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南宋,我与蒙古争天下 第172节

扎脱一声怪叫,余光看到孟瑛突然一箭,射向另一个蒙军,那蒙军没想到左侧有人会冲出来射他,一下被射中脖子,坠马掉了下去。

“哇吼”四周宋军和西夏军纷纷狂吼,以振奋士气。

“真是奸诈。”扎脱心中又惊又怒。

没等他起身,扑哧扑哧,身后又是两箭中了他的战马,其中一箭射中他战马右后大腿上。

“呜”他的战马发出惨烈的悲鸣。

扎脱赶紧勒动战马的马头,同时四下观看,意外看到不远处有匹西夏军留下的战马,正站在场中,那西夏军已经被射死当场。

“驾”扎脱还想发力,但他的战马已经无力,脚步一软,他的战马也轰然倒地。

扎脱在地上借势翻滚,连滚了几下后,就到了那西夏军战马后面。

刚想上去,扑哧扑哧,左后背又连中两箭。

“嘶”他低哼一声,动作却没法迟缓,飞身上马。

他穿的极厚的蒙古特有柳叶甲,这两箭射的不深,伤害不重,影响也不是很大。

嗖嗖嗖,此时场上你追我逐,蒙军一边跑一边射。

西夏军和宋军在后面跟着,双方就跟在牛群后绕圈。

这股蒙军是蒙军中的哨骑,他们在契丹时,称之为‘远探拦子马’,降蒙古后,改称为前锋哨骑(阿勒斤赤)或逻骑(托落赤)。

这些人在战前查探范围达一两百里,个个骑射精绝,厉害无比。

几个回合下来,西夏军损失惨重。

蒙军被射下四五人,西夏军死伤也接近四分之一,孟瑛这边一个被射杀,一人没了马。

扎脱见势不妙,对方人多箭多,大手一挥,还吹了个口哨:“走。”

现场马蹄声大作,蒙军纷纷调转马头,狂奔而去。

他的任务是找到敌军,并不愿意在这里和夏宋两军死战。

西夏军还想追,对方同时回头,嗖嗖嗖,一波箭雨,又是几个西夏军和马中箭。

“停别追”孟瑛赶紧大叫。

西夏军和宋军纷纷停下,眼睁睁看着余下的九骑蒙军嚣张的越奔越远。

其中有个蒙军身上被箭了七八支箭,居然还摇摇晃晃的离开了。

“吁”高智耀很快上来,他来到孟瑛身边,两人对视一眼,面面相觑。

刚刚宋夏联军上百人,围攻蒙军十几骑,居然处于下风,任对方杀伤自己三十多人后扬长而去。

“蒙军哨骑到了,大军一会就到。”孟瑛脸色凝重:“高制府,阻拦蒙军的任务交给我们宋军,但我想知道蒙军到底有多少人?”

“沙德尔。”高智耀立刻大声道。

“末将在。”一个西夏军官上前,这人也比较悍勇,身上插了三支箭,伤势似乎不大,但脸色也不好看,有点苍白。

“宋军要阻击蒙军,咱们党项人也不能落后,你选骑术精湛者跟过去,一定要看到蒙军有多少人。”

“诺。”沙德尔看了眼孟瑛。

原本有些看不起孟瑛和宋人,但刚刚孟瑛也射下一名蒙军,沙德尔冲过去后,一刀把那蒙军给砍了,所以他现在感觉孟瑛和宋军还是比较顺眼。

西夏军中很快挑了十骑比较厉害的,沿着刚才蒙军退去的方向缓缓找过去。

“高制府,你们走吧。”孟瑛这时道。

高智耀想了想,沉声道:“我已经从西凉府跑过一次,不想再抛弃盟友了。”说罢决然的看向孟瑛。

这西夏人可以。

孟瑛当时非常动容。

高智耀这会也才十九岁,和孟瑛年纪相仿,两个青年,此时同仇敌恺,同生共死,也为日后积下深厚的友谊打下基础。

两人知道蒙军哨骑到了,大军肯定距离不远,当下就研究在那阻击比较好。

高智耀在历史上能力也比较强,他和斡扎箦在西夏投降后主要就是帮蒙古西征提供战马和粮饷,他的强项就是养马养牛养羊和内政管理,对军事不行。

孟瑛比起四哥孟珙差了点,但也是有点水平的,毕竟跟着父亲孟宗政好几年的磨练和学习。

“往南走葫芦河,如果蒙军来了,背靠葫芦河列队,可防后面。”

原本他们打算往东过河,进陇州的,但过河后有一大片平原,蒙军追上来的话,他们要四面结阵,且容易被蒙军从四面围攻。

孟瑛的意思现在不往东了,直接往南沿葫芦河走,蒙军来了,就背河结阵,这样只需防正面。

高智耀一听就觉得有道理。

“牛群还管不管?”高智耀问要不要再兵分两路,赶一波牛羊往南,吸引蒙军注意,毕竟蒙军是为了牛羊来的。

孟瑛想了想,认为后面陈小刀的兵马就要上来,蒙军来后,肯定要先打掉他们的兵马。

而且他们刚才遭遇了一战,蒙军必定要来复仇。

当下两人就带着余下的几百西夏军和许大牛等宋军,掉转方向往南,沿着葫芦河边慢走,后面赶着几百头羊为食物。

大概半个时辰不到,西面和北面同时有西夏骑兵出现。

接着,“呜呜”在他们的西面和北面,又同时响起了号角声。

西面蒙军先出现,大股的精骑黑压压的出现在不远处的地平线上,速度又快又急,但很快又在一个高坡处停下,看向这边。

这股骑兵来的快,停下也快,看起来就是个个骑术精湛,操控战马相当娴熟。

反观东面的宋军,先是三三两两出现,接着才是一波一波,很多人弯着腰骑在马上,似乎比较疲惫或不适。

没办法,宋军大部份是带马的步军,骑术真不咋的。

也是赵与芮和西夏达成联盟之后,西夏源源不断的提供战马,他们凤翔才配上大量战马。

这些人快马赶到这里,很多人都跑的七上八下,还有不少人,在路上坠过马。

前面跑来的西夏骑兵是哨骑,一波是查探蒙军主力,一波是联系后面宋军。

两波人一同跑向孟瑛他们。

“来了来了,蒙军主力约千骑。”西面来的西夏骑兵狼狈的跑到高知耀这边。

高知耀一脸黑线,蒙军都到面前了,你们才回来?

不过他也没说什么,刚刚沙德尔派了十骑出去查探消息,现在回来只有三骑。

另一侧的人到后向孟瑛道,宋军后阵共三千人,两千五百步骑,五百马车兵(其实是炮兵)。

他们得到命令快速支援这边后,来了两千骑,还有五百步骑护着五百马车兵在后面赶路,距离这里约二十里。

孟瑛这边还有近百西夏骑,加上宋军就是两千多对一千。

应该能打打?

孟瑛立刻带人迎上去,两边很快汇合,对面是副将张能,带了两千骑,其中大部分是步兵带马,真正的骑兵只有五百人,正好一个营。

张能是川军,和守大散关的张宣是族人。

凤翔守军,或者说四川守军现在由三部份组成。

因为吴阶兄弟在时,川军号称吴家军,全是吴家的兵马,要不是正好金国强盛,屡次攻打宋朝,换和平时期,吴家能在四川自立,再弄个蜀国。

赵与芮上台后,先后把孟瑛的忠顺军,还有自己在济州练的兵马调派过来。

部份基层军官,和所有的炮兵军官,全是陈小刀带来的人。

然后忠顺军和川军混在一起,组成了现在的四川都司兵马。

而且原本的川军其实也分两部,有忠义军和朝廷军,忠义军是地方组织的,后来投效朝廷。

这么多系统看起来有些乱,经过赵与芮一年多的整训和调配,目前已经融为一体。

双方汇合之后,孟瑛是副将,张能也是副将,但孟瑛自觉年青,为了礼貌请张能指挥。

张能也不客气,看了看前面蒙军,开口道:“只有背水一战,靠河结阵,以骑兵护两翼,步兵在中间。”

川军打仗的方式还是吴留下的,历史上称之为“叠阵”。

即兵马分四层,让长枪兵在前面防御,蹲着不动,第二层是步兵强弓编队,第三层是强弩,神臂弓在第四层。

等敌兵迫近到百步的距离,神臂弓先射,距离七十步时强弩发射,再近到五十步时用步弓。(后来赵与芮认为南宋打法,是冷兵器的三段击,其实相当先进。)

若敌人阵脚一乱,隐蔽在两翼的骑兵一起杀出。

为保险起见,叠阵有主阵和次阵,即使主阵被冲破,后面还有一道完全一样的防线。

用吴的话说,这种阵法是专门针对金人“二酋(两大主帅兀术和撒离喝)”的,“敌虽锐,不能当也!”

吴吴兄弟在川中时,这套阵法屡试不爽,宋军其他部队也用过,打西夏打金国都经常取胜。

这套阵法有两个关键,一是前面长枪兵要能挡的住,不会崩,二是对弓弩手要求高,阵中有接近七成是弓弩手。

218.第218章 蒙古第一名将

川军战斗力在崔与之任上还是有的,自崔与之离开后,后面的制置使不行,兵备也越来越差。

到赵与芮登基前,川军还在用这套阵法,但是因为兵备不力,长枪兵不能顶,弓手越来越弱,这套战术其实已经没什么用。

赵与芮登基后,看到吴的战术比较认同,和孟珙商量了下,又改良了,正常情况下,后面还有一层炮兵,但现在炮兵来不及,还在几十里外,只能全靠步骑。

赵与芮一个改良是,前排长枪兵加了盾牌。

吴时的宋军,前排没有盾牌,全靠长枪,硬抗骑兵,关键还要求蹲着不动,有点发傻。

这打打现在的金人和西夏可以,遇到暴风骤雨的蒙军骑射,就是送人头。

而且这种打法对长枪兵的素质和纪律,要求极大,甚至要不怕死的人顶在前面。

吴为什么要用主阵次阵两个阵,因为主阵老被打破。

前面长枪兵一崩,后面骑兵冲进来,弓弩手就是送人头,所以遇到蒙军这种很容易被打崩。

赵与芮的队列训练当然是纪律严明,不过他还是人性化的加了盾牌,并且不用宋人的圆形盾,而是用了欧洲人的长方形大盾。

所以此时,高智耀看到宋军后也是一愣一愣的。

只见宋军步兵纷纷下马,很多人马的一侧挂着长长的盾牌。

这盾牌比他们见过的都大,而且是少见的长方形。(毕竟现在世界各国主流还是小圆盾)

更让高智耀震惊的是宋军纪律。

这些宋军到了之后随着命令飞快下台,列队,整个过程除了军官的命令外,几乎没人说话,而且动作快速到位。

还有他们的精神和士气,更是高智耀难得一见。

他自己的西夏兵,看到蒙军大股主力来后,都是垂头丧气,很多人脸上还有害怕怂缩的表情,根本没什么斗志了。

而宋军们的表情没啥变化,眼神都比较锐利,有的人还挺兴奋,当然,也肯定有害怕的人。

但整体气势和士气比西夏兵强太多。

因为队列训练最大的用处就是提振士气。

首节上一节172/333下一节尾节目录