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95节

  涉及此事李世民反倒是有些心乱如麻了。

  怎么偏生是杜如晦这个他最为倚仗的肱股之臣?

  瞧了眼旁边低眉顺眼不发一言的长孙无忌,李世民轻吸一口气交待道:

  “克明过了今日务必好好休息,不可如诸葛武侯一般操累。”

  ……

  孔明看着光幕打了个喷嚏,对着担忧的黄月英笑了笑,孔明道:

  “这唐朝的修史倒颇为有趣。”

  心里则是对如此天子也会有人谋反觉得颇为奇怪。

  执政十七年后谋反……孔明心里忽然想起来了武帝。

  【至于说晋书的潦草和二凤有关,猜测逻辑链是这样的。

  二凤曾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因此晋书也是要给太子做治国参考的。

  贞观二十年晋书开修,然后二十二年,二凤身体不济,同年写《帝范》教太子。

  所以晋书潦草就潦草吧,着急用,能凑活看就行。

  然后二十三年二凤久病不愈,逝于翠微宫。

  至于二凤的死因就太多了,旧唐书说是因为久病不愈,吃丹药尝试,结果吃没了。

  现代一些医学上的分析认为可能是心衰加脑出血。

  因为史书多次记录二凤登高吃力,心肺功能不强。

  但51岁就死毫无疑问算早逝,更大概率来说,死法跟丞相有点像:

  年轻时候过度操劳,导致底子被掏空,然后上了年纪就小病变大病。

  哦对,还有个最离谱的说法是贞观十九年征高句丽时候中了毒箭。

  棒子们对此深信不疑,并且还演化成把二凤射成了独眼龙的离谱说法。】

  此时的甘露殿如死了一般寂静。

  长孙无忌率先扑倒在李世民脚边,哭喊道:

  “万望大家为了大唐,保重贵体!”

  李世民反倒是出乎意料的平静,看着光幕缓缓陈述到:

  “朕本就有湿气病,且年轻时征战四方,身体多有亏损。”

  “既如此,今岁便造亭榭养身体便是……”

  但这份涵养在看到光幕上播放的图像后,再也保持不住。

  光幕中只见一个身着异服的番邦人,瞄准拉弓,然后一箭射入了一个穿着黄袍的人的眼窝。

  图像上全是一堆圈圈组成的令人眼晕的异邦文字。

  光幕似是怕人看不懂,还专门标注了一下,那个眼窝中箭的人旁边特意标注了一下:

  大唐皇帝李世民。

  “番邦后裔,无耻狗贼,欺朕太甚!”

  “无胆鼠才,行此掩耳盗铃之举!”

  “奴寇匪邦,朕必殄其国灭其史!”

  李世民再也忍耐不住,一脚将长孙无忌踹开破口大骂。

  长孙无忌:???

  第二更

第22章 贞观上将

  “这高句丽莫非便是朝鲜?”

  简雍猜测,他们手里信息比较少,但简雍依稀记得:

  辽东那边似乎是有这个地儿的吧?

  孔明记得清楚,但感觉一时间也难以叙述清楚,只是确认道:

  “世宗孝武皇帝灭朝鲜,玄菟郡下设高句丽县。”

  “世祖光武皇帝时,高句骊称王遣使朝贡。”

  众人便懂了:这又是一个反复之臣。

  “为啥叫棒子?”张飞看不懂,这么多称呼,为何光幕唯独用这个相称?

  “后辈对其言语多鄙薄,应是蔑称。”简雍推测道。

  “其君主能信如此野史,并请优伶表演而愚民,可谓痴愚之民。”

  “哦~”张飞了然,对这个解释比较信服,然后回头看看马谡:

  “幼常,汝切不可如那棒子一般。”

  马谡……三将军,您还是直说我是棒子得了。

  对孔明来说还有一些更加重要的事儿,干脆自己动手记了下来。

  比如种种病症之名,这个要去与张仲景一起讨论的,后世医道一途甚是精深。

  比如这个司马懿竟亦有帝号,那司马氏篡魏竟出自于此人之手?

  【晋书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点就是关于避讳的对象。

  晋书的主体是司马晋,但并不忌讳司马氏。

  甚至二凤自己就是司马晋最大的小黑子。

  二凤自己对司马懿的盖棺定论里,先是夸了一下其用人用兵和政治贡献方面。

  随后语气一转,先是盖章认证:奸臣!随后嘲笑他居然能被死了的诸葛亮吓走。

  最后更是嘲笑司马懿赔上了自己一辈子的忠名但也没当上皇帝,空有后辈追的帝号,但本质上还是个魏臣。

  既然皇帝都带头了,大唐的史官们也不客气。

  司马懿吓曹操、张春华捅侍女、司马师杀妻这些不太合理的也收录了进来。

  不过二凤当然也是有一些小九九的,比如评价司马炎:

  认为司马炎立愚弱的长子为继嗣,是导致国灭的主因。

  司马炎长子就是“何不食肉糜那位”,著名的傻子皇帝。

  不过嘛,傻子不是昏君,灭国有责,但肯定算不上主因。

  司马炎自己为了选妃“禁天下嫁娶”不比儿子离谱多了?

  二凤这个评价主要还是为了玄武门弑兄杀弟这块心病开脱。

  但说实话,百姓谁在意啊?

  世民世民,济世安民。

  唐朝百姓切切实实享受到了百年太玄盛世,所以毫不避讳的赞颂他怀念他。

  宋明看着李世民的功绩,开始论证李渊是因李世民得天下。

  如今的西安,有大唐不夜城,李世民与他的文臣武将们被塑在最高处被人怀念。

  玄武门之变咱们现代人都懒得研究了,毕竟有句歌词说得好:

  打天下,坐江山!】

  “大家,哭了?”

  长孙无忌看到李世民从刚才起便站着不动。

  刚才看到那高句丽后人以戏辱之,这位年轻的皇帝盛怒,怒火盈天!

  而到了晋史的臧否之论,长孙无忌能从这年轻的面庞上看到不屑,看到颓唐,看到不安。

  作为国戚,作为重臣,长孙无忌自认为很清楚这位皇帝。

  他战功彪炳,他十倍报辱,他自信能更合帝位,他不愿坐以待毙。

  虽为自保,但终究还是无法逾越礼法门槛。

  而如今,在长孙无忌的眼中,这一轮大唐的烈日,萦绕其上的一缕黑雾终于如冰雪消融,消逝的无影无踪。

  “打天下坐江山!”这便是后世百姓看法?

  “只是此光幕甚是吝啬!”李世民随手擦拭掉眼角的泪珠,笑骂道:

  “如此方寸之间,如何看得清楚?”

  没有人说话,因为光幕上此时出现了一个恢弘的不夜城。

  绚丽的灯光,游人如织,灯火通明。

  宽阔的街道,所有人面容上都很轻松的游人,更有后世女子穿着类唐的装束嬉戏游玩。

  李靖努力睁大了眼睛,然后以爷爷看孙女的态度评价了一句:

  “不够丰腴,定是平日少饭食。”

  李世民则是看到画面中央的的一尊高高的骑马雕塑。

  看不清面容,但从石雕脚下的“贞观上将”四个字,李世民几乎第一时间确定:

  这就是自己!

  “贞观上将……嘿嘿,甚好。”

  至于那个天策上将,已经被李世民丢到了脑后。

  房杜长孙三人亦是看的如痴如醉,只是没看到自己的雕塑颇为遗憾。

  “无妨!”李世民安慰几位近臣。

  “此前这仙机光幕,曾游览过诸葛武侯的成都城。”

  “迟早有一日,也会完完整整游览一次这不夜长安城!”

  杜如晦等人第一次有了心里痒痒之感。

  同时心里还有些埋怨:大家怎地不早点召吾等?

  那后世成都谁不想看?

  “此光幕……还是太小。”李靖不好意思努力挤到前面,只能如此评价。

  李世民也是如此觉得,也不由得蹙眉思考:

首节上一节95/38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