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公主笑嘻嘻的说道:“还有皇后娘娘跟我说过一些,她说阿爹你小时候,是在山上长大的。”
她看着自己的父亲,笑着说道:“晋王叔也跟我说过,他说以前是跟着父亲,在山上长大的。”
对于皇帝陛下的出身,此时已经是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毫无疑问,那就是皇帝陛下的确是山上长大的。
到目前为止,传闻最广的说法就是,皇帝陛下是青阳县苍山脚底下李家村出身,但是自小就被仙师,带到了山上居住。
仙师传授皇帝学问以及武功,兵法等等,到了天子一十八岁的时候,仙师掐指一算,说天下将有大变,你有帝王之命,当下山戡定天下,拯救黎庶。
于是放皇帝陛下下山,十年时间,一统天下。
因为这个说法最合理,也充满了因果宿命理论,再加上带了一点奇幻的色彩,基本上就成为了现在的主流说法。
当然了,因为武周朝廷曾经公开过当今天子的身份,说他是山上打家劫舍的山贼,靠着四处劫掠起家,至今这个说法,也有少部分流传,只是大家不太敢放在明面上说起。
这个事情究竟真相如何,恐怕也只有后世史书能够说的明白了。
毕竟历史这个东西,有一种奇怪的特性。
离得年代越远,自然是越看不分明,但是有时候离得太近,甚至是当时之人,也会朦朦胧胧,不能明晰。
庐江公主身为天子的长女,她身边太多人是天子创业之时的亲历者,别的不说,单单是她的小舅陆柄,都能把当年的事情说出个七七八八,一些事情自然瞒不过她。
皇帝陛下摸了摸她的脑袋,笑着说道:“你这小丫头,鬼精鬼精的。”
父女俩说话间,皇驾已经进了青阳县城,皇帝对着女儿开口说道:“明天,阿爹要去苍山祭拜祖陵,到时候你陪阿爹一道去罢。”
李家的祖陵,就设在青阳,当初是李正亲自监修。
只是那个时候,还是以王陵为规格建造,开国之后,工部礼部又派了人过来,将这座祖陵,彻底修成了皇陵的规格,成为了李唐的祖陵。
因为这座皇陵,朝廷派驻了一个都尉营驻兵青阳,专门巡视看管。
庐江公主还没有说话,陆皇妃便连忙说道:“陛下,您也太宽纵她了,她是女子,如何能去祭祀祖陵?”
李云笑着说道:“我父祖都埋在那里,她这个孙女儿去看一看,也不犯什么王法。”
“没有这么多说头。”
当初李正修陵的时候,就把李家的三代祖宗,改迁了进去,因为两个人是同一个曾祖,就以他们的曾祖为首,两个旁支延续下来。
李云这一支占据主陵,李正家那一枝,埋在了侧边。
庐江公主伸手搂住李云的胳膊,笑着说道:“还是父皇对我好,娘亲总是这个不许,那个不许。”
陆皇妃无奈,摇了摇头道:“说起来,应该把五郎跟七郎,也一并带来的,他们还没有祭拜过先祖。”
皇五子是陆皇妃所出,皇七子是陆嫔所出,只是两个皇子现在年纪都还不大,因此没有带出来。
李云没有接话,看了看辇车外面的模样,摇头道:“快十年没有回来,这青阳与以前,大不一样了。”
这个时代的城市,只要没有太大的变故,比如天灾人祸之类,往往几十年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青阳比以前,确实大不一样了。
毕竟之前的青阳,只是一个县城,如今却已经成为了府城,一跃升格了两级,已经与金陵府同级。
现在的青阳,不止是城池扩建了数倍,城里的建筑,也与李云在这里当都头的时候完全不同了。
李云看了好一会儿,这才终于看到了熟悉的建筑。
原来的青阳县衙。
这座县衙,因为曾经是皇帝陛下当差的地方,当地官府没有敢动弹,完全的保留了下来,选择在别的地方另起一座府衙。
看到这座县衙,皇帝陛下叫停了辇车,带着一家人下了龙辇,然后对着大女儿笑着说道:“你爹我,以前就是在这里当都头,手底下十几号兄弟,整个县城里的人见到为父,都要客客气气的称一声都头。”
“可以说是威风八面,鱼肉乡里。”
庐江公主听到这里,掩嘴一笑:“阿爹真是厉害,那个时候就鱼肉乡里了。”
皇帝陛下想起了当年横扫宣州绿林的往事,忍不住哈哈一笑,开口笑道:“那个时候,为父还真是鱼肉乡里,只不过鱼肉的不是百姓罢了。”
说到这里,他带着两个妃子以及庐江公主,一起到县衙里转了一圈,一边转悠,一边聊起当年的往事。
一直到天色快黑下来的时候,他才在青阳尹的带领下,入住青阳府衙。
没有办法,那座县衙还是太小太小了,住李云一家没有问题,但是随行的人员,连一成都住不进去。
在府衙住下之后,李云叫来了现任青阳尹汤练,吩咐道:“当年朕在这里,有一个故人,姓陈叫作陈七,那会儿人称陈七爷,在青阳县名声很大。”
“当年这人帮了朕不少,这几年派人寻访,却一直寻他不到,你派人多多留意。”
“要是有消息了,趁着朕在这里,让他来见朕一面。”
当年李云开始在青阳当都头的时候,还是个野路子出身,没有什么正经的功夫,他第一个枪棒师父就是这位陈七爷,那柄跟着他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的大枪,也是陈七爷所赠。
打天下的时候,李云无暇想起来这些事情,后来坐天下的时候,再派人寻访,这位陈七爷竟早已经搬家了。
硬是没有寻到。
这青阳尹连忙低头,毕恭毕敬道:“臣遵命。”
皇帝陛下伸了个懒腰,活动了一番筋骨,这才开口说道:“好了,你自去罢。”
青阳尹低头行礼,小心翼翼的离开。
因为一路舟车劳顿,洗了个澡之后,皇帝陛下很快躺在“小姨子”陆琅的床上,沉沉睡去。
到了第二天,他刚睡醒不久,就有人过来通报,没过多久,一个中等身材,头发花白的老将军,便出现在了李云面前,他跪在地上,毕恭毕敬。
“臣周良。”
“叩见陛下。”
“三叔这么快就到了。”
皇帝看了看他,也是感慨万千,他亲自上前搀扶。
“快快请起,快快请起。”
第993章 皇帝的敌人
当初李云下山的时候,周良便已经四十来岁了,如今十几年二十年过去,这位苍山大寨的三当家,已经年近六十,头发白了大半,脸上也变得沟壑纵横。
从地上起身的时候,周良的身子都晃了晃,已经有些站不太稳了。
联想到周必先前说过的话,李皇帝扶着他坐下,叹气道:“先前周必同我说了,说三叔最近几年身体不太好,既然身体不好,也就没有必要急着赶过来,反正我也是要去金陵的。”
周良微微低着头,开口说道:“臣没有太急,一路是坐车过来的,陛下既然到了东南,臣自然应当过来迎一迎。”
周良驻兵金陵,镇守的是李云发家的大本营,也就是江南三道,可以说江南三道都是他的军事辖区,李云到了他的地界,他当然是要来迎接的。
“而且。”
周良抬头看了看李云,叹了口气:“陛下,臣这一趟回青阳,便不准备再回金陵了。”
李云一怔,随即明白过来,他是想要退休了。
周良这个年岁,在这个时代已经相当大了,况且他早年日子过得并不好,到现在身上的的确确有不少伤病。
也应该退下来,修养几年了。
皇帝陛下认真想了想,然后坐在周良旁边,叹气道:“三叔这些年为我出力不小,你既然开口了,我也不强难你。”
“你如果卸下来这个差事,谁适合驻兵金陵?”
“邓阳。”
周良显然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回答的毫不犹豫,他开口说道:“邓阳任过金陵将军,虽然他这些年没有什么太大的功劳,但很是稳当,资历也足够。”
说到这里,周良顿了顿,继续说道:“如果邓阳在战场上脱不开身,臣还有一个人选。”
李云看着他:“三叔直说就是。”
“扬州的周昶。”
周良低头道:“臣考虑过,周家现在已经不可能再有什么别的心思,而且金陵这里的兵,俱都不是他带出来的,他即便有什么心思,也使不动。”
“周昶的资历以及能力,干上一任两任,没有什么问题。”
李云闻言,也有些吃惊,他摸着下巴琢磨了一下,笑着说道:“三叔胆子比我大多了,我事先都没有敢想,让外人过来当这个差事。”
周良看了看李云,提醒道:“陛下,这是提早的事情。”
“天下这么大,咱们自己人,是不够用的,要紧的地方在于,要建立合理的制度,保证不管什么人当什么差事,也不管他们有什么心思,都没有办法对抗朝廷。”
李云认真考虑了一下周良的话,然后点头道:“三叔这话,还是有道理的,青州军让周昶的儿子周洛接手之后,周昶这个人,还可以派到别的地方再用,不过他现在还在守孝。”
皇帝默默说道:“金陵的差事,还是交给邓阳来办罢,三叔再辛苦几个月,过完今年这个年关,明年我就把邓阳从太原将军的位置上,调任金陵。”
他顿了顿之后,继续说道:“下个月,我让朝廷给三叔加封大将军,三叔就以大将军的身份归养。”
到如今,李唐军队里,将军或者大将军,更像是一种荣誉称号,与实际上的职位没有太大关系。
比如说,现在在北边领着十几万人与契丹人作战的孟青,也依旧是将军,但是他真正的职位是河北道行军总管,手底下领了不知道多少个将军,乃是前线的大帅。
再比如说,禁军十二卫的主将官,也没有一个大将军,他们真正的职位是羽林卫将军,鹰扬卫将军。
驻扎在各地的太原将军,成都将军,金陵将军等等,将军前面加了前缀的,才算是职位。
而单单将军两个字,只能算是一种称号。
如今整个朝廷里,还是只有一个正经的大将军,那就是苏晟苏大将军,这个大将军也是荣誉称号,他真正的职位是枢密院的枢密使。
周良连忙摇头道:“陛下,臣没有什么太大的功绩,这些年也就是有一些苦劳,受封国公,已经是厚颜领受了…”
李云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道:“三叔不要妄自菲薄,当年江东军可是以你为主的,苏师兄他们,还是后来人。”
“这事就这么定了,你不用推辞,咱们老家人,也需要响亮一些嘛。”
周良认真想了想,这才点头应了一声,开口道:“臣…多谢陛下了。”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李云看着他,问道:“老寨子里的长辈,还有多少?”
听到这个问题,周良沉默了一会儿,回答道:“原先的那几个当家的,只剩下袁二哥,还有老五老六了。”
“老五去了洛阳,还在青阳府的,就是袁二哥还有老六两个人。”
苍山大寨的几个长辈里,当初最支持李云的就是三当家周良,还有五当家褚衡,褚衡是大夫,早早的就跟着李云一起去了洛阳,先前还帮着李云组建了太医院,如今在洛阳城里颐养天年。
而那位二当家袁正明,跟李云就不是很对付了。
李皇帝回忆起当年的事情,叹了口气道:“一转眼,快二十年过去了,当年的一些事情,现在想来,已经无关痛痒了。”
“二叔既然还在世,三叔退下来之后,能帮他就帮帮他罢,只是要看住他们家,不许他们俩借势作恶。”
周良连忙低头,应了一声:“陛下放心,臣告老之后,就住在青阳府,臣在世一天,他们就不可能作恶。”
李云看了看他,笑着说道:“三叔还没有去过洛阳罢?等我回去,三叔要不要跟我再去洛阳看一看?到时候住不住在洛阳都不要紧,三叔若是不想住在洛阳,我再让周必把你送回来。”
开国七年多时间,身为国公,又镇守东南,周良自然是去过京城的,单单是述职,他就去了不止一次。
闻言,这位周国公微微摇头道:“陛下,臣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太好,便不去洛阳了。”
“周必…周必也有周必的事情要忙。”
周良叹了口气之后,继续说道:“等退下来,不再任事,臣就回到苍山附近,起一座宅子,为陛下看守祖陵。”
李云哑然:“这种事情,哪能让三叔去办?”
两个人闲聊了一会儿,又说起了不少当年的事情,聊到最后,才终于有一些闲话家常的意思,周良看着李云,问道:“陛下这一次离开洛阳,什么时候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