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勾栏听曲,别逼我当国师 第54节

宁王看站在第一位的书生横样的人,知道他就是孙诚了,见他玉树临风,一副风流才子模样,也是点了点头,不愧为有绝世天才之人。

“平身。”

众人道:“谢王上。”

孙诚也偷偷的看了宁王一眼,宁王约三十多,正当盛年。

一身蟒袍,相貌不凡,仪表堂堂,一脸须髯,很有男子气概,高大却不粗犷的身材,面容不怒自威。

孙尚上前,给宁王介绍了一下,“这是犬子孙诚,也是他发明了肥料。”

“孙爱卿,令郎是不是国之柱石,一切要等看了田地再说。”

孙尚知道,宁王要见到真凭实据,如果肥料的事是真的,那儿子自然是国之柱石,宁王将不吝赏赐,孙家将一飞冲天。

如果是假的,别看孙尚曾是潜邸之臣,但欺君之罪后果自然很惨的。

“请宁王随我来。”

众人随着孙尚来到田地,看见那一亩实验田,种过地的人马上就知道,这亩地的水稻比同时期的水稻要高大一些,稻穗也多,稻粒也非常饱满,

宁王是宁国第三代君主,他可没有下过田地,只是在春耕时,在先农坛找一块地弄条水牛意思意思。

所以他对这亩地的水稻长势并不是太清楚,能产多少粮食他也不知道。

他使了个眼色,汪恩马上安排皇庄管理太监带人上前查看,一边查看,一边在和孙诚、黄狗蛋询问一些事情。

一番察看、询问过后,皇庄太监一脸激动,手捧着稻穗不住的颤抖。

小跑着来到宁王身边,扑通一声跪下了,带着哭声道:“王上,奴才看了,这一亩地亩产确实能达到六百多斤,甚至七百斤也有可能。

孙公子不愧为是大才,说是神农转世也不为过。”

汪恩看着手下人在宁王面前哭泣,马上喝斥道:“你怎敢在王上面前失态,还不去慎刑司领罪。”

“奴才这是情不自禁,若是孙公子能早生几年,我娘也不会在绵清大灾中将最后的粮食给我吃,自己却饿死了。”

众人听了,也想起了宁穆王时发生的一次大洪水,那时绵清平原大雨连下十天,绵河、清河等较大的河流全部决堤。

淹没十数县,受灾百姓几十万,朝廷也也曾极力救灾,无奈粮食不够,还是有十几万人不是饿死,就是淹死、病死了。

宁王叹了口气,“算了,这不怪他失态,那次死的人太多了。”

张计见场面不对,这是喜事啊!怎么搞成这样?

“王上英明神武,在王上的福荫下,孙诚才能发明这项技术,王上应为首功。”

孙诚无语,没想到,那五大三粗的镇国公拍起马屁来与我爹也是不遑多让啊!看来能当上大官的都不是普通人。

众人忙跪下,“王上英明神武,洪福齐天。”

宁王知道这是马屁,但心中确实非常舒服。

第八十二章 送钱还要求人

宁王让闲杂人退下,他看着这块实验田,对孙诚道:“你非常不错,你是怎么发明出这肥料的?”

孙诚又把那套万物归一理论说了出来糊弄宁王,反正他也分不清。

又把肥料制作过程和施肥的过程说了一遍。

宁王听了以后,还是不明所以,但表面上还是表示听懂了,不然岂不是显的自己无知吗?

“好啊!万物归一是道家理论,许多人都知道,却从没有人想到粮食上面来。而你就想到了,不愧为是绝世天才。”

“王上谬赞了。”

见到这块试验田后,宁王知道粮食增长是真的了,也知道孙诚摆了崔家一道,将肥料原料统统握在手中。

这可都是银子啊!而且是没人竞争的生意,要是事情公开,崔进那个老狐狸岂不是要气的吐血。

孙诚此人神机妙算,算无遗策,看来内卫司的情报结论是错误的,此人不是不可大用,而是用晚了,用迟了。

孙诚要是知道宁王这么想的话,估计会后悔的吐血。

这下他搞不好又得上班了,而且是强制性的,不能辞职,干到走不动路的那种。但现在他还在为宁王的夸赞而高兴。

宁王夸赞了孙成一番,又好像想到了什么?叹了一口气。

孙尚道:“这是喜事,王上何故叹息?”

“据你刚才所说,这水稻一季要施肥四次,这样看京城的肥料也只够京城周边的田地不用休耕,达到亩产六百多斤。

而其余乡村的田地,因为没有那么多肥料,增产幅度的不大,还需休耕。这样算来,全国增产的粮食也不是太大啊!”

孙尚道:“王上过滤了,据犬子说,海上有鸟岛,上有万年堆积的鸟粪,足够我国所有田地用上千年了。

我已经让人去找了,估计他们也快回来了。”

宁王一阵惊喜,望着孙诚道:“所言是真。”

“我在古书中曾看到一篇游记,书中说海外有一岛,皆为鸟类所据,上有十余万只鸟。

那我就想了,既然有这么多的鸟,在这生活上万年,那堆积的岛粪岂不是堆积成山。

正好拿来给我们肥田,而且还不用腐熟,直接就可以用。

所以我让我娘的船队按照书中记载,出海寻找了。如果找到,我国的肥料无忧矣!”

宁王大喜,“好,若是真如此,那不是我国产量将增加一倍。”

“不止,有了肥料,加上轮种、套种,土地将不再休耕,加上轮种、套种也能生产粮食,估计要增产一倍多。”

宁王更是大喜,有了这些粮食,他就能摆脱粮食的束缚,与魏国大战一场,摆脱宁国对魏国战败的耻辱。

忽然心中想到,如果将全国肥料生意让于孙家,那会让孙家变成庞然大物。

虽然孙尚父子是对孤忠心耿耿,但后代却不一定,他那么大的家业,会与国不利的。

这时,孙尚看到了宁王的脸色微微一变,他曾是东宫之臣,知道宁王对孙家掌握全国肥料生意有了忌惮。

他马上道:“王上,臣有一事相求。不知王上能否……。”

“爱卿请讲。”

“犬子承揽了免费清粪的任务,但资金却是不够,臣也想找镇国公相借,但他也没有多少?

所以臣想交出一部分海外肥料的股份来获得资金。”

说着,拉着孙诚跪了下来,“还望王上看在臣忠心耿耿的份上,能拉臣一把,臣感激涕零。”

周围几人愣住了,心中暗自对孙尚书竖起了大拇指。

明明是送钱给王上,还要弄出这个场面,好像王上不入股,你家就要破产了一样。让王上觉得不拿这些钱都不好意思。

孙诚也低着头,对父亲的计谋点了一个赞。在权力不及别人的时候,巨量的钱财就是取祸之道。

但如果拉上更有权力的人,与你共享,那才能安全,而且还能获得更大的好处。

更让孙诚佩服的是,送钱就要送到点子上,不能让人家觉得逼迫你,要让人家觉得拿你的钱是帮你。

宁王也是一愣,又明白过来,对孙尚的表现非常满意。他知道孙尚是怕自己猜忌,故而大方的将生意拆成三份。

孙家,张家,加上自己。这样三位一体,共同富裕,虽然孙家损失了钱财,但也避免了自己的猜忌,赢得了安全。

宁王扶起孙尚父子的道:“爱卿请起,你对孤的忠心,孤铭记于心,既然爱卿家中有所不便,孤不能袖手旁观。孤恩准了。”

这下孙尚父子放心了,这生意稳了,谁也撬不走了,而且宁王也不会猜忌了。

宁王有些不好意思,人家为国立下名垂千史的功劳,自己还从他手里拿到了海外肥料的股份,这可是每年都能挣到一大笔银两的生意。

人家都这样干了,那自己也不能小气,钱他家有,那就给他一些没有的。

“孙爱卿,令郎为国立下大功,按照规矩有功必赏。那孤也不吝赏赐,孤会赐给令郎一个爵位,你看如何?”

孙尚大喜,爵位不是官位,他比官位更加珍贵,那是可以传代的。

他拉下孙诚,又跪了下去,“谢王上,臣感激涕零。”

孙诚哀叹,又得跪下,怪不得唐伯虎说过,不愿鞠躬车马前,我的膝盖呀!

张计也有些眼红,他这个爵位,可是经过三代拼杀,十几名族中儿郎战死,为国立下无数战功才得到的。

而孙诚也就在家看看书,种了一亩田,就拿到了一个爵位,这让他心中确实有些不快。

但马上就豁然了,他虽没有战功,但他发明用粪制造肥料的方法,就这个方法就能让粮食产量翻上一番多。

这样的功劳,说是当世神农也不为过,而神农可是神一样的存在,给当世神农一个爵位,这又有什么呢?谁敢不服呢?

宁王扶起了两人,但觉得自己赏赐的还是有些少。

又对孙诚道:“爵位是朝廷因功赐给你的,但孤还能足你一个愿望,你可以提出来。”

“真的?”

“君无戏言。”

孙诚望了望父亲,见他抚着胡须,一脸欣慰的样子,又回过头来,“那我就说了。”

“请讲。”

“草民想纳如烟,依柔为妾。可惜被人所阻,还望王上成全。”

第八十三章 孙诚要上班了

这一番话让众人都呆住了,现场鸦雀无声。就连最阴沉的内卫司太监首领安慎思的脸都绷不住了。也是张大着嘴,一脸不可思议的样子。

孙尚老脸挂不住了,满脸通红,指着孙诚大声喘气,幸亏他保养的好,没有高血压,不然,这一下估计就要脑出血。

张计也要重新考虑考虑他的计划,这样的女婿,到底能不能要?

宁王也懵逼了,就是两个妾的事,你自己纳就是了,何必浪费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你就是让孤征辟你为官,孤也会允诺的,而且官位绝不会少,可你竟然用在这个地方,也不知道你是聪明还是傻。

“你真的要这个?”

“难道这个不行?”

“不是不行,只是……。”

这时,安慎思反应过来,在宁王耳边说了几句。

宁王听后,看了孙诚一眼,原来孙诚与崔元这两人还在杠呢!

看来这孙诚是有绝世才智,但性格却很纨绔,简单的说就是懒,对官场不感兴趣。

要不是崔元以崔家权势相逼,他也不会出手,结果这一出手就大大提升了宁国的国力。

此等国之柱石,要放置在民间,那会遭天谴的。不过大才之人,都心高气傲,孤不能强行征召,还需自愿为好。

宁王对大喘粗气的孙尚道:“孙爱卿,不必生气,才子多风流吗?

令郎正当十八,正血气方刚,纳两个妾也没什么!孤准了。”

又对安慎思道:“你去安排一下。”

“遵命。”

孙尚也是摇摇头,这么好的机会错过了,不然怎么也得弄个五品官。

首节上一节54/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