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第329节

蒙古现在还在建国之初,初行的是军政一体的制度,除了宗王宗室,只有万户,千户,百夫长等统率军队的军官,没什么正式文官,耶律楚材这个中书令,是窝阔台第一个正式学着中原册封的宰相级文官。

而在地方上,比如原金国地盘,他们采取了耶律楚材的建议,基本沿用了金国的官员继续在管理,在其他被征服的西夏,除了中兴府有西夏官员外,其余地方都是当地军队将领管理。

而在蒙古,西辽,和西征的其他地方,基本都是用军人在管理。

蒙古国现在的礼制也十分混乱,虽然也有贵贱之分,但没有中原地区那种严格的君臣制度,在窝阔台之前都没有跪拜礼,是窝阔台登基时,耶律楚材劝说察合台以哥哥身份带头下跪,这才产生了跪拜礼,尽管如此,现在窝阔台台即位两三年了,很多蒙古贵族见到窝阔台也没有习惯跪拜礼,更不用说高呼万岁和陛下了。

至于税赋就更谈不上。

蒙军西征也好,对中原用兵也好,都有不成文的规定,一旦攻城时对方反抗,不问老幼、贫富、逆顺,除工匠外,全部杀掉,有时会留少数妇女和儿童成为奴隶。

而在屠城的过程中,所有财富均被一抢而空,后面城里都没有人了,更没有什么赋税能收。

其余没有被屠的城市,采用的是地方官员自行政敛和交纳贡赋的方式。

这些地方官员大部分都是蒙军留守的军将,基本也都是蒙古贵族,他们随意征收,聚敛横财,然后才会有少量的交纳贡赋,肥了自己,损害了朝廷中枢的利益。

直到耶律楚材设课税使之前,大蒙古帝国控地万里,却在任何一城有属于朝廷中枢的仓库。

至于征兵制度也是如此,蒙军人人算兵,兵粮自给,战马自备,只有兵器在自备不够时,会由本部上官提供。

蒙军本部要求,每人至少要有五张弓,五匹战马,随时上战场,抽到就去打仗,没有军饷,打战中自己可以掠夺财富,就算个人所有。

另外每征服一地,会收编降军,但在初期也没有军饷和供给,都是降将自己解决,他们有极大的自主权,还能在自己地盘征税,因而形成了很多强盛的汉军万户,契丹万户,女真万户。

所有的一切,在目前来看还是运转自如,因为仆从军都害怕蒙古的破坏力,没有人敢反抗。

军需物资也都是各部自己筹措,蒙古帝国带几十万仆从军,不用花一分钱一粒粮。

而蒙军本部没事就回自己的草原放牧,又不用花钱养兵,大伙都是自己养自己,所以也没有军需缺少的风险。

现在一切都看起来很完美,但如果采用耶律楚材的方式,建立高效集权的中枢正府,蒙古可以得到更多的税赋,更多的兵员,更大的权力。

毫无疑问,耶律楚材的建议相当好,在原本的历史上,他也多次劝阻几个大汗和各位皇子,尽快完善这个强大的国家系统。

但他的建议显然损害了所有蒙古高层贵族的利益。

西夏被封给阔端,西辽是察合台的,草原上还有拔都的,斡陈那颜的,将来还会有今天在场的阔出的,合丹的。

大伙封地还没有封起来呢,你就这么干,我们以后还怎么拿好处?

所以耶律楚材这个提议出来后,别说斡陈那颜这个现在有封地的,就是阔出和合丹这两位暂时还没有封地的小王子也是脸色青黑,难看的要命。

按耶律楚材这说法,以后蒙古中枢在各地全设课税使和地方官员,用来管理和征收税赋,还能征召兵员,这让这些宗室王子们怎么接受?

这不等于是削蕃了?

“万万不可。”斡陈那颜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他看窝阔台有意动的表情,立刻跳出来反对。

然后大声喝斥耶律楚材,这不是挑拨蒙古人内斗?其心可诛。

又说,大汗(成吉思汗)把阿力麻里(西辽所属)赐给合汗的哥哥察合台为封地,你要合汗在哥哥封地收税和征兵,这不是挑拨兄弟关系吗?

窝阔台闻言微微一愣,他心里想这么干嘛?

我感觉窝阔台肯定是想这么干的。

但现在这种情况,他刚登汗位没几年,连年打仗又全失利,所以肯定不敢这么干。

耶律楚材的建议是不错,但不能操之过急,如果能和宋朝讲和,双方几十年不动兵,窝阔台逐步完善制度,学习中原王朝,用几十年时间,还是可以做到,但将来的四大汗国会不会还有这么大,能传承几百年可就不一定。

蒙古的这种分封制,有坏处,也有益处。

窝阔台听完之后,终于挥了挥手:“此事容后再议,当务之急还是先要对付宋人。”

完善国家统治的事,以后再说吧,还是先说对付宋人的事。

当然,耶律楚材刚才给了两策,现场诸贵族也在分别考虑这两策的效果和实行难易度。

当初打金国,蒙军三路出兵,前后动员了近五十多万大军,最后还是失败而回。

如果打体量比金国更大的宋国,军事实力也超过金国的宋军,显然需要更多的兵马。

也就是如耶律楚材所说,还要从西面,北方,西辽、西夏,甚至漠北等地,征招更多的兵马,最好能有百万大军,分几路出发。

但这么干的话,又很容易影响到蒙古在其他地方的统治。

耶律楚材听窝阔台说要先对付宋人,当下也不再出声,先退到一边。

他是不希望现在和宋朝全面开战的,蒙古人应该先巩固北方的统治,在北方休养生息,繁衍人口,如果能和金国一样统治北方五十年或一百年之久,百年之后,耶律楚材有信心,仅北方就能动员百万大军,完全不需要蒙古人,就可以用汉人来打汉人。

现在的蒙古看起来很强横,但没有对地方形成牢固的统治,如果一直打胜仗还好,一旦被打败了,立刻就可能滚回草原。

耶律楚材退下后,其他贵族也没有出声。

窝阔台这时缓缓道:“现在是宋军咄咄逼人,不但在中原战场阴我们,还在高丽伏击我军。”

“是战是和,有时候不一定是我们说了算,或许我们想和,别人未必愿意。”

这话说出来有点丧气,因为自成吉思汗以来,从来只有大蒙古逼和别人,没有谁能让蒙古提出议和的事情。

现场诸多贵族听的眉头紧锁,感觉窝阔台完全没有成吉思汗的霸气。

这会要是成吉思汗还活着会怎么干?

大伙不约同想到这个问题。

若是大汗还活着,恐怕立刻要召集重兵,和宋军一决高下?

可能发现自己刚才说的话有点影响士气,窝阔台又道:“也可能我们想战,对方想和。”

“宋军有很多火炮,如果他们想和,一心守城,咱们逐城去打,可能毫无作用,想打也未必打的起来。”

耶律楚材立刻道:“陛下说的有理。”

确是这个道理。

以前蒙古无论和谁打仗,基本都握有主动权,想进攻就进攻,想撤退就撤退。

现在和宋军打可就不一定。

宋军不想和你打,只要死守城池就行,人家有火炮,蒙军的投石机基本没什么用,想去进攻宋军的城,比较难艰。

而你还得防着宋军主动出击,打蒙军的城池。

宋军火炮犀利,攻城容易,蒙军现在很多城池左右为难。

你城门不设防吧,怕宋军突然来攻,你要设防吧,自己出不去。

所以现在蒙军占据的城池中,各守将都在城门边堆积了大量的砖石,一旦发现宋军,立刻就要堵城门。

“陛下。”耶律楚材又道:“宋军现在出兵都是不经廷议,有时前面打完了,朝廷的文武官员都不知道,赵与芮这人是不讲武德,不按套路来的。”

耶律楚材这句话才是重点。

因为历朝历代以来,包括他们大蒙古,如果要打仗,肯定也是要召集各贵族一起来商议。

像宋廷以前都要在上朝时议论,皇帝和大臣们共同商量,如何打仗,出多少兵马,以谁为大将,要多少后勤,甚至走什么路线。

如果有对方细作在宋朝京师,往往上午廷议的事,到中午就已经传得遍处都是是,可能连小商小贩都知道。

但现在赵与芮他不按套路来啊,现在宋朝军事从来不在朝议内容当中。

而且很多武官都不一定知道。

比如赵与芮如果只想在山东用兵,可能就只和山东大将私下商议,隔壁两淮的武将,要等打起来才会知道。

赵与芮如果想在四川凤翔一带用兵,只会与四川制置使孟珙和凤翔守将商量,四川其他地区的守将都可能不知道。

赵与芮这么不讲武德,也不按常规套路来,这给蒙古的防守压力就比较大。

比如当初宋军什么预兆也没有,突然就进攻大名,一天之内就把大名打下了。

“臣以为,从原西辽,到原西夏,甚至山西,河北,辽东一带,都要加强防守,加派哨骑,宋军不知何时会发动进攻。”

现在耶律楚材就是这个意思,你们别想着派兵去辽东打宋人,联盟东夏的事,首先东夏未必领情,也不一定会和蒙古联盟,其次,你还得防着宋军来打咱们。

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宋军议和,先休养生息,巩固统治,等过个几十年,用汉人来打汉人。

耶律楚材这人脑子里其实很向往中原政权,骨子还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要不然他的儿子们也不会专门学宋人的儒学和礼仪。

他就是想劝蒙古人改制学习中原,巩固统治,建立正式的皇朝,然后再和宋人一较高下。

毕竟前面有金国这个很好的例子在。

同样崛起在黑山白水间,金国就占据了中原,理论上已经成为了正统皇朝。

而且几十上百年后,很多汉人以金人为荣,根本不搭理南宋的。

这样发展不是挺好的吗?

耶律楚材认为,现在宋人皇帝是明君,但不代表以后也是。

只要耗死了赵与芮,等宋人新皇帝上来,宋人肯定会和以前一样腐烂,而大蒙古就有了问鼎中原的机会。

当然,做为这个前提,得先和宋人议和。

蒙古人当然不答应,窝阔台愿意,其他人也不愿意啊。

马上有人叫道,为何要咱们防宋人,不如让宋人防咱们,咱们可以先攻,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这才是我们蒙古人擅长的。

现场气氛一时有点尴尬,议和不可能,打的话也有分歧。

斡陈那颜还是支持先打辽东宋军。

但也有人提议先打宋人山东,先夺取山东。

还有人提议议先打凤翔,将宋军压在四川,堵在潼关,这样和以前与金国开战差不多形势,因为金国现在还没灭,到时可以让金国于腹背夹攻宋军。

现场除了耶律楚材,几乎所有贵族和宗王都要求和宋军开战。

特别是斡儿答。

斡儿答是术赤长子,术赤封地给了拔都,现在一直跟着窝阔台,他提议三路发兵,征西辽西夏蒙军攻凤翔,打大散关,走当年拖雷干过的事,如果打不了大散关,绕道吐蕃,先打大理,走宋军背后。

不得不说,斡儿答还是比较有战略眼光,走吐蕃打大理,绕道宋军背后,这是蒙古几代大汗攻宋不成的情况下,最后才想出来的办法。

现在斡儿答已经提前二十多年想到了。

另外两路兵马,一路从山西进中原和金国联军,一路从河北进山东。

西路军十万,中路军三十万,东路军二十万,动员六十万即可。

这样的话,不用征招西方的兵马,甚至也不用动员北面拔都和漠北的人马。

而察合台次子拜答尔赞成耶律楚材的建议,要么不打,要么不给宋人机会。

招回西方北方各路兵马,凑个八十万,一起从山西进中原。

他的理由也很简单,以前蒙古打仗,都习惯兵分数路,可以拥有足够的移动能力和破坏力。

但宋军和金国,西夏和西征的国家不一样。

宋军火炮比较猛,而间隔长,守城可以,野战会被削弱,只有兵马越多,火炮的威胁就越小。

如果宋军出来野战,双方几十万上百万大军铺开,宋军肯定顾到头顾不到尾,以蒙军野战移动能力,加上这么多兵马,绝对可以打崩宋军。

如果宋军守城不出,蒙军更需要大量的兵马去蚁附,一个个攻破宋军的城池,你兵马少了消耗不起的。

现场贵族们都要和宋人干仗,拜答尔更是要举国之兵去打,这基本就是灭国之战,双方无论谁输了都可能完蛋。

窝阔台这新任大汗上台还没两年就要做出这种选择,弄的窝阔台心里也毛毛的。

首节上一节329/3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