

  “诏曰。”

  “朕绍膺骏命,统御寰瀛,开科取士乃为国抡才之大典,寒窗苦读实为士子立身之正途。兹有章武七年春闱,竟生蠹弊!今三法司会审已毕,五十余奸宄俱证确凿。此辈藐视王章,玷辱斯文,乱纲纪于贡院,塞贤路于青衿,朕闻报震怒,五内如焚,若不严惩,何以肃清玉宇?”

  “着即。”

  “主考卓光瑞,副主考陈秋、周墨亭,及礼部官员等七人,纵容人情,罔顾法纪,私通关节,罪同欺天。”

  “即刻押赴市曹,明正典刑,枭首示众三日,除卓光瑞因功免家人坐罪,其余六人家产尽没入官,三代不得应试。”

  “涉案胥吏、誊录、巡场等二十余人,或鬻题漏卷,或包庇纵容,黥面刺“科蠹“二字,流三千里,永锢岭南戍所,遇赦不赦。”

  “涉案考生,与此同罪。”

  “以上诸罪,子孙五代禁绝科举。”

  念到这里,顾常看了看下面脸色都来白了几分的一众官员,咳嗽了一声,继续念道:“时任礼部尚书陶文渊,虽不涉事,亦有失察之罪,着罚俸三年,贬官三级留任中书。”

首节上一节803/84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