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第69节

矿工们衣不遮体,个个看起来和叫化子似的,但大部份都是精壮,不是精壮还真干不动。

来之前赵与芮以为这里都是铜矿,到了之后才发现不是。

秦卓向他介绍,矿场南部以铁为主,北部有少量的铁和大量的铜,东部隔了一座低山,然后再往东就是铅矿,所以这边面积非常大,矿类也多。

这边从隋唐朝开始,朝廷一般都是开发南部为主。

此时赵与芮才知道,铅山矿场,主产胆铜,即把铁炼成铜。

胆铜是我国古代用水冶法取得的一种铜合金。因所用为胆矾水故因亦称此法为胆铜法。

古代炼铜有多种方式,一直到北宋时,当地上饶人张潜(1025-1105)发明了湿法炼铜,成功的把铁炼成铜,他先是在铅山矿场盛行,后来他献给朝廷,朝廷因“用费少而收功博”,下其法于诸路,终于推广到全国,使炼铜效率大大提高。

《宋史食货志下二》:“浸铜之法:以生铁锻成薄片,排置胆水槽中浸渍数日,铁片为胆水所薄,上生赤煤,取刮铁煤入炉,三炼成铜。大率用铁二斤四两,得铜一斤,饶州兴利场,信州铅山场各有岁额,所谓胆铜也。”

秦卓这边如今主要就是用铁炼铜。

走到矿场深处,可以看到很多炼铁炉,但南宋叫蒸矿炉。

这些炉子普遍不大,以耐火石砌筑,炉径一般2-3米,高约七米,底径三米,炉内径从1米-2.6米不等。

“这一炉能出多少生铁?”赵与芮指着一个比较大的炉问。

秦卓立刻看向秦东。

秦东马上道:“约一千斤。”

赵与芮沉思着,明朝的大炉子,一炉能出四五千斤,甚至有上万斤的。

“能不能造大炉?”他问。

“当然可以,以后我们增加人手,提升产量,就需要大炉。”

这边炉子小,数目多,主要是以前以户为单位,家家户户都可以进来炼铜,所以炉子比较小,数目比较多,以后赵与芮要自己弄,就没必要这么多炉子,主要是提升容量。

“咱们是用煤炭还是木炭?”赵与芮又问。

“煤炭。”

此时北方用煤炭,南方用木炭,基本都是如此,从炼钢的质量上看,应该用木炭比较好,但木炭成本高,很多地方,也没这么多木头,如果用来炼钢,大概要一百公斤木头,才能产生一公斤钢,成本相当贵。

江西靠近南方,但自宋辽金时代开始,四周都盛产煤炭,如后世江西高安、萍乡、丰城、玉山,都在信州周围。

特别玉山煤场就在铅山矿场东北方向,距离才十几里,矿场用的,都是当地玉山的煤炭。

赵与芮想说,把煤炭炼成焦炭,用来炼钢是最好的,但想了想后,凭现在的技术恐怕很难实现,他也没时间在这里手把手的教,关键他现在不掌权,万一真的成功了,又泄露出去,可不是好事。

当然了,他自己也是半吊子水平,都是前世看穿越小说学来的,能不能成功,需要试验多少次,他自己也没把握。

“这些矿工都是按以前的方式在干?”

“是。”

“让他们重新招募,签定契约,以招募仆人方式,为我们炼铜。”

“我要的是仆人式工人。”(听话的工人)

以前的方式,就是百姓们自己跑到矿场来干,和矿场老板说好,炼出的铜料,交三成给朝廷,两成给老板,其余算他们自己的。

通常矿场老板啥事都不用操心,坐拥两成利,所以巅峰期,这里有十万多人在炼铜,老板坐享其成,吃的满满。

现在赵与芮不能这么干,他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能让矿工听话,为他所用,还要得到大量的铜铁,哪怕亏本都得这么干。

但想招到人,必须要有足够的利益和好处,就是要让别人觉得能在这里赚到钱。

秦卓为了维持这个矿的运转,当初是亏本经营,每年血亏数千贯。

现在招募仆人制度,恐怕会亏的更多。

“如果每个月两贯工钱,以契约形式,能不能招到人?”

赵与芮在京师招仆人侍女,一个月才几百文,但包吃住,其实花费也在两贯以上。

“两贯这么多?”秦东也是不可思议,瞪大眼睛,显然这价格已经比较高。

毕竟这会大宋一个吏役也才两贯左右,很多军士才一贯收入。

“包吃吗?”秦卓问:“如果是用工,可以不包吃,如果契约仆人,可是要包吃的?”

“包吃。”赵与芮重重点头。

“包吃肯定没问题,如果不包吃,矿工耗废巨大,需要吃饱,用工肯做,契约未必肯。”

以前一贯收入肯做,因为没有卖身,现在契约卖身,你还不包吃,那就要考虑了。

“如果要五万精壮矿工,大概多少本钱。”赵与芮问。

秦卓立刻盘算起来:“每人每月一贯,加上吃(住的话基本可以忽略,矿洞里能住,边上也有简易的房子,还有村民都是附近的人),每人每月支出最少两贯。”(因为矿上的人不能吃两顿,必须吃三顿才有力气,还得经常有肉。)

一个月十万贯,一年一百二十万贯。

“这么贵”赵与芮也脸色微变,嘴角都抽了起来。

想了下后,他又问:“只招精壮怕有点难。”

秦卓点头道:“这边矿工以前都是全家一起,老老少少,如果沂王不是只要全部精壮,招工比较容易,而且老人少年和妇人,可以工钱少些。”

赵与芮一直想要五万精壮,估计是想练兵,秦卓也有点数,但五万精壮太显眼,而且未必能招到,毕竟以前都是全家一起出动,只招一个,别人未必愿意。

赵与芮当然能听明白,沉思了会,又问:“若是一家一户招,开支多少?”

“我们如果包吃,老人妇人出到一二百文差不多,能干活的少年,也大概这个数,妇人和少年们,只能少吃肉,但伙食费也不低。”

“同样五万户,一年开支,估计得一百五十万贯左右。(户均约三贯)”

当然,每户如果有一个精壮,也同样有五万精壮。如果每户有两个精壮,等于有十万精壮,但精壮工钱高,必然付出成本大。

“我们一年能赚多少?”赵与芮再问。

能赚多少钱,只能按以前的数据来估算。

宋徽宗年,这个矿场年产铜五百多万斤,但朝廷只打造了一百多万贯铜钱。

当然,当时也是铅山铜场的巅峰期。

其中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朝廷收购了几乎所有的铜,但永平监当年就打造了一百多万缗,约一亿多个铜钱,所以很多铜都是没用掉,或用在别处了。

秦卓还在计算,赵与芮道:“不用这么复杂,简单点。”

“朝廷当年收购价为每斤两百五十文,算五百五十万斤产量。”

“其中三成交朝廷,两成交矿主,五成是矿工。”

“矿主应该得到一百一十万斤,折钱二十七万贯。”

“十万矿工们分了约七十万贯。”平均每月也就六百文左右,但当时物价低,一家三口一起在矿上,月收入可达两贯,再加上还有随同的铁矿,铅矿等可以售卖,百姓们也愿意干,所以后来随着物价提升,收铜料的价钱还是两百五十文,自然没有人愿意干了。

其实比物价,直接点就是看米价,铅山矿场巅峰期,元丰年间,大宋粮价为六百多文一石,矿民们当时干一个月够买一石粮,而到绍兴年铅山矿场倒闭时,粮价为六贯一石,差距整十倍,难怪没人干了。

现在粮价保持在两贯一石,也是当年的三倍多。

秦卓眉开眼笑:“沂王这样算没问题。”

但矿主还要交税,当年的税可不是现在秦卓这样五千贯,当年五万贯。

第98章 五千精锐

矿主还要上下打点官员们,所以到手估计也就二十万左右,但即便这样,也是相当暴利的收入,毕竟矿主们几乎没啥事干。

秦东疑惑道:“朝廷明明有巨额利润,为啥不肯提价,宁是把这矿场给搞落没了?”

“后来物价人力都高了,朝廷打造铜钱成本也高了,自然不愿意提价。”赵与芮道。

说到底,宋朝打造铜钱亏本,还是生产力和贪腐决定了。

每年铸钱能力有限,大量的铜料收上来后,打不出铜钱,又不许民间私自打造,再加上官员贪腐,所以自然是亏本。

此时赵与芮已经有点数了,为什么大宋这么好的铜矿场会衰败,一是各种成本高了,二是生产力不够,三是贪腐。

现在朝廷提升收购价,估计又要血亏。

只有把矿场交给他来管理,才有可能赢利。

而当时史弥远说服宋宁宗的话里也有部份是主要原因,巅峰期元丰三年,年铸铜钱五百多万缗,绍兴后每年十几万贯,这差距太大了,也是目前会子盛行的无奈。

朝廷肯定也想大量打造铜钱,但又不想亏本。

赵与芮认为,南宋这套制度和官员不行,哪怕放开让私人铸钱,也只会血赚,如何会亏?要不然民间这么多人冒着杀头的危险要私铸。

此时秦卓道:“咱们如果只用五万户矿工,年产铜料估计最多二三百万斤左右。”

以前十万矿工能产五百多万斤,但要考虑到以前矿工们是为自己炼铜,现在为东家炼,积极性怕又不同。

“不一定。”赵与芮道:“咱们要改变炼铜方式。”

“以前都是家家户户自己搞,三个人也能搞一个炉子。”

“现在咱们流水化生产。”

“挖矿的挖矿,炼铁的炼铁,炼铜的炼铜,每人各司其司,提高铁炉容量,降低小炉数量,以五十户,或一百户为一组,相互比较,竞赛,胜者奖励,输者惩罚,只要手段得当,得遇不低,产量很可能比十万人还要高,简单说,想办法提高效率。”

赵与芮有把握以五万户同样达到,甚至超过五百万斤左右的产量。

而且他可以少报,炼到五百万斤,可以报一百万斤。

同时在炼的过程中,还会出一些铜矿,铁矿,铅矿,秦卓把所有能赚钱的算进去,估计一年赚个上百万贯是没什么问题。

当然,这是设定产量在五百万斤的条件下,如果只有两百万斤,那就得亏本。

秦卓能明白赵与芮想要什么,赵与芮主要不看赚不赚钱,而是要在其中抽取壮汉来练兵,他当即点头:“哪怕一年亏二十万,对我们来说,也只是小意思,可以承受。”

秦卓有数千万资产,一年亏一百万,都能咬牙干。

秦卓这么说,秦东他们当然没意见。

此时赵与芮问秦卓,这边有多少心腹,收入几何。

秦卓说平时以秦东为负责人,手下有二十个精壮,都是秦卓以前练出来的,能用的上的,也就这么点人,因为之前这边也就一千个矿工,很容易管理。

秦卓给秦东每月十贯,其他人每月五贯,收入也算比较高。

赵与芮与他低声说了几句,然后叫来全勇,严妙蓉,石狗儿,钱武。

秦卓再次召集所有人,大声道:“从今天起,我们成立信州矿场部。”

“场主为全勇,副场主为秦东,石狗儿,钱武。”

秦东微微动容,因为全勇和石狗儿,钱武三人看起来年纪都小,全勇才十五岁,看起来最小,当然,秦东也不敢小看他们,刚刚这些少年下手可狠了,而且在南宋这个时代,很多全勇这年纪的都已经成亲,成为一家之主。

“赵东家仁义,给大家涨收入,秦东副场主,月钱五十贯,年终按产量,还有提成奖励,最低不少于五十贯。”

嘶,秦东瞪大眼睛,满脸通红,激动无比。

刚刚还对东家换成赵与芮有点不满,派来这么多少年,没想到转过头,把他月俸升了五倍,还有年终奖励分成。

其余原二十名手下,每人每月三十贯,年终也有奖。

众人大喜,纷纷再次拜见赵东家,态度好了很多。

赵与芮这时出来说话,场上要招五万户,分挖矿组(秦东负责),分拣组(严妙蓉),炼铁炼铅组(石狗儿),炼铜组(全勇),运输组(钱武),各人负责。

另有巡逻组(王府少年罗兵,加一个壮汉),后勤组(王府少年周正,加一个壮汉),建设组(王府少年程平安,加一个壮汉)等若干组。

首节上一节69/3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