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元的行省,地方上的各个行中书省俱设丞相,各种权力俱在一人身上,容易引起地方割据,因此到了明朝之后,朱太祖在地方设三司使衙门,以绝除割据之患。
虽然到了中后期,因为各方各面的原因,朝廷开始下派巡抚,统管各省,最后甚至派出了总揽地方一切权柄的总督,但那都是时局所限。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朱太祖弄出来的这个地方三权分立,还是相当好用的,至少可以让某一块区域的州县能够被统一管理,又不用担心地方势力做大。
李云一早,就准备推行这个制度。
至于叫江东道,还是江东省,反倒不是那么要紧了。
当然了,在这这种大政方针上,李云还是相对比较谨慎的,他推行这些大政的时候,往往是在某一块地方试行,先看一看成效如何,再做决定。
毕竟,每一个年代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乃至于人文条件,都全不相同,同样一个政策,可能在另一个时空好用,在这个时空不一定好用。
也可能在这个地方好用,在另外一个地方却又变成了恶政。
因此,李云很是小心谨慎,准备先在他的大本营,也就是江南东道试行三年,等见了成效之后,再推行全国。
杜谦抬头看了看李云,然后低着头,感慨道:“陛下在理政上的风格,与领兵的风格,真是全然不同。”
李云带兵的时候,讲究一个侵掠如火,整体风格非常狂暴,早年的时候,他甚至阵阵亲自冲阵,异常生猛。
但是到了政事上,李云又会变得沉稳许多,一些要紧的事情,他基本上都要先听过当事方的意见建议,然后再慢慢考虑。
比如说新修唐律的事情,为了这一件事,单单是在野的那些,李云就已经见过不少次了。
一些更要紧的大政方针,李某人基本上都是试行三年。
要知道,李皇帝当年打中原的时候,基本上是收到消息之后,当机立断,立刻就带着弟兄们杀往中原来了。
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交织在一起,让杜相公也觉得有些神奇。
李云倒是没有这种感觉,他看着杜谦,笑着说道:“受益兄,我虽然才做了半年皇帝,但是先前在江东,也理过政事。”
“兵贵神速,打仗当然要快要狠,但是理政就截然不同了。”
李某人微微摇头道:“行军打仗,哪怕战败,吃了小亏,至多是千人万人的伤亡。”
他看着杜谦,正色道:“要是恶政。”
“波及的便不是千人万人,而是百万,千万人了。”
他伸手敲了敲桌子,开口说道:“咱们这个试行的法子,将来的后生们,也应当继承下去,凡有大政,应当试行,并派驻官员,以观后效。”
杜谦闻言,先是点了点头,然后开口说道:“不过这样一来,效率就会低上很多。”
“有可能要拖累朝廷。”
李云摸了摸下巴,思索了一番之后,开口道:“大政不大政的,也是后人自己界定。”
他微微叹了口气:“罢了,不管是你还是我,都管不了这许多,你我二人。”
“做好章武一朝的事情就是了。”
杜谦微微低头,笑着说道:“臣的规矩章法,可能传不到后世去,但是陛下的却可以,陛下是大唐开创之祖,肇始之基,陛下但凡留下训示,后人莫敢不从。”
“算了。”
李云摇头道:“正因为如此,才要更加谨慎,你我二人功成,只是在这昭定年间功成,放到几十年后,几百年后,咱们的想法就未必适合当时了。”
“留下那么多祖训,只是平白给后人套上枷锁。”
一本皇明祖训,成了朱明皇帝不可逾越的天宪。
李云虽然不会妄自菲薄,但是也不会过多高看自己,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经验,只告诉了他四个字。
实事求是。
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变化,他李某人的智慧,能够管理好自己这一朝,便已经很好了。
将来千秋万岁之后的事情,他管不着,也管不了。
…………
章武元年八月下旬,随着秋风扫过,炎热了好几个月的天气,终于稍稍凉快了一些。
而在这个时候,前往河东道接近半年的苏大将军,也骑着快马,返回了洛阳城。
他是下午进的洛阳,回到了洛阳之后,苏大将军只是回到家里洗了个澡,换了身衣服,就立刻进宫求见天子。
苏晟的身份,一路畅通无阻的进到了皇宫里,很快,被带到了甘露殿候见,而李皇帝也没有让他等候多久,他刚到甘露殿没有多久,就被宫人请了进去。
走进甘露殿的时候,他迎面见到了从甘露殿里走出来的卓光瑞,卓光瑞主动拱手行礼:“大将军。”
苏晟抱拳还礼,笑着说道:“卓相客气。”
卓光瑞摆了摆手,苦笑道:“什么相不相的,大将军莫要取笑了,陛下已经在等候大将军,大将军快进去罢。”
苏晟点头道:“得了空,我请卓兄吃酒。”
说罢,两个人错身而过,苏晟大步走进甘露殿。
而卓光瑞则是回头看了一眼苏晟,然后叹了口气,大步走向户部。
作为此时中书三相里,实际上负责协调六部的宰相,卓光瑞显然是最忙碌的。
而此时见到苏晟的他,也知道,先前几个月的准备,很快就要派上用场了,他也需要尽快,去做一些事前最后的准备。
而苏晟,则是大步走进了甘露殿,他刚走进甘露殿,还没有来得及对天子行礼,只见身材高大的皇帝陛下,大步迎了上来,拉着他的衣袖,将他迎进了甘露殿里。
“兄长一路辛苦,一路辛苦。”
苏晟被李云拉着进了甘露殿,二人各自找位置坐下之后,他才笑着说道:“河东军相当配合,臣也就算不上什么辛苦。”
李云亲自给他倒了茶水,然后笑着说道:“河东军配合,主要还是咱们没有直接收编他们的人,要是像孟青在青州那么整编,直接把河东军给整编没了,他们就不定会这么干脆了。”
“不过现在这样也好。”
李云微微眯了眯眼睛,轻声道:“现在这样,无非是把收编河东军的进度,推到了收服关中之后,给他们多留一些时间。”
“顺便,再给他们一些立功的机会。”
苏晟点了点头,开口说道:“陛下,河北道的兵力,我带走了五万多一些,留了一半给孟将军,这些兵力,在河东军经历了一次整编,现在有六万多人,如今已经在赶往潼关的路上了。”
他低声道:“最多半个月,他们就能在潼关之外就位,到时候就可以按照陛下先前的设想,由河东军堵住关中北边的箫关。”
“臣从潼关主攻。”
“剑南道的陈大,从关中南边的武关主攻。”
他抬头看着李云,正色道:“最多下个月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进攻。”
李云看着他,想了想,开口说道:“秋收才开始,军粮估计要下个月,或者再下一个月,才能供给到前线,至于军饷。”
李云缓缓说道:“打完关中之后,一并发放。”
苏晟笑着说道:“陛下不用担心这个,咱们江东军的老兄弟,对陛下都是一腔热血,哪怕不给军粮军饷,也有的是兄弟愿意上战场,替陛下出生入死。”
李某人摇头笑道:“他们的想法是他们的想法,该给的我这里却不能不给。”
说着,李某人看向苏晟,开口说道:“有十门火炮,已经送到潼关了,兄长到了潼关之后,可以试一试炮,至少可以当成攻城的佐助。”
苏晟连忙低头,应了声是,然后问道:“陛下,还是金陵时候那些火炮吗?”
“比先前那个厉害。”
李云笑着说道:“也比先前那个东西轻,这玩意儿可是最新鲜的东西,保准朔方军没有见过,到时候肯定吓他们一跳。”
苏晟眼睛一亮,低声道:“那臣,明天就动身赶往潼关,看一看这火炮,是个什么模样。”
“也不用这么着急,兄长离开洛阳半年了,可以在家,多住上几天。”
二人又聊了几句,李云问道:“关中道,兄长心里预估多久可以取下?”
苏晟苦笑道:“陛下这么问,臣如何敢答?”
“只当是闲聊。”
李云笑着说道:“不作数的。”
“快则一年半载。”
苏晟这才开口回答道。
“慢则两三年。”
第926章 大帝威严
李云笑呵呵的看着苏晟,开口说道:“还是师兄谨慎,连三年都说出来了。”
苏晟左右看了看,见没有外人,笑道:“如今二郎是天子了,我自然应该谨慎一些。”
他咳嗽了一声,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这里没有外人,我说一句不负责任的话。”
苏大将军伸出一根手指,开口道:“一年,一年我觉得差不多了。”
“明年这个时候,二郎应该就可以去关中那座京城看一看了。”
李云看着他,笑着说道:“那好,那我就记下来了,明年这个时候若是没有取下关中,我要寻兄长的麻烦了。”
苏晟笑着说道:“那不成,跟陛下面前,臣只能说三年。”
李云哑然一笑:“咱们兄弟之间,兄长还有这么多心眼子。”
苏晟正色道:“一码归一码,臣手底下那么多将士,我身为主帅,在陛下面前,不能替他们大包大揽不是?”
说着,他笑着说道:“不过,要是在二郎面前,那倒是可以吹一吹牛。”
李某人闻言,也是哈哈一笑。
“还是同兄长说话有意思。”
李某人感慨道:“这大半年时间,身边连个说亲近话的人也没有了。”
苏晟笑着说道:“陛下是九五至尊了,除了我们这些胆子大的人以外,其他人当然不敢冒犯陛下,这也是应该的。”
他正色道:“陛下威严越重,说明咱们的新朝,越发正统。”
李云摇了摇头,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说道:“咱们说正经事,兄长想怎么打?”
“臣已经让九司,跟剑南道的陈大联系了,到时候陈大那里会先动手,一旦武关那里打起来,朔方军一部分兵力就会被逼着南下。”
“再之后,让李槲带着河东军,在箫关动手。”
他看着李云,继续说道:“臣带着主力,最后一个从潼关动手。”
“如果打成了僵持战,臣估计三四个月时间,最长半年,应该能够磨下潼关,等到我大军直入关中,剩下就不是太大的问题了。”
“我大唐如今,已经基本上一统,这个消息一定已经遍传关中,朔方军再怎么能打,这个时候军心士气估计都已经跌了,只要我们突入关中,臣估计,连正面战事甚至都不用打。”
“就可以直接荡平朔方军。”
李云敲了敲桌子,在脑子里盘算了一下苏晟的计划,然后叹了口气道:“只可惜,我现在身陷囹圄了,否则,我也想亲自领兵,去打下这最后的关中道。”
苏晟笑着说道:“这大半年时间,朝廷已经在为进取关中道,做各种各样的准备了,这些可以说都是陛下的安排,陛下才是真正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帅,臣至多就是一个前线奉命行事的将领。”
他看着李云,开口道:“冲锋陷阵不是大本领,像陛下这样,决胜千里之外,才是真正的大本事。”
李某人笑了笑。
“还是兄长说话好听。”
说到这里,李云脸上的笑意慢慢收敛了一些,他看着苏晟,正色道:“兄长,关中这场仗,跟其他仗都不太一样,我们取青州,取河东,都有些太过怀柔了,弄得一些人,在背地里蠢蠢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