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第232节

虽然宋军现在学习蒙古,以战养战,各种准备也是可以在野外长期作战,但孟珙认为,与其一个个部落去击破,不如等他们集合后,一战而破。

而吐蕃那边也打算与他们会战,所以孟珙占据若盖草原后,就整顿兵马,慢慢靠近扎陵湖。

他带了三万人进吐蕃,先后攻下叠州,赶走若盖得玛,每占一地都得留两三千人,负责押运当地掠夺的牛羊。

才打了两个地方,手中可用的人就余下两万五千人。

所以孟珙没办法,只能等吐蕃人集合,才一决胜负。

过去两年,孟珙派商人与吐蕃交易,估算吐蕃全国人口一百万左右,约二十五万户,按吐蕃每三户出一兵的习惯,最多能出十万兵。

这数字相差不大,吐蕃这次举国出征九万出头,其中战兵八万六千。

当然,他们对外称二十万,孟珙也不知道对方到底有多少人,但无论有多少人,孟珙都有信心一战击破。

宋军进吐蕃之后发现,无论是赵阿哥昌,还是若盖得玛,他们都相当于当地的奴隶主,手下的牧民就是他们的奴隶,平时要上贡,战时要出兵。

而奴隶主们,根本舍不得给他们配兵甲,所以奴隶出征,都是自带兵甲。

吐蕃兵很少有铁甲,札甲,大部分都是皮甲,有的穷牧民连皮甲都不齐。

除了这些贵族少量的私兵能的铁甲外,大部份吐蕃士兵装备极差。

其实早期的蒙古人和吐蕃一样,出征时,自备兵甲,上面是不会负责的。

但蒙古人经常出去打仗,战胜们可以掠夺到精良的兵甲。

而吐蕃人在这几十年都没有好好和谁打过仗,除了自己的内战,也没对外征战过,战斗力差,兵甲也差。

孟珙在叠州城甚至看到了北宋时宋人的步人甲,已经过了几十年,破旧不堪,还有吐蕃人在用。

所以现在吐蕃人和宋军的装备相比,双方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

而孟珙自从知道吐蕃人在扎陵湖集合之后,也立刻补了功课。

扎陵湖和鄂陵湖,位于黄河源头的玛多附近,距玛多城约八十里,是黄河源头两个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素有“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

这边最大的特点就是冷,还有是处于高原地带。

最冷的是一月份,能到零下十六度。

最热的七八月份才八度到十度左右。

吐蕃人集合兵马在扎陵湖,也是想打宋人一个不习惯。

这边既是高原又冷,一般长途行军的兵马没有防寒装备,过来不用打就没了一半战斗力。

宋军虽然做了准备来,但孟珙也不愿意被牵着鼻子走。

他一月赶走若盖得玛,然后在若盖草原一直等了一个多月,全军三天两头吃着烤羊肉,都快吃吐了,确定了吐蕃人在扎陵湖集合兵马时,于二月份,避开最冷的一月后,这才出兵。

一路上宋军慢慢吞吞,走到三月还没到格尔木。

宋军这边行进很慢,另一这扎陵湖边的吐蕃人也冷的受不了。

关键现在草原上没有肥草吃。

他们带着几十万牛羊当食物,可牛羊没什么食物啊。

大伙从家里出发时,带了大量屯积的草料,眼看着宋军还不来,草料都快吃完了。

采巴哥带着噶什尔和若盖得玛去找共坚赞,不是说和宋军约好了,到扎陵湖开战?宋军来不来?

共坚赞说,我也不知道啊,宋人也没答应说过一定过来会战,打仗不是兵不厌诈,谁会确定到这里来?

尼特吗的,宋人不讲武德啊?你不来早说啊。

采巴哥他们近九万多人在扎陵湖的寒风中,瑟瑟发抖了几个月,然后听到哨骑传来的消息,宋军还在几百里外的格尔木河西岸,还住下了。

特吗的,采巴哥大怒,和众人一合计,决定举兵出发,主动去和宋军会战。

共坚赞虽然不是统兵大战,但也劝采巴哥。

格尔木河和唐古拉山仅一山一隔,气候天差地远。

格尔木河是大陆气候,夏季平均温度在十七八度,而隔壁唐古拉山以东,夏季平均温度为七八度,和扎陵湖相似。

宋军故意停驻在格尔木河以西,显然是想避开低温,以逸待劳,咱们要去打宋军,就得绕过寒冷的唐古拉山,而在这等宋军,宋军要绕过唐古拉山。

采巴哥反问,要是宋军一直在格尔木河等着不走呢?

咱们也一直在这耗着?

这边要等到四五月份才有野草能吃,到七八月份才有大量的草料能吃。

他们人等的起,牛马羊等不起。

没办法,共坚赞不带兵,也劝不住。

采巴哥召集各邦首领开会,大伙一致同意,主动去打宋军。

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宋军只有两万多人,其中还有一半是步兵。

咱们八万多骑兵还打不过宋军一两万人?

三月初,采巴哥带着人马九万多,牛羊约二十万往西去。

他们在扎陵湖呆了几个月,又从四面八方来了些部族支持,战兵已经接近九万了。

三月中旬吐蕃人马绕过唐古拉山,来到格尔木河东岸。

才走了一天,这边气候就慢慢上升了不少,当地水草资源丰富,他们的牛马羊都美美的吃了一顿。

这时大伙都觉得早就该过来和宋人决战。

两天后,噶什尔的前锋隔着格尔木河看到了宋军营地。

三月十八日一大早,采巴哥、噶什尔、若盖得玛等十几名大小部落首领,和共坚赞一起骑马来到舒尔干河和格尔河的交界处。

对面就是格尔城,他们站在河东岸,已经能看到对面远处的格尔城和城外大片的马羊,宋人已经占据格尔城,背着格尔河扎营,入眼看去,全是无穷无尽的马羊。

想到这些马羊可能全是抢自他们的,采巴哥脸都绿了。

几乎是他们看到对面的同时,对面岸边也出现几骑宋军。

宋军隔河看着他们,不时对这边指指点点。

接着好像在大笑,不知笑什么。

采巴哥大怒道:“等打破这股宋军,当统统杀死,一个不留。”

四周纷纷应和。

这会双方只能隔河对视,绕过河还要很远。

宋军当然就在格尔木城边上等着。

之后双方哨骑接触频繁,宋军哨骑好像不给力,每次都被吐蕃驱赶,这些哨骑大部份都来自采巴哥私兵,他一下子得意起来,宋军还是如此不堪,难怪会被金人打的失去半壁江山。

但智者共坚赞提醒他,小心宋军故意示弱,这股宋军相当阴险,为了偷袭赵阿昌哥,可是和赵阿昌哥做了两年多的交易。

采巴哥不以为然,大战在即,他也没空搭理共坚赞。

三月二十日,经过数天的绕圈,采巴哥带着十万兵马十几万牛羊,绕了个大圈后,终于来到格尔木河西岸。

他们当初在扎陵湖集合时,各部带了数十万牛羊,就这几个月,已经吃了一大半。

很多贵族都损失惨重,他们已经在商量,一旦打败宋军,当如何向宋人朝廷商讨赔偿,如果宋人不给,就发兵进攻四川。

对面宋军也知道他们逼近,哨骑不时后退。

281.第281章 战马根本用不完

二十一日,吐番人在采巴哥的带领下,来到格尔木热水温泉西南向。

对面宋军大营此时距离他们不到二十里,宋军在格尔木热水温泉东北向。

双方会战的地方,算是布尔汗布达山与唐格乌拉山之间的宽阔谷地,足以让几十万骑兵纵横奔驰。

全骑兵的吐番人即使战败,也可以带着部族手下扬长而去,而宋军一旦战败,步兵肯定是跑不掉了。

采巴哥信心十足,意气风发。

几乎就在吐蕃人和宋军即将会战的同时,四川雅州这边,一支宋军约三千骑兵,一人双马,正往西去。

年轻的孟第一次带领这么多兵马,他站在高处,回头看着身边陆续经过的骑兵。

骑兵们同样年轻,这几乎是四川这几年训练最精锐的青壮骑兵。

在孟珙带兵从叠州进入吐蕃后,孟将另带偏军,从雅州西进,翻越嘎贡雪山,千里突袭吐蕃精神所在萨迦寺和最大的城市逻些城(拉萨)。

他们从雅州出发,约在三月中旬可以翻越雪山,难度不小,但嘎贡雪山最难走的是每年六到十月,全是雨季,寸步难行,十一月到五月是旱季,比较好走。

宋军翻山前当然也是做了功课,从东侧山麓的磨西镇线翻过去,那边平均气温是13摄氏度,三月份的温度在一度左右。

翻越雪山的事,宋军以前的历史上还没有人干过。

但在十几年后,就有人干了。

原历史1248年,当时余镇守四川,蒙军打来打去打不进四川,于是决定绕道吐蕃,去打大理,再从大理进宋朝。

余得到消息,派五千精兵西进,其中主力就是播州杨氏杨文的土司兵,他们翻越雪山,在嘎贡雪山北正好堵住蒙军,双方大战三场,蒙军连败三场,主将秃懑被宋军在大渡河所抓,只能收兵北归。

所以不是说宋军不能打,南宋灭亡真是南宋皇帝不行,孟珙余之流能多活几十年,能得到重用的话,也没蒙古什么事。

赵与芮让孟珙来川后,就找四川进吐蕃的近路。

孟珙和崔与之一交流,崔与之立刻道,他知道啊。

崔与之在四川两次担任制置使,对当地风情地貌了如指掌,崔与之和当地人交流过,确定翻雪山可为捷径,有当地商人,为了和吐蕃人做生意,都是翻雪山过去的,相当不容易。

于是孟珙每年派小部队翻嘎贡雪山,主要是为了探路。

你从其他地方进吐蕃,得绕上千里。

像孟珙现在的格尔木河位置,孟要绕过去找孟珙,就是三千多里。

但是孟直接翻雪山过去,最少缩短了两千多里。

翻雪山在后世也是四川进入吐蕃地境最短的路,当然后世也很少有人会去翻雪山。

此时吐蕃没有翻过,宋军以前也没翻过。

在孟珙到四川后,每年派小队试翻,认为十一月到五月间是翻雪山最好的季节。

这几个月全年无雨,也不下雪,天气冷了点,但只要保暖做好,没什么大问题。

因为没雨,又不下雪,一路上可以不停烧火取暖。

从十二月开始,孟派小股近百人队伍先行,一路清理山路,寻找取火资源,到他们三月上旬出发时,方便了许多,路上的行程不算,仅用两天功夫,就翻过了雪山,随行带的木柴燃料都没有用完。

全军只在山上睡了一夜,无一人冻伤。

此时的孟珙肯定也不知道,在皇帝的指引下,他成为南宋第一个派兵翻越雪山的大将,这个壮举在后来几百年历史上,也几乎没人能做到。

三月十六日,吐蕃军还在扎陵湖会合整军,等宋军来时,孟的兵马已经翻过雪山来到金沙江边。

这边还算在朵思麻地区南面,但朵思麻北面各部正在避宋军兵锋,南面则向扎陵湖汇合整兵。

孟并没有急着出兵,如果太早出兵,容易惊动吐蕃各部,到时他们全军过来围剿孟反而麻烦。

首节上一节232/3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